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古罗马神秘记忆术的密钥:以血淋淋的诡异图像加深记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古罗马神秘记忆术的密钥:以血淋淋的诡异图像加深记忆

“关于记忆的故事,说到底是关于自由的故事。”

按:从50万年前海德堡人试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开始,记忆便开始伴随我们了。而直到通过将记忆转化为以语言为基础的组合结构,早期智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人。在今天,我们一次次被诸如《最强大脑》等电视节目中的记忆大师所震撼,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记忆力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记忆术不再如过去那般执着了。对于重要文献的背诵记忆,不仅是古代世界,也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教育课程。而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死记硬背似乎不仅仅是刻板学习的标志,还被看作是对时间的浪费,这些死记硬背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被利用来读更多的书本。“现代学校的典型测验一般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携带笔记、课本或者计算器……反正现在记忆又不需要花钱,随处可见,几乎是无限的;现在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储备多少知识,而是他学会使用技术去获取和分析这些知识。”那么,在网络如此发达便利、触手可及的年代,个体对知识、对文化的记忆保留多少才是合适的呢?互联网保存了我们的记忆,与我们靠自己的大脑保存的记忆之间,又有着什么区别呢?

对这一问题的疑惑和思考,是美国科技作家迈克尔·S.马龙(Michael S. Malone)着手为记忆作传著史的原因之一。《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是一本关于记忆的回忆录,它记录了记忆的民主化和掌控进程。“关于记忆的故事说到底是关于自由的故事。从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到现代国家,谁掌控了人们的记忆,谁就能大权在握。”马龙说:“因此,记忆的历史——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语言和文字的发明,不断创新的记录方法,对机器的掌控和对人脑的探索,以及记忆的掌控权在萨满、统治者、抄写员、贵族,一直到所有普通人的缓慢传递——也就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

美国科技作家迈克尔·S.马龙

马龙在前言中回忆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时不我待……“我似乎正在与未来赛跑”,他说:“这些年里,随着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我原来预想的人脑在记忆方面的辉煌与人工记忆方面的超人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但现在却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令人感到不安和紧迫。不仅如此,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记忆的这两大路径——一条是内在于人脑的和有机的,另一条是外在于人脑和机械的——原本是并行的关系,现在却突然要交汇在一起了,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高科技、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甚至也可见于哲学和宗教领域,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当两者交汇的那一刻到来时,这种碰撞很有可能会改变关于人类的定义。那一瞬间,我也不再只是表演者,而成了信使;不再只是历史学家,而成了未来学家。”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万物守护者》一书中节选了关于古罗马时期记忆术的内容,以期与你一同了解在彼时个体记忆的意义与象征,以及古老的记忆术与演讲术对于古罗马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政治体制的影响,并试图揭开古罗马神秘记忆术的层层面纱。

《血色雕塑:古罗马记忆术中的神秘力量》

文 | [美]迈克尔·S.马龙

我们通常不记得时常看到的琐碎的、普通的和平庸的日常琐事,因为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不能触动我们的思维。然而,如果看见或者听到一些异常卑劣、无耻、非凡、伟大、难以置信或好笑的事物时,我们却很可能会记很久……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将那些记忆超常者的成就归因与神秘力量。目前已知的首次提及记忆术的,是希腊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

公元前1世纪,一个学习修辞艺术的叫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学生开始系统地解释记忆术。西塞罗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因其惊人的智慧赢得了本地乃至首都的人们的关注。

和大部分罗马贵族年轻人一样,西塞罗的导师几乎全是希腊人,他从这些希腊导师那里学到了经典教育的三部分——语法、逻辑和修辞,也称“三学科”。此后,他使得“三学科”得到空前的普及,这在接下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对人文科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塞罗最初只是一名涉猎广泛的哲学家(他曾经在希腊的柏拉图学院求学),但他后来还及时着手学习堪称人类最高艺术的修辞学,特别是演讲术。他相信,伟大的演讲术能够说服人们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而这是所有社会,尤其在民主社会或共和国的终极道德指南。

