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逝世 曾凭一己之力完成一部中国通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逝世 曾凭一己之力完成一部中国通史

谢和耐说,“近百年来,中国年轻人要求改革是对的,但他们应该开始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解。”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据法兰西学院文学院官方网站消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本月3日在法国布列塔尼的瓦纳(Vannes)去世,享年97岁。

欧洲是国际汉学的发源地,而法国更一度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中心,涌现过如沙畹、伯希和这样集天才与勤勉于一身的学术大师,谢和耐则是法国汉学研究界一位发挥了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同时他也是法兰西学院的名誉教授。

在19世纪至二战以前,法国汉学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中国古文献的注释上,不写或很少写系统的论著,被称之为考据学派。战后,以重视中国佛教、天主教、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的崛起为标志,法国汉学界得到了复苏。谢和耐作为戴密微的学生与事业继承人,则又推动法国汉学步入了全新的境界。他一方面继承了前辈考据学的功底和传统,一方面又突破了他们不进行系统研究的框框,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

谢和耐最受学界好评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史》(1972)和《中国与基督教》(1982)。《中国社会史》全面地描述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被认为是国际汉学领域内中国通史的扛鼎之作。谢和耐也因此书成为了唯一能够凭一己之学力完成大部头中国通史的西方汉学家。《中国社会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技术史,他认为,“华夏文明是一种技术文明”,技术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对改变历史起着决定影响;特点之二是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史。作者没有一般西方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是主张“一再指摘中国传统社会停滞、往复循环、重蹈相同社会结构与政治观念,无非是对一段未知历史作价值宣判”。《中国社会史》由阿尔芒·科兰出版社首次刊行,就立即在西方汉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史学杂志》曾称赞此书为“一部巨著,是东西方语言中的第一部通史,是一种坚实的、光辉灿烂的、完美的综合”。该书荣获了法国最高学术奖——圣杜尔奖(Prix Saintour),并曾连续数次修订。

《中国社会史》
[法] 谢和耐 著 耿昇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09

在谢和耐写作《中国与基督教》以前,基督教史几乎完全掌握在传教史学家的手中,他们掌握的原始资料是传教士用西方文字书写的,中国人的看法并未得到体现。而谢和耐提出,不能用西方传教士的眼光看待中国人,要尊重东方文化的差异,把中国人看成是和西方人不同的人。因此,谢和耐并不去深究耶稣教会的中国基督教传播史,而是将视角转向了中国人对这种外来宗教的反应,试图从中国人的立场揭示中国文化独有的人生观、宇宙观、逻辑和语言特征,进而指出中西方观念的根本不同。他认为,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并不需要一个作为创始者的上帝。书中通过中国人和传教士的自述,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研究,表现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触时所发生的强烈碰撞。《华裔学志》丛书主编马雷凯(Roman Malek)认为,《中国与基督教》的出版,“改变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记录的整个领域”。

此外,谢和耐还涉足敦煌学、南宋社会史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至今仍是法国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唯一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进行了方法论的革新,没有把佛教寺院经济看成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把它视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加以综合考察,在许多方面发前人之所未发。而他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959)则以1275年前后的南宋都城临安为考察场景,把两宋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

90年代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曾到谢和耐家拜访,他从很多海外中国留学生那里了解到,1989年的春天是法国汉学家们走出书斋、在公众面前发表意见最多的时候。留学生们认为,谢和耐在法国电视五台发表的言论最让人同情中国文化,他说:“近百年来,中国年轻人要求改革是对的,但他们应该开始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解。”当时的诚恳态度和对中国文化的热心,直到今天还有人记得。

谢和耐不像很多传教士或外交官一样,因为在中国工作、旅行后转而从事汉学研究。他是严格按照法国汉学传统培养出来的汉学家,和很多前辈一样,极少到过中国,却掌握了中文,能够运用文献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和判断。据谢和耐自己说,80年代,他曾到中国旅行,那时中国学术界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于是他作为普通的游客,观察了变化中的中国,感到非常开心。在晚年,谢和耐收养了一个中国孙女,并让她从小在中文班学习中文。收养的具体缘由并没有被公开,但却能从中看出,谢和耐确实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带进了家庭和内心。

人物简介:谢和耐(1921-2018),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1945-1947年,谢和耐在法国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1948年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1949-1950年在当时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后师从法国汉学权威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教授。1957-1969年任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1969-1975年任职于巴黎七大,1975-1992年在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担任汉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1975-1993年,他与荷兰大学汉学院前任院长许理和(Erich Ziircher)教授共同主编创刊于1890年的国际汉学杂志《通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逝世 曾凭一己之力完成一部中国通史

