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杜觉民:孤独之眼眺望天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杜觉民:孤独之眼眺望天穹

历史画多少是画家自己英雄情结的表述,而大头像则表达了抽象的“人”的概念,一张张表情各异的人脸,在画面上顶天立地,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杜觉民,杭州人,当代水墨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博士,2007年获中国画实践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杜觉民工作室高研班导师,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林芝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江南画院特聘画师,杭州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法国、牙买加、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个展。

孤独之眼眺望天穹

杜觉民画评

文丨邵彦(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面对杜觉民的水墨画,读者会领悟到:画家一定有著複杂的经历和深邃的思想。他的题材既有古典文人画的禽鱼杂画和栖隐的文人,也有回忆中的乡村生活和田园牧歌,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也有底层的广大民众,但更多的则是无名氏的大头像,这些题材并不是他首先使用的,但他画出了别样的气度。禽鱼杂画的笔墨和立意显然来自八大山人,也是在墨戏中挥洒才情,嬉笑怒骂,然而变形愈加厉害,孤愤感更强。文人形象或枯坐或兀立,或鼓琴或独钓,固然可以看成画家的自况,但更突出一种苦涩的孤傲,空白的背景已经不是艺术处理的留白,而是与个人隔绝甚至对立的整个世界,即使在平和静坐时,脸上也只是一缕无奈的笑容。乡村生活如露天电影,三伏天祖孙午睡等,充溢著童年的柔和温馨,但对于早年在乡村生活中经历了长期苦难的画家,这一切只是对美好记忆的片段采摭而已。历史画多少是画家自己英雄情结的表述,而大头像则表达了抽象的“人”的概念,一张张表情各异的人脸,在画面上顶天立地,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画家出生在北国哈尔滨。他出生那年,正赶上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知识分子父亲不幸成为一名“右派”。也许在记事以前,他还不能体察大人的愁苦,但在1960—1962年那场大饥荒中,他一定过早地记得了政治压力和饥饿相伴而至的滋味。到1962年,作为政治和饥饿相伴施压的最后结果,全家由城市被遣送原籍萧山农村,他不得不面对生活境遇的巨大改变。他7岁在村里读小学,上到四年级就辍学当了生产队的放牛娃,那年他才10岁。不用上学,天天在林间山上放牧,这种生活也许更符合小男孩的天性,但问题是放牛娃一天的劳动成果不到两角钱(一天挣2.5个公分,年终结算每个公分7分钱),一个月不到5元左右。到16岁时他已是整劳力了,各种农活无所不能,一天可挣12个公分。他后来虽然也画牧童,但并没有迷恋上山水花鸟画,而是用一双火眼金睛看人世,可想而知当年农村的田园牧歌只是表像,而劳累、饥饿和政治歧视才是生活的常态,并成为日后奋进的动力。

萧山位于钱塘江以南,与省城杭州只是一江之隔,今天已经变成了杭州市萧山区,历史上却属于浙东的绍兴府,文脉与杭州颇为不同。绍兴民气强悍,又以科第著称,不但出文人学者,更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杜觉民画中豪放自由的笔墨显然接续了乡贤徐渭的精神,而深沉得近乎痛苦的思考和民胞物予的情怀则可以远溯到黄宗羲。他不断求学的经历也令人想起绍兴人看重读书进学的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激烈竞争中考上浙江丝绸工学院,后来又克服重重困难,在39岁时拿下广州美院中国画硕士学位,51岁时拿到中央美院博士学位。求学不仅意味著获取文凭,更意味著大量的阅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这一点上,杜觉民所做到的比许多人文学者还要多。

也许正是早年的曲折与磨难,使杜觉民人到中年仍然保留著“愤青”心态。1999年(己卯)春节后不久,他在自己的生日画了一幅题材不甚祥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画上荆轲仗剑背面而立,扭身露出大半侧脸,表情悲愤而壮烈,可以视作画家的自况,高渐离坐地击筑,两人就如一立一坐两尊石像。

2006年(丙戌),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画家正忙于博士毕业创作和论文,日日与徐渭神交,用水墨大写意画了一幅《徐文长造像》。徐渭一生可圈可点、可记可画之事甚多,画家偏偏选择了他在狱中著书的场景,为了突出人物的痛苦与落魄,还特意把木枷锁与铁链画在前景突出位置。历史上的徐渭身陷囹吾期间得到过朋友与官府的许多关照,这个场景反映的其实是画家自己彼时彼地的困境感:近则是毕业创作与论文的压力,远则是站在人生中间点上,那种四顾空茫的虚无感和无力感。然而这个阶段他的思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立变成面对,质疑变成解说与消解。正如画上几块涨墨之间的留白形成了高高的小窗洩露了天光。眼前没有门,顶上却有窗,人生境界之高远,不是因为盯著自己的脚下的影子。画家把对自己苦难的咀嚼,化成了对普通民众乃至底层贫民更为宽厚而强烈的人文关怀。

