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试驾|我们在海拉尔将那台人生不可错过的宝马3系推上了极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试驾|我们在海拉尔将那台人生不可错过的宝马3系推上了极限

无论是原味量更足的F30,还是做了些许本土化适配的F35,宝马3系都是一道不可错过的、展现着BMW最本源驾驶乐趣的轿车盛宴。

DSC OFF,PLEASURE ON!

接到BMW DRIVING EXPERIENCE悦驾冰雪邀请时,我脑海中如条件反射般地开始不断涌现出在上海F1赛车场与Hammond共同度过的48个小时:我们在雪糕筒组成的五线谱上努力弹出最优雅和谐的音符,在由16个弯角组成的全赛道上奋力向着理想路线不断贴近,在轮胎与地面摩擦做功产生橡胶粉尘弥漫的香气中不断精进着驾驶技术。

哦对了,忘记告诉你们,Hammond是BMW集团LEVEL 2的驾驶培训师,来自马来西亚的他上一次利用M3/M4摧毁了我之前一切关于自己驾驶水平的自信。

刚卸下背包的第二秒,我在零下27摄氏度的海拉尔篷房外又一次见到了鼻尖冻得通红的他。在妙不可言的缘分作用下,Hammond再次成为了我的导师。这一次驾驶的场地变成了与F1赛道截然不同的冰雪路面,而用来提升个人驾驶技艺的座驾也从“爆裂猛兽”M3/M4换成了更贴近普通生活场景的华晨宝马3系。

对着三列纵向排开的新车,Hammond一脸认真地告诉我,刚添置了不少新亮点的2018款330i M运动曜夜版(F30)和2018款330Li xDrive 豪华套装(F35)在换上马牌的冬季钉胎后,会在冰面上迸发出不一样的能量。

“看你这次能把控多少”,半年不见,他的广州与北京混杂口音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

从数量上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BMW DRIVING EXPERIENCE,经过一次赛道二阶课程的“摧残”和洗礼后,我深知宝马精英驾驶训练所能带来的全方位提升,这种提升包含有关驾驶的方方面面:认知、安全、信心、视野、刹车、油门等等。

但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参训者来说,第一步就是摧毁关于自己驾驶水平没来由的自信和膨胀,这是重塑个人驾驶体系最痛苦也最不可或缺的一步。

与赛道驾驶拼尽全力地维持抓地力得到与失去间的精巧平衡不同,想在冰雪路面上开得更快,反而可以在某些场景下适当地主动放弃后轮抓地力,让车尾在滑动中滑出冰雪路面上时间更短的路线。这对脑海中始终坚守着“抓地力”路线更节约时间的我来说,就是第一个需要被摧毁的堡垒。

跳过ECO PRO、COMFORT和SPORT模式,坐进车厢后的我直接将驾驶模式调整至了SPORT+模式,希望DTC(动态牵引力控制系统)可以在雪地上给我多一些帮助,初期在不熟悉道路情况的前提下,我并没有选择手动关闭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毕竟在很多场景下,ECU检测到行车状态变化后所做出的瞬时反应要比人做出的瞬时反应“合理”且“及时”的多。

挂入D挡,我跟在Hammond后面开始了老规矩的热身,左右调头、180度来回打方向、大把交替。这些项目的设置与赛道课程完全一致,但实际驾驶感受却千差万别。

在赛道上低速热身,打方向是用来调整视线和活动全身肌肉的,几乎不会出现后轮突破轮胎抓地力的极限情况,而冰雪路面上,方向稍微打得多了一些,油门稍微控制不那么精妙,车尾就会毫不迟疑地开始逃离抓地力的“魔爪”开始滑动,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如此轻松地掌握“漂移”这门学问,但殊不知车尾的胡乱摆动在内行人看来,除了扬起雪尘和加速轮胎磨损外,别无它用。

