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公布了
60亿元慈善捐赠计划。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开双轨慈善新模式
价值观才是最好的家族企业传承,美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多年以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及家人一直热心慈善。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何享健说:“我个人的财富,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国家政策、各级政府的支持,得益于美的人的共同努力。”
永恒的爱心,要一代代来传递。何享健独子、美的集团“少东家” 何剑锋,虽没有接棒父亲的事业,却从未远离商界。被称最叛逆“富二代”的何剑锋,其实也是一个“创二代”,他一手做投资,一手行慈善。
2010 年,何剑锋成立了家族企业基金会——“盈峰慈善基金会”, 这是广东省佛山市的首家非公募基金会。
美的集团创始人独子、和的慈善基金会主席何剑锋
抱感恩之心,让财富回馈社会,儿子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父亲何享健也开始思考如何规划家族公益慈善事业。
2012年8月,何享健退居幕后,将美的集团转交职业经理人方洪波主导运营,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2013年 12 月,何享健创立了“广东省何享健慈善基金会”,并担任荣誉主席。
他表示,创立“和”(何)的慈善基金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是我们应尽的本份。多年来,何享健创立的美的集团,累计向社会捐赠了9亿元人民币。
中国“玻璃大王”,被称为“佛商”的曹德旺,看过弘一法师自传后说了一句大白话:“早也一餐饭,晚也一餐饭,这么辛苦为什么?我认为不值得,想不通。”
曹德旺不仅成功地将企业做到了巅峰,在慈善界也是声名远扬,尤其是他突破法律空白,在国内开创了股权捐赠模式的先河。
2016年9月,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实施,股权捐赠作为一种较新的捐助模式,成为近年企业家行善的新形式。
“不好!美的老板减持套现啦!” 5月12日,美的创始人何享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美的集团股票3232.84万股,占总股本的0.5%,套现金额约为11.21亿元。
尽管美的集团声明,这是何享健个人“为慈善而减持”,但因近年来美的一直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市场人士认为,这与美的家族何氏父子背后的“投资帝国”不无关系。此间,甚至有人喊出“何享健要跑了!”
业内也不乏有这样的猜疑:何享健此番减持套现,莫非给儿子的投资事业送“银弹”?
由何剑锋控制的盈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风生水起”,颇为外界关注。
5月21日,由“盈峰控股”等4家投资机构组成的联合收购体,以116亿元的总价购得上市公司中联重科剥离环境产业板块的80%股权;其中,盈峰控股一家获得了51%股权。现年50岁的何剑锋,持有盈峰控股91%的股份。
即使美的集团已多次表明,何剑锋的资本运作与美的无关联,可还是有这种不实的传言和臆断。
25日上午,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在家乡顺德,公布了60 亿慈善捐赠计划,直接向社会坐实了先前的“减持为慈善”的表态。
在捐赠仪式现场,由何享健担任荣誉主席的广东省何享健慈善基金会宣布,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与此同时,何享健还对外公开一份60亿慈善捐赠计划,并推出“慈善信托+基金会”的双轨慈善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净值人士日益增多,家族财富传承的慈善意识也愈发强烈,尤其是远渡海外留学归来的家族新生代成员,在行善形式的选择上更具多样性,有的以家族慈善为主,也有的从企业慈善平台入手,不少人则是两者兼顾。
这次,美的何享健家族,以“起‘美的’心,动‘和的’念”为主线,建立“两个慈善信托、四个基金会、五个慈善会”为一体的慈善体系,目的是要永续慈善。
美的何享健家族的60亿元慈善事业规划图
从上面这张高达60亿元慈善规划图可以看出,捐赠计划包含股权捐赠和现金捐赠两个部分。
在股权捐赠上,何享健捐出其持有的1亿股美的集团股票,将由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委托人,设立一个永续的慈善信托——“和的慈善信托”, 并将该慈善信托财产及收益,全部用于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若以7月24、25日“美的”收盘均价43.42元计算,这部分捐赠的股票市值达43.42亿元。
股权捐赠形式,近年来颇受企业家欢迎,比如最早的曹德旺“河仁慈善基金会”, 酝酿3年之久,才于2010年完成登记注册。
另外,像阿里巴巴马云,在海外拐了一个大弯,将价值124亿元的股权,捐赠给新加坡的一家慈善基金会;腾讯主席马化腾准备捐出1亿股的腾讯股票,筹建一个慈善基金会。
而何享健的20亿元的现金捐赠部分,其实是一种家族基金会的形式。这种非营利性质的家族公益事业模式,比较常见,比如著名的“盖茨基金会”( 比尔及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 )。
比较特别的是,何享健家族此番巨额捐赠计划,是将“慈善信托”+“基金会”双轨推进,并搭建了一个慈善框架体系。在基金会捐赠部分,有更多的细分及区隔,不光慈善力度大、范围广,而且机制、形式上也有创新。
“有智慧”的企业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财富要“纳吐有道”。不能做只进不出的“貔貅”,获取的财富有进有出,才能算“财富英雄”,容易“胃积食”的,往往是多进少出的人。
要知道,财富最终不过是替社会暂时寄存在个人名下而已,一个人的身价及影响力,除了创造财富的过程外,还在于财富创造的最终结果,是否惠及子孙后代,并推动社会文明的演进。
由此,一波说今天分享美的何享健家族财富分配的规划、设计、创新,对于许多财富追梦人来说,才是更有价值和意义。
合伙人制度也是一种“纳吐有道”
华尔街被誉为全球财富堆积之地,那华尔街最令人眼馋的职位是什么?
