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树非静默 亦有言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树非静默 亦有言说

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按:我们一生中要路过无数的树,无论是行道树、盆栽或者森林。我们以为它们静止不动、默然无声,我们以为穿过林间沙沙作响的不过是风、是雨、是跳跃或觅食的动物,却从未想到过,树木也会彼此对话。

森林中的树木是一个社会群体,德国人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很确信这一点。他在林业管理局做了二十余年的公务员,而后辞掉公职,在德国埃菲尔地区领导并管理着一片环保林区,致力于恢复这片森林的原始形态,并就森林和环保等主题发表演说,开设课程,著书立说。彼得·渥雷本在管理这片树林时发现,树木通过地下的网络联机,将被砍断了根的老树被中断的供给接收过来,使其生命得以延续,“更令人无限惊奇的是,有些甚至还做到了这一点——被环剥的树皮,通过新的生机重新愈合。”他于是了解到,当树木结合为一个团体,它们的力量可以有多么强大。“‘铁链的强度决定于它最薄弱的环节’这句工匠常说的谚语,说不定根本就是从树木身上体悟到的,树木仅凭直觉便知晓了这个道理,并且无条件地相互救助,”彼得说。

《树的秘密生命》作者彼得·渥雷本

同样,树也有权利尽情地享受它的社会生活,正如人们为动物权益奔走鼓呼一样,彼得也希望通过为人们讲述树的秘密生命,呼吁更多人关注树的生活与意志。“如果树木也能够被合理地对待,并适得其所地生活,利用木材当然无伤。”他说,“而这代表着,树木应该能够尽情地享受它的社会生活,应该有权利生长在有着完好土壤与适当气候的环境里,并得以将它的知识继续传承给下一代。而且我们应该至少也要让一部分的树木可以有尊严地变老,然后平静自然地逝去。”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彼得·渥雷本的《树的秘密生命》一书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与你一同了解的树木的语言和社群生活。彼得在书中写道:“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树木的语言真的可以被译码翻译,接下来我们就又有了更多书写不可思议的故事的材料。在那之前,你大可在森林散步时,尽情地让想象力自由奔驰——大部分的时候,这些想象与真实根本相差无几。”

《树木的语言》

文 | [德]彼得·渥雷本   译 | 钟宝珍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Duden),“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

但是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而非由树木本身引起。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引人注目:通过气味。以气味作为表达的工具?这对我们人类其实并不陌生,要不然为什么止汗剂和香水会如此受欢迎?况且即使不用这些东西,我们自身的体味也同样在对着他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说话。有些人的体味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反之有些人的体味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汗水中的费洛蒙(Pheromone)甚至是我们选择共同孕育下一代的伴侣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们其实拥有一种神秘的气味语言,至少树木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四十年前,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就有人提出一项研究课题。在那里,非洲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然而,熟知这种把戏的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一百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长颈鹿这么做的理由令人目瞪口呆: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在这个例子里是乙烯),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如果逆着风走,在邻近处就能找到对它们的出现毫无警觉的金合欢树。

类似的戏码在德国本地的森林里其实也不断上演着,不管是山毛榉、云杉或橡树,一旦有东西在其四周到处乱咬,树木就会立刻感觉到痛。当一只毛毛虫津津有味地咬下去,树木被咬处周围的组织就会立刻产生变化;此外,如果被咬处受伤了,它还会传送一种电子信号,这几乎跟人类没什么两样。不过这种脉冲信号当然不像在我们身体那样能以毫秒的速度传送,其速度是每分钟一厘米,接着它会再花上一小时的时间,才能把防卫物质送进所有的叶子里,以破坏食客们的胃口。

彼得·渥雷本在树林中

树木的反应本来就慢,为了应对危险,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不过这样缓慢的速度却完全不会妨碍一棵树不同部位间的协同运作。当根部有了困难,信息不只会向上传送到整棵树,甚至会进一步通过叶子的气味向外传送。而且这不是随便哪种气味都行,而是特别根据某一目的专门配置的气味。这个属性及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天对其抵御、攻击会非常有利,因为它们可以借此辨识某些昆虫类别,知道要对付的是哪种恶棍。