许多有良知的画家都把关注的目光和包含同情的画笔指向底层民众,但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大量地画进城务工的苦力和街头的贩夫走卒。大量的作品都是写生稿,可以想像身背画夹的画家无数次混迹于市井和工棚。他们并不仅仅用脸上的皱纹和破旧的衣衫为画家提供线条与形式的种种可能,他熟悉他们的生存状况,瞭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情他们的艰难困苦。他们在有些人的眼中卑贱如蝼蚁,但在他的眼中并不是凡夫俗子,而是讚美甚至崇拜的对象。因了纸上涨墨的效果,街头拉二胡的瞎子,有如一尊光芒四射的佛像,推著自行车、穿著棉袄戴著皮帽的工人(像一个矿工),深邃的眼神和头部的光芒使他看我来就像耶稣。虽说禅宗早就主张“遍界是佛身”,但真能看到这个境界,正说明观察者心中有佛。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严重时刻》所吟:“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的在世上死,望著我。”画家与诗人心有戚戚焉,在一幅大头像上抄录了这首诗。作为人文学者的画家,未必执著于一种人文宗教,未必要当仪轨上的教徒,却必得是哲学上的信众,必得以宗教的大悲悯释怀于自己的苦难,却迎面走向他人的苦难。

杜觉民的博士论文题为《隐逸与超越》,在我看来,使用“隐逸”这个词多少带有避重就轻的意图。“逸”的本意就是逃避,在乱世中是偷生逃命,在正常社会中则是避免与现有秩序和既得利益发生衝突,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表达微弱的抗争。他所崇拜的三位古代画家——倪瓒、徐渭、八大山人——都被称为逸品大师,其中徐渭生于大明盛世却性格变异,他与社会的衝突显得不可理喻;倪、朱二位都有幸或不幸地遭逢改朝换代的大变局,如果没有这种大变局,很可能都以富贵閒人了此一生。其实,摆在杜觉民和他这一代画家面前的命题是:如果一个画家不疯不狂,又生当太平盛世,他如何走向伟大?

杜觉民曾说:“隐逸行为下所产生的枯笔残墨与我们这个偏重物质享乐的时代已格格不入。”其实,当下很多文化人行走的是一条太平盛世的逸品之路:学国学,收古董,喝茶品香,拜佛参禅,衣则中式复古,食则私家小厨,住则梨花院落,行则自驾旅游,波西米亚精神变为布尔乔亚趣味,在享乐主义基础上展开了精神消费显得那麽宁静、优雅,所需做的就是顺应和利用社会的正能量,既要与众不同,又会绝对安全。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杜觉民并不与这一切绝缘,但他保持著警惕的意识。文明社会永远会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存在痛苦与困扰。在较为富足的社会,穷人极寒而死的现象减少了,但人与人在经济上和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会变得更加刺目,人们对公正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同时物质上的自由与精神上的相对不自由也构成了更为尖锐的对立。对待这些“消极现象”甚或宿命困境的态度,决定了思想者的路向与境界,表达它们的方式与力度,决定了艺术家的风格与层次。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资源虽然不少,但远不如西方文化丰富。

杜觉民不是一位仿旧式文人,而是对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充满兴趣。他曾用一周时间通读完了百万字的英国学者彼得 沃森所著《西方思想史》,对西方现代文艺理论颇为熟悉,甚至有点偏激地认为“从笔墨的角度切入来研究绘画,应该也是受西方影响”。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化,文学尤其是诗歌向他传递思想的力量,音乐给他提供形式上的启示,而电影兼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他的工笔划中表达出明显的光影变幻感,人物肖像尤其是大头像具有特写镜头的效果,这些处理手法与电影艺术有著内在的联繫。

面对杜觉民的水墨画,观众感受到的震撼力,甚至是压迫感和窒息感,虽然来自主题与思想的力量,最终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张力传达的。画家宣称:“笔墨本身是不值得研究的,它只是一种技术,是承载画家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最好的笔墨是让人看不到笔墨!感觉你只能这样画才能表达这样的境界”。不过,作品的内容和境界可以是公共资源,艺术门类的特色则在于表达的方式。思想载体的形状和品质,决定了思想传达的准确与深刻程度,吧这个载体发展成熟并运用纯熟,正是艺术家的职业尊严之所在。

早年的学画经历以及由丝工学院开始的正规训练,使他的水墨画具有西画的背景,正如他所说:“吸取古今中外一切艺术之所长,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所用”。从表现光影的变化,到运用西画的涂染法,以及非书法性的点、线、面语言,皆可作如是观。他的风格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相隔多年的本、硕、博三段学习提供了熔铸新风格的最好机会。仅从他读博前后的画风看来,差异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读博的画家。读博之前在浙江画院工作期间,他最为者力的是工笔划,读博期间则转向大写意,并迅速发展成熟。

他的工笔划寓写于工,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出主体人物形象,然后揉皱画纸,再多遍渍染,人物轮廓内浓淡墨蹟随著褶皱延伸,产生有如山石、树皮、屋漏、风雪般的肌理效果,也使人物像是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一尊雕像。1997年(丁丑)所作《晚秋图》、1999年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到21世纪初年所画的一批四尺对开的工笔设色大头像,大量地採用这一手法。在这一时期他还使用过另一种画法,放弃了揉皱手法,只在局部使用类似揉皱的皴擦和水渍。如1997年(丁丑)的《雾》、1999年的《晨曦》,虽然主色调由赭黄变为淡青,具有雾气或晨曦中的潮湿与清新感,人物及其背景聚成一个团块,佔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天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并使人物富于雕塑的质感与力度。在此基础上,他还进行过其他的尝试,如2000年(庚辰)所作《七贤图》,延伸了水渍式皴擦和淡青色调,但又用白粉和朱砂颜料加强工笔重彩效果,人物的变形造型则受到南京画家的影响,终与他的本来面貌相去甚远,只是偶尔为之。大约在开始读博期间他所画的一系列写生大头像,回到赭黄色调,渍染变得简单,人物面部用大量皴线来完成结构、质感和肌理,实际上已经开始由工笔向写意过渡。

