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吸血鬼浪潮重来:为什么青少年哥特小说这么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吸血鬼浪潮重来:为什么青少年哥特小说这么火?

从《暮光之城》到《吸血鬼学院》,从小说到影视剧,哥特元素在当今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吸血鬼学院》(2014)中的佐伊·达奇(Zoey Deutch) 图片来源:Angry Films, Kintop Pictures, Preger Entertainment

18岁少女毅然赴死,希望能迎来自己半人半吸血鬼的小生命。她的脊柱都断裂了,肚子里的婴儿长有毒牙,开始一路咬噬,直到他年轻丈夫咬开胎盘,为她做了一个吸血鬼式的接生手术,宝宝才顺利产下。这残忍的一幕,出自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2005-2008年出版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

梅尔的小说在青少年读者之间掀起了一波哥特小说新热潮,而且经久不退,给了这一群读者一个机会去重温熟悉的哥特文学传统:古旧破败的建筑,以及吸血鬼、狼人、鬼魂和巫师等等古怪瘆人而且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物。

十八世纪女作家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的小说和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经久不衰的《德古拉》(1897年),是当时哥特浪漫小说的代表,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成年读者感受到一种恐怖和惊悚。然而到了今天,绝大多数哥特小说的目标受众则是年轻一代。令人惊讶的是,哥特小说竟然是你探索成年生活中怪诞吓人一面的理想体裁。这类作品通过隐喻手法,折射了诸如种族歧视和两性不平等等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小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针对12-18岁的读者而作,现在已经成了一种现象级的文学体裁。尽管这类小说囊括了种种超自然元素,它们还是以一定的社会问题为背景,关注青少年在其中的斗争。除《暮光之城》之外,一些流行的青少年哥特小说也会围绕吸血鬼的“人生”展开,吸血鬼在书中是主人公,而不是反派。

蕾切尔·米德(Richelle Mead)六部曲小说《吸血鬼学院》(Vampire Academy)已经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半吸血鬼(人类与吸血鬼混血)少女,她陷入了禁忌之恋,爱上了圣弗拉米尔吸血鬼学院的导师。另一边,她还要学着抵御邪恶的吸血鬼血族(strigoi)的侵扰。

《吸血鬼学院》中的艾希莉·林恩·布莱尔 图片来源:IMDb

青少年哥特小说的复兴,也引入了各式各样的超自然生物。卡桑德拉·克莱尔(Cassandra Clare)的《暗影猎人全集》(Shadowhunter Chronicles)包含了《地狱装备》(Infernal Devices)和《圣杯神器》(Mortal Instruments)系列故事,既有文学作品,又有影视产品。在小说中,带有天使血统的人类肩负起了保护平民百姓、抵御一众超自然生物的任务。暗影猎人们(Naphilim)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得与魔鬼、巫师、狼人、精灵和吸血鬼势力作斗争。但讽刺的是,他们自己身上也拥有超能力,因此才能担起守护者的责任。克莱尔说,她写这些小说不是专为迎合青少年读者的。事实确实如此,她几乎一半的读者都是成年人。然而,能与小说中十几岁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的,大都还是同龄的青少年。

哥特小说以及它时下的子流派,例如超自然的爱情故事,在青少年之间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巨大共鸣。他们正处于孩童和成人的过渡期,归入少年时代不那么确切,他们正在一步步远去,而他们还在成长,并没有完全长大成人。既然如此,他们如此热切地想要拥抱哥特式那种介于意识临界点的怪诞主题,对浪漫爱情和性如此痴迷,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的青少年哥特小说复兴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女性怪物的出现。在18世纪,女性作家的笔下首次出现了最早的“女性哥特小说”,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的形象常常是英勇无畏的,但与此同时,她们也是被动的受害者。女性哥特小说的惯有情节也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女性相对弱势无助的地位,她们对自己的弱点充满恐惧,害怕被禁锢在家庭角色和父权制社会中。在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哥特小说中的女性怪物已经有能力对他人和自己构成威胁,由此破坏了早先男性是怪物、女性是牺牲者的传统故事线。

