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幻职人:跟5位科幻迷谈工作、职业和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幻职人:跟5位科幻迷谈工作、职业和未来

这几个人在独立游戏制作人、语文教育、漫画、电视节目制作等行业积累了一定名气,但在他们的生命和职业生涯中,“科幻迷”的身份一直在场。

5月20这一天下了雨,中国科技馆中心的楼宇里涌窜着一股冷风和水汽。来这里参加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举办的亚太科幻大会的人并不少,《三体》的粉丝在刘慈欣签售会上排成长龙,展区前人潮涌动。有不少人是为了他们而来的—一一楼报告厅正在进行《科幻职人》演讲的嘉宾,台下坐着的正是茹晨、晏如、笛子、李思毅、孙世前几个人。

乍一看上去,他们在独立游戏制作人、语文教育、漫画、电视节目制作等行业积累了一定名气,工作好像和科幻不怎么搭边,但是在场个个人言必提科幻。科幻爱好,草灰蛇线般在他们的职业里埋下伏笔,留下了可以追踪的轨迹。界面新闻和五个人分别聊了聊科幻爱好对职业的引导作用、在未来他们的职业中被看重的品质以及未来的10-50年里他们的职业可能演变成什么形式。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科幻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人的一些特殊逆境”

李思毅 SIGONO公司创始人,独立游戏制作人

SIGONO游戏公司开发的跑酷和《OPUS》系列两款游戏,同样拿到了APP Store 上4.9分甚至5分的评价,但是在公司创办人兼独立游戏制作人李思毅看来,他认为后者略胜一筹。他的目光被评论区密密麻麻的黑字所吸引——“我从五点玩到十点,非常感动谢谢!”、“谢谢有这家公司!我非常非常的爱你们”。很显然,情感充沛的词汇、高频出现的惊叹号以及用户耐心敲下的百字评论,正是李思毅做出判断的依据。

他是两款游戏剧本的操刀者。用户流露出幸福感,在这家以“用故事创造体验,让别人和自己都能打从心底感到幸福”为宗旨的公司里并不稀奇,不如说契合了他们的初衷。在《OPUS》系列游戏里,受人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情感的重量,二是通过科幻构建起来的世界观,将末日冒险、宇宙葬、灵魂纪念广场等等元素组合起来。可以说,李思毅的游戏剧本正是在科幻背景里酝酿起来的。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李思毅:我觉得与其说是个角色,不如说科幻比较像我灵感的来源。因为我本身是制作人,也兼编剧,科幻素材可以为我创造故事、创造世界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那获取素材的途径,我比较多看文学作品,看小说就很容易(激发灵感)。

举例来说好了,比如说我看了Cormac McCarthy的《The Road》,它描写的是天火燎原的世界里面一对父子如何在末日的世界里寻找希望跟信仰,那看完他的作品,我就觉得关于末日的绝望感和他们不管怎么样都要相信世界有希望的心情,我要把它带到我的游戏里面。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互相影响的。我制作的日常作品就比较少像这样,但科幻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提供了比较多人的一些特殊的逆境。那比较符合我的个性,我也希望在游戏中达到。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作为独立游戏制作人,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李思毅:因为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低嘛,所以对于内容的要求我觉得会越来越高。未来资讯传递跟爆炸速度很快,所以你如何取得这些灵感的片段,然后把内容内化加以应用,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具备了能够内容化的能力,把它内容化成你的玩家们可以理解的内容。这一件事情是独立游戏制作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这种创作型的职业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李思毅:因为刚好你拉了一个50年的背景,感觉人工智慧会统一世界。

短期内的话,我觉得游戏制作会越来越蓬勃。因为现在技术太容易取得了嘛,就是游戏引擎大家都会用这样子,技术在网络上找一找就有了,所以如何创造内容的能力会变得很重要。相对的,需要内容那作家就进来(游戏制作行业),会越来越多游戏作家。他原本是喜欢写剧本的,但是选择用游戏来创作剧本。这些作家们会开始学习所谓的游戏故事的写作方法。比如说写设定可能比一些情节还重要。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机器人格斗运动的一代从业者的想象力、激情、审美和世界观在科幻作品中被建构”