他的大写意形式特色有两方面:一是视觉上的简化与设计感,二是墨法技术的极致化。前者是寓丰富于简化之中,后者是寓简化于丰富之中。

视觉上的简化,首先要对物象进行提炼。这种提炼以扎实的课堂与现场写生和光影素描为基础,但他并没有循此路数发展下去(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成为第二个叶浅予、黄胄、周思聪......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而把汲取灵感的范围扩大到几个相隔甚远的领域——漫画的夸张与黑色幽默、汉画简化的块状感与黑白对比,甚至岩画和世界范围内的“原始艺术”的造型与符号。漫画和汉画是中国绘画的边缘,但并非与水墨画传统绝缘,而岩画和原始艺术则已被吸纳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对它们的利用也是中国画形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为了与画面造型与气质相符,他的书法也取法有民间渊源的魏碑字,主体来自龙门造像记,相容“二璺”,字形和用笔都方正古拙,劲力内含,与他的自署“丑人”相得益彰。

画面的简化与平面设计感的加强是他最近10年创作上的另一个大变化。在有题跋的创作中,题跋作为画面的结构元素,或纵长,或横列,突出形式感。如《高空有月千山照》的题跋两字一行,一共10行,横列于画面中下部,像隐士背后的地面。《无语听天》画的是横卧的大头像,人物双目圆睁,眼神空洞,不像处在休息中,倒像是被斩下来的脑袋,画面在上、穷款在下,也是作横式处理。《晚秋图》、《徐文长造像》和《脸上游戏》的题跋皆为纵长一整行。1994年(甲戌)所作隐士四屏之一《独钓》则为纵长双行,画面上只有一个钓夫、二游鱼,其馀是整片的空白,极端的对比,令人惊心,两行题跋有如一柱擎天,险中求稳。1997年的《严重时刻》是这类设计的顶峰,中间是一个大头像,贴著画面的两边是两行细长的题跋字迹。到后来,许多大头像画法愈益简化,题跋也变成了画面一侧或是两侧的纵长线条,或粗或细,或单或双,或勾或抹,其意不可说,充满神秘感。最后,许多大头像的背景乾脆变成了完全的空白,只看到一颗脑袋和细长的脖子,有如高高举起的木偶。

《住的是工棚,建的是高楼大厦》只画了一位放工后去打水的民工,穿著汗衫短裤,趿拉著拖鞋,手提空水桶,大步流星,低头疾行。他的草帽只有简单的一条横线画出帽檐,帽盖是化在刺眼的夕阳里了,白色汗衫上的线条断续与水渍变化也呼应著斜阳。而他的脸埋在深深的阴影里,脸颊上结实的肌肉似乎在全力对抗生活的重压。他两腿微曲跨开,裸露在外的深色的胳膊腿和黑色拖鞋,洗得发灰的黑色短裤、潮湿的黑褐色水桶,构成了画面下部的一个重色块,似乎就是承担重压的大地的力量。12个字的画题排成一列,像一条长长的棍子矗在他身后,这就是他社会身份的标记,画家的穷款则在他膝盖前方形成呼应。此画于至简中寓以丰富的平面设计感,文字亦作为画面的结构元素使用,而造型用笔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趣。

他的画法总体上是重墨轻笔的,在大片墨蹟中突出的笔迹不多,但是点、线、面的变化运用得很充分。墨法则以宿墨、涨墨与渍染的运用为特色,局部用焦墨提醒。宿墨的“空心线”效果较新墨更富于变化和立体感。在运墨之前染湿纸张,故意造成的涨墨往往有光芒四射的效果,可以表现自然风光(如《徐文长造像》)、麦秸(《山乡旧事》)等,更多的则是人脸上和物体外的阴影。如前所述,他也用这些光芒来赋予对象神圣感,使他们仿佛灵光充溢(如《盲乐师》、《工人》)。在白纸与黑墨之间,大片渍染构成的灰阶使画面柔和而耐看,整体效果有如黑白照片般的宁静。

如果要对杜觉民的艺术作一个简单的小结,他的形式语言虽然与历史的“逸品”和大写意有著明显的继承关系,但他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经难以用“逸品”概念来涵盖,也与他学习过现代大写意巨匠潘天寿、李苦禅等人的画风来开了距离。他的思想主题更不是独善其身的“隐逸”,而是融合了儒家的入世、佛家的悲悯、基督的救赎。一枝秃笔力量很渺小,难以改变世界,但却传达出画家心中的大爱,足以感动读者。艺术的纪念碑,就蕴含其中。