高盛合伙人!
很多业内人士说,能成为高盛的合伙人,可算得上当之无愧的“稀有动物”。
西方投行发展的100多年历史,正是因为有合伙人制度,才能有效地将最优秀,同时也是流动性最高的业内精英集结在一起。
“老板”死了 ,合伙人活了!
早年,合伙制在我国的实践较少,近年来随着老板意识、老板文化渐弱之势,“合伙人”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特别是今天“双创”之际,单打独斗越来越不适应创业的需要,合伙人模式越来越被看好。
2014年,万科将“职业经理人制度”转向“合伙制”,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碧桂园、乐视等纷纷推出“合伙制”,资本与劳动关系迎来重要转折,企业员工,不再是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打工仔变为“合伙人”,兼具股东身份,双方成为一种资本与劳动相融合的新型合作关系。
当然,从公司治理结构而言,股权结构优化后,股东之间的权力也相对更均衡。
“小老板”也是老板,员工话语权更大,也有利于扁平化管理。尤其是合伙制下的利益分配要相对公平,除了养家糊口的工资外,还有来自股票期权的收益,员工获利空间更大,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度显著提高,企业与合伙人制的员工由此形成一种深度的利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
自王石主导的万科2014年转型合伙制以来,这三年间已有超过一百家A股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但成功传位给合伙人,只有极少数。
6月21日,王石退位,郁亮接任董事长,万科“郁亮时代”至今也就一个多月,成功与否尚有待评估。
若称得上成功传位合伙人,比较有代表的上市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美的集团,另一家是金螳螂,也都是家族企业。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是一个有着现代企业意识的企业家,特别重视制度创新。
与何享健之子何剑锋同年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今年也是50岁。刚进入美的集团,方洪波只是一个企业内刊编辑,因工作表现优异,被老板赏识,一路提拔,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而且是外界眼中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
2012年,家电业波峰过后,美的又患上扩张并发症,创始人何享健将陷入泥潭的美的交棒给方洪波。
5年来,在方洪波领导下,美的深化内部改革,顶着巨大压力,忍痛转型,并主动出击,在海外不断出手并购,颇有斩获,现如今,美的已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家电巨头,更是一家国际化的跨国科技企业。
从竞购GE家电业务,到拿下东芝,出海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美的海外市场的大手笔“扫货”, 一度震惊业界。
日本东芝就不必说,德国库卡可是全球四大机器人家族之一的国际巨头,当时美的对库卡的收购,惊动了德国政商两界,过程也是一波多折,终究拿下,这些都是新掌门方洪波的“杰作”。
“无变革、不发展”, 2015年正月初八,美的集团开工的第一天,董事长方洪波发表“颠覆和开放”的新春致辞。就在这一年,美的明确实施合伙人计划,美的集团由创始人何享健控股,董事长方洪波持股2.1%。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不仅将合伙制在企业集团内推广,还运用到已并购来的海外企业上。如今,创始人何享健家族已慢慢淡出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合伙人计划已经成为美的走向国际化扩张的“加速器”。
被收购的东芝等平台,能较好地融入到美的的管理体系中,与美的实行合伙人制度有很大关系(即实行经营业绩增长第一责任人制度),被收购的企业,可以加入美的合伙人平台,并制定合伙人持股计划。
从美的推行合伙人制的成功经验上看出,从雇佣到合伙,是家族企业的一个积极转向,有着共享精神的合伙人制度,也是财富传承的一种“纳吐有道”。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总是在选择与淘汰中发展的。随着产业持续升级,人才争夺加剧,合伙人制度可能更能适应时代潮流。
金螳螂创始人朱兴良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典型例子:金螳螂的大股东,曾是“江苏首富”的朱兴良(金螳螂创始人),2013年7月被执行监视居住,次年因涉嫌行贿遭逮捕。
家族上市公司若出现此种情况,不是遭“趁火打劫”,就是“树倒猢狲散”。由于金螳螂早已传位于合伙人,并及时让董事长等合伙人主动追加股票锁定期,三年来,金螳螂未曾出现经营、人事上的大震荡,公司依然保持较大的增长。
当然了,合伙人模式也有自身弊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美的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注重机制创新,及规划设计,合伙人模式也可以成为家族企业传承的理想模式,特别是二代接班意愿不强的情况下。
这就是美的的经验!跟它的品牌一样有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