简单热身后,Hammond开始强调起“视线”在驾驶中极为重要的地位,目之所及便是车之所向,眼睛如果盯着一棵树,那车必定朝着这棵树毫不犹豫地撞过去,眼睛能看见下个弯的走势和弯心位置,那通过这个弯道的车速一定不会慢。

从我个人的实际驾驶体验来看,华晨宝马330i M运动曜夜版的前窗和侧窗视野都相当开阔,位置靠后的A柱和更短的前悬让我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视线布置方式,这些是将车开好的首要条件。

与赛道培训时逐个弯掰开揉碎了讲解不同,冰雪路面的高宽容度和容错率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跟车一圈后马不停蹄地跃入拉力赛道一展身手。与第一圈就油门到底全情释放的“青年”们不同,我更愿意在第一圈时尽可能地放慢车速,即便驾驶技术高超到舒马赫这个层级,也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想要把车开得更快,要首先学会慢下来”,在车轮碾过赛道的每一秒钟了解弯道的走势,记住弯与弯之间的连接方式,同时在脑海中计算出匹配自身驾驶水平的理想路线,找到一步到位的方向盘角度和干净利落的发动机转速,并与赛道真正的理想路线进行贴合。

固守50:50精准比例的宝马3系的确可以在动态载荷的转移上提供更优良的先天基础,换挡速率更机敏的8挡手自一体变速箱也可以让不会用换挡拨片的朋友体会秒到毫巅的效率。

但如果不对赛道心存敬畏,不严格恪守走线规则的话,卡姆圆自会张牙舞爪地出现,最后结果无非两种:漫天飞舞雪尘的迟缓和骑上雪墙等待拖车救援的尴尬。

理论和赛道勘测都到此结束,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每一圈的历练中进一步将自己推上极限。实话实说,330i M的驾驶极限并不那么容易寻到,天生的宝马驾驶基因让它在弯道中的表现深不可测,每当我自认为找到这个弯角抓地力的极限时,下一圈的相同位置它又交出了更靠近失控边缘的答卷,让坐在车内紧握M 真皮方向盘的我不由自主地开怀大笑,在TRACK 4的冰雪赛道中,这种欢愉感达到了顶峰。

相比于前三个TRACK,4号赛道的宽度更为开放,连着5个可高速通过的缓弯后紧接一个手肘弯,随后又是4个可油门到底的高速缓弯,再连接一个走势稍窄的手肘弯,最后是一段用来冲刺的直路(当然Hammond站在直路末端的起点,几乎没人敢在这段直路上张扬跋扈)。

如何利用好赛道的宽度成为提高这段路程圈速的重要课题,连续高速高缓弯中更适合的跑法是“抓地力路线”,也就是为人熟知的外内外走法,用将车“抹”过去的方式高速通过,330i M SPORT+模式下的DTC足以应对尾部的轻微滑动而不导致失控大角度侧滑,车尾的小滑动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我对M方向盘爱不释手,但为了开得更快,此刻我更愿意选择减少方向盘的转动频率,以尽可能稳定的方式丈量冰面。

87公里/小时的车速通过最后一个缓弯后开始全力制动,让最大制动力在最短的距离内迅速建立,330i M刹车的响应度最大刹车曲线建立的效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每一圈我都有胆量延后刹车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接的手肘弯如果用抓地力路线会降低车速,此刻的最佳选择是“飘”着过去。许多前车都爱用大脚油门和大角度反打方向来提升尾部滑动的幅度,这种方式在观赏度和炫耀度上可以给满分。但一心念着压缩圈速的我却不爱用这种方式,我更偏爱自律式有节制地“飘”尾。在华丽与实用中,我的第一选择永远都是后者。

也许是受我实用主义的影响,同车的车友也开始大胆地压上雪地“路肩”,试图将缓和的弯道跑成一条直线。嘿还真别说,抓地力路线真的就比漂移路线省下不少时间,通常是在前车后轮催起的雪雾中,我们已经拍马杀到距离后车相当近的地方,借此来给前车施加心理压力。

