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广岛核爆73周年:人在那一刻被烧光 除了影子什么都没留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广岛核爆73周年:人在那一刻被烧光 除了影子什么都没留下

蘑菇云的颜色不断变化:蓝、黄、红、橙红……有人说:“那里有世界上的每一种颜色,美丽极了。”也有人说:“那块云里除了死亡,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些升上天堂的日本灵魂。”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入了历史。第一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史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的《广岛倒计时》(Shockwave: Countdown to Hiroshima)一书中,作者冷静克制地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构想出原子弹这个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接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击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

书页翻过,时间嘀嗒流逝,一场灾难步步逼近。最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碳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核爆之后

为写作此书,史蒂芬·沃克采访了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收集整理了大量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查找参阅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收集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更为难得的是,史蒂芬·沃克并未渲染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于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在广岛核爆73年后的今天,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从新近出版的《广岛倒计时》中文版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向读者展现人类投下第一颗原子弹之后1分钟内发生的故事。

《核爆后1分钟:地狱一瞥》

文 | 史蒂芬·沃克  译 | 朱鸿飞

8月6日,上午9:17

广岛

汤姆·费雷比没有命中目标,但这无关紧要。爆炸立刻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爆炸后不到十亿分之一秒,爆心的温度就达到了6000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万倍。这股热几乎立即被一道闪光向外传至整座城市。闪光炽热无比,肉眼就能看到。它耀眼得令人无法想象,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样的闪光。后来他们给这道光取了一个名字——“ピカ”(闪光)。这是一场可怕戏剧的序幕,对许多幸存者来说,它美得惊人:无数颜色大爆发,鲜明生动的绿、蓝、红和金色直击眼底,似乎要永远驻留在那里。这些目击者是幸运的:早在那道闪光熄灭前,就已经有成千上万人死了——被这极其炽热的创世之火烧得不成人形。他们就在原来坐、立、行、卧之地当场炭化成一小堆焦糊冒烟的人形,散落在广岛街道的残骸之上。

距爆心一公里的范围内,那一瞬间的闪光里包含的强大热能足以汽化内脏,足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让人真正地热血沸腾。鸟儿在半空被点燃,电话线杆、树木、衣物、茅草屋顶、木头房子、宠物以及整辆整辆的有轨电车被烧毁,钢结构建筑像蜡一样熔化,瓦砾和骨头熔成无法辨认的一团。钟表突然停止,指针烧熔在表面,永远记录下了爆炸的准确时刻。成百上千场大火在城市各处同时燃起,突破了前几个月精心准备的防火带。人们当时的着装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和死法。黑色或深色衣服吸收热量,白色或浅色衣服则反射热量。某些情况下,人完全被烧光,除了影子外什么都没留下。火球袭来时,有个人正坐在离爆心260米的一家银行外的台阶上。他只留下了一个身形印记,像照片一样烤在石头上。那热直击人心,破坏力惊人,就像太阳突然落到地球上一样。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爆炸后的前三秒。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测试塔顶的波纹铁皮屋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

前几秒里还出现了战争史上的一个新事物:原子弹链式反应释放出的大量不可见的伽马射线和中子。它们穿透裸露的皮肤,损坏和摧毁细胞,改变生命组织的基本结构。超过200种放射性同位素从原子弹的核心喷出,进入尘埃云,给广岛打上了永久的标签——遭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武器摧毁的地方。成千上万人将因此丧生,有的当场死亡,有的会在随后的几天,还有的会在随后的数月或数年里死去。疾病和死亡的侵袭取决于众多不同因素,最明显的是距爆心的距离,但在500米范围内,其影响几乎无一例外是致命的。美国科学家不久后将给这片区域起个名字,称之为“恐怖半径”(Scare Radius)。

