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幻作家克拉克百年诞辰】至今仍是当之无愧的“科幻之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幻作家克拉克百年诞辰】至今仍是当之无愧的“科幻之王”

克拉克、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曾一度被称作科幻小说“三巨头”,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高耸屹立。

真正意义上的奇迹 :《2001:太空漫游》剧照。图片来源:米高梅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出生于1917年12月16日,他在这世界上活了足够长时间,终于看到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把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拍成电影,并且一炮走红。人们一度认为,他甚至能活到100岁:一直以来他都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还是个深潜爱好者。他不抽烟、不喝酒,对世界永远抱有好奇心。但不幸的是,在1962年,他的小儿麻痹症发作。痊愈后也不是一劳永逸,八十年代,克拉克发现小儿麻痹后遗症再次找上门来,而到了2008年,他终于不敌疾病,离开人世。

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曾一度被称作科幻小说“三巨头”,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高耸屹立。和许多其他科幻小说迷一样,我也是读着克拉克的小说长大的。有这么一段时间,你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他的小说摆满了书店,克拉克本人也作客电视台,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亚瑟·克拉克的神秘世界》(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他不仅是一位高产的科幻小说家,也是一个主持人,一位理想主义者,支持太空飞行。不过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他的科幻小说。1953年的作品《神的九十亿个名字》(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和同年的《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以及1968年出版的《2001:太空漫游》都是他的代表作,把它们称作是20世纪科幻小说界最棒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最佳剧本一点也不为过。

《2001:太空漫游》
[英]阿瑟·克拉克 著 郝明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

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能够通过严谨慎重的科学和技术原理,解释那些骇人而非凡的超自然现象。《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中的最后一句话语出惊人(不过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我在此不会剧透),小说笔法熟练,一步一步解开了外星“最高统治者”的神秘面纱,而这位统治者在《童年的终结》里,又将地球置于一位善良仁慈的独裁者的股掌之上。而《2001:太空漫游》更令人目瞪口呆,这本科幻小说可以说就像一杯强效黑咖啡。

不过,他的小说也并不尽是好评一片。克拉克是一位朴实无华的的作家,他的行文更注重语义表达功能,而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因此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粗线条。他的短篇小说精妙绝伦,但是读起来如同钢琴的五指练习曲一样朴素简单,有一种不成熟的滑稽感。另一方面,随着克拉克的生活步入晚年,他也开始堕入惯性,大量炮制早年代表作的续集小说,而不再创作新作品。比如说1973年的《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讲述了一个太阳系的神秘外星飞行站的出现,这个飞行站是个庞然大物,而且看起来无人驾驶。这本书在出版之初就摘得了所有科幻小说大奖,后来在1989-1993年间,克拉克和金特里·李(Gentry Lee)合写了三本续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一本获得了任何奖项,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1984年的亚瑟·查理斯·克拉克。图片来源:Rex Features

克拉克把自己的剧本《2001:太空漫游》编成了小说,这本小说虽然和电影有不少差别,但不失为一部有趣的姊妹篇。在八十年代,这位科幻作家又觉得手痒痒,于是在1982年写下了续集《2010:太空漫游2》,五年后,在1987年推出了第三部《2061:太空漫游3》,最终篇《3001:太空漫游》于1997年面世,一路追来的书迷终于松了口气。

克拉克称是自己第一次提出了“对地静止卫星”的概念,即航天飞行器运行方向与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同,都为24小时,因此位于天空上方,且相对于地面静止(这在今天成为了通信卫星的工作原则,支持着数字电视、GPS等设备的工作)。然而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持保留意见。的确,1945年,克拉克在《世界无线电》(Wireless World)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Extra-Terrestrial Relays– 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Radio Coverage?),倡导这一理论。然而早在1928年,斯洛文尼亚火箭工程师尔曼·波托奇尼克(Herman Potočnik)就提出过这一设想。同样在文学界,194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乔治·奥利弗·史密斯(George O. Smith)也在中篇小说《传输人为干扰——星际》(QRM – Interplanetary)中提出在外太空建立一个固定的“接力中继站”。我并没有任何怀疑克拉克剽窃的意思,但事实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就已经传播开来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克拉克面面俱到,我们要认识到他在科幻小说这一领域细水长流的影响力。他平实自然的写作风格和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刻画并不是为了卖弄文笔而堆砌在文字中的,这是他最有效的手腕——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惊奇感。

亚瑟·C·克拉克奖,这一英国顶级科幻小说奖如此命名不是毫无来头的。2000年,克拉克被授予爵位,打这时起,我们称他为“亚瑟爵士”或许更合适。但在他的科幻小说粉丝心中,他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永远是他们的“科幻之王”亚瑟·克拉克。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Arthur C Clarke at 100: still the king of science fiction