这时候,“老实”的Hammond开始在手台中友情提醒:28号车,注意距离,注意距离。

比起硬核无比的330i M,在轴距上对中国消费者进行了一定迎合的330Li xDrive在冰雪赛道中的表演也同样精彩。智能全轮驱动系统仿佛在330i M外加上了一层“保驾护航”的BUFF,在0.1秒以内车辆前后轴的动力分配即可完成的设定让出弯时候的油门深度可以更加大胆,同样的DTC场景,在330i M的后轮上会有轻微滑动,而330Li xDrive的后轮则如同被502胶水粘在了冰面之上,滑动的趋势刚一出现就被系统行为压制,卡姆圆的狰狞面目在xDrive的威慑下瞬间化为温顺绵软。

从驾驶感受上看,330i M与330Li xDrive的差异并不明显,加长的轴距所带来的操控差异感也在毫厘之间,要知道这可是在任何错误动作都会被放大至少100倍的冰面上所进行的对比。

实用角度考虑的话,330Li更阔绰的后排空间和更丰富的后排配置在日常驾驶中的场景适配度会更高。硬核与迎合没有泾渭分明,人人都能找到最心满意足的座驾,这便是宝马深厚造车功力的体现。

在积累了一定的冰雪赛道驾驶经验后,我体内的不安分因子开始躁动,在Hammond的鼓励下,我进行了文章开头时的那个动作:DSC OFF。这时的330i M挣脱了一切电子系统的束缚和条框的限定,放在正统赛道上,以我现在的驾驶技术是断然不敢如此的。而雪地却是一个同时放大错误和乐趣100倍的绝佳场地,为何不在享受更多乐趣的同时修正更多错误呢?

这种“双赢”的想法简直太聪明了!但眼前的事实很快将自鸣得意的我拉回现实,起步打滑,好吧,那我就努力稳住方向;过弯打滑,之前过弯的车速在DSC OFF的场景中成为冲上雪墙的“罪魁祸首”,就连停车似乎也变得难度增加了。

为了应对DSC OFF所带来的慌乱,我在每个弯都开始反打方向,理想路线早就在车身横摆中被抛于脑后,grip line的尊严也在不停地spin中被击得粉碎。呀呀呀,趁着没人注意,还是悄悄地把DSC打开吧……

课程的最后,是又一次高潮的开始——TRACK TAXI所带来的震撼比第一次在上赛开到240车速来得更加猛烈,因为短短的一圈内会让自己有“两天白学”的错觉。

冰雪赛道也如此,这次我抢坐在了Hammond的副驾,他用教科书般的漂移走线和如指挥家般优雅的打方向手法给我上了最后一课。推上极限?与载荷嬉戏?不不不,这都是我内心给自己加戏太多的幻觉……

与每一次宝马精英驾驶培训一样,离开陪伴两天的座驾时总有浓烈的依依不舍和意犹未尽,尤其是习惯了如沫春风的座椅加热后要面对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听惯了Harman Kardon后再面对自家车载音响时的失落。

在那本叫做《驾驶圣经》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总有一台绕不过的宝马3系。

这段描述对任何一位体验过宝马3系的人来说都是无比精准的内心描写,我向传播这句话的《驾驶圣经》编纂者致敬,同时还要“斗胆”地为这句话加一些注脚:人生总有绕不开的血脉贲张,总有绕不开12.3英寸全液晶数字仪表盘和8.8英寸中央显示屏,总有绕不开的Harman Kardon音响和亲肤感极佳的真皮座椅,总有绕不开的B48B20D。

但归根结底,都是这台让人生不想绕开的宝马3系:无论阅车无数抑或初尝驾驶,无论是日渐衰老抑或年轻气盛,都可以在宝马3系上找到驾驶最原始和朴素的本真,那种可以听见自己心脏随着转速上升不断加快的临场感令人着迷。

时代车轮的催逼下,宝马3系永远是下一代最好,上一代最让人值得怀念,但这一代却永远是最不容错过的那个。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试驾|我们在海拉尔将那台人生不可错过的宝马3系推上了极限

无论是原味量更足的F30,还是做了些许本土化适配的F35,宝马3系都是一道不可错过的、展现着BMW最本源驾驶乐趣的轿车盛宴。

DSC OFF,PLEASURE ON!