茹晨:《创客星球》创始人,电视节目制作人

郑爽、吴尊、张一山和撒贝宁等亮相的《这!就是铁甲》在豆瓣拿到了8.4分,这档铁甲格斗节目留下普遍的两个印象:选人聪明,知识科普。这种吸引人之处出自节目出品方创客星球的理念,努力搭建底层创新文化的生态。比起量,公司创始人茹晨更看重的是口碑,通过展示一整套全新视听体验和价值观的输出,达成对于中国现代年轻人创新文化的激励和爱好的培养。

在这样的示范下,小学生向他们索要格斗机器的建造手册,并且开始了解以技术和想象力融合为前提的机器格斗知识。对茹晨来说,在“职业”和“科幻”之间建立了看似关键的联系。他认为机器人格斗运动的一代从业者的想象力、激情、审美和世界观在科幻作品中被建构,比如小时候常看的《变形金刚》、《高达》、《钢铁侠》、《环太平洋》。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茹晨:如果是从泛科幻的角度去界定的话,其实现在的机器人格斗也可以归在这个范畴。只不过它不同的是,科幻只是大家的一些虚拟的想象,现在的我们的KOB机器人格斗正在把整个这个运动在现实中再现,把大家小时候的想象的一些机器人对战,把它带到现实中来。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文娱行业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茹晨: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个一定是创新,因为我们现在在一个内容同质化的阶段,为什么今年说科技娱乐被我们第一次打造成了一个爆款,就是因为确实歌舞类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太多了。对于爆款我们是这样看,它必须满足三个新:一是叫新视听,它的这种感官体验最好是大家没有见过的;二是新故事,就是不要每一年上来都是同样的明星,大家希望看到有新的人物、新的形象、新的偶像;三是新知识,新知识很重要,比如嘻哈里面说的所谓Freestyle,我们机器人格斗、机器人制造的知识,这些都会形成一些年轻的受众,(捕捉到)他们的一些关注点,从而形成一些圈层上的传播。所以其实第一点归纳起来就是创新,做新东西。

第二个是竖壁垒。我觉得现在很多内容公司都是针头部嘛,比如说我们做的《这就是铁甲》,像这种S级项目,平台一年也就出两、三个S级,所有能够跻身到S级项目的内容公司,大家都在拼命去侦察这个位置,那么有一点就是说得竖壁垒,就是你的壁垒要足够高。我们有个论据就是内容公司将来没有办法,只能把内容越做越难,你去拍短视频、做脱口秀,任何一个小团队都能做,你的竞争力永远竖不起来,那你只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像我们机器人格斗里面的核心技术技术、专利、战斗舱的工程,包括最顶级选手的签约、赛事的组织运营,这些核心的要素都是控在手里,只有控在手里的话,你才有可能把这个壁垒受到足够高。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你觉得机器人格斗会演变成什么样的形式?或者是战斗方式?

茹晨:对,其实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目前机器人格斗的全球核心市场,在我们的努力下,移到了中国。以前这项运动发源于欧美,但是现在全球都在跟着我们的技术标准,跟着我们的比赛标准在走。这项运动需要创新,不然过十几年,它的整个形态包括机型都会固化,所以我们自己定了标准,比如我们强行要求他们有更多的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标准让整个运动的多样性、大家的创意、热情和变化能够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始终是我们在引领一个趋势和潮流,在定一个标准。

那么其实这项运动的整个形态的进化,不会像你刚刚说的时间那么长。所以呢,很快巨型机器人格斗应该就会跟大家来见面。就是3到5米高的、由真人带着外骨骼操控的、这样的巨型的机甲,当然人是可以内置,因为机甲本身就是人坐在里面叫机甲。但是机甲对战的危险性非常强,所以他一般是采用人用外骨骼操控机甲来进行对战,这样的比赛在1-3年之内就会跟大家来见面,我们的计划大概在2019年-2020年之间,我们就会推出类似的比赛和节目。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通过科学解释使漫画故事变得名正言顺

笛子:职业漫画家,《小绿和小蓝》的作者

科幻之于漫画家笛子Ocarina,先是呈现为一种超经验的假想——漫画角色拥有某种超能力,接着通过科学解释使她的故事变得名正言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先“幻”再“科”起来,也完美契合了当天的演讲题目《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连载漫画《小绿和小蓝》的《回忆》篇里,拥有“失忆”设定的小蓝和普通人小绿相爱了,这一份爱情随着记忆被抹去而变得愈发沉重。一个还原记忆的机器装置被设计出来后,触及了科幻边缘,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剧情。