每种昆虫都有特定的唾液,而这会被树木分类归档,这工作做得如此完善,以至于连昆虫的天敌们也会被树木具针对性的引诱气味召唤而来,然后一面愉快地混迹昆虫堆里大啖一场,同时也帮了树木一个大忙。又譬如榆树和松树就会求助于小黄蜂,因为小黄蜂会把卵产在嗜吃其叶的毛毛虫身体里,当这些幼虫孵化后,就会把毛毛虫的身体从里开始一块块地吞噬掉。这当然不是什么多好看的死法,但树木却可因此免于恼人的寄生物的危害,并能健康无恙地继续生长。

能够辨识唾液,连带的也是树木具有其他能力的例证:它们必定也拥有味觉!

然而气味仍有其缺点——很快就会被风吹散,通常无法散布到一百米以外的地方,即使如此,气味还是能同时达成其第二个目的:我们已知信息在树木内部的传送速度很慢,但经由气味可以快速地帮助树木克服较远的距离,让距离树木躯干数米外的其他部位尽快得到警讯。所以这些警讯其实经常不是某种向外求救以用来召唤其他昆虫协助防御的特定信号,而是树木不同组织部位间传递的信息。只不过许多动物基本上都会记录树木释放出来的化学信号,因此它们知道那里正发生某种攻击,而且攻击者必定正在行动中。于是对这类小型生物体,有胃口者就会完全无法抗拒地不请自来。

不过树木当然也能自我防卫。例如,橡树会把苦涩且具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片中,就算不至于使啃噬它的昆虫一命呜呼,但已尽力改变了原有的味道,让自己从可口的沙拉变成呛人的胆汁。柳树为了自我防御,则会制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水杨酸。不过水杨酸对人类的作用可就大不相同,杨柳树皮萃取物所泡成的茶,不仅可以减轻头痛,也可以舒缓发热症状,水杨酸也因此被视为阿司匹林的前身。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仰赖空气,毕竟并非每棵相邻的树木都可以从风中获取(收到)危险信号。因此,最好同时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在这个部位不仅所有的个体都连成一气,还可以不受气候因素干扰地进行。令人惊讶的是,树木的信息不只以化学甚至也以电子的形式传递,虽然速度每秒钟只有一厘米。相较于我们的身体,这似乎非常缓慢,可是即使在动物界里,也有像水母或蚯蚓这样的物种,它们的刺激传导速度与树木不相上下。于是橡树就以这种方式,每当有新的状况,便立刻通过脉管将单宁酸送到全身各处。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也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和孤僻鬼,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借助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因此一茶匙的森林土壤里面就包含了相接起来有数公里长的菌丝。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也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一株真菌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繁殖并遍及好几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整座森林化为网络联结起来,借由其网络联机,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学术界里,甚至还出现了森林里有另一个无远弗届的WWW(Wood-Wide-Web ,即森林信息网)这样的说法。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对于这个网络究竟包含了哪些物质,以及如何进行交换,我们顶多只做了基础性的研究。除此之外,即使是经常被认为具有竞争关系的相异树种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真菌依循着自己的生存策略行事,但对树木而言,这碰巧具有调节与互补的效果。

当树木日渐虚弱,跟着衰退的或许不只是抵抗力,还有其表达能力。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虫害就是会专门找上衰弱的个体。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想象:这些昆虫聆听树木,收到了令人不安的化学警讯,然后在叶片或树皮上咬一口,以试探某些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沉默的个体。此外,虚弱树木的沉默除了或许真的是因为生了重病,有时也可能是因为在真菌网络中失联了。如此一来,树木就会被阻断在所有的新信息之外,不再能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沦为毛毛虫与甲虫的大餐。同样容易陷入这种状况的,还有之前提过的孤僻鬼,它看上去或许健康,但其实一直处在茫然无知的状态。