接到BMW DRIVING EXPERIENCE悦驾冰雪邀请时,我脑海中如条件反射般地开始不断涌现出在上海F1赛车场与Hammond共同度过的48个小时:我们在雪糕筒组成的五线谱上努力弹出最优雅和谐的音符,在由16个弯角组成的全赛道上奋力向着理想路线不断贴近,在轮胎与地面摩擦做功产生橡胶粉尘弥漫的香气中不断精进着驾驶技术。

哦对了,忘记告诉你们,Hammond是BMW集团LEVEL 2的驾驶培训师,来自马来西亚的他上一次利用M3/M4摧毁了我之前一切关于自己驾驶水平的自信。

刚卸下背包的第二秒,我在零下27摄氏度的海拉尔篷房外又一次见到了鼻尖冻得通红的他。在妙不可言的缘分作用下,Hammond再次成为了我的导师。这一次驾驶的场地变成了与F1赛道截然不同的冰雪路面,而用来提升个人驾驶技艺的座驾也从“爆裂猛兽”M3/M4换成了更贴近普通生活场景的华晨宝马3系。

对着三列纵向排开的新车,Hammond一脸认真地告诉我,刚添置了不少新亮点的2018款330i M运动曜夜版(F30)和2018款330Li xDrive 豪华套装(F35)在换上马牌的冬季钉胎后,会在冰面上迸发出不一样的能量。

“看你这次能把控多少”,半年不见,他的广州与北京混杂口音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

从数量上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BMW DRIVING EXPERIENCE,经过一次赛道二阶课程的“摧残”和洗礼后,我深知宝马精英驾驶训练所能带来的全方位提升,这种提升包含有关驾驶的方方面面:认知、安全、信心、视野、刹车、油门等等。

但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参训者来说,第一步就是摧毁关于自己驾驶水平没来由的自信和膨胀,这是重塑个人驾驶体系最痛苦也最不可或缺的一步。

与赛道驾驶拼尽全力地维持抓地力得到与失去间的精巧平衡不同,想在冰雪路面上开得更快,反而可以在某些场景下适当地主动放弃后轮抓地力,让车尾在滑动中滑出冰雪路面上时间更短的路线。这对脑海中始终坚守着“抓地力”路线更节约时间的我来说,就是第一个需要被摧毁的堡垒。

跳过ECO PRO、COMFORT和SPORT模式,坐进车厢后的我直接将驾驶模式调整至了SPORT+模式,希望DTC(动态牵引力控制系统)可以在雪地上给我多一些帮助,初期在不熟悉道路情况的前提下,我并没有选择手动关闭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毕竟在很多场景下,ECU检测到行车状态变化后所做出的瞬时反应要比人做出的瞬时反应“合理”且“及时”的多。

挂入D挡,我跟在Hammond后面开始了老规矩的热身,左右调头、180度来回打方向、大把交替。这些项目的设置与赛道课程完全一致,但实际驾驶感受却千差万别。

在赛道上低速热身,打方向是用来调整视线和活动全身肌肉的,几乎不会出现后轮突破轮胎抓地力的极限情况,而冰雪路面上,方向稍微打得多了一些,油门稍微控制不那么精妙,车尾就会毫不迟疑地开始逃离抓地力的“魔爪”开始滑动,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如此轻松地掌握“漂移”这门学问,但殊不知车尾的胡乱摆动在内行人看来,除了扬起雪尘和加速轮胎磨损外,别无它用。