“爱情”主题总是经久不衰的。《回忆》故事之所以受到欢迎,笛子认为,因为读者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故事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反而不是不同之处。如果想要搭建作者和读者间最自然、最坚固的桥梁,应该就是如实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加之受国外科幻大使影响较深,笛子本身也非常关注科幻中人文精神的探索。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因为我是画漫画的,面向大概高中生到大学生的人群,我觉得就是故事还是要以人的感情为主,科幻在其中起到了一个推动剧情的作用。因为不会写的太深,但是能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科技感的世界,让他们就感觉到有趣,所以我觉得是一个辅助作用。我有一个很独特的习惯,比如说我的作品里有画有超能力的人,但其实这个超能力又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所以这种也算是科幻吧。就是先“幻”再“科”起来。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作为职业漫画家,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笛子Ocarina:我觉得创作者最根本的还是要故事好看,这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至于表现它的载体只一种形式而已,就像从古至今古希腊的那些传说,其实归根结底里面也是爱情故事呀什么家庭故事呀,只不过把它套上时代的皮。到现在我们写科幻故事呢,其实根本也是围绕着人文进行的,只是把他套上了一个不管是科技的、还是一个时代背景的皮。在将来,我觉得其中的核就是这个故事要好看,要能打动人,我觉得这个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这种创作型的职业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笛子Ocarina:我觉得这个因为现在发展真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然后网络的普及,包括视频的普及,就是这个形式是变得很快的。但是归根结底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你如何把你心里的东西传达出来,我觉得这个反而是变得很慢的,就是不管你是通过直播的形式,还是通过写在纸上也好,写在电脑上也好,你写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我们的文字是不会变的,想要传达的这个就是语言也是不会变的,所以在这方面其实比反而变得很慢。我觉得我的行业在10年以后15年之后,不管到时候是在超级无敌的什么上去写,你还是会写这些东西。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科幻成就了我的职业”

晏如:不存在日报,中学语文教师

作为美食爱好者的物理老师,可能会用吃东西来解释物理原理,不过一个在语文课堂里讲“鲁迅是科幻的传播者,从莎士比亚延伸到《神秘博士》”的语文老师,则看上去有点异类。自称为“人类灵魂养成师”的高中语文教师晏如,第一次登上果壳网的视频是2013年,她做了一场自己如何用科幻打破语文教课次元墙的演讲。如今,她还兼职不存在日报的科幻评论作者,教育仍然是她讲科幻的一个重要介质。

不同于其他艺术类职业,教师是如何突破本职工作和科幻爱好相结合的难点呢?晏如列出了实现职业诉求的四个基准:有(科幻)病、有趣、有用、有料。从这种课堂里走出来的学生,“也许会忘记我们在课堂上讲过的公式,讲过的定理,背过的诗歌,背过的文章,但是唯有思维方式能够让他们变成真正的人”。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晏如:应该是相辅相成吧。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科幻成就了我的职业,因为不管是我的公开课,就是我曾经拿过一些这个公开课的全国一等奖,不管是一些公开课也好,还是这种演讲也罢,实际上所有让我获得成功的这些职业方面的这些荣誉都是基于科幻的,比如说我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提到那个莎士比亚,那个就是我参加全国一等奖的公开课的时候用的一个素材;又比如说我做的这些论文,就是包括学生如何通过科幻小说来进行文本的这种分析和阅读,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个帮助还是挺大的。

界面新闻:您觉得相较于其他艺术类的职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用科幻打破语文课内的次元墙的最大难点在那个地方?

晏如:我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去解释其中的科幻原理。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毕竟你是一个教语文的,像在讲《三体》的时候,万一学生问到一个问题我自己也读不懂,但是这个难点其实到后面还是能够把它破解。

第一,如果觉得问题很难,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我不会,这样学生他可以在我的引导下去问其他的老师,这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横向比较思维的帮助,就是让他不要把文本阅读局限于在语文这个范围之内,我觉得科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互补。

第二,我觉得瓶颈之二就是科幻小说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学生,特别包括学生家长,他可能会觉得有些东西不太适合让学生现在去读,但是这就更考验语文的一个引导方向。你比如像《安德的游戏》,我们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去通过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来探寻就是这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引导的要求会更高,老师也要更熟悉科幻小说本身。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作为传统职业的教师他会有什么变化?

