正在阅读:

在动物眼里看到自己:我们的祖先曾娶了或嫁了一只海狸或一条鲑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动物眼里看到自己:我们的祖先曾娶了或嫁了一只海狸或一条鲑鱼

“其实,我们都是印第安人的子孙,而我们这些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娶了或者嫁了一只海狸、一头熊、一只鹿或一条鲑鱼。”

当我们看着无论哪一种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寻找食物、照顾幼兽、和同类一起活动,等等,完全活出自己原有和能有的样子,那是一种多么特别的快乐!看到动物所以让我们这么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在它们身上看见了单纯化的自己。——叔本华

人类身为动物,既有别于动物,又与动物为伴。从最初的猎食与被猎,奉动物为神明,到后来征服自然,将动物视作器物工具,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历程中,动物作为参照物,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的自私、虚伪和残忍,或者博爱、真挚与良善。

2004年夏,罗伯特·马吉欧里(Robert Maggiori)在为法国《解放报》撰写专栏期间,开始思考哲学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狩猎时、在家中或是在动物园,人类对动物都有一种热爱,而我们的动物朋友也的确很“实用”:它们承载着人类赋予的最美好的愿望或是最恶意的揣测,从来不曾也不能表达过抗议或不满。 罗伯特认为,“与动物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里的一条脉络:最初,我们思考动物们是否具有灵魂,而后笛卡尔把它们看作是纯粹的机器(动物机器理论),接下来我们又关心动物是否会痛苦,是否有感情,我们是否有权囚禁它们,最近的主题便是动物是否有它们自己的权利。” 

带着这一番感悟,他博览群书,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批哲学家的著作里寻找与动物有关的片段,并写成了《哲学家与动物》一书。亚里士多德与鸡,德里达与猫,康德与大象,尼采与狮子、奥古斯丁与孔雀……这些思想者们无一例外,与或真实或虚构的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节选了《哲学家与动物》一书的部分章节,以期与你一同重新认识动物与我们自己。

罗伯特·马吉欧里(Robert Maggiori)

《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

文 | 罗伯特·马吉欧里

“古时候,人类曾经和海狸、熊、鲑鱼以及其他动物结婚,并从他们的妻子那里学到许多关于动物的事,这是为什么我们对动物的行为有所认识,而且也了解它们的需要。”以上是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中所引述的一段印第安人的话,隐藏在言词背后的,是一个人们不愿忘却的深刻真理:在远古年代,人们为了驱离自己的妻室,为了诅咒她们或惩罚她们,曾粗暴地毁掉自己的家庭,采取“离婚”的手段,并因此冠动物以不贞、狂暴和兽性之名,拿它们做祭品,追赶它们,掳获它们,或让它们从事最辛苦的劳动,并剥削它们。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历史从黑暗野蛮逐渐迈向理性亮光的过程中,试着丰富自己对动物已有的知识,把那些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动物变成家畜家禽,将它们编目分类,研究一种又一种的动物,建立起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种种学科。

因此,在开始“思考动物”之前,我们其实就和动物(也许除了那些最具野性的几种动物之外)有着简单、共同的相处经验,并与它们架构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关系,从猎食关系到最亲密的伙伴关系。然而,要从这个经历的多元性达到概念的单一性,不但极为困难,而且有时甚至会令人产生“无用”的感觉:既然我们对各种动物如此熟悉,“思考动物”究竟又有什么意义?科学承认无法定义什么是动物和动物性,而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哲学,却停步于一条绝对相异性、“完全他者”的界线,界线之外是石头、植物,而界线之内不远,就是人类。

不过,这个相异性问题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毕竟德里达的《因此我是动物》已扮演了决定性的领航者角色。虽然一方面,这个个体和我一样,与其所处的环境共同努力、彼此作用、感受、了解,并且发号施令,执行;不但拥有一个“环境”,而且拥有一个“世界”——即使海德格尔认定那只是个“贫乏的世界”。但是,使用“动物存有”一词对哲学家而言毕竟有所困难。然而另一方面,动物又同时是个完全“与我相异”的个体,哲学家因此受困于动物的“奥秘”。最后,哲学家就只有借着谈论动物来谈论人。我们有时甚至会用确定的语气说:告诉我你有哪种动物(或:你属哪种动物;或:你灵魂里是哪种动物),我就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人。从某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错误:动物对于人而言是一面镜子,让人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米兰·昆德拉正确地指出,一个人的真正善良,只有在当他的对象是一些绝对弱小的人时,才能显现出其纯粹,而真正的“道德检验”,就是检验人和那些他握有生杀大权的个体——动物——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里引申出去,说哲学家们只有在他们就动物所发的言论中,才能显现出其动机的“纯粹”(或相反,显现出其动机的不善与不纯粹,或其别有居心)。