获 奖

作品《旧痕》荣获“美苑杯”全国研究生毕业创作作品评比唯一“一等奖”

作品《小本生意》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艺术展“金奖”

论文《逸品审美思想浅析》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作品《高逸图》荣获全国中青年绘画展“银奖”

作品《听风》参加中国书画研究院举办的“翰墨中国”画展获“金奖”

出 版

《杜觉民画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杜觉民》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版)

《杜觉民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系列 邮政明信片《杜觉民小品》 2010年

法兰克福书展丛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杜觉民》(线装书局2012年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经典·风范 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杜觉民》2012年

中国美术家大系第一辑《杜觉民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当代主流名家典藏第一辑《杜觉民》(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2013年版)

中国当代画家《杜觉民》(光碟)由中央电影制片记录片厂拍摄,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14年)

《国墨风范·当代中国美术家领军人物·杜觉民》2015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逸笔摹高士情怀,丹青承文人雅趣》记著名人物画家杜觉民影像光碟,2015年山东电视台收 藏天下频道制作

《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杜觉民作品》中国集邮总公司出品2015年版

个 展

1987年在澳门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参加意大利首届“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1年河南洛阳、郑州举办个人画展

2002年在山东潍坊举办个人展览

2008年在牙买加举办个人画展。

2012年北京《杜觉民798展》

2012年北京大学《道隐·杜觉民北大展》

2013年Jamaica(牙买加)杜觉民画展

2013年浙江省义乌市举办“杜觉民画展”

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举办“杜觉民画展”

2015年Paris(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2015年参加法国文化部举办的“法国大皇宫对比艺术沙龙展”。

2016年中国义乌举办《乡村旧事——杜觉民画展》

联 展

2003年与池沙鸿、张伟民合画展《来自生活》

2010年参加《中国式书写》联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2年由中国当代画家主办的当代中青年名家作品展《笔墨三味》先后在萧山、绍兴、成都展出

2012年纪念任伯年首届中国书画大展

2015年“尘外孤标”当代中国逸品学术邀请展

2015年《文心雅趣》当代中国画名家扇面小品学术研究展(第二回)

论 著

《逸品审美思想浅析》发表于《中华新论上》 2002年中国科学出版社

《拨开逸品的迷雾》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核心刊物《中华文化》2004年第11期

《穿透现代艺术》和《逸品审美思想浅析》发表于《浙江画院文集 2003年,中国美院出版社

《青藤与老莲》发表于《陈洪绶研究》文集 2004年,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逸品审美思想浅析》与《论现代艺术与哲学渊源及其变化发展》发表于《江南论坛》2004年海洋国际出版社

《逸品审美思想浅析》发表于《西令书画院文集》 2001年

中国艺术博士论丛书《隐逸与超越》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八大的幽灵,令我不安》发表于《东经艺术》 2012年8月

《八大的幽灵,令我不安》发表于《品特》 2013年

《八大的幽灵,令我不安》、《长啸无声》墨尔本时报2016年4月两个整版刊登发表

发 表

《雾》入编《中国美术家选集》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 《水浒传》2002年 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香港版、袖珍片。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红楼梦》2002年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 ,2003年香港版、袖珍版。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三国演义》2002年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香港版和袖珍片。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西游记》2002年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香港版和袖珍片。

作品发表于名家配画《元曲鉴赏》精品集、《古文鉴赏》精品集 《宋词鉴赏》精品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作品发表于《美术向导》中国当代画家线描集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04

《小本生意》刊登在《美术》 2004年 第12期

《小本生意》刊登在《美术嚮导》 2005年 第1期

作品十幅刊登在《美术嚮导2004特辑——中国当代画家线描集》

《戏脸》刊登于《画刊》 2005年 第1期

作品五幅和介绍文章刊登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易英作编委主任编辑的中国艺术地理丛书《燕赵艺术地理》卷

《听风》、《清韵》刊登在《翰墨中国》大型画集上

《雾》刊登于《中国书画》 2004年 第6期,中国美术选刊

作品两幅刊登于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水墨生活》《图雅图》第三辑

作品一幅刊登于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图雅图》第一辑

《四季图》、《秋》第8幅刊登于《浙江当代名家书画集》

2012年《雾》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国际版 中国画下卷

《旷野》、《晨曦》刊登于《笔墨进程》画册上

《晨曦》刊登于《美术》杂志2001年第6期

作品四幅刊登于《新世纪作品联展》大型画册上

作品数幅被刊登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的《浙江画院二十年》画集中

个人业绩入编《中华成功人士大辞典》

个人业绩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大辞典》

2012年16幅作品入选当代中青年名家作品集《笔墨三味》

2012年《孤独之眼眺望天穹》杜觉民评画 发表于美术报2012年10月6日

《放眼高空看过云》/《牧山》逸品画家与文人画情怀,名家作品展,发表于美术日报2012年10月6日

书画名人会 杜觉民国画作品欣赏 发表于北京广播电视报2014年7月10日

29. 《墨尔本时报》刊登作品及文章,2016年4月

30《中国航空》刊登文章及作品,2016年5月。

31《人物周刊》刊登文章及作品,2017年5月。

--- END ---

私享出品

特别鸣谢

艺术家杜觉民

主 编:王成业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杜觉民:孤独之眼眺望天穹

历史画多少是画家自己英雄情结的表述,而大头像则表达了抽象的“人”的概念,一张张表情各异的人脸,在画面上顶天立地,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杜觉民,杭州人,当代水墨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博士,2007年获中国画实践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杜觉民工作室高研班导师,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林芝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江南画院特聘画师,杭州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法国、牙买加、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个展。

