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钢铁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钢铁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厘清16世纪以来中欧政治权力的流变,理解普鲁士的崛起对于中欧、欧洲甚至整个世纪创造的持续意义。

所评图书:

书名:《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译者:王丛琪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普鲁士就是德国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但实际上,一直到中世纪,普鲁士人、普鲁士语都完全隔绝于德意志。普鲁士人跟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是近亲,而普鲁士语完全属于波罗的语。

普鲁士是慢慢融合到德意志的框架以内的,先是加入汉萨同盟,而后又开始融入德意志的文化。到了16世纪,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已经开始被视为德意志的一部分,但这个孱弱的小国家服从于当时的波兰王国。由于勃兰登堡地区土地贫瘠,农业产量很低,又没有什么矿产储藏,所以其他大国甚至都生不出扩张占领的野心。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将从贫瘠的勃兰登堡发育崛起。腓特烈·霍亨索伦在1417年向神圣罗马皇帝买下了勃兰登堡,还赢得了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头衔。这之后的几代君王都在努力促成普鲁士的发展,但依旧难以摆脱仰人鼻息的命运,因为相比波兰王国,以及维也纳、巴黎和莫斯科的大国君主,霍亨索伦家族掌控下的领地简直不值一提。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对于欧洲大陆的政局走向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勃兰登堡选帝侯小心的保持着站队,讨好神圣罗马皇帝,当强悍的瑞典人加入战局后,选帝侯又把妹妹嫁给了瑞典国王。战争给普鲁士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使之滑入到一个低点,之后迎来了强劲的反弹。是的,在那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普鲁士还将很多次的重复经历“激烈下坠,然后迅猛抬升”的发展。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现代欧洲史教授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所著的《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一书。这本书行文流畅,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在普鲁士、德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中涌现出的杰出君王、改革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的事迹,巧妙的将英雄人物和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行动融合起来,变成可读性很强、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故事。《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厘清16世纪以来中欧政治权力的流变,理解普鲁士的崛起对于中欧、欧洲甚至整个世纪创造的持续意义。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在《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赞叹指出,普鲁士17世纪下半叶的兴起,建立在“三十年战争”带来的破坏、衰落的低点基础上——这个选侯国不仅开始建立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而且开启了殖民扩张,成为欧洲大陆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地区强国,可以在和平解决争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导这场变革的人是腓特烈·威廉(1640-1688年在位),他也被称为勃兰登堡大选侯。书中指出,腓特烈·威廉重塑了勃兰登堡选侯国的权力体系,积极借鉴了荷兰的军事和政治经验,训练出一支强军,先后抗击了人数多出很多的波兰军队和瑞典军队,并通过不断巧妙的站队和联盟,最终解除了波兰王国享有的普鲁士的宗主权。

1701年,当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公国正式升格为王国后,这个国家已经成为德意志的第二大诸侯国。《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介绍了18世纪勃兰登堡-普鲁士土地制度的严格发展,这一制度被普遍视为普鲁士王国专制主义的微观基础。

普鲁士在欧洲政局上展露头角,始于1740年,腓特烈大帝率兵进攻奥地利的西里西亚。这场战争让奥地利、俄国、法国、英国都意识到中欧政治权力所发生的转移,普鲁士事实上开始挑战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的主宰权。有趣的是,如同一个世纪以后的普奥战争,虽然奥地利方面看上去军事力量更强,还组建了反普联军,却敌不过强悍的普鲁士军团。借助一系列的战争、外交博弈,普鲁士在欧洲的更高地位获得了公认,他们甚至伙同沙皇俄国和奥地利,瓜分了自己以前的宗主国波兰。

一个王国的崛起,当然不能仅仅寄望于军力提升、军事扩张。18世纪前期,普鲁士王国持续引入西欧的荷兰、法国的文明成果。《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介绍了18世纪后期在普鲁士开启的启蒙运动。这场启蒙运动没有促成诸如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激烈革命浪潮,而是让意大利的、法国的、荷兰的、英国的科学、艺术、文学、哲学成果,涌入普鲁士,使得这个曾经意义上的蛮荒邦国,开始出产科学巨匠和思想大师。再加上19世纪初开始建立并推广的现代大学制度,普鲁士以及日后的统一的德国,将因此持续收获丰沛的智力成果,加速带动国家崛起。

