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哲学进入吃喝玩乐时 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哲学进入吃喝玩乐时 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从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谈起,哲学发问也可以引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停不下来地追电视剧?为什么有人会喜欢不停地喝一点点奶茶?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苏格拉底喜欢在城邦里闲走,和人聊天,不断追问人们那些构成日常生活与城邦秩序的最基本的理念;孔子也从来没有正襟危坐地开班授课,学问就在那具体的子由问孝、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等等中传递。”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在新书《激活你的日常——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中这样说道。他认为,现代学术体制里的学问在“专业化”“术语化”之下进行,与公众视野距离非常遥远;而古典的学问则来自日常生活的遭遇,直接面对人群的选择和焦虑。

“双十一”购物节之后的第二日,吴冠军在新书分享会上,也将“双十一”的“全民狂欢”引向哲学思考。“今天大家仍然在昨天 ‘双十一 ’的余波中,双十一可能是全民都在 ‘嗨’ ,这种 ‘嗨’是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力量,哲学的 ‘嗨 ’无法与之相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全球资本主义秩序里面,所以这个节日也叫做全球狂欢节。 ‘双十一 ’当天的销量是1600多亿,比去年的1200多亿又多了400亿,也代表了我们的野心不断往上涨。”

可是在疯狂“买买买”之后,我们也应该问一下,购物的“嗨”是哪里来的?吴冠军问道,人们之会购物狂欢,是因为真的想要买东西,还是觉得有那么好的折扣?而这种对日常现象的积极提问,就是学问和思考进入日常生活的方式, “今天购物狂欢的消费力量是强加给你的,比如你在不经意中看到一个折扣或一幅图片,看到眼花缭乱的美景,即使你没看到实际的衣服,就想花钱。”在场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也补充道,现在购物推荐后的机器算法,用的是商家的逻辑,而并非购物者自身的逻辑,“在淘宝上买了本书,感觉到很快乐,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了,欲望得到实现,但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的逻辑,也并不是真正能激发快乐,和古希腊哲学里的 ‘快乐 ’happiness是不一样的。”

从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谈起,哲学的发问也可以引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停不下来地追电视剧?为什么有人会喜欢不停地喝一点点奶茶?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吴冠军认为,正是学问重新浸入日常生命之中,与每日生活相逢,属于更为古典的治学方式。“今天存在着两种治学方式:一种是从生活世界人之群处的具体问题出发、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存在性焦灼出发;另一种则是从学科内某一组抽象的概念、术语或成说出发……前者即为古典的做学问方式,而后者是彻底的现代做法。”令他不安的是,第二种治学方式占据压倒性的地位,“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术语黑话铺天盖地,晦涩怪异的书被视为学问的标志。” 

在新书《激活你的日常——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中,吴冠军进入日常生活为人们展示出了“学问的原始状态”,也对最寻常不过的饮食男女、娱乐方式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

《激活你的日常 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
吴冠军著
上海文艺出版2017年8月

问题一 喝咖啡:为什么有人爱喝decaf咖啡(无咖啡因咖啡)? 

为什么有人爱喝decaf咖啡?吴冠军说,流行没有咖啡因的咖啡,正如流行一种没有x的x,一种剥除实质,纯然满足幻想的“好东西”。这样的“decaf”好东西,就像流行歌曲中所唱的“好男人”,那个“在单位时时刻刻念着家里想着老婆、但又不真正在家添乱的好老公”,也像无热量的巧克力、不含糖的甜饮料、无脂肪的冰淇淋甚至没有酒精的啤酒。人们可以尽情享受decaf食物的美味,而不必负担它们会带来的脂肪、热量,实践彻底的享乐主义。

而将这个食物名单再延展出去,则人们的欲望同样可以decaf化。例如杂志《花花公子》里的性感女郎也可以类比为“符合男性幻想,又没有不快特质的”的decaf女人,她们只负责提供纯美、性感的幻想,并不像现实中的老婆或者女朋友一样有种种瑕疵。如果再把这种decaf女人的意象从影像领入现实,则可以洞悉日本、美国等国那些只有“女性性器官”而没有“女性内心”的充气娃娃为什么这样流行:充气娃娃们与真实女性有着相似的身体,却单纯为了满足男性欲望而存在。讽刺的是,在这些“完美、纯粹”的花花公子女郎、充气娃娃的映衬下,吴冠军说,现实中的女人反而成了这些decaf女人的“补充”。