为什么是现在?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大概是为青少年文学注入哥特传统的最强力的催化剂了,《哈利·波特》的一路走红标志着奇幻小说成了当红体裁。小说的主角,一个小男孩逐渐成长为青少年,一次次直面善恶之斗中永恒的两难困境,承担起了改变世界的重任。虽然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里发生的故事不一定属于哥特小说的范畴,但哈利波特效应为接下来许多小说的出版开辟了道路,迎来了无数具有超能力的年轻主角。

最重要的是,梅尔《暮光之城》系列讲述了人类女孩贝拉·斯旺和“闪闪发光”的爱德华·卡伦之间的故事,将哥特小说的主人公和青少年爱情小说的情节有机结合。《暮光之城》这部传奇小说登上了全球畅销书榜,还被读者投票评选为澳大利亚安格斯&罗伯逊书店(Angus & Robertson)“2010年最好的100本书”第一名。《暮光之城》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书本身的范畴,伸向影视领域,拍出了红极一时的系列电影。

《暮光之城》(2008)剧照 图片来源: Summit Entertainment/Temple Hill Entertainment/Maverick Films.

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小说《奥特兰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1764年出版,标志着哥特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首次亮相。从那以后,它就经历了几段辉煌时期。后来,每一次哥特小说再度复兴,这类体裁都会被修改和重塑,以反映当时新的社会文化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哥特小说书页间挥之不去的怪物形象也会随着人们所恐惧和担忧的东西而发生改变。在尼娜·奥尔马克(Nina Auerbach)颇富影响力的作品《我们的吸血鬼,我们自己》(Our Vampires, Ourselves)中,她解释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所需要的吸血鬼。”把这句话推开来放在哥特小说上,也同样适用。

在当代的青少年小说中,善与恶的界限是模糊的。与之相反,在19世纪的哥特小说里,怪物往往是完完全全的反面角色。斯托克笔下的德古拉就是维多利亚时期吸血鬼的一个代表,他们往往被描绘成恶魔、外来者,和正常的英国人完全不同,读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布莱姆·斯托克的小说在1992年改编成了电影《惊情四百年》,加里·奥德曼在电影中饰演德古拉伯爵。当代的怪物已经不再与人类势不两立了 图片来源: American Zoetrope/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Osiris Films

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提到怪物,已经不会再把他们想象成异族生物或是人类之敌了。不仅如此,他们的形象还往往令人同情,假如故事从他们的视角切入,这种感觉就更为明显了。

这类作品包括由同名漫画改编的《我是僵尸》(IZombie)电视喜剧,剧中女主角每个月都靠得吃人脑来保持人性。而对于克劳迪娅·格雷(Claudia Gray)的系列小说《每一夜》(Everynight)来说,读者往往第一部读到一半,都没意识到女主角原来是个吸血鬼。正如安娜·杰克逊(Anna Jackson)在《青少年哥特小说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hildren's Gothic)中说的那样,在当代青少年哥特小说中,“怪物成了英雄。”

被动的女主角

大多数青少年哥特小说的情节中都有爱情线,这是主角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他们正逐渐步入成年阶段,而性经历便是划分其成人与否的界限。

在《暮光之城》这样典型的青少年哥特小说中,往往是人类或怪物女主角爱上了一个男孩,可对方并不是自己的同类,这样的剧情设置便抹去了人类与怪物之间的界限。非正常爱情的主人公既有传统哥特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吸血鬼、狼人、僵尸、鬼怪和巫师,也包括新创造出来的人物,比如说堕落天使或是仙女。在这样一份感情中,最大的挑战是克服超自然力量带来的障碍,比如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以及社会对“跨种族”爱情的歧视。

在一篇30年前发表的关于青少年言情小说的研究中,琳达·克里斯蒂安-史密斯(Linda Christian-Smith)写道,这些小说是“年轻女孩感性和理智的意识形态角斗场”。她尤其提出,这些言情小说都强调了异性恋爱情以及女孩的母性。尽管现在青少年哥特小说中的跨种族恋爱主角已经日趋多元化,但性方面的描写一直都没什么变化。