作为共同生存的空间,森林里不只有树木,还有灌木、草本植物,甚至可能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配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也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为什么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配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配进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

树木与昆虫间的沟通不尽然只与防卫或疾病有关,在如此天差地远的生物之间,绝对存在许多正面的信号,它们自己应该也早就注意到或“闻到”了。这里说的是花朵所传送的宜人芳香信息,而让它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散发香气的原因,当然绝非偶然,也并非取悦我们。果树、柳树或栗子树利用这种嗅觉信号让自己得到青睐,同时邀请蜜蜂上门来加加油补充能量。香甜的花蜜——一种浓缩糖浆,就是对它们顺便帮忙授粉的奖赏。其实连花朵的形状与颜色都是一种信号,就像广告招牌一样,必须让自己从一片像绿色海洋的树冠层中脱颖而出,才能清楚地向饕客指示通往美食的方向。至此我们已经知道树木能够以嗅觉、视觉与电子(透过根尖的某种神经细胞)的途径进行沟通,那听觉呢?树木能听和说吗?

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绝对是静默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西澳大学的莫妮卡· 加利亚诺(Monica Gagliano)和来自布里斯托及佛罗伦萨的同事,单纯地就想看看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 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附近容易取得的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真的很快就记录到了频率约220 赫兹、由根部发出的轻响。

噼啪作响的根?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毕竟连死掉的木头在炉火里也会噼啪作响。然而这个在实验室里记录到的声音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

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这就让我们更好奇了,因为人类正是通过声音进行沟通的生物,说不定这就是让我们未来能够更加了解树木的关键。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听见山毛榉树、橡树或云杉彼此述说它们过得如何或者需要什么。可惜就目前来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树的秘密生命》
[德国] 彼得·渥雷本 著  钟宝珍 译
凤凰壹力·译林出版社 2018-04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树非静默 亦有言说

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按:我们一生中要路过无数的树,无论是行道树、盆栽或者森林。我们以为它们静止不动、默然无声,我们以为穿过林间沙沙作响的不过是风、是雨、是跳跃或觅食的动物,却从未想到过,树木也会彼此对话。

森林中的树木是一个社会群体,德国人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很确信这一点。他在林业管理局做了二十余年的公务员,而后辞掉公职,在德国埃菲尔地区领导并管理着一片环保林区,致力于恢复这片森林的原始形态,并就森林和环保等主题发表演说,开设课程,著书立说。彼得·渥雷本在管理这片树林时发现,树木通过地下的网络联机,将被砍断了根的老树被中断的供给接收过来,使其生命得以延续,“更令人无限惊奇的是,有些甚至还做到了这一点——被环剥的树皮,通过新的生机重新愈合。”他于是了解到,当树木结合为一个团体,它们的力量可以有多么强大。“‘铁链的强度决定于它最薄弱的环节’这句工匠常说的谚语,说不定根本就是从树木身上体悟到的,树木仅凭直觉便知晓了这个道理,并且无条件地相互救助,”彼得说。

《树的秘密生命》作者彼得·渥雷本

同样,树也有权利尽情地享受它的社会生活,正如人们为动物权益奔走鼓呼一样,彼得也希望通过为人们讲述树的秘密生命,呼吁更多人关注树的生活与意志。“如果树木也能够被合理地对待,并适得其所地生活,利用木材当然无伤。”他说,“而这代表着,树木应该能够尽情地享受它的社会生活,应该有权利生长在有着完好土壤与适当气候的环境里,并得以将它的知识继续传承给下一代。而且我们应该至少也要让一部分的树木可以有尊严地变老,然后平静自然地逝去。”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彼得·渥雷本的《树的秘密生命》一书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与你一同了解的树木的语言和社群生活。彼得在书中写道:“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树木的语言真的可以被译码翻译,接下来我们就又有了更多书写不可思议的故事的材料。在那之前,你大可在森林散步时,尽情地让想象力自由奔驰——大部分的时候,这些想象与真实根本相差无几。”