现实中的女人沦落为了充气娃娃满足男性欲望之外的“补充”,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太悲观了?吴冠军认为,还不止如此,在“空心”女人愈加流行的今日,可能会有一天,真实女性可能连“补充”的地位都保不住。一方面,今日女性主义在公共话语层面的发言逐渐成为政治正确之向度,但另一方面,女性也越来越陷入绝境中,要不然依靠外表和身材、“削骨隆胸”努力成为decaf女人,要不然就使自己成为男人,用男性逻辑来取消自身。这最终的结果,正是decaf女人流行之下,女性主义争取男女平等、个性自由之下面临的“全面溃败”。 

问题二 看展览:谁也不明白自己看了什么 

再比如看展览。为什么现代都市里有那么多人爱看展览,即使看不懂也会孜孜不倦?吴冠军引用齐泽克的观点,“在当代,一件对象能够成为艺术品,并非因其内容,而是引起所占据的位置,”因此,不仅展览中,人们更加在乎的是展览馆中的“位置”,比如说在一个画框之中、在一个画展之内,而非展览品的“内容”。所以,吴冠军推论说,即使这些展览品的“内容”如同“粪便”一样,也无人会在意,这正是全球资本主义状况下艺术极度市场化的逻辑后果。

如看人们对着画展不知道看了什么一样,进入电影院看大片也出于“位置”重于“内容”的实践,诸多著名导演的大片在巨大的银幕上轮番演绎,通常只有宏大的外观,却没有实质内容,人们看到了大片,同时也什么都没有看到,而这些著名导演仍然持续不断地输出这些影片,是出于一种“确认位置的意图”。高级餐厅的体验是如此,人们在优雅地氛围中对昂贵的食物并不满足,却不会因为性价比过低而觉得痛心,这是因为他们在高档场合出入,感受到了一种社会性-符号性的“位置填满”后的精神性满足。而社交网络更是分享这种“位置”满足的最好场合,人们频繁地在微信朋友圈发带着各式滤镜的美食照片,以此期待着其他人对“位置”认可和回应。

在这些更在乎“位置”满足的人群以外,吴冠军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会直接选择满足欲望的场所、低消费的大排档、便宜至极的A片,“最合理经济地、不用羞耻地在自己能消费得起的范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种种欲望”,如果第一种人热爱去画展来显示自己的品味不俗,第二种人更在乎的是最大程度的“经济合理”。如果有人,可以超出这两种人,既不讲究“经济合理”,又不沉溺于“高端消费”, 吴冠军说,他们就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秩序的溢出和革命者”。

问题三 唱KTV:乐之传统的彻底崩亡

对于唱K这项普遍流行的娱乐活动,学者贝淡宁认为,中国的卡拉OK与孔子对礼乐道德功能的倡导相关,以至于中国的卡拉OK式的性交易活动,都因为“中国儒家礼乐”的影响而更有“礼节规范与尊重”。对此,吴冠军坚决反对,他说每个K歌房的金曲排行榜前几位都是深情款款的情歌,而在K歌房唱出“死了都要爱”或者“因为爱情”的人,并不是真的要唱出自己的内心,而是唱唱而已,“同一些比较熟悉的朋友同事去KTV,听其所唱之歌,想其平生所为,每每会令座中的我感到恍惚,内心中总是有忍不住去问一声此歌当真的冲动。”

“卡拉OK”只成为声律,与内心没什么关系,这与《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相距甚远,唱的内容与唱的人并不一致,也不满足“中和”的特点,反而经常“过度”,像是嘶吼“死了都要爱”或是其他排行榜金曲,正符合了儒家所说的“淫乐”。所以,吴冠军认为,正是在K歌的时代,中国古之音乐“彻底崩亡”。而作为更大型的K房舞台,《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真人秀里的音乐,都沦为卖弄技巧、秀嗓子的表面文章。这样产生的音乐,并不像选秀歌手经常表白的, “音乐就是我的生命”那样,与他们的心志、情感关联甚少。

K歌房里的爱情歌曲缺少爱情,学术界的学术讲座却日渐KTV化。吴冠军说,他在许多的国外学术场合发现,国际学人对于讲座的interesting(有趣)的评价,其实只意味着boring(无聊),渐渐也就习惯了,学术圈里“评论表面所承载的内容,恰恰同评论者内心真实观点完全无涉。”而只有当一个人对这种不对应的关系熟悉之后,才算真正地了解了“学术圈氛围”,才不会被“不被说出来的规则”弄得头破血流。学者可能需要像参加选秀的歌手一样,重新“包装”自己,用“伪研究”的项目得到研究资助,再用这笔经费从事真正的研究。只是这时,他们的真诚之心就完全丧失了。