在这类小说中,绝大多数的爱情都是发生在异性之间的。故事往往会突出女主角的主观能动性,讲述她是如何运用超能力选择男人,或在两性关系中来来去去的。然而,在《暮光之城》和劳伦·凯特(Lauren Kate)的《堕落天使》(Fallen)系列小说中,女主角与堕落天使男主角坠入了情网,和其他故事相比起来,她们更加优柔寡断,而且总是等待拯救。

有趣的是,《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的导演乔斯·韦登(Joss Whedon)认为,《暮光之城》的女主角贝拉缺少女性赋权,总是对备胎雅各布念念不忘,而且“彻彻底底是被动的”。

《暮光之城》中饰演贝拉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爱德华的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有人说,贝拉的角色完完全全是被动的 图片来源:Summit Entertainment/Temple Hill Entertainment/Maverick Films

这些以被动女孩为主人公的小说激发起了读者对浪漫爱情的幻想,让他们能够暂时逃离真实世界中的两性不平等现实。但它们也在一遍遍提醒着女性读者,她们所面临的是怎样的现实。

怪物女孩

然而,拥有超能力的女主角往往能够突破传统对于女性气质的禁锢,并且变得超凡卓越,《暮光之城》里的贝拉和其他人类角色都做不到这一点。在许多青少年哥特小说中,譬如米德的《吸血鬼学院》,女性角色们拥有各自独特且鲜为人知的超自然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女性行为规范的期望。随着女孩们慢慢成年,开始追逐爱情,这些特殊的能力成为了她们焦虑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份爱情给她们整个族群带来了威胁。

据《出版社周刊》报道,《吸血鬼学院》系列六本小说的其中三本备受欢迎,仅仅在美国,精装本小说就卖出了30-50万册不等。然而,虽然这套小说沾上了《暮光之城》的光,但它的主人公露丝是个半吸血鬼,自己本身就不是人类。露丝与吸血鬼丽莎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因此在丽莎被绑架的时候,露丝便为了拯救自己的朋友而违反了学院的规定。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孩也是有能力守护自己所爱的人的。

《吸血鬼学院》(2016)中丽莎的饰演者艾希莉·林恩·布莱尔和露丝的饰演者詹妮弗·斯塔德尼基 图片来源:idmb

在《吸血鬼学院》中,露丝的定位是一个性对象,在莫里族(Moroi)这种吸血鬼特权阶级中间,这种观念尤为明显,因为种族差异,他们觉得半吸血鬼有着无法拒绝的吸引力。露丝接受了这一点,并且好好打扮自己,充分利用起自己的性特征。但这种性特征起作用的前提是,她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强有力的年轻女性:

他们一看到我的身体和衣服,整个人就被睾丸素控制住了,脸上闪耀出男人纯粹的情欲。然后他们似乎意识到这个人是我,又立马被恐惧填满。真是太酷了。

露丝能够抵御不怀好意的进犯,有能力也有技巧去保护自己,这给人以一种女性赋权和两性平等的感觉。

无独有偶,小说中的丽莎阻止了一群莫里族学生轮奸一个被下药的女孩的企图。在一次派对上,这群人想要占一个“女投喂者”(投喂者指那些同意让吸血鬼吸自己血的人)的便宜,“来一次群体喂养,他们能轮流咬她,做些下流的事情。她会让他们嗨得失去知觉。”

青少年哥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有能力保护自己,并且也有责任兼顾别人的安全。他们在爱情和性方面是有主动权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一种进步。然而在书中,她们的欲望总是被塑造成危险的、具有破坏性的,而且对浪漫爱情的追逐往往被置于女孩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和人身安全之上。换句话说,女性角色超人类的体力、读心的能力和杀戮的潜力不过是个幌子,为的是以肤浅的激进态度来粉饰巩固传统女性价值观的真实目的。

