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压力》
作者:夏立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资料图。
高军
作家夏立君的历史人物系列散文《时间的压力》由杂志《锺山》刚推出时,我就通读过全文,感觉甚过瘾。得知这组文章获得了第二届《锺山》文学奖后,又认真读了一遍,与上次近似的阅读快感,再次弥漫开来,并产生了一些新思考。
夏立君似乎格外钟情于时间的书写,我对其《时间之箭》一文留有深刻印象。这次他又选择历史深处的几个人物,屈原的缠绵悱恻,曹操的诡谲苍茫,李白的青春飞扬,司马迁的义气决绝……以时间为向度擦磨出文学的亮光,同样给散文写作以及读者极大的启发。可以说,时间是他创作和创新的切入点,是用来探讨历史、传统、人的存在等问题的手段,亦是《时间的压力》的鲜明主题。
作为哲学范畴的时间,既能把自己隔绝于现实世界之外,又能保存理想的天地和诗意的自由,负载大量文化内容和历史诉求。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简单、线性地思考时间问题,近些年来才有所转变。其实时间处于文学的本质领域,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等多重特点。
散文里面的时间,只有在恰切与适度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力度当中才能完整呈现。抗拒平稳时间之流的诱惑,增强阻断意识,阻断庸俗和思想的圆滑无棱角,锻造独特的审美境界,以此突破限度,增加宽度。
散文对历史时间的书写,不仅是对古人的凭吊和对有关历史事实的复述,更要做具体的、个性化的分析,借助独特发现的细节来表现文化或人性的魅力,增加作品的厚重韵味,增添真实性、可感性。
该书中的《李斯:失落的家园》对时间进行了精心阻断,开头和结尾选取他想当官仓鼠的人生起点,与临死涌起的与稚子牵黄狗逐狡兔于故乡东门外的田园之思来展开李斯的一生。作者视角独特,寄慨遥深:“老鼠和黄犬,以它们灵敏的趾爪爬搔过李斯的一生。使尽了鼠辈伎俩的李斯,最终却连田园黄犬也成妄想。”更可怕的是,在那个“时间”里:“贯彻韩非理论,进行‘文化革命’,所有人便欲逃无地。”
同时,阻断也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巧妙融合,以此支撑起广阔的时空背景,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
《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说他留给历史的最后表情是委屈,说在民间的他“具有准神祇的意义,人们却将他区别于任何神,百姓对他不求不拜……”
《曹操:说曹操曹操到》中:“曹操这滴朝露落下来已一千八百年了。这相当于曹操66岁人生长度的27倍。这滴朝露到底有些特别,它落下来,砸进历史,牵动一代又一代人的神经,一直蔓延至我们。”在从南宋到明清的时间里,曹操被选择成为道德谱系中的首位丑角。但当“你加入集体狂欢骂曹操时,你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你其实是喜欢曹操的”。
作者总是联通历史和自己的精神,在历史的背面,在常规历史暗处和角落处,在最为靠近人性的区域用力,以自己发现的史识来与历史对话,表现人性的洞察力,抵达历史的深处。
我们看到,夏立君在创作中能挣脱圈套和逻辑,阻挡住平庸的历史魅影,让自己鲜明地站在历史的阔大阴影之外,写出独特的新鲜的富含生命气息的发现和感悟。读者也能通过阅读具有大量新材料新发现的这些散文,体会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个人眼光和精神敏感的异质的发现,体会到作家独立创造的品质,以此与历史产生深度共鸣。
仅有阻断还不够,作家更应对所写内容极为熟悉,让自己的作品如同英国小说家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中所说的那样:“是一连串效果极强的‘现在’……这样,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书中呈现的‘现在’就同我们坐在屋中椅子上看书的时刻一样重要,或者更为重要”。
《时间的压力》属于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为载体的散文写作,作者选取熟悉的题材,在时间的维度下打通历史和现实,特别重视身临其境的当下在场感,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立意有高度、表达有力度。这组散文致力于打通时间本身,把古往今来的时间世界联接在一起,高蹈、超越,为读者烛照出围绕时间的生活世界,以及在它之中的内在感情世界,并在时间的媒介作用下发酵作品的渗透作用,在对审美客体的凝视中,寻找出时间的“现在”意义。
《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立足于以现代意识透视时间轴线上的中国诗神,看到了“民众将情感投向哪个人,还真不是宣传教育的结果”。有些认识,如东汉班固对屈原的指责,“可视为屁股决定脑袋的古代版本”。
《李斯:失落的家园》看到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历代帝王都接过了皇帝称号和秦氏体制并甚觉受用,可是他们“总是将他(秦始皇)骂一骂、贬一贬以示自己道德正确、政治正确”。但可悲的是到超大能量现代领袖出现,这一局面突然有了根本改观,“‘朕即真理’在现代世界的多个地方一度成为现实。”
《司马迁:在肉身与灵魂之间》从宫刑切入,论断:“司马迁为中国史学、文学确立了一脉反阉割、反柔懦的阳刚之气……司马迁是一个丧失了男根的伟丈夫,无数人则是器官嚣张却精神阳萎者。出于舆论一律的本能需要,皇权或其他专制体制必然追求比身体阉割更加普遍的精神阉割。”
《曹操:说曹操曹操到》在时间节点上解析曹操这一人物与时代的深度关联,与后世世道人心的异样纠葛。这都是用打通昭示巨大的渗透贯穿意义,建立起来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大气的散文路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