晏如: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授课手段,因为这个变化在我我现在已经交了11年书了,看不出来是吧?我有11年的教龄了。然后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于教学生时使用的信息化手段,比如说原来我们用PPT,现在我们可能会用平板,但是不管是什么这种辅助手段也好,作为老师始终要清楚这永远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你还是要知道你要教给学生什么,你要通过文本传达给学生什么。所以我觉得手段你可以去学,但是如果你真正想跟学生讲的东西你不清楚还是不行。所以我觉得是未来的这个10到50年,教师一方面是要去了解去学习、了解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要被这种手段,这种我们可以叫这种外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给冲昏头脑,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的。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未来的时代里,科技性是机器人艺术家的重要品质之一

孙世前 机器人艺术家,北京华漫时代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SIV-TIME艺术联盟创始人

国内第一代机器人艺术从事者孙世前正在实现大多数人的“机甲梦”。他的工作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希腊神话,同样的都是打造了心之向往、恢宏壮丽的梦,但他与我们的距离更近,由他制造的实体机器人从视觉、触觉上满足了想象。尤其是他的作品以“大”著称,做出了《怪物猎人》中的巨型可动雕塑“金狮子王”、九米高的1:1的擎天柱、为中国腾讯和日本CAPCOM制作了大型雄火龙雕塑等。

机器人,这三字早早就被写进了孙世前的人生字典中。以年幼时接触《变形金刚》、《太空堡垒》等动画为契机,他对机器人的喜爱在四周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辐射圈,涉及他的专业选择、交友以及创业。对未来,孙世前将这种热爱归结为一种“宿命感”和“使命感”。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孙世前:如果把一些机器人的动画也称之为科幻的话,那它不仅在我的工作当中充当角色,应该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人生进程。小时候受80年代机器人动画片的影响,喜欢这些却不买到,于是开始自己做。之后因为喜欢上美术,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考中央美术学院,幸运的是考四科最难的一科也拿到了最高分。后来身边的同学一起聊都觉得是因为我机器人做得多的关系,所以它在改变我的命运。考上大学之后,为了收藏这些模型,我开始踏入社会打工,做一些美术教育,它让我很早走入了社会。

后来我进入了国内最大的机器人论坛ACtoys,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因为我之前是很内向的一个人,但是通过讲课和在论坛一起做东西,认识了特别多的朋友。我专业本来是公共艺术,在中科院的工作也很稳定,工程师也考完了,但是觉得还不是我自己喜欢的,就回到央美教书,同时开始做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做机器人艺术的创作。所以其实我的人生到目前为止的三十几年,都是和机器人相关的这样过来的一个状态。

界面新闻:作为国内机器人艺术家第一代,您认为进入这个新兴行业的门槛是?

孙世前:首先我觉得不应该叫做一个行业,到今天为止算是一个领域,或者说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个艺术分支。我觉得不存在门槛,前提是你要找到自己创作的具体方向,而且要能坚持下去。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像我,其实正式开始做也做了十几年,过程当中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又离开的,其实它是一个很苦的行业,苦到可能说让你觉得不知道意义所在、怎样生存,所以坚持是最重要的,找准方向和坚持。因为它不同于别的,比如说你去做城市雕塑,你会有城雕的资格证,你考完这个证才可以有你去做,可能工程师会有工程师证,但是它没有资格认证。当然大家是认作品的,看到你的作品就知道你做的怎样,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作为机器人艺术家,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孙世前:原创性、艺术性还有科技性,这是我自己的点。三者结合,往前走。中央美院也很支持我做这件事情,因为他们觉得机器人艺术会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因为它是一个新兴的、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实物机器人,所以呢它应该具备它的特性,比如说它的科技性,它的跨界性,所以应该只有几个行业的知识都具备才能往前坐了。像我考完工程师之后也在学编程,同时艺术的人体包括艺术的一些基础,我也在修学,包括对机器人十也足够了解你,当你对这些足够了解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其实我们最近呢也一直在做一些中国史,还有编辑漫画等等都在学习,因为我们想做的是属于中国的机器IP,我们想做的是十二生肖机甲的故事,不是说单纯做12个能变形能走能驾驶的机器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幻职人:跟5位科幻迷谈工作、职业和未来