吴冠军,1976年10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双聘教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哲学进入吃喝玩乐时 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从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谈起,哲学发问也可以引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停不下来地追电视剧?为什么有人会喜欢不停地喝一点点奶茶?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苏格拉底喜欢在城邦里闲走,和人聊天,不断追问人们那些构成日常生活与城邦秩序的最基本的理念;孔子也从来没有正襟危坐地开班授课,学问就在那具体的子由问孝、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等等中传递。”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在新书《激活你的日常——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中这样说道。他认为,现代学术体制里的学问在“专业化”“术语化”之下进行,与公众视野距离非常遥远;而古典的学问则来自日常生活的遭遇,直接面对人群的选择和焦虑。

“双十一”购物节之后的第二日,吴冠军在新书分享会上,也将“双十一”的“全民狂欢”引向哲学思考。“今天大家仍然在昨天 ‘双十一 ’的余波中,双十一可能是全民都在 ‘嗨’ ,这种 ‘嗨’是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力量,哲学的 ‘嗨 ’无法与之相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全球资本主义秩序里面,所以这个节日也叫做全球狂欢节。 ‘双十一 ’当天的销量是1600多亿,比去年的1200多亿又多了400亿,也代表了我们的野心不断往上涨。”

可是在疯狂“买买买”之后,我们也应该问一下,购物的“嗨”是哪里来的?吴冠军问道,人们之会购物狂欢,是因为真的想要买东西,还是觉得有那么好的折扣?而这种对日常现象的积极提问,就是学问和思考进入日常生活的方式, “今天购物狂欢的消费力量是强加给你的,比如你在不经意中看到一个折扣或一幅图片,看到眼花缭乱的美景,即使你没看到实际的衣服,就想花钱。”在场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也补充道,现在购物推荐后的机器算法,用的是商家的逻辑,而并非购物者自身的逻辑,“在淘宝上买了本书,感觉到很快乐,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了,欲望得到实现,但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的逻辑,也并不是真正能激发快乐,和古希腊哲学里的 ‘快乐 ’happiness是不一样的。”

从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谈起,哲学的发问也可以引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停不下来地追电视剧?为什么有人会喜欢不停地喝一点点奶茶?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吴冠军认为,正是学问重新浸入日常生命之中,与每日生活相逢,属于更为古典的治学方式。“今天存在着两种治学方式:一种是从生活世界人之群处的具体问题出发、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存在性焦灼出发;另一种则是从学科内某一组抽象的概念、术语或成说出发……前者即为古典的做学问方式,而后者是彻底的现代做法。”令他不安的是,第二种治学方式占据压倒性的地位,“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术语黑话铺天盖地,晦涩怪异的书被视为学问的标志。” 

在新书《激活你的日常——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中,吴冠军进入日常生活为人们展示出了“学问的原始状态”,也对最寻常不过的饮食男女、娱乐方式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

《激活你的日常 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
吴冠军著
上海文艺出版2017年8月

问题一 喝咖啡:为什么有人爱喝decaf咖啡(无咖啡因咖啡)? 

为什么有人爱喝decaf咖啡?吴冠军说,流行没有咖啡因的咖啡,正如流行一种没有x的x,一种剥除实质,纯然满足幻想的“好东西”。这样的“decaf”好东西,就像流行歌曲中所唱的“好男人”,那个“在单位时时刻刻念着家里想着老婆、但又不真正在家添乱的好老公”,也像无热量的巧克力、不含糖的甜饮料、无脂肪的冰淇淋甚至没有酒精的啤酒。人们可以尽情享受decaf食物的美味,而不必负担它们会带来的脂肪、热量,实践彻底的享乐主义。

而将这个食物名单再延展出去,则人们的欲望同样可以decaf化。例如杂志《花花公子》里的性感女郎也可以类比为“符合男性幻想,又没有不快特质的”的decaf女人,她们只负责提供纯美、性感的幻想,并不像现实中的老婆或者女朋友一样有种种瑕疵。如果再把这种decaf女人的意象从影像领入现实,则可以洞悉日本、美国等国那些只有“女性性器官”而没有“女性内心”的充气娃娃为什么这样流行:充气娃娃们与真实女性有着相似的身体,却单纯为了满足男性欲望而存在。讽刺的是,在这些“完美、纯粹”的花花公子女郎、充气娃娃的映衬下,吴冠军说,现实中的女人反而成了这些decaf女人的“补充”。