孤独之眼眺望天穹

杜觉民画评

文丨邵彦(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面对杜觉民的水墨画,读者会领悟到:画家一定有著複杂的经历和深邃的思想。他的题材既有古典文人画的禽鱼杂画和栖隐的文人,也有回忆中的乡村生活和田园牧歌,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也有底层的广大民众,但更多的则是无名氏的大头像,这些题材并不是他首先使用的,但他画出了别样的气度。禽鱼杂画的笔墨和立意显然来自八大山人,也是在墨戏中挥洒才情,嬉笑怒骂,然而变形愈加厉害,孤愤感更强。文人形象或枯坐或兀立,或鼓琴或独钓,固然可以看成画家的自况,但更突出一种苦涩的孤傲,空白的背景已经不是艺术处理的留白,而是与个人隔绝甚至对立的整个世界,即使在平和静坐时,脸上也只是一缕无奈的笑容。乡村生活如露天电影,三伏天祖孙午睡等,充溢著童年的柔和温馨,但对于早年在乡村生活中经历了长期苦难的画家,这一切只是对美好记忆的片段采摭而已。历史画多少是画家自己英雄情结的表述,而大头像则表达了抽象的“人”的概念,一张张表情各异的人脸,在画面上顶天立地,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画家出生在北国哈尔滨。他出生那年,正赶上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知识分子父亲不幸成为一名“右派”。也许在记事以前,他还不能体察大人的愁苦,但在1960—1962年那场大饥荒中,他一定过早地记得了政治压力和饥饿相伴而至的滋味。到1962年,作为政治和饥饿相伴施压的最后结果,全家由城市被遣送原籍萧山农村,他不得不面对生活境遇的巨大改变。他7岁在村里读小学,上到四年级就辍学当了生产队的放牛娃,那年他才10岁。不用上学,天天在林间山上放牧,这种生活也许更符合小男孩的天性,但问题是放牛娃一天的劳动成果不到两角钱(一天挣2.5个公分,年终结算每个公分7分钱),一个月不到5元左右。到16岁时他已是整劳力了,各种农活无所不能,一天可挣12个公分。他后来虽然也画牧童,但并没有迷恋上山水花鸟画,而是用一双火眼金睛看人世,可想而知当年农村的田园牧歌只是表像,而劳累、饥饿和政治歧视才是生活的常态,并成为日后奋进的动力。

萧山位于钱塘江以南,与省城杭州只是一江之隔,今天已经变成了杭州市萧山区,历史上却属于浙东的绍兴府,文脉与杭州颇为不同。绍兴民气强悍,又以科第著称,不但出文人学者,更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杜觉民画中豪放自由的笔墨显然接续了乡贤徐渭的精神,而深沉得近乎痛苦的思考和民胞物予的情怀则可以远溯到黄宗羲。他不断求学的经历也令人想起绍兴人看重读书进学的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激烈竞争中考上浙江丝绸工学院,后来又克服重重困难,在39岁时拿下广州美院中国画硕士学位,51岁时拿到中央美院博士学位。求学不仅意味著获取文凭,更意味著大量的阅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这一点上,杜觉民所做到的比许多人文学者还要多。

也许正是早年的曲折与磨难,使杜觉民人到中年仍然保留著“愤青”心态。1999年(己卯)春节后不久,他在自己的生日画了一幅题材不甚祥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画上荆轲仗剑背面而立,扭身露出大半侧脸,表情悲愤而壮烈,可以视作画家的自况,高渐离坐地击筑,两人就如一立一坐两尊石像。

2006年(丙戌),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画家正忙于博士毕业创作和论文,日日与徐渭神交,用水墨大写意画了一幅《徐文长造像》。徐渭一生可圈可点、可记可画之事甚多,画家偏偏选择了他在狱中著书的场景,为了突出人物的痛苦与落魄,还特意把木枷锁与铁链画在前景突出位置。历史上的徐渭身陷囹吾期间得到过朋友与官府的许多关照,这个场景反映的其实是画家自己彼时彼地的困境感:近则是毕业创作与论文的压力,远则是站在人生中间点上,那种四顾空茫的虚无感和无力感。然而这个阶段他的思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立变成面对,质疑变成解说与消解。正如画上几块涨墨之间的留白形成了高高的小窗洩露了天光。眼前没有门,顶上却有窗,人生境界之高远,不是因为盯著自己的脚下的影子。画家把对自己苦难的咀嚼,化成了对普通民众乃至底层贫民更为宽厚而强烈的人文关怀。