简单热身后,Hammond开始强调起“视线”在驾驶中极为重要的地位,目之所及便是车之所向,眼睛如果盯着一棵树,那车必定朝着这棵树毫不犹豫地撞过去,眼睛能看见下个弯的走势和弯心位置,那通过这个弯道的车速一定不会慢。

从我个人的实际驾驶体验来看,华晨宝马330i M运动曜夜版的前窗和侧窗视野都相当开阔,位置靠后的A柱和更短的前悬让我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视线布置方式,这些是将车开好的首要条件。

与赛道培训时逐个弯掰开揉碎了讲解不同,冰雪路面的高宽容度和容错率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跟车一圈后马不停蹄地跃入拉力赛道一展身手。与第一圈就油门到底全情释放的“青年”们不同,我更愿意在第一圈时尽可能地放慢车速,即便驾驶技术高超到舒马赫这个层级,也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想要把车开得更快,要首先学会慢下来”,在车轮碾过赛道的每一秒钟了解弯道的走势,记住弯与弯之间的连接方式,同时在脑海中计算出匹配自身驾驶水平的理想路线,找到一步到位的方向盘角度和干净利落的发动机转速,并与赛道真正的理想路线进行贴合。

固守50:50精准比例的宝马3系的确可以在动态载荷的转移上提供更优良的先天基础,换挡速率更机敏的8挡手自一体变速箱也可以让不会用换挡拨片的朋友体会秒到毫巅的效率。

但如果不对赛道心存敬畏,不严格恪守走线规则的话,卡姆圆自会张牙舞爪地出现,最后结果无非两种:漫天飞舞雪尘的迟缓和骑上雪墙等待拖车救援的尴尬。

理论和赛道勘测都到此结束,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每一圈的历练中进一步将自己推上极限。实话实说,330i M的驾驶极限并不那么容易寻到,天生的宝马驾驶基因让它在弯道中的表现深不可测,每当我自认为找到这个弯角抓地力的极限时,下一圈的相同位置它又交出了更靠近失控边缘的答卷,让坐在车内紧握M 真皮方向盘的我不由自主地开怀大笑,在TRACK 4的冰雪赛道中,这种欢愉感达到了顶峰。

相比于前三个TRACK,4号赛道的宽度更为开放,连着5个可高速通过的缓弯后紧接一个手肘弯,随后又是4个可油门到底的高速缓弯,再连接一个走势稍窄的手肘弯,最后是一段用来冲刺的直路(当然Hammond站在直路末端的起点,几乎没人敢在这段直路上张扬跋扈)。

如何利用好赛道的宽度成为提高这段路程圈速的重要课题,连续高速高缓弯中更适合的跑法是“抓地力路线”,也就是为人熟知的外内外走法,用将车“抹”过去的方式高速通过,330i M SPORT+模式下的DTC足以应对尾部的轻微滑动而不导致失控大角度侧滑,车尾的小滑动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我对M方向盘爱不释手,但为了开得更快,此刻我更愿意选择减少方向盘的转动频率,以尽可能稳定的方式丈量冰面。

87公里/小时的车速通过最后一个缓弯后开始全力制动,让最大制动力在最短的距离内迅速建立,330i M刹车的响应度最大刹车曲线建立的效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每一圈我都有胆量延后刹车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接的手肘弯如果用抓地力路线会降低车速,此刻的最佳选择是“飘”着过去。许多前车都爱用大脚油门和大角度反打方向来提升尾部滑动的幅度,这种方式在观赏度和炫耀度上可以给满分。但一心念着压缩圈速的我却不爱用这种方式,我更偏爱自律式有节制地“飘”尾。在华丽与实用中,我的第一选择永远都是后者。

也许是受我实用主义的影响,同车的车友也开始大胆地压上雪地“路肩”,试图将缓和的弯道跑成一条直线。嘿还真别说,抓地力路线真的就比漂移路线省下不少时间,通常是在前车后轮催起的雪雾中,我们已经拍马杀到距离后车相当近的地方,借此来给前车施加心理压力。