现实中的女人沦落为了充气娃娃满足男性欲望之外的“补充”,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太悲观了?吴冠军认为,还不止如此,在“空心”女人愈加流行的今日,可能会有一天,真实女性可能连“补充”的地位都保不住。一方面,今日女性主义在公共话语层面的发言逐渐成为政治正确之向度,但另一方面,女性也越来越陷入绝境中,要不然依靠外表和身材、“削骨隆胸”努力成为decaf女人,要不然就使自己成为男人,用男性逻辑来取消自身。这最终的结果,正是decaf女人流行之下,女性主义争取男女平等、个性自由之下面临的“全面溃败”。 

问题二 看展览:谁也不明白自己看了什么 

再比如看展览。为什么现代都市里有那么多人爱看展览,即使看不懂也会孜孜不倦?吴冠军引用齐泽克的观点,“在当代,一件对象能够成为艺术品,并非因其内容,而是引起所占据的位置,”因此,不仅展览中,人们更加在乎的是展览馆中的“位置”,比如说在一个画框之中、在一个画展之内,而非展览品的“内容”。所以,吴冠军推论说,即使这些展览品的“内容”如同“粪便”一样,也无人会在意,这正是全球资本主义状况下艺术极度市场化的逻辑后果。

如看人们对着画展不知道看了什么一样,进入电影院看大片也出于“位置”重于“内容”的实践,诸多著名导演的大片在巨大的银幕上轮番演绎,通常只有宏大的外观,却没有实质内容,人们看到了大片,同时也什么都没有看到,而这些著名导演仍然持续不断地输出这些影片,是出于一种“确认位置的意图”。高级餐厅的体验是如此,人们在优雅地氛围中对昂贵的食物并不满足,却不会因为性价比过低而觉得痛心,这是因为他们在高档场合出入,感受到了一种社会性-符号性的“位置填满”后的精神性满足。而社交网络更是分享这种“位置”满足的最好场合,人们频繁地在微信朋友圈发带着各式滤镜的美食照片,以此期待着其他人对“位置”认可和回应。

在这些更在乎“位置”满足的人群以外,吴冠军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会直接选择满足欲望的场所、低消费的大排档、便宜至极的A片,“最合理经济地、不用羞耻地在自己能消费得起的范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种种欲望”,如果第一种人热爱去画展来显示自己的品味不俗,第二种人更在乎的是最大程度的“经济合理”。如果有人,可以超出这两种人,既不讲究“经济合理”,又不沉溺于“高端消费”, 吴冠军说,他们就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秩序的溢出和革命者”。

问题三 唱KTV:乐之传统的彻底崩亡

对于唱K这项普遍流行的娱乐活动,学者贝淡宁认为,中国的卡拉OK与孔子对礼乐道德功能的倡导相关,以至于中国的卡拉OK式的性交易活动,都因为“中国儒家礼乐”的影响而更有“礼节规范与尊重”。对此,吴冠军坚决反对,他说每个K歌房的金曲排行榜前几位都是深情款款的情歌,而在K歌房唱出“死了都要爱”或者“因为爱情”的人,并不是真的要唱出自己的内心,而是唱唱而已,“同一些比较熟悉的朋友同事去KTV,听其所唱之歌,想其平生所为,每每会令座中的我感到恍惚,内心中总是有忍不住去问一声此歌当真的冲动。”

“卡拉OK”只成为声律,与内心没什么关系,这与《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相距甚远,唱的内容与唱的人并不一致,也不满足“中和”的特点,反而经常“过度”,像是嘶吼“死了都要爱”或是其他排行榜金曲,正符合了儒家所说的“淫乐”。所以,吴冠军认为,正是在K歌的时代,中国古之音乐“彻底崩亡”。而作为更大型的K房舞台,《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真人秀里的音乐,都沦为卖弄技巧、秀嗓子的表面文章。这样产生的音乐,并不像选秀歌手经常表白的, “音乐就是我的生命”那样,与他们的心志、情感关联甚少。

K歌房里的爱情歌曲缺少爱情,学术界的学术讲座却日渐KTV化。吴冠军说,他在许多的国外学术场合发现,国际学人对于讲座的interesting(有趣)的评价,其实只意味着boring(无聊),渐渐也就习惯了,学术圈里“评论表面所承载的内容,恰恰同评论者内心真实观点完全无涉。”而只有当一个人对这种不对应的关系熟悉之后,才算真正地了解了“学术圈氛围”,才不会被“不被说出来的规则”弄得头破血流。学者可能需要像参加选秀的歌手一样,重新“包装”自己,用“伪研究”的项目得到研究资助,再用这笔经费从事真正的研究。只是这时,他们的真诚之心就完全丧失了。

吴冠军,1976年10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双聘教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