西塞罗

毫不令人奇怪的是,西塞罗很快就开始诉诸记忆工具和技巧来帮助自己记住长篇演讲,而且当他发现这些不够的时候,他继续深入挖掘,并由此重新发现了记忆术。作为优秀务实的罗马人,西塞罗最初摒弃了记忆训练外围无用的繁文缛节,并开始用公元前500年著名的抒情诗人、记忆大师西蒙尼戴斯的话来解构其成就。他颇为吃惊地发现:西蒙尼戴斯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超越背诵和助记符号等惯用技巧,而是使用一种对大脑构造予以高度运用的新方法,正如西塞罗后来写道:

西蒙尼戴斯推断,渴望培养这种能力(记忆)的人必须选好位置,从而对他们想记住的事项形成心理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储存在他此前选好的位置,由此,有序的位置就会维持事项的顺序,而那些事项的图像会指示或者呈现出事项本身,我们可以分别将这些位置和图像当作蜡板和上面的字母。

西塞罗发现当西蒙尼戴斯需要记住某个新的事项时,比如一次新的观察、一份新的演讲草稿、一门新的课程等,他会将这些新事项用非常系统的方式附着在自己已经相当了解的事项上,就如同一个好律师能够把他要处理的案子进行排列和联结在一起一样——对此,西塞罗大加赞赏。英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叶芝在其里程碑式著作《记忆术》(The Art of Memory)主要论及了如何在寺庙和公共建筑等方面使用记忆术,并将此作为练习记忆的基础,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罗马元老院议员的形象频繁出现在空旷的建筑与现代思维之间。西塞罗和他的罗马同胞们也用几何图案、虚拟结构、风景地貌和其他熟悉的“地方”来附着最新记忆,而关键是从这些思考者所熟知的源头着手。

下一步则比较棘手,因为人类的心灵往往倾向于记住更极端的而不是普通和平凡的景象和情感(我们今天称之为“雷斯托夫”效应),当思考者给一个已知的位置附加上新记忆的时候,他必须用最大胆的笔触——最好是有关象征的或有助记忆的方式来记住相关事项,因此通常都是用血腥、谬论、猥亵和奇怪的符号来锁定记忆。

叶芝《记忆术》

我们通常不记得时常看到的琐碎的、普通的和平庸的日常琐事,因为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不能触动我们的思维。然而,如果看见或者听到一些异常卑劣、无耻、非凡、伟大、难以置信或好笑的事物时,我们却很可能会记很久……

于是,我们应该在脑海里刻画出某一类能长时间留存在记忆里的景象。假设我们在头脑里建立的景象足够引人注目,假设这些景象为数不多且颇为模糊却有用,再假设这些景象特别美好或非常丑陋,或者假设我们给它们戴上皇冠或穿上紫色斗篷,这样图像能更加独特;抑或假设以某种方法丑化它们,比如通过洒一滴血、粘点泥巴或抹点红颜料,那样的话,它就会更引人注目,或给我们的图像增添一些喜剧效果,那样也能确保我们更容易地记住它们。

以下文字出自第一部关于记忆术的伟大著作《修辞学》,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95年,据说作者是西塞罗。以下内容也可视为对西塞罗著作权的法律类推论据。本段通过图像演示了建筑记忆技巧是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我们经常用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图像来记录整个事件。例如,检察官已指出是被告用毒药杀了被害人,犯罪动机是遗产继承,并宣称该案件有很多人证和物证。如果我们要为此进行辩护,首要的就是在第一个背景中建立对于整个事件的图像。如果我们熟悉他的话,应该想象一下被害人躺在床上的样子。假设我们不认识他,我们也要把他当作我们的病人,而不是底层的人,那样他的形象才能进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应该将被告置于床边,他右手拿着杯子,左手拿着药片,无名指上是公羊的睾丸(在拉丁语中,“testiculi”既有睾丸之意也有证人的意思)。这样我们才能记录被害人、继承人和证人。

现在这个过程就很清楚了。演说家或其他记忆专家将此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他得准备好文本,上面是他写好的演讲稿或者已有的叙述,比如史诗。准备过程的细节我们并不全部知道,但过程很可能包括先将文章分解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以便记忆者在脑海中形成简单而强大的图像。这个技巧类似于今天的心理学家所说的“组块”——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只能容纳约7个项目,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话号码设为七位数。