《树木的语言》

文 | [德]彼得·渥雷本   译 | 钟宝珍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Duden),“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

但是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而非由树木本身引起。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引人注目:通过气味。以气味作为表达的工具?这对我们人类其实并不陌生,要不然为什么止汗剂和香水会如此受欢迎?况且即使不用这些东西,我们自身的体味也同样在对着他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说话。有些人的体味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反之有些人的体味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汗水中的费洛蒙(Pheromone)甚至是我们选择共同孕育下一代的伴侣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们其实拥有一种神秘的气味语言,至少树木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四十年前,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就有人提出一项研究课题。在那里,非洲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然而,熟知这种把戏的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一百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长颈鹿这么做的理由令人目瞪口呆: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在这个例子里是乙烯),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如果逆着风走,在邻近处就能找到对它们的出现毫无警觉的金合欢树。

类似的戏码在德国本地的森林里其实也不断上演着,不管是山毛榉、云杉或橡树,一旦有东西在其四周到处乱咬,树木就会立刻感觉到痛。当一只毛毛虫津津有味地咬下去,树木被咬处周围的组织就会立刻产生变化;此外,如果被咬处受伤了,它还会传送一种电子信号,这几乎跟人类没什么两样。不过这种脉冲信号当然不像在我们身体那样能以毫秒的速度传送,其速度是每分钟一厘米,接着它会再花上一小时的时间,才能把防卫物质送进所有的叶子里,以破坏食客们的胃口。

彼得·渥雷本在树林中

树木的反应本来就慢,为了应对危险,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不过这样缓慢的速度却完全不会妨碍一棵树不同部位间的协同运作。当根部有了困难,信息不只会向上传送到整棵树,甚至会进一步通过叶子的气味向外传送。而且这不是随便哪种气味都行,而是特别根据某一目的专门配置的气味。这个属性及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天对其抵御、攻击会非常有利,因为它们可以借此辨识某些昆虫类别,知道要对付的是哪种恶棍。

每种昆虫都有特定的唾液,而这会被树木分类归档,这工作做得如此完善,以至于连昆虫的天敌们也会被树木具针对性的引诱气味召唤而来,然后一面愉快地混迹昆虫堆里大啖一场,同时也帮了树木一个大忙。又譬如榆树和松树就会求助于小黄蜂,因为小黄蜂会把卵产在嗜吃其叶的毛毛虫身体里,当这些幼虫孵化后,就会把毛毛虫的身体从里开始一块块地吞噬掉。这当然不是什么多好看的死法,但树木却可因此免于恼人的寄生物的危害,并能健康无恙地继续生长。

能够辨识唾液,连带的也是树木具有其他能力的例证:它们必定也拥有味觉!

然而气味仍有其缺点——很快就会被风吹散,通常无法散布到一百米以外的地方,即使如此,气味还是能同时达成其第二个目的:我们已知信息在树木内部的传送速度很慢,但经由气味可以快速地帮助树木克服较远的距离,让距离树木躯干数米外的其他部位尽快得到警讯。所以这些警讯其实经常不是某种向外求救以用来召唤其他昆虫协助防御的特定信号,而是树木不同组织部位间传递的信息。只不过许多动物基本上都会记录树木释放出来的化学信号,因此它们知道那里正发生某种攻击,而且攻击者必定正在行动中。于是对这类小型生物体,有胃口者就会完全无法抗拒地不请自来。

