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斯巴鲁糊弄安全检查30年 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斯巴鲁糊弄安全检查30年 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斯巴鲁承认,公司下属两家工厂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糊弄”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此行为已成“常态化”,持续约30年。

 

就在日产汽车和神户制钢所的造假丑闻不断发酵时,继日产后,其他汽车公司也被曝出检验工作同样存在不合规问题,其中就包括斯巴鲁。

这在使日本汽车的品质管理体制进一步受到质疑的同时,引发各国对曾经处在神坛上的“日本制造”产生怀疑,进而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否还有更多日本企业造假?“日本制造”神话将彻底破灭?!

斯巴鲁深陷“糊弄门”

10月27日,斯巴鲁承认,公司下属两家工厂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糊弄”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此行为已成“常态化”,持续约30年。

日本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涉及“糊弄门”的两家工厂分别为斯巴鲁公司设在日本群马县的总工厂和矢岛工厂,两者均位于群马县太田市。

消息人士透露,斯巴鲁公司约有250名正式检查员,他们均拥有公司内部认定的检查资格。根据相关规定,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必须由正式检查员完成,但涉事工厂把部分检查工作交由尚未取得资格的实习员工负责。

斯巴鲁高层管理人员透露,此行为已持续了30年。虽然这些实习员工均接受了一定时间培训,但由非正式检查员实施新车检查工作仍然违反了日本国家规定。

10月27日,斯巴鲁公司社长吉永泰之承认,公司存在上述违规行为,并鞠躬道歉。“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遗憾,表示歉意。我们都希望能按规定进行检验。”

(斯巴鲁公司社长吉永泰之在发布会道歉)

吉永泰之还表示,斯巴鲁公司将于10月30日把有关此问题的报告提交给日本政府。按他的说法,斯巴鲁公司很可能在日本国内进行召回,涉及车辆总数达25.5万辆,召回总费用预计将达50亿日元(约合2.9亿元人民币)。

此前,日产公司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等问题曝光后,国土交通省要求日本各车企进行内部排查,斯巴鲁公司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对此,法新社评论称,两家车企接连曝出丑闻,恐将再次重创日本汽车业。

“日本制造”怎么了?

就在斯巴鲁“糊弄门”被曝光的同时,神户制钢所产品数据造假还在进一步发酵。

10月26日,神户制钢所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在东京就日前曝出的造假丑闻向公众进行第三次道歉。他表示,除目前发现的违规行为以外,还可能存在新的违规问题。

(26日,神户制钢所方面再次在发布会上道歉)

对于日企频繁出现造假丑闻,业内将它视为日本制造业滑坡的缩影,并与日本企业近年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不成功联系起来。

那么,“日本制造”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专家撰文称,一是,近年来大量日本企业纷纷转向突出强调股东利益的欧美经营模式。过去日本企业经营层的主要精力聚焦长期经营而不断强调质量管理,如今那种曾经盛行的一点一滴式的质量改善活动(QC)已难觅踪迹,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各种短期财务报表,千方百计地追求利润上升。

二是,日本企业用工体制转型瓦解了企业质量推进的基础动力。大批派遣员工形成的非正式员工人数已经逼近全部就业者人数的40%,这使得他们很难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等也较为漠视。

此外,相关丑闻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成因,即过去支撑日本制造业不断改善、走向强盛的社会根基已基本瓦解:其一,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日本蓬勃兴起的企业家精神已日渐消沉;其二,曾经领先世界的日本制造业生产方式也早已落伍于时代;其三,日本整体基础研究水平不断下降,各种人才转向短缺。

(在斯巴鲁之前,日产被曝出质检造假始于1979年)

《日本经济新闻》也在题为《“日本制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中,反思走向世界的日本生产经验和模式存在极限。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表示,社会对企业丑闻的态度越来越严苛,一个丑闻不但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亡,还会让不知道产品有问题而采用的客户企业失去信誉。日本制造业一向引以为豪的企业自律、自净、自我纠偏能力正在受到严峻考验。

人类社会已步入由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所营造的技术革命新时代,一场更深刻的生产方式革命以及新商业模式呼之欲出。以神户制钢所为代表的诸多日本企业,继续躺在过去的光环之下,显然已难适应时代发展节奏。而造假丑闻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仅给日本制造业带来负面影响,也警示各国制造业不要步其后尘。

(NBD汽车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瞭望周刊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斯巴鲁