柏拉图用神话来“另类”阐释理性言词所讲述的道理,哲学家们效仿他的例子,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隐藏在人类行径之下以及在他们灵魂深处的一切,就从探究动物的行径着手,态度时而严肃,时而荒谬滑稽,有时甚至“疯狂”。我们想把他们的一些言论经过编辑处理,然后呈现出来。我希望读者,不管他是不是哲学家(虽然我们知道哲学是“惊异”,而且存在于一个孩童注视的眼神之中),都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文字,而且在阅读这些“短剧”之时,也能享受到我写作之时的同样乐趣。

其实,我们都是印第安人的子孙,而我们这些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娶了或是嫁了一只海狸、一头熊、一只鹿或一条鲑鱼。

马基雅维利与猪

《马基雅维利的猪》

一个“马基雅维利型”的人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因为他太狡猾、太阴险,喜欢玩两面手法,而且总是在计划着什么阴谋。不过,尼古拉·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本人并不一定真的就如此“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的第十五章是最著名的几个章节之一,在这章里,马基雅维利宣称他所要描绘的是事物“真正的真实”,而非“人们对事实的想象”。因此,他在描写人们、描写自己的时候,勾画的是他们的本来面貌,而非他们“应有”的面貌。对马基雅维利而言,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两者的混合体。

在一个有统治之责的人身上,这个事实就更加明显。如果他是纯粹的天使或魔鬼,那么他牢牢掌控权力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天。他必须有依据“幸运之神的风向与事物变化的方向”随风转舵的能力,他必须知道“在必要之时不偏离正道,但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懂得怎么进入魔道”。君王能够靠人性的法律或是兽性的暴力来施行统治:“但常常只靠前者不够,所以必须依靠后者。”

在这种情形下,他不能只靠兽性的暴力,因为他也许会因此遇到比他自己更凶恶的对手,而应该“懂得好好利用人‘兽性’的部分”,汲取狮子或狐狸身上最大的长处并能熟加应用。以为当狮子比较好的人,如同以为当狐狸比较好的人,都“对这些道理一无所知”。“事实上,狮子无法避开陷阱,而狐狸则无法在狼群的攻击下全身而退;他必须是只狐狸,才能知道如何避开陷阱;他必须是只狮子,才能知道如何吓走狼群”。

我们不知道动物们对这一切的看法如何。马基雅维利以现实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基础,开创了政治哲学的新纪元,并尝试将政治学定义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但也在一封给圭恰尔迪尼的信中,称自己是“历史学家、喜剧人物兼悲剧人物”,揣测动物的想法,让孔雀、熊和猪先后发表言论。

1516年,亦即《君主论》成书三年后(这本书的出版一直要等到1532年),他写了一首名为《驴子》的小诗。这首诗的灵感一部分来自但丁,一部分来自阿普列乌斯,一部分则来自荷马(特别是尤里西斯的同伴被克尔珂变成猪的故事)。

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居心叵测地提到布瓦洛及拉封丹两人“很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首诗的存在,并给予该诗如下的介绍:“马基雅维利写这部作品来讽刺他同时代的人物。作者看到很多佛罗伦萨人:他们中有人变成猫,有人变成恶龙;这个人变成吠月之犬,那个人变成神出鬼没的狐狸。每种人格特质都用一种动物作为代表。美第奇集团和他们的敌人多半都名列其中;谁能解读这个喜剧版末世寓言的奥秘,谁就能得悉教皇利奥十世和佛罗伦萨动乱的秘密历史。”

在诗的末了,马基雅维利把发言权交给猪——这“满身泥浆”、“长嘴上沾满粪便和泥巴”的动物,让它开口,向人类族群发表下面的感想:

自然赐给你们一双巧手和语言能力,

同时也赐给你们勃勃野心,

以及将以上一切恩惠化为乌有的贪婪。

先是自然,后有命运,

让你们遭受多少病苦,

多少他对你们承诺的幸福最后却无疾而终!