内心的善良与黑暗

近年来涌现的青少年哥特小说更多倾向于女性读者,镁光灯打在女性人物的身上,把她们追求浪漫爱情的过程塑造成小说的重头戏。不过,以男孩为主角的小说也不少,例如在兰萨姆·里格斯(Ransom Riggs)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中,主角就是一个16岁的人类男孩雅各布。这部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在2016年由蒂姆·波顿(Tim Burton)执导,拍成了电影。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的伊娃·格林、阿萨·巴特菲尔德(在剧中饰演雅各布)和乔治·彭伯顿 图片来源:Twentieth Century Fox/Chernin Entertainment/TSG Entertainment

在电影中,一种名叫“虚空”(Hollowgast)的怪物专门追捕有神奇能力的孩子,吸摄他们的灵魂,而男孩雅各布则有一种能力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在雅各布走向成年的过渡期里,爱情戏份的成分很少,更多是关于他的自我发现、与祖先产生联系以及如何平衡自己新挖掘出来的能力与责任的关系。

在《哥特少年》(The Gothic Child)中,玛利亚·格奥尔吉瓦(Maria Georgieva)指出,传统的哥特小说讲述的是“孩子成长和蜕变的过程、青少年危机以及步入成年的阵痛”,此处她的意思是,孩子是有潜力的,他们能成为英雄,也会变成恶霸。

然而,在近些年这一波青少年哥特小说复兴浪潮中,童年的黑暗面给故事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书中的女主角在个人成长和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学着管理自己身体和情感上的转变,可以给他人带来威胁,也能保护和拯救同伴。她模糊不定的性格反映了青少年所处的临界点,同时也引入了一种对怪物的全新理解——他们更像是邻家的美国少年,而不是罗马尼亚式不死的亡灵。

当代的青少年哥特小说没有在孩子善与恶的道路上下过多笔墨,而是让我们认识到,善恶二者能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并存。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Friday essay: why YA gothic fiction is booming - and girl monsters are on the ris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吸血鬼浪潮重来:为什么青少年哥特小说这么火?

从《暮光之城》到《吸血鬼学院》,从小说到影视剧,哥特元素在当今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吸血鬼学院》(2014)中的佐伊·达奇(Zoey Deutch) 图片来源:Angry Films, Kintop Pictures, Preger Entertainment

18岁少女毅然赴死,希望能迎来自己半人半吸血鬼的小生命。她的脊柱都断裂了,肚子里的婴儿长有毒牙,开始一路咬噬,直到他年轻丈夫咬开胎盘,为她做了一个吸血鬼式的接生手术,宝宝才顺利产下。这残忍的一幕,出自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2005-2008年出版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

梅尔的小说在青少年读者之间掀起了一波哥特小说新热潮,而且经久不退,给了这一群读者一个机会去重温熟悉的哥特文学传统:古旧破败的建筑,以及吸血鬼、狼人、鬼魂和巫师等等古怪瘆人而且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物。

十八世纪女作家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的小说和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经久不衰的《德古拉》(1897年),是当时哥特浪漫小说的代表,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成年读者感受到一种恐怖和惊悚。然而到了今天,绝大多数哥特小说的目标受众则是年轻一代。令人惊讶的是,哥特小说竟然是你探索成年生活中怪诞吓人一面的理想体裁。这类作品通过隐喻手法,折射了诸如种族歧视和两性不平等等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小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针对12-18岁的读者而作,现在已经成了一种现象级的文学体裁。尽管这类小说囊括了种种超自然元素,它们还是以一定的社会问题为背景,关注青少年在其中的斗争。除《暮光之城》之外,一些流行的青少年哥特小说也会围绕吸血鬼的“人生”展开,吸血鬼在书中是主人公,而不是反派。

蕾切尔·米德(Richelle Mead)六部曲小说《吸血鬼学院》(Vampire Academy)已经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半吸血鬼(人类与吸血鬼混血)少女,她陷入了禁忌之恋,爱上了圣弗拉米尔吸血鬼学院的导师。另一边,她还要学着抵御邪恶的吸血鬼血族(strigoi)的侵扰。