谢和耐说,“近百年来,中国年轻人要求改革是对的,但他们应该开始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解。”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据法兰西学院文学院官方网站消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本月3日在法国布列塔尼的瓦纳(Vannes)去世,享年97岁。

欧洲是国际汉学的发源地,而法国更一度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中心,涌现过如沙畹、伯希和这样集天才与勤勉于一身的学术大师,谢和耐则是法国汉学研究界一位发挥了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同时他也是法兰西学院的名誉教授。

在19世纪至二战以前,法国汉学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中国古文献的注释上,不写或很少写系统的论著,被称之为考据学派。战后,以重视中国佛教、天主教、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的崛起为标志,法国汉学界得到了复苏。谢和耐作为戴密微的学生与事业继承人,则又推动法国汉学步入了全新的境界。他一方面继承了前辈考据学的功底和传统,一方面又突破了他们不进行系统研究的框框,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

谢和耐最受学界好评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史》(1972)和《中国与基督教》(1982)。《中国社会史》全面地描述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被认为是国际汉学领域内中国通史的扛鼎之作。谢和耐也因此书成为了唯一能够凭一己之学力完成大部头中国通史的西方汉学家。《中国社会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技术史,他认为,“华夏文明是一种技术文明”,技术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对改变历史起着决定影响;特点之二是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史。作者没有一般西方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是主张“一再指摘中国传统社会停滞、往复循环、重蹈相同社会结构与政治观念,无非是对一段未知历史作价值宣判”。《中国社会史》由阿尔芒·科兰出版社首次刊行,就立即在西方汉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史学杂志》曾称赞此书为“一部巨著,是东西方语言中的第一部通史,是一种坚实的、光辉灿烂的、完美的综合”。该书荣获了法国最高学术奖——圣杜尔奖(Prix Saintour),并曾连续数次修订。

《中国社会史》
[法] 谢和耐 著 耿昇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09

在谢和耐写作《中国与基督教》以前,基督教史几乎完全掌握在传教史学家的手中,他们掌握的原始资料是传教士用西方文字书写的,中国人的看法并未得到体现。而谢和耐提出,不能用西方传教士的眼光看待中国人,要尊重东方文化的差异,把中国人看成是和西方人不同的人。因此,谢和耐并不去深究耶稣教会的中国基督教传播史,而是将视角转向了中国人对这种外来宗教的反应,试图从中国人的立场揭示中国文化独有的人生观、宇宙观、逻辑和语言特征,进而指出中西方观念的根本不同。他认为,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并不需要一个作为创始者的上帝。书中通过中国人和传教士的自述,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研究,表现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触时所发生的强烈碰撞。《华裔学志》丛书主编马雷凯(Roman Malek)认为,《中国与基督教》的出版,“改变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记录的整个领域”。

此外,谢和耐还涉足敦煌学、南宋社会史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至今仍是法国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唯一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进行了方法论的革新,没有把佛教寺院经济看成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把它视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加以综合考察,在许多方面发前人之所未发。而他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959)则以1275年前后的南宋都城临安为考察场景,把两宋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

90年代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曾到谢和耐家拜访,他从很多海外中国留学生那里了解到,1989年的春天是法国汉学家们走出书斋、在公众面前发表意见最多的时候。留学生们认为,谢和耐在法国电视五台发表的言论最让人同情中国文化,他说:“近百年来,中国年轻人要求改革是对的,但他们应该开始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解。”当时的诚恳态度和对中国文化的热心,直到今天还有人记得。

谢和耐不像很多传教士或外交官一样,因为在中国工作、旅行后转而从事汉学研究。他是严格按照法国汉学传统培养出来的汉学家,和很多前辈一样,极少到过中国,却掌握了中文,能够运用文献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和判断。据谢和耐自己说,80年代,他曾到中国旅行,那时中国学术界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于是他作为普通的游客,观察了变化中的中国,感到非常开心。在晚年,谢和耐收养了一个中国孙女,并让她从小在中文班学习中文。收养的具体缘由并没有被公开,但却能从中看出,谢和耐确实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带进了家庭和内心。

人物简介:谢和耐(1921-2018),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1945-1947年,谢和耐在法国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1948年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1949-1950年在当时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后师从法国汉学权威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教授。1957-1969年任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1969-1975年任职于巴黎七大,1975-1992年在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担任汉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1975-1993年,他与荷兰大学汉学院前任院长许理和(Erich Ziircher)教授共同主编创刊于1890年的国际汉学杂志《通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