许多有良知的画家都把关注的目光和包含同情的画笔指向底层民众,但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大量地画进城务工的苦力和街头的贩夫走卒。大量的作品都是写生稿,可以想像身背画夹的画家无数次混迹于市井和工棚。他们并不仅仅用脸上的皱纹和破旧的衣衫为画家提供线条与形式的种种可能,他熟悉他们的生存状况,瞭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情他们的艰难困苦。他们在有些人的眼中卑贱如蝼蚁,但在他的眼中并不是凡夫俗子,而是讚美甚至崇拜的对象。因了纸上涨墨的效果,街头拉二胡的瞎子,有如一尊光芒四射的佛像,推著自行车、穿著棉袄戴著皮帽的工人(像一个矿工),深邃的眼神和头部的光芒使他看我来就像耶稣。虽说禅宗早就主张“遍界是佛身”,但真能看到这个境界,正说明观察者心中有佛。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严重时刻》所吟:“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的在世上死,望著我。”画家与诗人心有戚戚焉,在一幅大头像上抄录了这首诗。作为人文学者的画家,未必执著于一种人文宗教,未必要当仪轨上的教徒,却必得是哲学上的信众,必得以宗教的大悲悯释怀于自己的苦难,却迎面走向他人的苦难。

杜觉民的博士论文题为《隐逸与超越》,在我看来,使用“隐逸”这个词多少带有避重就轻的意图。“逸”的本意就是逃避,在乱世中是偷生逃命,在正常社会中则是避免与现有秩序和既得利益发生衝突,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表达微弱的抗争。他所崇拜的三位古代画家——倪瓒、徐渭、八大山人——都被称为逸品大师,其中徐渭生于大明盛世却性格变异,他与社会的衝突显得不可理喻;倪、朱二位都有幸或不幸地遭逢改朝换代的大变局,如果没有这种大变局,很可能都以富贵閒人了此一生。其实,摆在杜觉民和他这一代画家面前的命题是:如果一个画家不疯不狂,又生当太平盛世,他如何走向伟大?

杜觉民曾说:“隐逸行为下所产生的枯笔残墨与我们这个偏重物质享乐的时代已格格不入。”其实,当下很多文化人行走的是一条太平盛世的逸品之路:学国学,收古董,喝茶品香,拜佛参禅,衣则中式复古,食则私家小厨,住则梨花院落,行则自驾旅游,波西米亚精神变为布尔乔亚趣味,在享乐主义基础上展开了精神消费显得那麽宁静、优雅,所需做的就是顺应和利用社会的正能量,既要与众不同,又会绝对安全。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杜觉民并不与这一切绝缘,但他保持著警惕的意识。文明社会永远会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存在痛苦与困扰。在较为富足的社会,穷人极寒而死的现象减少了,但人与人在经济上和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会变得更加刺目,人们对公正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同时物质上的自由与精神上的相对不自由也构成了更为尖锐的对立。对待这些“消极现象”甚或宿命困境的态度,决定了思想者的路向与境界,表达它们的方式与力度,决定了艺术家的风格与层次。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资源虽然不少,但远不如西方文化丰富。

杜觉民不是一位仿旧式文人,而是对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充满兴趣。他曾用一周时间通读完了百万字的英国学者彼得 沃森所著《西方思想史》,对西方现代文艺理论颇为熟悉,甚至有点偏激地认为“从笔墨的角度切入来研究绘画,应该也是受西方影响”。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化,文学尤其是诗歌向他传递思想的力量,音乐给他提供形式上的启示,而电影兼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他的工笔划中表达出明显的光影变幻感,人物肖像尤其是大头像具有特写镜头的效果,这些处理手法与电影艺术有著内在的联繫。

面对杜觉民的水墨画,观众感受到的震撼力,甚至是压迫感和窒息感,虽然来自主题与思想的力量,最终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张力传达的。画家宣称:“笔墨本身是不值得研究的,它只是一种技术,是承载画家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最好的笔墨是让人看不到笔墨!感觉你只能这样画才能表达这样的境界”。不过,作品的内容和境界可以是公共资源,艺术门类的特色则在于表达的方式。思想载体的形状和品质,决定了思想传达的准确与深刻程度,吧这个载体发展成熟并运用纯熟,正是艺术家的职业尊严之所在。

早年的学画经历以及由丝工学院开始的正规训练,使他的水墨画具有西画的背景,正如他所说:“吸取古今中外一切艺术之所长,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所用”。从表现光影的变化,到运用西画的涂染法,以及非书法性的点、线、面语言,皆可作如是观。他的风格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相隔多年的本、硕、博三段学习提供了熔铸新风格的最好机会。仅从他读博前后的画风看来,差异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读博的画家。读博之前在浙江画院工作期间,他最为者力的是工笔划,读博期间则转向大写意,并迅速发展成熟。

他的工笔划寓写于工,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出主体人物形象,然后揉皱画纸,再多遍渍染,人物轮廓内浓淡墨蹟随著褶皱延伸,产生有如山石、树皮、屋漏、风雪般的肌理效果,也使人物像是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一尊雕像。1997年(丁丑)所作《晚秋图》、1999年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到21世纪初年所画的一批四尺对开的工笔设色大头像,大量地採用这一手法。在这一时期他还使用过另一种画法,放弃了揉皱手法,只在局部使用类似揉皱的皴擦和水渍。如1997年(丁丑)的《雾》、1999年的《晨曦》,虽然主色调由赭黄变为淡青,具有雾气或晨曦中的潮湿与清新感,人物及其背景聚成一个团块,佔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天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并使人物富于雕塑的质感与力度。在此基础上,他还进行过其他的尝试,如2000年(庚辰)所作《七贤图》,延伸了水渍式皴擦和淡青色调,但又用白粉和朱砂颜料加强工笔重彩效果,人物的变形造型则受到南京画家的影响,终与他的本来面貌相去甚远,只是偶尔为之。大约在开始读博期间他所画的一系列写生大头像,回到赭黄色调,渍染变得简单,人物面部用大量皴线来完成结构、质感和肌理,实际上已经开始由工笔向写意过渡。