最新更新时间:12/16 22:5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幻作家克拉克百年诞辰】至今仍是当之无愧的“科幻之王”

克拉克、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曾一度被称作科幻小说“三巨头”,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高耸屹立。

真正意义上的奇迹 :《2001:太空漫游》剧照。图片来源:米高梅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出生于1917年12月16日,他在这世界上活了足够长时间,终于看到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把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拍成电影,并且一炮走红。人们一度认为,他甚至能活到100岁:一直以来他都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还是个深潜爱好者。他不抽烟、不喝酒,对世界永远抱有好奇心。但不幸的是,在1962年,他的小儿麻痹症发作。痊愈后也不是一劳永逸,八十年代,克拉克发现小儿麻痹后遗症再次找上门来,而到了2008年,他终于不敌疾病,离开人世。

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曾一度被称作科幻小说“三巨头”,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高耸屹立。和许多其他科幻小说迷一样,我也是读着克拉克的小说长大的。有这么一段时间,你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他的小说摆满了书店,克拉克本人也作客电视台,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亚瑟·克拉克的神秘世界》(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他不仅是一位高产的科幻小说家,也是一个主持人,一位理想主义者,支持太空飞行。不过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他的科幻小说。1953年的作品《神的九十亿个名字》(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和同年的《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以及1968年出版的《2001:太空漫游》都是他的代表作,把它们称作是20世纪科幻小说界最棒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最佳剧本一点也不为过。

《2001:太空漫游》
[英]阿瑟·克拉克 著 郝明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

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能够通过严谨慎重的科学和技术原理,解释那些骇人而非凡的超自然现象。《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中的最后一句话语出惊人(不过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我在此不会剧透),小说笔法熟练,一步一步解开了外星“最高统治者”的神秘面纱,而这位统治者在《童年的终结》里,又将地球置于一位善良仁慈的独裁者的股掌之上。而《2001:太空漫游》更令人目瞪口呆,这本科幻小说可以说就像一杯强效黑咖啡。

不过,他的小说也并不尽是好评一片。克拉克是一位朴实无华的的作家,他的行文更注重语义表达功能,而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因此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粗线条。他的短篇小说精妙绝伦,但是读起来如同钢琴的五指练习曲一样朴素简单,有一种不成熟的滑稽感。另一方面,随着克拉克的生活步入晚年,他也开始堕入惯性,大量炮制早年代表作的续集小说,而不再创作新作品。比如说1973年的《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讲述了一个太阳系的神秘外星飞行站的出现,这个飞行站是个庞然大物,而且看起来无人驾驶。这本书在出版之初就摘得了所有科幻小说大奖,后来在1989-1993年间,克拉克和金特里·李(Gentry Lee)合写了三本续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一本获得了任何奖项,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1984年的亚瑟·查理斯·克拉克。图片来源:Rex Features

克拉克把自己的剧本《2001:太空漫游》编成了小说,这本小说虽然和电影有不少差别,但不失为一部有趣的姊妹篇。在八十年代,这位科幻作家又觉得手痒痒,于是在1982年写下了续集《2010:太空漫游2》,五年后,在1987年推出了第三部《2061:太空漫游3》,最终篇《3001:太空漫游》于1997年面世,一路追来的书迷终于松了口气。

克拉克称是自己第一次提出了“对地静止卫星”的概念,即航天飞行器运行方向与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同,都为24小时,因此位于天空上方,且相对于地面静止(这在今天成为了通信卫星的工作原则,支持着数字电视、GPS等设备的工作)。然而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持保留意见。的确,1945年,克拉克在《世界无线电》(Wireless World)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Extra-Terrestrial Relays– 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Radio Coverage?),倡导这一理论。然而早在1928年,斯洛文尼亚火箭工程师尔曼·波托奇尼克(Herman Potočnik)就提出过这一设想。同样在文学界,194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乔治·奥利弗·史密斯(George O. Smith)也在中篇小说《传输人为干扰——星际》(QRM – Interplanetary)中提出在外太空建立一个固定的“接力中继站”。我并没有任何怀疑克拉克剽窃的意思,但事实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就已经传播开来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克拉克面面俱到,我们要认识到他在科幻小说这一领域细水长流的影响力。他平实自然的写作风格和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刻画并不是为了卖弄文笔而堆砌在文字中的,这是他最有效的手腕——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惊奇感。

亚瑟·C·克拉克奖,这一英国顶级科幻小说奖如此命名不是毫无来头的。2000年,克拉克被授予爵位,打这时起,我们称他为“亚瑟爵士”或许更合适。但在他的科幻小说粉丝心中,他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永远是他们的“科幻之王”亚瑟·克拉克。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Arthur C Clarke at 100: still the king of science fiction

最新更新时间:12/16 22:5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