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哲学家与狼为什么是相似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哲学家与狼为什么是相似的?

哲学带给人的体验与布朗尼的捕猎颇有相似之处:长时间的痛苦,深深的不愉快,不能够每次创建思维成果,但哪怕是一百次中的一次能够有所收获,就能够慰藉哲学家。

所评图书:

书名:《哲学家与狼》

作者:(英)马克·罗兰兹

译者:路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马克·罗兰兹在英国、爱尔兰、美国等地多所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马克·罗兰兹辗转任教中,总会带着一头狼。是的,你没看错,是一头叫做布朗尼的狼,不是狼狗或者其他狗,虽然马克·罗兰兹为了让它方便入境,所以会申报为阿拉斯加雪橇犬。

狼在人类社会文化中被刻画为非常阴暗、凶猛的动物,中文中形容狼性最著名的成语就是“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等。马克·罗兰兹回顾他与布朗尼共同生活的11年的《哲学家与狼》一书,出版后之所以会备受关注,是因为与狼共同生活的经历,是绝少人能做到的,况且这种经历是在城市发生的——马克·罗兰兹甚至把布朗尼带到他所任教的大学的课堂。这种做法显然是许多、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家长们无法接受的。

《哲学家与狼》这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与狼共同生活的11年的过程,特别是马克·罗兰兹是如何做到了“驯服”布朗尼的狼性,使之至少能够做到不主动伤害人(包括马克·罗兰兹自己,学生,邻居,路人,养狗的其他人士),能够克制进攻及杀死狗的冲动,能够降低破坏马克·罗兰兹居住场所的冲动。

马克·罗兰兹与布朗尼朝夕相处,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饲养大型犬只的体验,狼跟狗不同,前者根本没兴趣参与类似于飞盘游戏的玩耍,而是喜欢自己寻找抢夺物品(比如沙发的垫子),让马克·罗兰兹气喘吁吁地追赶,然后故意放慢脚步,把物品还给马克·罗兰兹,再突然抢夺走物品,继续奔跑、归还、抢夺。布朗尼还喜欢跟主人一起跑步。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保与布朗尼相处时的安全性,马克·罗兰兹用了很多时间来健身,练出了强劲肌肉,足以能将长到了120磅的布朗尼悬空提起,还能抵御一定失控状况下的它所带来的冲击。其实,饲养大型犬只,同样需要饲养者注重力量训练,成为动物所信服的力量掌控者。

《哲学家与狼》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从狼的故事说起,一步步深入探讨,谈到与狼的传说有关的社会文化、人性的复杂,人类社会有关幸福、死亡、生命的基本观念。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将因此获得或加深对于哲学知识的了解,对于上述重要价值问题获得重要的启示。

前面提到,马克·罗兰兹“驯服”了布朗尼的狼性,但这只能算是程度很低的驯服(目的是保障安全)。作为哲学家的马克·罗兰兹,有意识的保持布朗尼与狗的区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将狼驯化为狗,狗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与狼发生了重大差别,依赖于人,没有自主性。其实,社会中生存的各式人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智人、猿猴、猴子相比其他动物,都发展出非常发达的社会智力,这其中“密谋与欺骗占据着核心位置”,所以,智人才有机会发展艺术、科学、文化。而狼的需要模式则要简单得多,很少见到它们身上出现动物园中猿类群体频繁发生的“恶意的蓄谋”。

我们有“快乐瘾”。这里说的“瘾”,不是药理性的瘾,而是对于获得快乐体验的急切心理。某种程度上,这种“快乐瘾”不能算是坏事,让社会联系、文化传统和消费潮流成为可能。马克·罗兰兹警告说,但如果“快乐瘾”升级,就会使得人越来越突出被神经官能症所折磨,让人的关注点从感受的产生转换成对它的审视,也就是说,人会越来越容易变得烦躁,觉得已经获得的体验没什么意思,迫不及待要去寻找下一段新的体验。

《哲学家与狼》书中通过描绘布朗尼如何通过获得快乐来为人进行反思,提供必要的参考:“兔子敏捷而难以捕捉,可以在极狭窄之处快速转弯……因此,布朗尼只能悄悄靠近猎物……会花很多时间趴在地上,鼻子与签退指向兔子的方向,肌肉高度紧张,随时准备跳起扑向猎物。当兔子因什么东西而分心的时候,他便趁机向前移动一点儿,然后再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等待下一个移动的时机”,整个过程有时需要几十分钟。

布朗尼的捕猎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且每次都要经历“精神高度紧张的痛苦、身心的僵硬、强烈的袭击的渴望”。马克·罗兰兹认为,哲学带给人的体验与布朗尼的捕猎颇有相似之处:长时间的痛苦,深深的不愉快,不能够每次创建思维成果,但哪怕是一百次中的一次能够有所收获,就能够慰藉哲学家。这或许是为什么作为哲学家的马克·罗兰兹,能够与一头狼共同生活11年的真正奥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哲学家与狼为什么是相似的?