他的大写意形式特色有两方面:一是视觉上的简化与设计感,二是墨法技术的极致化。前者是寓丰富于简化之中,后者是寓简化于丰富之中。

视觉上的简化,首先要对物象进行提炼。这种提炼以扎实的课堂与现场写生和光影素描为基础,但他并没有循此路数发展下去(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成为第二个叶浅予、黄胄、周思聪......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而把汲取灵感的范围扩大到几个相隔甚远的领域——漫画的夸张与黑色幽默、汉画简化的块状感与黑白对比,甚至岩画和世界范围内的“原始艺术”的造型与符号。漫画和汉画是中国绘画的边缘,但并非与水墨画传统绝缘,而岩画和原始艺术则已被吸纳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对它们的利用也是中国画形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为了与画面造型与气质相符,他的书法也取法有民间渊源的魏碑字,主体来自龙门造像记,相容“二璺”,字形和用笔都方正古拙,劲力内含,与他的自署“丑人”相得益彰。

画面的简化与平面设计感的加强是他最近10年创作上的另一个大变化。在有题跋的创作中,题跋作为画面的结构元素,或纵长,或横列,突出形式感。如《高空有月千山照》的题跋两字一行,一共10行,横列于画面中下部,像隐士背后的地面。《无语听天》画的是横卧的大头像,人物双目圆睁,眼神空洞,不像处在休息中,倒像是被斩下来的脑袋,画面在上、穷款在下,也是作横式处理。《晚秋图》、《徐文长造像》和《脸上游戏》的题跋皆为纵长一整行。1994年(甲戌)所作隐士四屏之一《独钓》则为纵长双行,画面上只有一个钓夫、二游鱼,其馀是整片的空白,极端的对比,令人惊心,两行题跋有如一柱擎天,险中求稳。1997年的《严重时刻》是这类设计的顶峰,中间是一个大头像,贴著画面的两边是两行细长的题跋字迹。到后来,许多大头像画法愈益简化,题跋也变成了画面一侧或是两侧的纵长线条,或粗或细,或单或双,或勾或抹,其意不可说,充满神秘感。最后,许多大头像的背景乾脆变成了完全的空白,只看到一颗脑袋和细长的脖子,有如高高举起的木偶。

《住的是工棚,建的是高楼大厦》只画了一位放工后去打水的民工,穿著汗衫短裤,趿拉著拖鞋,手提空水桶,大步流星,低头疾行。他的草帽只有简单的一条横线画出帽檐,帽盖是化在刺眼的夕阳里了,白色汗衫上的线条断续与水渍变化也呼应著斜阳。而他的脸埋在深深的阴影里,脸颊上结实的肌肉似乎在全力对抗生活的重压。他两腿微曲跨开,裸露在外的深色的胳膊腿和黑色拖鞋,洗得发灰的黑色短裤、潮湿的黑褐色水桶,构成了画面下部的一个重色块,似乎就是承担重压的大地的力量。12个字的画题排成一列,像一条长长的棍子矗在他身后,这就是他社会身份的标记,画家的穷款则在他膝盖前方形成呼应。此画于至简中寓以丰富的平面设计感,文字亦作为画面的结构元素使用,而造型用笔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趣。

他的画法总体上是重墨轻笔的,在大片墨蹟中突出的笔迹不多,但是点、线、面的变化运用得很充分。墨法则以宿墨、涨墨与渍染的运用为特色,局部用焦墨提醒。宿墨的“空心线”效果较新墨更富于变化和立体感。在运墨之前染湿纸张,故意造成的涨墨往往有光芒四射的效果,可以表现自然风光(如《徐文长造像》)、麦秸(《山乡旧事》)等,更多的则是人脸上和物体外的阴影。如前所述,他也用这些光芒来赋予对象神圣感,使他们仿佛灵光充溢(如《盲乐师》、《工人》)。在白纸与黑墨之间,大片渍染构成的灰阶使画面柔和而耐看,整体效果有如黑白照片般的宁静。

如果要对杜觉民的艺术作一个简单的小结,他的形式语言虽然与历史的“逸品”和大写意有著明显的继承关系,但他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经难以用“逸品”概念来涵盖,也与他学习过现代大写意巨匠潘天寿、李苦禅等人的画风来开了距离。他的思想主题更不是独善其身的“隐逸”,而是融合了儒家的入世、佛家的悲悯、基督的救赎。一枝秃笔力量很渺小,难以改变世界,但却传达出画家心中的大爱,足以感动读者。艺术的纪念碑,就蕴含其中。

获 奖

作品《旧痕》荣获“美苑杯”全国研究生毕业创作作品评比唯一“一等奖”