这几个人在独立游戏制作人、语文教育、漫画、电视节目制作等行业积累了一定名气,但在他们的生命和职业生涯中,“科幻迷”的身份一直在场。

5月20这一天下了雨,中国科技馆中心的楼宇里涌窜着一股冷风和水汽。来这里参加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举办的亚太科幻大会的人并不少,《三体》的粉丝在刘慈欣签售会上排成长龙,展区前人潮涌动。有不少人是为了他们而来的—一一楼报告厅正在进行《科幻职人》演讲的嘉宾,台下坐着的正是茹晨、晏如、笛子、李思毅、孙世前几个人。

乍一看上去,他们在独立游戏制作人、语文教育、漫画、电视节目制作等行业积累了一定名气,工作好像和科幻不怎么搭边,但是在场个个人言必提科幻。科幻爱好,草灰蛇线般在他们的职业里埋下伏笔,留下了可以追踪的轨迹。界面新闻和五个人分别聊了聊科幻爱好对职业的引导作用、在未来他们的职业中被看重的品质以及未来的10-50年里他们的职业可能演变成什么形式。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科幻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人的一些特殊逆境”

李思毅 SIGONO公司创始人,独立游戏制作人

SIGONO游戏公司开发的跑酷和《OPUS》系列两款游戏,同样拿到了APP Store 上4.9分甚至5分的评价,但是在公司创办人兼独立游戏制作人李思毅看来,他认为后者略胜一筹。他的目光被评论区密密麻麻的黑字所吸引——“我从五点玩到十点,非常感动谢谢!”、“谢谢有这家公司!我非常非常的爱你们”。很显然,情感充沛的词汇、高频出现的惊叹号以及用户耐心敲下的百字评论,正是李思毅做出判断的依据。

他是两款游戏剧本的操刀者。用户流露出幸福感,在这家以“用故事创造体验,让别人和自己都能打从心底感到幸福”为宗旨的公司里并不稀奇,不如说契合了他们的初衷。在《OPUS》系列游戏里,受人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情感的重量,二是通过科幻构建起来的世界观,将末日冒险、宇宙葬、灵魂纪念广场等等元素组合起来。可以说,李思毅的游戏剧本正是在科幻背景里酝酿起来的。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李思毅:我觉得与其说是个角色,不如说科幻比较像我灵感的来源。因为我本身是制作人,也兼编剧,科幻素材可以为我创造故事、创造世界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那获取素材的途径,我比较多看文学作品,看小说就很容易(激发灵感)。

举例来说好了,比如说我看了Cormac McCarthy的《The Road》,它描写的是天火燎原的世界里面一对父子如何在末日的世界里寻找希望跟信仰,那看完他的作品,我就觉得关于末日的绝望感和他们不管怎么样都要相信世界有希望的心情,我要把它带到我的游戏里面。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互相影响的。我制作的日常作品就比较少像这样,但科幻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提供了比较多人的一些特殊的逆境。那比较符合我的个性,我也希望在游戏中达到。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作为独立游戏制作人,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李思毅:因为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低嘛,所以对于内容的要求我觉得会越来越高。未来资讯传递跟爆炸速度很快,所以你如何取得这些灵感的片段,然后把内容内化加以应用,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具备了能够内容化的能力,把它内容化成你的玩家们可以理解的内容。这一件事情是独立游戏制作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这种创作型的职业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李思毅:因为刚好你拉了一个50年的背景,感觉人工智慧会统一世界。

短期内的话,我觉得游戏制作会越来越蓬勃。因为现在技术太容易取得了嘛,就是游戏引擎大家都会用这样子,技术在网络上找一找就有了,所以如何创造内容的能力会变得很重要。相对的,需要内容那作家就进来(游戏制作行业),会越来越多游戏作家。他原本是喜欢写剧本的,但是选择用游戏来创作剧本。这些作家们会开始学习所谓的游戏故事的写作方法。比如说写设定可能比一些情节还重要。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机器人格斗运动的一代从业者的想象力、激情、审美和世界观在科幻作品中被建构”

茹晨:《创客星球》创始人,电视节目制作人

郑爽、吴尊、张一山和撒贝宁等亮相的《这!就是铁甲》在豆瓣拿到了8.4分,这档铁甲格斗节目留下普遍的两个印象:选人聪明,知识科普。这种吸引人之处出自节目出品方创客星球的理念,努力搭建底层创新文化的生态。比起量,公司创始人茹晨更看重的是口碑,通过展示一整套全新视听体验和价值观的输出,达成对于中国现代年轻人创新文化的激励和爱好的培养。