《吸血鬼学院》中的艾希莉·林恩·布莱尔 图片来源:IMDb

青少年哥特小说的复兴,也引入了各式各样的超自然生物。卡桑德拉·克莱尔(Cassandra Clare)的《暗影猎人全集》(Shadowhunter Chronicles)包含了《地狱装备》(Infernal Devices)和《圣杯神器》(Mortal Instruments)系列故事,既有文学作品,又有影视产品。在小说中,带有天使血统的人类肩负起了保护平民百姓、抵御一众超自然生物的任务。暗影猎人们(Naphilim)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得与魔鬼、巫师、狼人、精灵和吸血鬼势力作斗争。但讽刺的是,他们自己身上也拥有超能力,因此才能担起守护者的责任。克莱尔说,她写这些小说不是专为迎合青少年读者的。事实确实如此,她几乎一半的读者都是成年人。然而,能与小说中十几岁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的,大都还是同龄的青少年。

哥特小说以及它时下的子流派,例如超自然的爱情故事,在青少年之间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巨大共鸣。他们正处于孩童和成人的过渡期,归入少年时代不那么确切,他们正在一步步远去,而他们还在成长,并没有完全长大成人。既然如此,他们如此热切地想要拥抱哥特式那种介于意识临界点的怪诞主题,对浪漫爱情和性如此痴迷,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的青少年哥特小说复兴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女性怪物的出现。在18世纪,女性作家的笔下首次出现了最早的“女性哥特小说”,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的形象常常是英勇无畏的,但与此同时,她们也是被动的受害者。女性哥特小说的惯有情节也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女性相对弱势无助的地位,她们对自己的弱点充满恐惧,害怕被禁锢在家庭角色和父权制社会中。在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哥特小说中的女性怪物已经有能力对他人和自己构成威胁,由此破坏了早先男性是怪物、女性是牺牲者的传统故事线。

为什么是现在?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大概是为青少年文学注入哥特传统的最强力的催化剂了,《哈利·波特》的一路走红标志着奇幻小说成了当红体裁。小说的主角,一个小男孩逐渐成长为青少年,一次次直面善恶之斗中永恒的两难困境,承担起了改变世界的重任。虽然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里发生的故事不一定属于哥特小说的范畴,但哈利波特效应为接下来许多小说的出版开辟了道路,迎来了无数具有超能力的年轻主角。

最重要的是,梅尔《暮光之城》系列讲述了人类女孩贝拉·斯旺和“闪闪发光”的爱德华·卡伦之间的故事,将哥特小说的主人公和青少年爱情小说的情节有机结合。《暮光之城》这部传奇小说登上了全球畅销书榜,还被读者投票评选为澳大利亚安格斯&罗伯逊书店(Angus & Robertson)“2010年最好的100本书”第一名。《暮光之城》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书本身的范畴,伸向影视领域,拍出了红极一时的系列电影。

《暮光之城》(2008)剧照 图片来源: Summit Entertainment/Temple Hill Entertainment/Maverick Films.

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小说《奥特兰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1764年出版,标志着哥特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首次亮相。从那以后,它就经历了几段辉煌时期。后来,每一次哥特小说再度复兴,这类体裁都会被修改和重塑,以反映当时新的社会文化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哥特小说书页间挥之不去的怪物形象也会随着人们所恐惧和担忧的东西而发生改变。在尼娜·奥尔马克(Nina Auerbach)颇富影响力的作品《我们的吸血鬼,我们自己》(Our Vampires, Ourselves)中,她解释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所需要的吸血鬼。”把这句话推开来放在哥特小说上,也同样适用。