随着文章按照想象被拆成某种规格的碎片,记忆者就能进入到这一过程的底层结构当中。对于这个过程是如何准确操作的,我们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一些记忆者喜欢用建筑和装饰作为他们记忆的“轨迹”,另一些记忆者则会从花园或其他自然物入手,还有一些似乎是从绘画或特别为记忆过程设计的图像入手的。

《记忆术》插图

这些轨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记忆者必须对它们十分熟悉也就是说,这些轨迹已经融入记忆者的长期记忆,他们能够记住这些轨迹的每一个特征,哪怕闭上眼睛也能穿过这种记忆的轨迹,切实地感受到所有特征。

第三步就是路过每个轨迹点,如同《修辞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精神层面将叙事片段连接到设计好的特征上。正因如此,演说家能够做到以准确的顺序记住几小时长的演讲或数千节的诗歌,而且能够精确到每个字句。

第四步即最后一步是最神秘的。出于某种原因,附着在建筑或其他地方的语句和概念,基本上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奇怪且血淋淋的图像,事实上这种方法也奏效了。此外,同样是出于某些原因,所有附着在建筑上的显眼的细节都必须设法保存完好和不受外界干扰地储存在演说家大脑中的恰当位置。整个过程的第四步必须是可逆的——也就是,演说家必须站在观众面前,如同西塞罗多次站在罗马元老院前面一样,穿过记忆结构,一个接一个选取那些显眼的细节,然后将其象征意义转变为流畅的话语——而所有同时呈现的语调和情感等都必须连接起来,从而能够感染面前的观众。想象一下,如果这样做的话,即使是那些没那么有经验的演讲者也能像是沉醉在梦中一样进行演讲。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擅长记忆术的大师级演说家自己甚至也有可能以这种方法进行演讲的创作——也就是说,在脑海里过一遍所有的记忆轨迹,然后架构文章,并迅速地将其转换为图像,再通过附近的不动参照物将其带入现实当中——这是大脑在跳多层次的芭蕾,我们凡人很难彻底了解。

即便对研习记忆术的人来说,某项记忆任务似乎也是不可能达成的。毫无疑问,记忆术非常艰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术在造纸术、印刷术出现后,很大程度上被遗忘并且变得廉价。记忆术很难复制,因为诸如《修辞学》和昆提利安的著作,以及绝大部分西塞罗的相关文献虽然包含着非常有价值的知识,但是对于某些细节的论述却十分模糊。

比如,尽管“轨迹法”是古代最有名的技巧——不仅因为它很古怪,有事实证据表明同一个演说家也会使用其他助记技巧,包括多次大声背诵同一篇文章直至将其融进记忆等比较可靠的手段等,当然,这是演员和学童都知道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确切知道的,即如此非凡的记忆特长并没有超出常人大脑的能力,能够快速记忆大量数据的能力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人们认为有些人被先天赋予了这种能力,这种记忆的能力有如摄影一般。记忆能力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的,但是多亏了游戏节目、电视和网络视频,这项技能的全部或部分形式已被证明比我们先前想象得更加普通。此外,记忆术还具有显著的持久性:伟大的演员约翰·吉尔古德在90岁的时候声称他能回忆起他曾经出演的每一部莎士比亚剧的每一句台词。

古代的一些记忆大师的确是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但他们的记忆力也有可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们以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力、记忆力和智慧运转他们的大脑所得。

罗马的演说家在演讲前确实会认真地在纸莎草纸上写好演讲稿,写好后将其用某种夹具夹好以方便翻动——很像今天用的提字器。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去掌握记忆术呢?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人们总是会追求精通某一个行业或某项技能:它能带给我们成就感,教会我们追求其他目标的规律,将我们与普通人区分开来,而且通常报酬还不错。

最重要的是,通常记忆力就是力量。在远古时期,获取信息是困难的,工具也很笨拙,人们也很难对过去进行回忆。然而,有了记忆术以后,人类大脑如同图书馆一样保存信息。而且,西塞罗很好地将他精练的记忆术与无与伦比的演说技巧结合起来了,从而撼动了整个帝国。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
[美]迈克尔·S.马龙 著
重庆出版社 2017年10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古罗马神秘记忆术的密钥:以血淋淋的诡异图像加深记忆