在这样的示范下,小学生向他们索要格斗机器的建造手册,并且开始了解以技术和想象力融合为前提的机器格斗知识。对茹晨来说,在“职业”和“科幻”之间建立了看似关键的联系。他认为机器人格斗运动的一代从业者的想象力、激情、审美和世界观在科幻作品中被建构,比如小时候常看的《变形金刚》、《高达》、《钢铁侠》、《环太平洋》。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茹晨:如果是从泛科幻的角度去界定的话,其实现在的机器人格斗也可以归在这个范畴。只不过它不同的是,科幻只是大家的一些虚拟的想象,现在的我们的KOB机器人格斗正在把整个这个运动在现实中再现,把大家小时候的想象的一些机器人对战,把它带到现实中来。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文娱行业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茹晨: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个一定是创新,因为我们现在在一个内容同质化的阶段,为什么今年说科技娱乐被我们第一次打造成了一个爆款,就是因为确实歌舞类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太多了。对于爆款我们是这样看,它必须满足三个新:一是叫新视听,它的这种感官体验最好是大家没有见过的;二是新故事,就是不要每一年上来都是同样的明星,大家希望看到有新的人物、新的形象、新的偶像;三是新知识,新知识很重要,比如嘻哈里面说的所谓Freestyle,我们机器人格斗、机器人制造的知识,这些都会形成一些年轻的受众,(捕捉到)他们的一些关注点,从而形成一些圈层上的传播。所以其实第一点归纳起来就是创新,做新东西。

第二个是竖壁垒。我觉得现在很多内容公司都是针头部嘛,比如说我们做的《这就是铁甲》,像这种S级项目,平台一年也就出两、三个S级,所有能够跻身到S级项目的内容公司,大家都在拼命去侦察这个位置,那么有一点就是说得竖壁垒,就是你的壁垒要足够高。我们有个论据就是内容公司将来没有办法,只能把内容越做越难,你去拍短视频、做脱口秀,任何一个小团队都能做,你的竞争力永远竖不起来,那你只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像我们机器人格斗里面的核心技术技术、专利、战斗舱的工程,包括最顶级选手的签约、赛事的组织运营,这些核心的要素都是控在手里,只有控在手里的话,你才有可能把这个壁垒受到足够高。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你觉得机器人格斗会演变成什么样的形式?或者是战斗方式?

茹晨:对,其实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目前机器人格斗的全球核心市场,在我们的努力下,移到了中国。以前这项运动发源于欧美,但是现在全球都在跟着我们的技术标准,跟着我们的比赛标准在走。这项运动需要创新,不然过十几年,它的整个形态包括机型都会固化,所以我们自己定了标准,比如我们强行要求他们有更多的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标准让整个运动的多样性、大家的创意、热情和变化能够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始终是我们在引领一个趋势和潮流,在定一个标准。

那么其实这项运动的整个形态的进化,不会像你刚刚说的时间那么长。所以呢,很快巨型机器人格斗应该就会跟大家来见面。就是3到5米高的、由真人带着外骨骼操控的、这样的巨型的机甲,当然人是可以内置,因为机甲本身就是人坐在里面叫机甲。但是机甲对战的危险性非常强,所以他一般是采用人用外骨骼操控机甲来进行对战,这样的比赛在1-3年之内就会跟大家来见面,我们的计划大概在2019年-2020年之间,我们就会推出类似的比赛和节目。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通过科学解释使漫画故事变得名正言顺

笛子:职业漫画家,《小绿和小蓝》的作者

科幻之于漫画家笛子Ocarina,先是呈现为一种超经验的假想——漫画角色拥有某种超能力,接着通过科学解释使她的故事变得名正言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先“幻”再“科”起来,也完美契合了当天的演讲题目《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连载漫画《小绿和小蓝》的《回忆》篇里,拥有“失忆”设定的小蓝和普通人小绿相爱了,这一份爱情随着记忆被抹去而变得愈发沉重。一个还原记忆的机器装置被设计出来后,触及了科幻边缘,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剧情。