在当代的青少年小说中,善与恶的界限是模糊的。与之相反,在19世纪的哥特小说里,怪物往往是完完全全的反面角色。斯托克笔下的德古拉就是维多利亚时期吸血鬼的一个代表,他们往往被描绘成恶魔、外来者,和正常的英国人完全不同,读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布莱姆·斯托克的小说在1992年改编成了电影《惊情四百年》,加里·奥德曼在电影中饰演德古拉伯爵。当代的怪物已经不再与人类势不两立了 图片来源: American Zoetrope/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Osiris Films

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提到怪物,已经不会再把他们想象成异族生物或是人类之敌了。不仅如此,他们的形象还往往令人同情,假如故事从他们的视角切入,这种感觉就更为明显了。

这类作品包括由同名漫画改编的《我是僵尸》(IZombie)电视喜剧,剧中女主角每个月都靠得吃人脑来保持人性。而对于克劳迪娅·格雷(Claudia Gray)的系列小说《每一夜》(Everynight)来说,读者往往第一部读到一半,都没意识到女主角原来是个吸血鬼。正如安娜·杰克逊(Anna Jackson)在《青少年哥特小说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hildren's Gothic)中说的那样,在当代青少年哥特小说中,“怪物成了英雄。”

被动的女主角

大多数青少年哥特小说的情节中都有爱情线,这是主角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他们正逐渐步入成年阶段,而性经历便是划分其成人与否的界限。

在《暮光之城》这样典型的青少年哥特小说中,往往是人类或怪物女主角爱上了一个男孩,可对方并不是自己的同类,这样的剧情设置便抹去了人类与怪物之间的界限。非正常爱情的主人公既有传统哥特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吸血鬼、狼人、僵尸、鬼怪和巫师,也包括新创造出来的人物,比如说堕落天使或是仙女。在这样一份感情中,最大的挑战是克服超自然力量带来的障碍,比如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以及社会对“跨种族”爱情的歧视。

在一篇30年前发表的关于青少年言情小说的研究中,琳达·克里斯蒂安-史密斯(Linda Christian-Smith)写道,这些小说是“年轻女孩感性和理智的意识形态角斗场”。她尤其提出,这些言情小说都强调了异性恋爱情以及女孩的母性。尽管现在青少年哥特小说中的跨种族恋爱主角已经日趋多元化,但性方面的描写一直都没什么变化。

在这类小说中,绝大多数的爱情都是发生在异性之间的。故事往往会突出女主角的主观能动性,讲述她是如何运用超能力选择男人,或在两性关系中来来去去的。然而,在《暮光之城》和劳伦·凯特(Lauren Kate)的《堕落天使》(Fallen)系列小说中,女主角与堕落天使男主角坠入了情网,和其他故事相比起来,她们更加优柔寡断,而且总是等待拯救。

有趣的是,《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的导演乔斯·韦登(Joss Whedon)认为,《暮光之城》的女主角贝拉缺少女性赋权,总是对备胎雅各布念念不忘,而且“彻彻底底是被动的”。

《暮光之城》中饰演贝拉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爱德华的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有人说,贝拉的角色完完全全是被动的 图片来源:Summit Entertainment/Temple Hill Entertainment/Maverick Films

这些以被动女孩为主人公的小说激发起了读者对浪漫爱情的幻想,让他们能够暂时逃离真实世界中的两性不平等现实。但它们也在一遍遍提醒着女性读者,她们所面临的是怎样的现实。

怪物女孩

然而,拥有超能力的女主角往往能够突破传统对于女性气质的禁锢,并且变得超凡卓越,《暮光之城》里的贝拉和其他人类角色都做不到这一点。在许多青少年哥特小说中,譬如米德的《吸血鬼学院》,女性角色们拥有各自独特且鲜为人知的超自然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女性行为规范的期望。随着女孩们慢慢成年,开始追逐爱情,这些特殊的能力成为了她们焦虑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份爱情给她们整个族群带来了威胁。