“关于记忆的故事,说到底是关于自由的故事。”

按:从50万年前海德堡人试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开始,记忆便开始伴随我们了。而直到通过将记忆转化为以语言为基础的组合结构,早期智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人。在今天,我们一次次被诸如《最强大脑》等电视节目中的记忆大师所震撼,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记忆力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记忆术不再如过去那般执着了。对于重要文献的背诵记忆,不仅是古代世界,也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教育课程。而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死记硬背似乎不仅仅是刻板学习的标志,还被看作是对时间的浪费,这些死记硬背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被利用来读更多的书本。“现代学校的典型测验一般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携带笔记、课本或者计算器……反正现在记忆又不需要花钱,随处可见,几乎是无限的;现在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储备多少知识,而是他学会使用技术去获取和分析这些知识。”那么,在网络如此发达便利、触手可及的年代,个体对知识、对文化的记忆保留多少才是合适的呢?互联网保存了我们的记忆,与我们靠自己的大脑保存的记忆之间,又有着什么区别呢?

对这一问题的疑惑和思考,是美国科技作家迈克尔·S.马龙(Michael S. Malone)着手为记忆作传著史的原因之一。《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是一本关于记忆的回忆录,它记录了记忆的民主化和掌控进程。“关于记忆的故事说到底是关于自由的故事。从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到现代国家,谁掌控了人们的记忆,谁就能大权在握。”马龙说:“因此,记忆的历史——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语言和文字的发明,不断创新的记录方法,对机器的掌控和对人脑的探索,以及记忆的掌控权在萨满、统治者、抄写员、贵族,一直到所有普通人的缓慢传递——也就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

美国科技作家迈克尔·S.马龙

马龙在前言中回忆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时不我待……“我似乎正在与未来赛跑”,他说:“这些年里,随着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我原来预想的人脑在记忆方面的辉煌与人工记忆方面的超人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但现在却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令人感到不安和紧迫。不仅如此,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记忆的这两大路径——一条是内在于人脑的和有机的,另一条是外在于人脑和机械的——原本是并行的关系,现在却突然要交汇在一起了,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高科技、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甚至也可见于哲学和宗教领域,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当两者交汇的那一刻到来时,这种碰撞很有可能会改变关于人类的定义。那一瞬间,我也不再只是表演者,而成了信使;不再只是历史学家,而成了未来学家。”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万物守护者》一书中节选了关于古罗马时期记忆术的内容,以期与你一同了解在彼时个体记忆的意义与象征,以及古老的记忆术与演讲术对于古罗马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政治体制的影响,并试图揭开古罗马神秘记忆术的层层面纱。

《血色雕塑:古罗马记忆术中的神秘力量》

文 | [美]迈克尔·S.马龙

我们通常不记得时常看到的琐碎的、普通的和平庸的日常琐事,因为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不能触动我们的思维。然而,如果看见或者听到一些异常卑劣、无耻、非凡、伟大、难以置信或好笑的事物时,我们却很可能会记很久……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将那些记忆超常者的成就归因与神秘力量。目前已知的首次提及记忆术的,是希腊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

公元前1世纪,一个学习修辞艺术的叫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学生开始系统地解释记忆术。西塞罗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因其惊人的智慧赢得了本地乃至首都的人们的关注。

和大部分罗马贵族年轻人一样,西塞罗的导师几乎全是希腊人,他从这些希腊导师那里学到了经典教育的三部分——语法、逻辑和修辞,也称“三学科”。此后,他使得“三学科”得到空前的普及,这在接下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对人文科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塞罗最初只是一名涉猎广泛的哲学家(他曾经在希腊的柏拉图学院求学),但他后来还及时着手学习堪称人类最高艺术的修辞学,特别是演讲术。他相信,伟大的演讲术能够说服人们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而这是所有社会,尤其在民主社会或共和国的终极道德指南。