“爱情”主题总是经久不衰的。《回忆》故事之所以受到欢迎,笛子认为,因为读者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故事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反而不是不同之处。如果想要搭建作者和读者间最自然、最坚固的桥梁,应该就是如实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加之受国外科幻大使影响较深,笛子本身也非常关注科幻中人文精神的探索。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因为我是画漫画的,面向大概高中生到大学生的人群,我觉得就是故事还是要以人的感情为主,科幻在其中起到了一个推动剧情的作用。因为不会写的太深,但是能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科技感的世界,让他们就感觉到有趣,所以我觉得是一个辅助作用。我有一个很独特的习惯,比如说我的作品里有画有超能力的人,但其实这个超能力又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所以这种也算是科幻吧。就是先“幻”再“科”起来。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作为职业漫画家,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笛子Ocarina:我觉得创作者最根本的还是要故事好看,这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至于表现它的载体只一种形式而已,就像从古至今古希腊的那些传说,其实归根结底里面也是爱情故事呀什么家庭故事呀,只不过把它套上时代的皮。到现在我们写科幻故事呢,其实根本也是围绕着人文进行的,只是把他套上了一个不管是科技的、还是一个时代背景的皮。在将来,我觉得其中的核就是这个故事要好看,要能打动人,我觉得这个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这种创作型的职业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笛子Ocarina:我觉得这个因为现在发展真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然后网络的普及,包括视频的普及,就是这个形式是变得很快的。但是归根结底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你如何把你心里的东西传达出来,我觉得这个反而是变得很慢的,就是不管你是通过直播的形式,还是通过写在纸上也好,写在电脑上也好,你写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我们的文字是不会变的,想要传达的这个就是语言也是不会变的,所以在这方面其实比反而变得很慢。我觉得我的行业在10年以后15年之后,不管到时候是在超级无敌的什么上去写,你还是会写这些东西。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科幻成就了我的职业”

晏如:不存在日报,中学语文教师

作为美食爱好者的物理老师,可能会用吃东西来解释物理原理,不过一个在语文课堂里讲“鲁迅是科幻的传播者,从莎士比亚延伸到《神秘博士》”的语文老师,则看上去有点异类。自称为“人类灵魂养成师”的高中语文教师晏如,第一次登上果壳网的视频是2013年,她做了一场自己如何用科幻打破语文教课次元墙的演讲。如今,她还兼职不存在日报的科幻评论作者,教育仍然是她讲科幻的一个重要介质。

不同于其他艺术类职业,教师是如何突破本职工作和科幻爱好相结合的难点呢?晏如列出了实现职业诉求的四个基准:有(科幻)病、有趣、有用、有料。从这种课堂里走出来的学生,“也许会忘记我们在课堂上讲过的公式,讲过的定理,背过的诗歌,背过的文章,但是唯有思维方式能够让他们变成真正的人”。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晏如:应该是相辅相成吧。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科幻成就了我的职业,因为不管是我的公开课,就是我曾经拿过一些这个公开课的全国一等奖,不管是一些公开课也好,还是这种演讲也罢,实际上所有让我获得成功的这些职业方面的这些荣誉都是基于科幻的,比如说我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提到那个莎士比亚,那个就是我参加全国一等奖的公开课的时候用的一个素材;又比如说我做的这些论文,就是包括学生如何通过科幻小说来进行文本的这种分析和阅读,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个帮助还是挺大的。

界面新闻:您觉得相较于其他艺术类的职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用科幻打破语文课内的次元墙的最大难点在那个地方?

晏如:我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去解释其中的科幻原理。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毕竟你是一个教语文的,像在讲《三体》的时候,万一学生问到一个问题我自己也读不懂,但是这个难点其实到后面还是能够把它破解。

第一,如果觉得问题很难,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我不会,这样学生他可以在我的引导下去问其他的老师,这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横向比较思维的帮助,就是让他不要把文本阅读局限于在语文这个范围之内,我觉得科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互补。

第二,我觉得瓶颈之二就是科幻小说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学生,特别包括学生家长,他可能会觉得有些东西不太适合让学生现在去读,但是这就更考验语文的一个引导方向。你比如像《安德的游戏》,我们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去通过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来探寻就是这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引导的要求会更高,老师也要更熟悉科幻小说本身。

界面新闻: 在未来10-50年之内,作为传统职业的教师他会有什么变化?