野心,淫荡,泪水,贪婪,

如同疥疮,是你们命中之份,

我们找不到一种动物比人拥有

更脆弱的生命和更强烈的生命意志,

而且经历过更多的模糊恐惧和更多的愤怒。

猪不会折磨猪,

雄鹿也不会折磨雄鹿。只有人类

会杀害人类,将他钉十字架,剥夺他所有的一切……

(书摘部分节选自《哲学家与动物》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哲学家与动物》
[法]罗伯特·马吉欧里 著  杨智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6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动物眼里看到自己:我们的祖先曾娶了或嫁了一只海狸或一条鲑鱼

“其实,我们都是印第安人的子孙,而我们这些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娶了或者嫁了一只海狸、一头熊、一只鹿或一条鲑鱼。”

当我们看着无论哪一种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寻找食物、照顾幼兽、和同类一起活动,等等,完全活出自己原有和能有的样子,那是一种多么特别的快乐!看到动物所以让我们这么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在它们身上看见了单纯化的自己。——叔本华

人类身为动物,既有别于动物,又与动物为伴。从最初的猎食与被猎,奉动物为神明,到后来征服自然,将动物视作器物工具,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历程中,动物作为参照物,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的自私、虚伪和残忍,或者博爱、真挚与良善。

2004年夏,罗伯特·马吉欧里(Robert Maggiori)在为法国《解放报》撰写专栏期间,开始思考哲学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狩猎时、在家中或是在动物园,人类对动物都有一种热爱,而我们的动物朋友也的确很“实用”:它们承载着人类赋予的最美好的愿望或是最恶意的揣测,从来不曾也不能表达过抗议或不满。 罗伯特认为,“与动物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里的一条脉络:最初,我们思考动物们是否具有灵魂,而后笛卡尔把它们看作是纯粹的机器(动物机器理论),接下来我们又关心动物是否会痛苦,是否有感情,我们是否有权囚禁它们,最近的主题便是动物是否有它们自己的权利。” 

带着这一番感悟,他博览群书,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批哲学家的著作里寻找与动物有关的片段,并写成了《哲学家与动物》一书。亚里士多德与鸡,德里达与猫,康德与大象,尼采与狮子、奥古斯丁与孔雀……这些思想者们无一例外,与或真实或虚构的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节选了《哲学家与动物》一书的部分章节,以期与你一同重新认识动物与我们自己。

罗伯特·马吉欧里(Robert Maggiori)

《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

文 | 罗伯特·马吉欧里

“古时候,人类曾经和海狸、熊、鲑鱼以及其他动物结婚,并从他们的妻子那里学到许多关于动物的事,这是为什么我们对动物的行为有所认识,而且也了解它们的需要。”以上是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中所引述的一段印第安人的话,隐藏在言词背后的,是一个人们不愿忘却的深刻真理:在远古年代,人们为了驱离自己的妻室,为了诅咒她们或惩罚她们,曾粗暴地毁掉自己的家庭,采取“离婚”的手段,并因此冠动物以不贞、狂暴和兽性之名,拿它们做祭品,追赶它们,掳获它们,或让它们从事最辛苦的劳动,并剥削它们。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历史从黑暗野蛮逐渐迈向理性亮光的过程中,试着丰富自己对动物已有的知识,把那些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动物变成家畜家禽,将它们编目分类,研究一种又一种的动物,建立起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种种学科。

因此,在开始“思考动物”之前,我们其实就和动物(也许除了那些最具野性的几种动物之外)有着简单、共同的相处经验,并与它们架构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关系,从猎食关系到最亲密的伙伴关系。然而,要从这个经历的多元性达到概念的单一性,不但极为困难,而且有时甚至会令人产生“无用”的感觉:既然我们对各种动物如此熟悉,“思考动物”究竟又有什么意义?科学承认无法定义什么是动物和动物性,而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哲学,却停步于一条绝对相异性、“完全他者”的界线,界线之外是石头、植物,而界线之内不远,就是人类。

不过,这个相异性问题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毕竟德里达的《因此我是动物》已扮演了决定性的领航者角色。虽然一方面,这个个体和我一样,与其所处的环境共同努力、彼此作用、感受、了解,并且发号施令,执行;不但拥有一个“环境”,而且拥有一个“世界”——即使海德格尔认定那只是个“贫乏的世界”。但是,使用“动物存有”一词对哲学家而言毕竟有所困难。然而另一方面,动物又同时是个完全“与我相异”的个体,哲学家因此受困于动物的“奥秘”。最后,哲学家就只有借着谈论动物来谈论人。我们有时甚至会用确定的语气说:告诉我你有哪种动物(或:你属哪种动物;或:你灵魂里是哪种动物),我就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人。从某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错误:动物对于人而言是一面镜子,让人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米兰·昆德拉正确地指出,一个人的真正善良,只有在当他的对象是一些绝对弱小的人时,才能显现出其纯粹,而真正的“道德检验”,就是检验人和那些他握有生杀大权的个体——动物——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里引申出去,说哲学家们只有在他们就动物所发的言论中,才能显现出其动机的“纯粹”(或相反,显现出其动机的不善与不纯粹,或其别有居心)。