西塞罗

毫不令人奇怪的是,西塞罗很快就开始诉诸记忆工具和技巧来帮助自己记住长篇演讲,而且当他发现这些不够的时候,他继续深入挖掘,并由此重新发现了记忆术。作为优秀务实的罗马人,西塞罗最初摒弃了记忆训练外围无用的繁文缛节,并开始用公元前500年著名的抒情诗人、记忆大师西蒙尼戴斯的话来解构其成就。他颇为吃惊地发现:西蒙尼戴斯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超越背诵和助记符号等惯用技巧,而是使用一种对大脑构造予以高度运用的新方法,正如西塞罗后来写道:

西蒙尼戴斯推断,渴望培养这种能力(记忆)的人必须选好位置,从而对他们想记住的事项形成心理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储存在他此前选好的位置,由此,有序的位置就会维持事项的顺序,而那些事项的图像会指示或者呈现出事项本身,我们可以分别将这些位置和图像当作蜡板和上面的字母。

西塞罗发现当西蒙尼戴斯需要记住某个新的事项时,比如一次新的观察、一份新的演讲草稿、一门新的课程等,他会将这些新事项用非常系统的方式附着在自己已经相当了解的事项上,就如同一个好律师能够把他要处理的案子进行排列和联结在一起一样——对此,西塞罗大加赞赏。英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叶芝在其里程碑式著作《记忆术》(The Art of Memory)主要论及了如何在寺庙和公共建筑等方面使用记忆术,并将此作为练习记忆的基础,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罗马元老院议员的形象频繁出现在空旷的建筑与现代思维之间。西塞罗和他的罗马同胞们也用几何图案、虚拟结构、风景地貌和其他熟悉的“地方”来附着最新记忆,而关键是从这些思考者所熟知的源头着手。

下一步则比较棘手,因为人类的心灵往往倾向于记住更极端的而不是普通和平凡的景象和情感(我们今天称之为“雷斯托夫”效应),当思考者给一个已知的位置附加上新记忆的时候,他必须用最大胆的笔触——最好是有关象征的或有助记忆的方式来记住相关事项,因此通常都是用血腥、谬论、猥亵和奇怪的符号来锁定记忆。

叶芝《记忆术》

我们通常不记得时常看到的琐碎的、普通的和平庸的日常琐事,因为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不能触动我们的思维。然而,如果看见或者听到一些异常卑劣、无耻、非凡、伟大、难以置信或好笑的事物时,我们却很可能会记很久……

于是,我们应该在脑海里刻画出某一类能长时间留存在记忆里的景象。假设我们在头脑里建立的景象足够引人注目,假设这些景象为数不多且颇为模糊却有用,再假设这些景象特别美好或非常丑陋,或者假设我们给它们戴上皇冠或穿上紫色斗篷,这样图像能更加独特;抑或假设以某种方法丑化它们,比如通过洒一滴血、粘点泥巴或抹点红颜料,那样的话,它就会更引人注目,或给我们的图像增添一些喜剧效果,那样也能确保我们更容易地记住它们。

以下文字出自第一部关于记忆术的伟大著作《修辞学》,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95年,据说作者是西塞罗。以下内容也可视为对西塞罗著作权的法律类推论据。本段通过图像演示了建筑记忆技巧是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我们经常用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图像来记录整个事件。例如,检察官已指出是被告用毒药杀了被害人,犯罪动机是遗产继承,并宣称该案件有很多人证和物证。如果我们要为此进行辩护,首要的就是在第一个背景中建立对于整个事件的图像。如果我们熟悉他的话,应该想象一下被害人躺在床上的样子。假设我们不认识他,我们也要把他当作我们的病人,而不是底层的人,那样他的形象才能进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应该将被告置于床边,他右手拿着杯子,左手拿着药片,无名指上是公羊的睾丸(在拉丁语中,“testiculi”既有睾丸之意也有证人的意思)。这样我们才能记录被害人、继承人和证人。

现在这个过程就很清楚了。演说家或其他记忆专家将此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他得准备好文本,上面是他写好的演讲稿或者已有的叙述,比如史诗。准备过程的细节我们并不全部知道,但过程很可能包括先将文章分解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以便记忆者在脑海中形成简单而强大的图像。这个技巧类似于今天的心理学家所说的“组块”——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只能容纳约7个项目,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话号码设为七位数。