晏如: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授课手段,因为这个变化在我我现在已经交了11年书了,看不出来是吧?我有11年的教龄了。然后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于教学生时使用的信息化手段,比如说原来我们用PPT,现在我们可能会用平板,但是不管是什么这种辅助手段也好,作为老师始终要清楚这永远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你还是要知道你要教给学生什么,你要通过文本传达给学生什么。所以我觉得手段你可以去学,但是如果你真正想跟学生讲的东西你不清楚还是不行。所以我觉得是未来的这个10到50年,教师一方面是要去了解去学习、了解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要被这种手段,这种我们可以叫这种外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给冲昏头脑,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的。

图片来源:不存在日报

未来的时代里,科技性是机器人艺术家的重要品质之一

孙世前 机器人艺术家,北京华漫时代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SIV-TIME艺术联盟创始人

国内第一代机器人艺术从事者孙世前正在实现大多数人的“机甲梦”。他的工作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希腊神话,同样的都是打造了心之向往、恢宏壮丽的梦,但他与我们的距离更近,由他制造的实体机器人从视觉、触觉上满足了想象。尤其是他的作品以“大”著称,做出了《怪物猎人》中的巨型可动雕塑“金狮子王”、九米高的1:1的擎天柱、为中国腾讯和日本CAPCOM制作了大型雄火龙雕塑等。

机器人,这三字早早就被写进了孙世前的人生字典中。以年幼时接触《变形金刚》、《太空堡垒》等动画为契机,他对机器人的喜爱在四周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辐射圈,涉及他的专业选择、交友以及创业。对未来,孙世前将这种热爱归结为一种“宿命感”和“使命感”。

界面新闻:科幻在你的工作里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孙世前:如果把一些机器人的动画也称之为科幻的话,那它不仅在我的工作当中充当角色,应该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人生进程。小时候受80年代机器人动画片的影响,喜欢这些却不买到,于是开始自己做。之后因为喜欢上美术,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考中央美术学院,幸运的是考四科最难的一科也拿到了最高分。后来身边的同学一起聊都觉得是因为我机器人做得多的关系,所以它在改变我的命运。考上大学之后,为了收藏这些模型,我开始踏入社会打工,做一些美术教育,它让我很早走入了社会。

后来我进入了国内最大的机器人论坛ACtoys,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因为我之前是很内向的一个人,但是通过讲课和在论坛一起做东西,认识了特别多的朋友。我专业本来是公共艺术,在中科院的工作也很稳定,工程师也考完了,但是觉得还不是我自己喜欢的,就回到央美教书,同时开始做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做机器人艺术的创作。所以其实我的人生到目前为止的三十几年,都是和机器人相关的这样过来的一个状态。

界面新闻:作为国内机器人艺术家第一代,您认为进入这个新兴行业的门槛是?

孙世前:首先我觉得不应该叫做一个行业,到今天为止算是一个领域,或者说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个艺术分支。我觉得不存在门槛,前提是你要找到自己创作的具体方向,而且要能坚持下去。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像我,其实正式开始做也做了十几年,过程当中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又离开的,其实它是一个很苦的行业,苦到可能说让你觉得不知道意义所在、怎样生存,所以坚持是最重要的,找准方向和坚持。因为它不同于别的,比如说你去做城市雕塑,你会有城雕的资格证,你考完这个证才可以有你去做,可能工程师会有工程师证,但是它没有资格认证。当然大家是认作品的,看到你的作品就知道你做的怎样,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界面新闻:在未来的时代里,作为机器人艺术家,什么样的品质会越来越重要?

孙世前:原创性、艺术性还有科技性,这是我自己的点。三者结合,往前走。中央美院也很支持我做这件事情,因为他们觉得机器人艺术会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因为它是一个新兴的、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实物机器人,所以呢它应该具备它的特性,比如说它的科技性,它的跨界性,所以应该只有几个行业的知识都具备才能往前坐了。像我考完工程师之后也在学编程,同时艺术的人体包括艺术的一些基础,我也在修学,包括对机器人十也足够了解你,当你对这些足够了解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其实我们最近呢也一直在做一些中国史,还有编辑漫画等等都在学习,因为我们想做的是属于中国的机器IP,我们想做的是十二生肖机甲的故事,不是说单纯做12个能变形能走能驾驶的机器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