柏拉图用神话来“另类”阐释理性言词所讲述的道理,哲学家们效仿他的例子,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隐藏在人类行径之下以及在他们灵魂深处的一切,就从探究动物的行径着手,态度时而严肃,时而荒谬滑稽,有时甚至“疯狂”。我们想把他们的一些言论经过编辑处理,然后呈现出来。我希望读者,不管他是不是哲学家(虽然我们知道哲学是“惊异”,而且存在于一个孩童注视的眼神之中),都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文字,而且在阅读这些“短剧”之时,也能享受到我写作之时的同样乐趣。

其实,我们都是印第安人的子孙,而我们这些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娶了或是嫁了一只海狸、一头熊、一只鹿或一条鲑鱼。

马基雅维利与猪

《马基雅维利的猪》

一个“马基雅维利型”的人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因为他太狡猾、太阴险,喜欢玩两面手法,而且总是在计划着什么阴谋。不过,尼古拉·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本人并不一定真的就如此“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的第十五章是最著名的几个章节之一,在这章里,马基雅维利宣称他所要描绘的是事物“真正的真实”,而非“人们对事实的想象”。因此,他在描写人们、描写自己的时候,勾画的是他们的本来面貌,而非他们“应有”的面貌。对马基雅维利而言,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两者的混合体。

在一个有统治之责的人身上,这个事实就更加明显。如果他是纯粹的天使或魔鬼,那么他牢牢掌控权力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天。他必须有依据“幸运之神的风向与事物变化的方向”随风转舵的能力,他必须知道“在必要之时不偏离正道,但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懂得怎么进入魔道”。君王能够靠人性的法律或是兽性的暴力来施行统治:“但常常只靠前者不够,所以必须依靠后者。”

在这种情形下,他不能只靠兽性的暴力,因为他也许会因此遇到比他自己更凶恶的对手,而应该“懂得好好利用人‘兽性’的部分”,汲取狮子或狐狸身上最大的长处并能熟加应用。以为当狮子比较好的人,如同以为当狐狸比较好的人,都“对这些道理一无所知”。“事实上,狮子无法避开陷阱,而狐狸则无法在狼群的攻击下全身而退;他必须是只狐狸,才能知道如何避开陷阱;他必须是只狮子,才能知道如何吓走狼群”。

我们不知道动物们对这一切的看法如何。马基雅维利以现实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基础,开创了政治哲学的新纪元,并尝试将政治学定义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但也在一封给圭恰尔迪尼的信中,称自己是“历史学家、喜剧人物兼悲剧人物”,揣测动物的想法,让孔雀、熊和猪先后发表言论。

1516年,亦即《君主论》成书三年后(这本书的出版一直要等到1532年),他写了一首名为《驴子》的小诗。这首诗的灵感一部分来自但丁,一部分来自阿普列乌斯,一部分则来自荷马(特别是尤里西斯的同伴被克尔珂变成猪的故事)。

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居心叵测地提到布瓦洛及拉封丹两人“很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首诗的存在,并给予该诗如下的介绍:“马基雅维利写这部作品来讽刺他同时代的人物。作者看到很多佛罗伦萨人:他们中有人变成猫,有人变成恶龙;这个人变成吠月之犬,那个人变成神出鬼没的狐狸。每种人格特质都用一种动物作为代表。美第奇集团和他们的敌人多半都名列其中;谁能解读这个喜剧版末世寓言的奥秘,谁就能得悉教皇利奥十世和佛罗伦萨动乱的秘密历史。”

在诗的末了,马基雅维利把发言权交给猪——这“满身泥浆”、“长嘴上沾满粪便和泥巴”的动物,让它开口,向人类族群发表下面的感想:

自然赐给你们一双巧手和语言能力,

同时也赐给你们勃勃野心,

以及将以上一切恩惠化为乌有的贪婪。

先是自然,后有命运,

让你们遭受多少病苦,

多少他对你们承诺的幸福最后却无疾而终!

野心,淫荡,泪水,贪婪,

如同疥疮,是你们命中之份,

我们找不到一种动物比人拥有

更脆弱的生命和更强烈的生命意志,

而且经历过更多的模糊恐惧和更多的愤怒。

猪不会折磨猪,

雄鹿也不会折磨雄鹿。只有人类

会杀害人类,将他钉十字架,剥夺他所有的一切……

(书摘部分节选自《哲学家与动物》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哲学家与动物》
[法]罗伯特·马吉欧里 著  杨智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6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