不过树木当然也能自我防卫。例如,橡树会把苦涩且具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片中,就算不至于使啃噬它的昆虫一命呜呼,但已尽力改变了原有的味道,让自己从可口的沙拉变成呛人的胆汁。柳树为了自我防御,则会制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水杨酸。不过水杨酸对人类的作用可就大不相同,杨柳树皮萃取物所泡成的茶,不仅可以减轻头痛,也可以舒缓发热症状,水杨酸也因此被视为阿司匹林的前身。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仰赖空气,毕竟并非每棵相邻的树木都可以从风中获取(收到)危险信号。因此,最好同时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在这个部位不仅所有的个体都连成一气,还可以不受气候因素干扰地进行。令人惊讶的是,树木的信息不只以化学甚至也以电子的形式传递,虽然速度每秒钟只有一厘米。相较于我们的身体,这似乎非常缓慢,可是即使在动物界里,也有像水母或蚯蚓这样的物种,它们的刺激传导速度与树木不相上下。于是橡树就以这种方式,每当有新的状况,便立刻通过脉管将单宁酸送到全身各处。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也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和孤僻鬼,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借助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因此一茶匙的森林土壤里面就包含了相接起来有数公里长的菌丝。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也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一株真菌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繁殖并遍及好几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整座森林化为网络联结起来,借由其网络联机,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学术界里,甚至还出现了森林里有另一个无远弗届的WWW(Wood-Wide-Web ,即森林信息网)这样的说法。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对于这个网络究竟包含了哪些物质,以及如何进行交换,我们顶多只做了基础性的研究。除此之外,即使是经常被认为具有竞争关系的相异树种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真菌依循着自己的生存策略行事,但对树木而言,这碰巧具有调节与互补的效果。

当树木日渐虚弱,跟着衰退的或许不只是抵抗力,还有其表达能力。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虫害就是会专门找上衰弱的个体。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想象:这些昆虫聆听树木,收到了令人不安的化学警讯,然后在叶片或树皮上咬一口,以试探某些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沉默的个体。此外,虚弱树木的沉默除了或许真的是因为生了重病,有时也可能是因为在真菌网络中失联了。如此一来,树木就会被阻断在所有的新信息之外,不再能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沦为毛毛虫与甲虫的大餐。同样容易陷入这种状况的,还有之前提过的孤僻鬼,它看上去或许健康,但其实一直处在茫然无知的状态。

作为共同生存的空间,森林里不只有树木,还有灌木、草本植物,甚至可能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配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也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为什么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配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配进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

树木与昆虫间的沟通不尽然只与防卫或疾病有关,在如此天差地远的生物之间,绝对存在许多正面的信号,它们自己应该也早就注意到或“闻到”了。这里说的是花朵所传送的宜人芳香信息,而让它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散发香气的原因,当然绝非偶然,也并非取悦我们。果树、柳树或栗子树利用这种嗅觉信号让自己得到青睐,同时邀请蜜蜂上门来加加油补充能量。香甜的花蜜——一种浓缩糖浆,就是对它们顺便帮忙授粉的奖赏。其实连花朵的形状与颜色都是一种信号,就像广告招牌一样,必须让自己从一片像绿色海洋的树冠层中脱颖而出,才能清楚地向饕客指示通往美食的方向。至此我们已经知道树木能够以嗅觉、视觉与电子(透过根尖的某种神经细胞)的途径进行沟通,那听觉呢?树木能听和说吗?

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绝对是静默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西澳大学的莫妮卡· 加利亚诺(Monica Gagliano)和来自布里斯托及佛罗伦萨的同事,单纯地就想看看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 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附近容易取得的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真的很快就记录到了频率约220 赫兹、由根部发出的轻响。

噼啪作响的根?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毕竟连死掉的木头在炉火里也会噼啪作响。然而这个在实验室里记录到的声音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

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这就让我们更好奇了,因为人类正是通过声音进行沟通的生物,说不定这就是让我们未来能够更加了解树木的关键。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听见山毛榉树、橡树或云杉彼此述说它们过得如何或者需要什么。可惜就目前来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树的秘密生命》
[德国] 彼得·渥雷本 著  钟宝珍 译
凤凰壹力·译林出版社 2018-04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