随着文章按照想象被拆成某种规格的碎片,记忆者就能进入到这一过程的底层结构当中。对于这个过程是如何准确操作的,我们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一些记忆者喜欢用建筑和装饰作为他们记忆的“轨迹”,另一些记忆者则会从花园或其他自然物入手,还有一些似乎是从绘画或特别为记忆过程设计的图像入手的。

《记忆术》插图

这些轨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记忆者必须对它们十分熟悉也就是说,这些轨迹已经融入记忆者的长期记忆,他们能够记住这些轨迹的每一个特征,哪怕闭上眼睛也能穿过这种记忆的轨迹,切实地感受到所有特征。

第三步就是路过每个轨迹点,如同《修辞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精神层面将叙事片段连接到设计好的特征上。正因如此,演说家能够做到以准确的顺序记住几小时长的演讲或数千节的诗歌,而且能够精确到每个字句。

第四步即最后一步是最神秘的。出于某种原因,附着在建筑或其他地方的语句和概念,基本上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奇怪且血淋淋的图像,事实上这种方法也奏效了。此外,同样是出于某些原因,所有附着在建筑上的显眼的细节都必须设法保存完好和不受外界干扰地储存在演说家大脑中的恰当位置。整个过程的第四步必须是可逆的——也就是,演说家必须站在观众面前,如同西塞罗多次站在罗马元老院前面一样,穿过记忆结构,一个接一个选取那些显眼的细节,然后将其象征意义转变为流畅的话语——而所有同时呈现的语调和情感等都必须连接起来,从而能够感染面前的观众。想象一下,如果这样做的话,即使是那些没那么有经验的演讲者也能像是沉醉在梦中一样进行演讲。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擅长记忆术的大师级演说家自己甚至也有可能以这种方法进行演讲的创作——也就是说,在脑海里过一遍所有的记忆轨迹,然后架构文章,并迅速地将其转换为图像,再通过附近的不动参照物将其带入现实当中——这是大脑在跳多层次的芭蕾,我们凡人很难彻底了解。

即便对研习记忆术的人来说,某项记忆任务似乎也是不可能达成的。毫无疑问,记忆术非常艰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术在造纸术、印刷术出现后,很大程度上被遗忘并且变得廉价。记忆术很难复制,因为诸如《修辞学》和昆提利安的著作,以及绝大部分西塞罗的相关文献虽然包含着非常有价值的知识,但是对于某些细节的论述却十分模糊。

比如,尽管“轨迹法”是古代最有名的技巧——不仅因为它很古怪,有事实证据表明同一个演说家也会使用其他助记技巧,包括多次大声背诵同一篇文章直至将其融进记忆等比较可靠的手段等,当然,这是演员和学童都知道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确切知道的,即如此非凡的记忆特长并没有超出常人大脑的能力,能够快速记忆大量数据的能力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人们认为有些人被先天赋予了这种能力,这种记忆的能力有如摄影一般。记忆能力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的,但是多亏了游戏节目、电视和网络视频,这项技能的全部或部分形式已被证明比我们先前想象得更加普通。此外,记忆术还具有显著的持久性:伟大的演员约翰·吉尔古德在90岁的时候声称他能回忆起他曾经出演的每一部莎士比亚剧的每一句台词。

古代的一些记忆大师的确是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但他们的记忆力也有可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们以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力、记忆力和智慧运转他们的大脑所得。

罗马的演说家在演讲前确实会认真地在纸莎草纸上写好演讲稿,写好后将其用某种夹具夹好以方便翻动——很像今天用的提字器。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去掌握记忆术呢?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人们总是会追求精通某一个行业或某项技能:它能带给我们成就感,教会我们追求其他目标的规律,将我们与普通人区分开来,而且通常报酬还不错。

最重要的是,通常记忆力就是力量。在远古时期,获取信息是困难的,工具也很笨拙,人们也很难对过去进行回忆。然而,有了记忆术以后,人类大脑如同图书馆一样保存信息。而且,西塞罗很好地将他精练的记忆术与无与伦比的演说技巧结合起来了,从而撼动了整个帝国。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
[美]迈克尔·S.马龙 著
重庆出版社 2017年10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