这时候,“老实”的Hammond开始在手台中友情提醒:28号车,注意距离,注意距离。

比起硬核无比的330i M,在轴距上对中国消费者进行了一定迎合的330Li xDrive在冰雪赛道中的表演也同样精彩。智能全轮驱动系统仿佛在330i M外加上了一层“保驾护航”的BUFF,在0.1秒以内车辆前后轴的动力分配即可完成的设定让出弯时候的油门深度可以更加大胆,同样的DTC场景,在330i M的后轮上会有轻微滑动,而330Li xDrive的后轮则如同被502胶水粘在了冰面之上,滑动的趋势刚一出现就被系统行为压制,卡姆圆的狰狞面目在xDrive的威慑下瞬间化为温顺绵软。

从驾驶感受上看,330i M与330Li xDrive的差异并不明显,加长的轴距所带来的操控差异感也在毫厘之间,要知道这可是在任何错误动作都会被放大至少100倍的冰面上所进行的对比。

实用角度考虑的话,330Li更阔绰的后排空间和更丰富的后排配置在日常驾驶中的场景适配度会更高。硬核与迎合没有泾渭分明,人人都能找到最心满意足的座驾,这便是宝马深厚造车功力的体现。

在积累了一定的冰雪赛道驾驶经验后,我体内的不安分因子开始躁动,在Hammond的鼓励下,我进行了文章开头时的那个动作:DSC OFF。这时的330i M挣脱了一切电子系统的束缚和条框的限定,放在正统赛道上,以我现在的驾驶技术是断然不敢如此的。而雪地却是一个同时放大错误和乐趣100倍的绝佳场地,为何不在享受更多乐趣的同时修正更多错误呢?

这种“双赢”的想法简直太聪明了!但眼前的事实很快将自鸣得意的我拉回现实,起步打滑,好吧,那我就努力稳住方向;过弯打滑,之前过弯的车速在DSC OFF的场景中成为冲上雪墙的“罪魁祸首”,就连停车似乎也变得难度增加了。

为了应对DSC OFF所带来的慌乱,我在每个弯都开始反打方向,理想路线早就在车身横摆中被抛于脑后,grip line的尊严也在不停地spin中被击得粉碎。呀呀呀,趁着没人注意,还是悄悄地把DSC打开吧……

课程的最后,是又一次高潮的开始——TRACK TAXI所带来的震撼比第一次在上赛开到240车速来得更加猛烈,因为短短的一圈内会让自己有“两天白学”的错觉。

冰雪赛道也如此,这次我抢坐在了Hammond的副驾,他用教科书般的漂移走线和如指挥家般优雅的打方向手法给我上了最后一课。推上极限?与载荷嬉戏?不不不,这都是我内心给自己加戏太多的幻觉……

与每一次宝马精英驾驶培训一样,离开陪伴两天的座驾时总有浓烈的依依不舍和意犹未尽,尤其是习惯了如沫春风的座椅加热后要面对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听惯了Harman Kardon后再面对自家车载音响时的失落。

在那本叫做《驾驶圣经》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总有一台绕不过的宝马3系。

这段描述对任何一位体验过宝马3系的人来说都是无比精准的内心描写,我向传播这句话的《驾驶圣经》编纂者致敬,同时还要“斗胆”地为这句话加一些注脚:人生总有绕不开的血脉贲张,总有绕不开12.3英寸全液晶数字仪表盘和8.8英寸中央显示屏,总有绕不开的Harman Kardon音响和亲肤感极佳的真皮座椅,总有绕不开的B48B20D。

但归根结底,都是这台让人生不想绕开的宝马3系:无论阅车无数抑或初尝驾驶,无论是日渐衰老抑或年轻气盛,都可以在宝马3系上找到驾驶最原始和朴素的本真,那种可以听见自己心脏随着转速上升不断加快的临场感令人着迷。

时代车轮的催逼下,宝马3系永远是下一代最好,上一代最让人值得怀念,但这一代却永远是最不容错过的那个。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