18世纪末期,普鲁士再次伙同俄国和奥地利瓜分波兰。但霍亨索伦家族惯常的政治投机,在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的时代遭遇了巨大失败。普鲁士不仅被法国打败,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对方,而且还被直接当成了法国征发部队、调集粮饷的无武装区。当然,大约10年后,当拿破仑兵败莫斯科、法国威势不再,普鲁士还是再一次的抓住了最重要的战略机会,成为拿破仑晚期最难对付的敌人。

被拿破仑打败的耻辱,刺激普鲁士开始了立国以来的又一次转型崛起。拿破仑给普鲁士乃至欧洲大陆带来的不仅包括军事征服,还有民族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法典。普鲁士的改革很好的吸收了拿破仑带来的制度遗产,加速了军事改革,重整教育体系。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纪(1815-1914),而这成为普鲁士稳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指出,在19世纪前期这样一个充满着差异、分裂和冲突的时代,在一个思想革新层出不穷而不免制造头脑混乱的时代,普鲁士相对平稳而有限的容纳了政治和思想革新,避免了过于强烈的政治震荡——然而,革新不彻底也将保留普鲁士以及日后的德国强烈的专制主义风格。

意大利战争,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终促成了统一的意大利,以及统一的德国。《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讨论了在普鲁士基础上建立的统一德国,如何容纳、消化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遗产。这一容纳、消化的过程中,德意志帝国依旧保留了普鲁士王国的宪法缺陷:没有将王室掌控的军权转为国家政府掌控。这意味着,德国的军队听命于皇帝,而不是国会和政府。这项缺陷的恶劣影响在20世纪初开始充分显现:德国的国会和政府无力遏制军队的好战,反过来,当一战战败的大局已定,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让德皇退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战期间,试图暗杀希特勒并推翻纳粹政府的德国中下级军官及部分政治精英,将普鲁士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信念,强调政治权力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在二战结束以后,西方盟国确定普鲁士的“钢铁”风格与纳粹主义一脉相承,所以采取了种种手段来瓦解普鲁士的政治和文化存在。再加上二战后期普鲁士地区遭受的猛烈空袭空战,战后美苏盟国对该地区的劫掠,以及两德分治,普鲁士就真的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钢铁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厘清16世纪以来中欧政治权力的流变,理解普鲁士的崛起对于中欧、欧洲甚至整个世纪创造的持续意义。

所评图书:

书名:《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译者:王丛琪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普鲁士就是德国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但实际上,一直到中世纪,普鲁士人、普鲁士语都完全隔绝于德意志。普鲁士人跟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是近亲,而普鲁士语完全属于波罗的语。

普鲁士是慢慢融合到德意志的框架以内的,先是加入汉萨同盟,而后又开始融入德意志的文化。到了16世纪,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已经开始被视为德意志的一部分,但这个孱弱的小国家服从于当时的波兰王国。由于勃兰登堡地区土地贫瘠,农业产量很低,又没有什么矿产储藏,所以其他大国甚至都生不出扩张占领的野心。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将从贫瘠的勃兰登堡发育崛起。腓特烈·霍亨索伦在1417年向神圣罗马皇帝买下了勃兰登堡,还赢得了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头衔。这之后的几代君王都在努力促成普鲁士的发展,但依旧难以摆脱仰人鼻息的命运,因为相比波兰王国,以及维也纳、巴黎和莫斯科的大国君主,霍亨索伦家族掌控下的领地简直不值一提。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对于欧洲大陆的政局走向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勃兰登堡选帝侯小心的保持着站队,讨好神圣罗马皇帝,当强悍的瑞典人加入战局后,选帝侯又把妹妹嫁给了瑞典国王。战争给普鲁士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使之滑入到一个低点,之后迎来了强劲的反弹。是的,在那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普鲁士还将很多次的重复经历“激烈下坠,然后迅猛抬升”的发展。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现代欧洲史教授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所著的《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一书。这本书行文流畅,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在普鲁士、德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中涌现出的杰出君王、改革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的事迹,巧妙的将英雄人物和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行动融合起来,变成可读性很强、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故事。《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厘清16世纪以来中欧政治权力的流变,理解普鲁士的崛起对于中欧、欧洲甚至整个世纪创造的持续意义。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在《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赞叹指出,普鲁士17世纪下半叶的兴起,建立在“三十年战争”带来的破坏、衰落的低点基础上——这个选侯国不仅开始建立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而且开启了殖民扩张,成为欧洲大陆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地区强国,可以在和平解决争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导这场变革的人是腓特烈·威廉(1640-1688年在位),他也被称为勃兰登堡大选侯。书中指出,腓特烈·威廉重塑了勃兰登堡选侯国的权力体系,积极借鉴了荷兰的军事和政治经验,训练出一支强军,先后抗击了人数多出很多的波兰军队和瑞典军队,并通过不断巧妙的站队和联盟,最终解除了波兰王国享有的普鲁士的宗主权。