3.3k
  • 由于安全气囊故障,斯巴鲁在美召回超11万辆汽车
  • 丰田、本田、瑞萨电子等12家日企将合作开发高性能汽车芯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斯巴鲁糊弄安全检查30年 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斯巴鲁承认,公司下属两家工厂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糊弄”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此行为已成“常态化”,持续约30年。

 

就在日产汽车和神户制钢所的造假丑闻不断发酵时,继日产后,其他汽车公司也被曝出检验工作同样存在不合规问题,其中就包括斯巴鲁。

这在使日本汽车的品质管理体制进一步受到质疑的同时,引发各国对曾经处在神坛上的“日本制造”产生怀疑,进而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否还有更多日本企业造假?“日本制造”神话将彻底破灭?!

斯巴鲁深陷“糊弄门”

10月27日,斯巴鲁承认,公司下属两家工厂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糊弄”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此行为已成“常态化”,持续约30年。

日本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涉及“糊弄门”的两家工厂分别为斯巴鲁公司设在日本群马县的总工厂和矢岛工厂,两者均位于群马县太田市。

消息人士透露,斯巴鲁公司约有250名正式检查员,他们均拥有公司内部认定的检查资格。根据相关规定,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必须由正式检查员完成,但涉事工厂把部分检查工作交由尚未取得资格的实习员工负责。

斯巴鲁高层管理人员透露,此行为已持续了30年。虽然这些实习员工均接受了一定时间培训,但由非正式检查员实施新车检查工作仍然违反了日本国家规定。

10月27日,斯巴鲁公司社长吉永泰之承认,公司存在上述违规行为,并鞠躬道歉。“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遗憾,表示歉意。我们都希望能按规定进行检验。”

(斯巴鲁公司社长吉永泰之在发布会道歉)

吉永泰之还表示,斯巴鲁公司将于10月30日把有关此问题的报告提交给日本政府。按他的说法,斯巴鲁公司很可能在日本国内进行召回,涉及车辆总数达25.5万辆,召回总费用预计将达50亿日元(约合2.9亿元人民币)。

此前,日产公司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等问题曝光后,国土交通省要求日本各车企进行内部排查,斯巴鲁公司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对此,法新社评论称,两家车企接连曝出丑闻,恐将再次重创日本汽车业。

“日本制造”怎么了?

就在斯巴鲁“糊弄门”被曝光的同时,神户制钢所产品数据造假还在进一步发酵。

10月26日,神户制钢所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在东京就日前曝出的造假丑闻向公众进行第三次道歉。他表示,除目前发现的违规行为以外,还可能存在新的违规问题。

(26日,神户制钢所方面再次在发布会上道歉)

对于日企频繁出现造假丑闻,业内将它视为日本制造业滑坡的缩影,并与日本企业近年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不成功联系起来。

那么,“日本制造”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专家撰文称,一是,近年来大量日本企业纷纷转向突出强调股东利益的欧美经营模式。过去日本企业经营层的主要精力聚焦长期经营而不断强调质量管理,如今那种曾经盛行的一点一滴式的质量改善活动(QC)已难觅踪迹,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各种短期财务报表,千方百计地追求利润上升。

二是,日本企业用工体制转型瓦解了企业质量推进的基础动力。大批派遣员工形成的非正式员工人数已经逼近全部就业者人数的40%,这使得他们很难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等也较为漠视。

此外,相关丑闻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成因,即过去支撑日本制造业不断改善、走向强盛的社会根基已基本瓦解:其一,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日本蓬勃兴起的企业家精神已日渐消沉;其二,曾经领先世界的日本制造业生产方式也早已落伍于时代;其三,日本整体基础研究水平不断下降,各种人才转向短缺。

(在斯巴鲁之前,日产被曝出质检造假始于1979年)

《日本经济新闻》也在题为《“日本制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中,反思走向世界的日本生产经验和模式存在极限。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表示,社会对企业丑闻的态度越来越严苛,一个丑闻不但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亡,还会让不知道产品有问题而采用的客户企业失去信誉。日本制造业一向引以为豪的企业自律、自净、自我纠偏能力正在受到严峻考验。

人类社会已步入由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所营造的技术革命新时代,一场更深刻的生产方式革命以及新商业模式呼之欲出。以神户制钢所为代表的诸多日本企业,继续躺在过去的光环之下,显然已难适应时代发展节奏。而造假丑闻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仅给日本制造业带来负面影响,也警示各国制造业不要步其后尘。

(NBD汽车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瞭望周刊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