据《出版社周刊》报道,《吸血鬼学院》系列六本小说的其中三本备受欢迎,仅仅在美国,精装本小说就卖出了30-50万册不等。然而,虽然这套小说沾上了《暮光之城》的光,但它的主人公露丝是个半吸血鬼,自己本身就不是人类。露丝与吸血鬼丽莎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因此在丽莎被绑架的时候,露丝便为了拯救自己的朋友而违反了学院的规定。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孩也是有能力守护自己所爱的人的。

《吸血鬼学院》(2016)中丽莎的饰演者艾希莉·林恩·布莱尔和露丝的饰演者詹妮弗·斯塔德尼基 图片来源:idmb

在《吸血鬼学院》中,露丝的定位是一个性对象,在莫里族(Moroi)这种吸血鬼特权阶级中间,这种观念尤为明显,因为种族差异,他们觉得半吸血鬼有着无法拒绝的吸引力。露丝接受了这一点,并且好好打扮自己,充分利用起自己的性特征。但这种性特征起作用的前提是,她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强有力的年轻女性:

他们一看到我的身体和衣服,整个人就被睾丸素控制住了,脸上闪耀出男人纯粹的情欲。然后他们似乎意识到这个人是我,又立马被恐惧填满。真是太酷了。

露丝能够抵御不怀好意的进犯,有能力也有技巧去保护自己,这给人以一种女性赋权和两性平等的感觉。

无独有偶,小说中的丽莎阻止了一群莫里族学生轮奸一个被下药的女孩的企图。在一次派对上,这群人想要占一个“女投喂者”(投喂者指那些同意让吸血鬼吸自己血的人)的便宜,“来一次群体喂养,他们能轮流咬她,做些下流的事情。她会让他们嗨得失去知觉。”

青少年哥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有能力保护自己,并且也有责任兼顾别人的安全。他们在爱情和性方面是有主动权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一种进步。然而在书中,她们的欲望总是被塑造成危险的、具有破坏性的,而且对浪漫爱情的追逐往往被置于女孩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和人身安全之上。换句话说,女性角色超人类的体力、读心的能力和杀戮的潜力不过是个幌子,为的是以肤浅的激进态度来粉饰巩固传统女性价值观的真实目的。

内心的善良与黑暗

近年来涌现的青少年哥特小说更多倾向于女性读者,镁光灯打在女性人物的身上,把她们追求浪漫爱情的过程塑造成小说的重头戏。不过,以男孩为主角的小说也不少,例如在兰萨姆·里格斯(Ransom Riggs)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中,主角就是一个16岁的人类男孩雅各布。这部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在2016年由蒂姆·波顿(Tim Burton)执导,拍成了电影。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的伊娃·格林、阿萨·巴特菲尔德(在剧中饰演雅各布)和乔治·彭伯顿 图片来源:Twentieth Century Fox/Chernin Entertainment/TSG Entertainment

在电影中,一种名叫“虚空”(Hollowgast)的怪物专门追捕有神奇能力的孩子,吸摄他们的灵魂,而男孩雅各布则有一种能力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在雅各布走向成年的过渡期里,爱情戏份的成分很少,更多是关于他的自我发现、与祖先产生联系以及如何平衡自己新挖掘出来的能力与责任的关系。

在《哥特少年》(The Gothic Child)中,玛利亚·格奥尔吉瓦(Maria Georgieva)指出,传统的哥特小说讲述的是“孩子成长和蜕变的过程、青少年危机以及步入成年的阵痛”,此处她的意思是,孩子是有潜力的,他们能成为英雄,也会变成恶霸。

然而,在近些年这一波青少年哥特小说复兴浪潮中,童年的黑暗面给故事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书中的女主角在个人成长和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学着管理自己身体和情感上的转变,可以给他人带来威胁,也能保护和拯救同伴。她模糊不定的性格反映了青少年所处的临界点,同时也引入了一种对怪物的全新理解——他们更像是邻家的美国少年,而不是罗马尼亚式不死的亡灵。

当代的青少年哥特小说没有在孩子善与恶的道路上下过多笔墨,而是让我们认识到,善恶二者能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并存。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Friday essay: why YA gothic fiction is booming - and girl monsters are on the ris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