哲学带给人的体验与布朗尼的捕猎颇有相似之处:长时间的痛苦,深深的不愉快,不能够每次创建思维成果,但哪怕是一百次中的一次能够有所收获,就能够慰藉哲学家。

所评图书:

书名:《哲学家与狼》

作者:(英)马克·罗兰兹

译者:路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马克·罗兰兹在英国、爱尔兰、美国等地多所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马克·罗兰兹辗转任教中,总会带着一头狼。是的,你没看错,是一头叫做布朗尼的狼,不是狼狗或者其他狗,虽然马克·罗兰兹为了让它方便入境,所以会申报为阿拉斯加雪橇犬。

狼在人类社会文化中被刻画为非常阴暗、凶猛的动物,中文中形容狼性最著名的成语就是“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等。马克·罗兰兹回顾他与布朗尼共同生活的11年的《哲学家与狼》一书,出版后之所以会备受关注,是因为与狼共同生活的经历,是绝少人能做到的,况且这种经历是在城市发生的——马克·罗兰兹甚至把布朗尼带到他所任教的大学的课堂。这种做法显然是许多、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家长们无法接受的。

《哲学家与狼》这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与狼共同生活的11年的过程,特别是马克·罗兰兹是如何做到了“驯服”布朗尼的狼性,使之至少能够做到不主动伤害人(包括马克·罗兰兹自己,学生,邻居,路人,养狗的其他人士),能够克制进攻及杀死狗的冲动,能够降低破坏马克·罗兰兹居住场所的冲动。

马克·罗兰兹与布朗尼朝夕相处,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饲养大型犬只的体验,狼跟狗不同,前者根本没兴趣参与类似于飞盘游戏的玩耍,而是喜欢自己寻找抢夺物品(比如沙发的垫子),让马克·罗兰兹气喘吁吁地追赶,然后故意放慢脚步,把物品还给马克·罗兰兹,再突然抢夺走物品,继续奔跑、归还、抢夺。布朗尼还喜欢跟主人一起跑步。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保与布朗尼相处时的安全性,马克·罗兰兹用了很多时间来健身,练出了强劲肌肉,足以能将长到了120磅的布朗尼悬空提起,还能抵御一定失控状况下的它所带来的冲击。其实,饲养大型犬只,同样需要饲养者注重力量训练,成为动物所信服的力量掌控者。

《哲学家与狼》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从狼的故事说起,一步步深入探讨,谈到与狼的传说有关的社会文化、人性的复杂,人类社会有关幸福、死亡、生命的基本观念。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将因此获得或加深对于哲学知识的了解,对于上述重要价值问题获得重要的启示。

前面提到,马克·罗兰兹“驯服”了布朗尼的狼性,但这只能算是程度很低的驯服(目的是保障安全)。作为哲学家的马克·罗兰兹,有意识的保持布朗尼与狗的区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将狼驯化为狗,狗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与狼发生了重大差别,依赖于人,没有自主性。其实,社会中生存的各式人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智人、猿猴、猴子相比其他动物,都发展出非常发达的社会智力,这其中“密谋与欺骗占据着核心位置”,所以,智人才有机会发展艺术、科学、文化。而狼的需要模式则要简单得多,很少见到它们身上出现动物园中猿类群体频繁发生的“恶意的蓄谋”。

我们有“快乐瘾”。这里说的“瘾”,不是药理性的瘾,而是对于获得快乐体验的急切心理。某种程度上,这种“快乐瘾”不能算是坏事,让社会联系、文化传统和消费潮流成为可能。马克·罗兰兹警告说,但如果“快乐瘾”升级,就会使得人越来越突出被神经官能症所折磨,让人的关注点从感受的产生转换成对它的审视,也就是说,人会越来越容易变得烦躁,觉得已经获得的体验没什么意思,迫不及待要去寻找下一段新的体验。

《哲学家与狼》书中通过描绘布朗尼如何通过获得快乐来为人进行反思,提供必要的参考:“兔子敏捷而难以捕捉,可以在极狭窄之处快速转弯……因此,布朗尼只能悄悄靠近猎物……会花很多时间趴在地上,鼻子与签退指向兔子的方向,肌肉高度紧张,随时准备跳起扑向猎物。当兔子因什么东西而分心的时候,他便趁机向前移动一点儿,然后再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等待下一个移动的时机”,整个过程有时需要几十分钟。

布朗尼的捕猎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且每次都要经历“精神高度紧张的痛苦、身心的僵硬、强烈的袭击的渴望”。马克·罗兰兹认为,哲学带给人的体验与布朗尼的捕猎颇有相似之处:长时间的痛苦,深深的不愉快,不能够每次创建思维成果,但哪怕是一百次中的一次能够有所收获,就能够慰藉哲学家。这或许是为什么作为哲学家的马克·罗兰兹,能够与一头狼共同生活11年的真正奥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