1701年,当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公国正式升格为王国后,这个国家已经成为德意志的第二大诸侯国。《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介绍了18世纪勃兰登堡-普鲁士土地制度的严格发展,这一制度被普遍视为普鲁士王国专制主义的微观基础。

普鲁士在欧洲政局上展露头角,始于1740年,腓特烈大帝率兵进攻奥地利的西里西亚。这场战争让奥地利、俄国、法国、英国都意识到中欧政治权力所发生的转移,普鲁士事实上开始挑战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的主宰权。有趣的是,如同一个世纪以后的普奥战争,虽然奥地利方面看上去军事力量更强,还组建了反普联军,却敌不过强悍的普鲁士军团。借助一系列的战争、外交博弈,普鲁士在欧洲的更高地位获得了公认,他们甚至伙同沙皇俄国和奥地利,瓜分了自己以前的宗主国波兰。

一个王国的崛起,当然不能仅仅寄望于军力提升、军事扩张。18世纪前期,普鲁士王国持续引入西欧的荷兰、法国的文明成果。《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介绍了18世纪后期在普鲁士开启的启蒙运动。这场启蒙运动没有促成诸如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激烈革命浪潮,而是让意大利的、法国的、荷兰的、英国的科学、艺术、文学、哲学成果,涌入普鲁士,使得这个曾经意义上的蛮荒邦国,开始出产科学巨匠和思想大师。再加上19世纪初开始建立并推广的现代大学制度,普鲁士以及日后的统一的德国,将因此持续收获丰沛的智力成果,加速带动国家崛起。

18世纪末期,普鲁士再次伙同俄国和奥地利瓜分波兰。但霍亨索伦家族惯常的政治投机,在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的时代遭遇了巨大失败。普鲁士不仅被法国打败,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对方,而且还被直接当成了法国征发部队、调集粮饷的无武装区。当然,大约10年后,当拿破仑兵败莫斯科、法国威势不再,普鲁士还是再一次的抓住了最重要的战略机会,成为拿破仑晚期最难对付的敌人。

被拿破仑打败的耻辱,刺激普鲁士开始了立国以来的又一次转型崛起。拿破仑给普鲁士乃至欧洲大陆带来的不仅包括军事征服,还有民族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法典。普鲁士的改革很好的吸收了拿破仑带来的制度遗产,加速了军事改革,重整教育体系。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纪(1815-1914),而这成为普鲁士稳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指出,在19世纪前期这样一个充满着差异、分裂和冲突的时代,在一个思想革新层出不穷而不免制造头脑混乱的时代,普鲁士相对平稳而有限的容纳了政治和思想革新,避免了过于强烈的政治震荡——然而,革新不彻底也将保留普鲁士以及日后的德国强烈的专制主义风格。

意大利战争,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终促成了统一的意大利,以及统一的德国。《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书中讨论了在普鲁士基础上建立的统一德国,如何容纳、消化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遗产。这一容纳、消化的过程中,德意志帝国依旧保留了普鲁士王国的宪法缺陷:没有将王室掌控的军权转为国家政府掌控。这意味着,德国的军队听命于皇帝,而不是国会和政府。这项缺陷的恶劣影响在20世纪初开始充分显现:德国的国会和政府无力遏制军队的好战,反过来,当一战战败的大局已定,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让德皇退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战期间,试图暗杀希特勒并推翻纳粹政府的德国中下级军官及部分政治精英,将普鲁士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信念,强调政治权力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在二战结束以后,西方盟国确定普鲁士的“钢铁”风格与纳粹主义一脉相承,所以采取了种种手段来瓦解普鲁士的政治和文化存在。再加上二战后期普鲁士地区遭受的猛烈空袭空战,战后美苏盟国对该地区的劫掠,以及两德分治,普鲁士就真的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