作品《小本生意》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艺术展“金奖”

论文《逸品审美思想浅析》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作品《高逸图》荣获全国中青年绘画展“银奖”

作品《听风》参加中国书画研究院举办的“翰墨中国”画展获“金奖”

出 版

《杜觉民画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杜觉民》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版)

《杜觉民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系列 邮政明信片《杜觉民小品》 2010年

法兰克福书展丛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杜觉民》(线装书局2012年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经典·风范 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杜觉民》2012年

中国美术家大系第一辑《杜觉民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当代主流名家典藏第一辑《杜觉民》(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2013年版)

中国当代画家《杜觉民》(光碟)由中央电影制片记录片厂拍摄,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14年)

《国墨风范·当代中国美术家领军人物·杜觉民》2015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逸笔摹高士情怀,丹青承文人雅趣》记著名人物画家杜觉民影像光碟,2015年山东电视台收 藏天下频道制作

《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杜觉民作品》中国集邮总公司出品2015年版

个 展

1987年在澳门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参加意大利首届“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1年河南洛阳、郑州举办个人画展

2002年在山东潍坊举办个人展览

2008年在牙买加举办个人画展。

2012年北京《杜觉民798展》

2012年北京大学《道隐·杜觉民北大展》

2013年Jamaica(牙买加)杜觉民画展

2013年浙江省义乌市举办“杜觉民画展”

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举办“杜觉民画展”

2015年Paris(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2015年参加法国文化部举办的“法国大皇宫对比艺术沙龙展”。

2016年中国义乌举办《乡村旧事——杜觉民画展》

联 展

2003年与池沙鸿、张伟民合画展《来自生活》

2010年参加《中国式书写》联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2年由中国当代画家主办的当代中青年名家作品展《笔墨三味》先后在萧山、绍兴、成都展出

2012年纪念任伯年首届中国书画大展

2015年“尘外孤标”当代中国逸品学术邀请展

2015年《文心雅趣》当代中国画名家扇面小品学术研究展(第二回)

论 著

《逸品审美思想浅析》发表于《中华新论上》 2002年中国科学出版社

《拨开逸品的迷雾》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核心刊物《中华文化》2004年第11期

《穿透现代艺术》和《逸品审美思想浅析》发表于《浙江画院文集 2003年,中国美院出版社

《青藤与老莲》发表于《陈洪绶研究》文集 2004年,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逸品审美思想浅析》与《论现代艺术与哲学渊源及其变化发展》发表于《江南论坛》2004年海洋国际出版社

《逸品审美思想浅析》发表于《西令书画院文集》 2001年

中国艺术博士论丛书《隐逸与超越》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八大的幽灵,令我不安》发表于《东经艺术》 2012年8月

《八大的幽灵,令我不安》发表于《品特》 2013年

《八大的幽灵,令我不安》、《长啸无声》墨尔本时报2016年4月两个整版刊登发表

发 表

《雾》入编《中国美术家选集》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 《水浒传》2002年 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香港版、袖珍片。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红楼梦》2002年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 ,2003年香港版、袖珍版。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三国演义》2002年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香港版和袖珍片。

作品发表于四大名著名家插画《西游记》2002年上海辞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香港版和袖珍片。

作品发表于名家配画《元曲鉴赏》精品集、《古文鉴赏》精品集 《宋词鉴赏》精品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作品发表于《美术向导》中国当代画家线描集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04

《小本生意》刊登在《美术》 2004年 第12期

《小本生意》刊登在《美术嚮导》 2005年 第1期

作品十幅刊登在《美术嚮导2004特辑——中国当代画家线描集》

《戏脸》刊登于《画刊》 2005年 第1期

作品五幅和介绍文章刊登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易英作编委主任编辑的中国艺术地理丛书《燕赵艺术地理》卷

《听风》、《清韵》刊登在《翰墨中国》大型画集上

《雾》刊登于《中国书画》 2004年 第6期,中国美术选刊

作品两幅刊登于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水墨生活》《图雅图》第三辑

作品一幅刊登于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图雅图》第一辑

《四季图》、《秋》第8幅刊登于《浙江当代名家书画集》

2012年《雾》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国际版 中国画下卷

《旷野》、《晨曦》刊登于《笔墨进程》画册上

《晨曦》刊登于《美术》杂志2001年第6期

作品四幅刊登于《新世纪作品联展》大型画册上

作品数幅被刊登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的《浙江画院二十年》画集中

个人业绩入编《中华成功人士大辞典》

个人业绩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大辞典》

2012年16幅作品入选当代中青年名家作品集《笔墨三味》

2012年《孤独之眼眺望天穹》杜觉民评画 发表于美术报2012年10月6日

《放眼高空看过云》/《牧山》逸品画家与文人画情怀,名家作品展,发表于美术日报2012年10月6日

书画名人会 杜觉民国画作品欣赏 发表于北京广播电视报2014年7月10日

29. 《墨尔本时报》刊登作品及文章,2016年4月

30《中国航空》刊登文章及作品,2016年5月。

31《人物周刊》刊登文章及作品,2017年5月。

--- END ---

私享出品

特别鸣谢

艺术家杜觉民

主 编:王成业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