闪光之后是冲击波。它以每小时7200英里(每秒1万英尺)的速度从爆心向外传播,很快降到音速。这道高压墙扫过门窗、住房、办公室、庙宇、医院、商店、售货亭、餐馆、工厂、公交车、学校、动物、人……奥本海默已经计算过对目标区域的轻型建筑造成最大破坏的最佳引爆高度——1850英尺,但“小男孩”的表现完全超过了他的预期。冲击波以每平方米近7吨的初始压力扫过城市,摧毁了行经路上的近6万栋建筑,包括坪井直和玲子不到12小时前手拉手待过的缩景园里的木头茶屋、树木、花草、拱桥和乌龟。

冲击波还夺走了另外至少五万人的生命。他们有的直接死于冲击波,有的是被掉落的碎片、屋梁、砖块、坍塌的屋顶或横飞的玻璃片打死的,连横飞的草叶都能嵌入人体。扫过城市时,冲击波吸走了它后方的几乎全部空气,在身后留下一片极端的负压区。有时候,人的眼睛或内脏直接被真空从身体内吸了出来。距爆心800米的范围内,除了几座钢筋混凝土的防震建筑外,每一栋建筑都被夷平、震散或摧毁,即使那些没倒的建筑也没法再住人。爆炸面前无处可躲。市中心的扁平地形决定了它的命运——毁灭。没有任何预警也是因素之一:原子弹爆炸时,没人躲在掩体里。整个城市完全措手不及。一些人凭着奇特的偶然事件才幸免于难。燃料配给联合会的职员野村英三(Eizo Nomura)就是这样一位,联合会的这栋混凝土大楼距离爆心100米。爆炸发生前,他到地下室拿一份上司忘在那里的文件。他很有可能是距爆心最近的幸存者。

美军在轰炸前拍摄的广岛侦察照片。费雷比的目标,T形的相生桥非常醒目地位于爆心(十字标出处)西北。(美国国家档案馆)

闪光和爆炸、火和毁灭,这些确立了爆炸效果的主基调。约8万人在爆炸后的最初几秒中丧生,准确数字永远没人知道。对幸存者来说,这一刻永远留在了记忆里。看到闪光时,坪井直正在距爆心1200米的市政厅附近。他看到一道很红的银色闪光划过视野,接着就被爆炸抛到30英尺外的街道对面。当距离爆心2700米的松重美人看到它时,他正半裸着坐在马桶上。他看到的是极为明亮的白光,就像一颗突然在他眼前点燃的镁照明弹。他感觉好像有无数的针扎在自己身上,爆炸随后在他屋子的墙上砸出很多洞,并把他抛到地上。松重美人的第一反应是肯定地震了。离爆心仅550米的电话局里,中前妙子没看到闪光,只感到那一刻,整个房间似乎要熔化了。几秒之内,她听到一声霹雳般的巨响,在“三位一体”测试时,那些安全地躲在掩体里的科学家也曾听到过这让人魂飞魄散的末日怒吼。日本人也给这声怒吼取了一个名字——“ドン”(雷声)。这样,原子弹爆炸最初时刻的感觉被日本人总结为两个词,“ピカ-ドン”(闪光和雷声)。和广岛各处成千上万的人一样,中前妙子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个想法是大楼刚刚被炸弹直接命中了。

距爆心6公里的地方,闪光直接照在肥田舜太郎医生的脸上,猛烈地钻进他的眼球。一股强烈的热浪吹向他。他记得自己喊了一句,“啊!”但怎么也记不起来是否给那个6岁的小女孩打了针。他爬到走廊。天依然很蓝,树一动不动,连一片叶子都没有飘起。整个世界一片寂静。有那么一刻,他以为自己在做梦。接着他把眼睛转向广岛。

一个红色的巨环围绕着这座城市。它以惊人的速度扩大,扩展到周围的山上,越过稻田、树林、农场和住房,潮水般向他涌来。突然间,村民屋顶上的瓦片像树叶一样纷纷扬扬的飞向空中,百页窗和屏风在他身边飞舞,接着屋顶被吹走了。强烈的气流将他吹过两个房间,直接摔到这户人家的祭坛上。泥、灰和屋顶上残余的碎片纷纷落在他的身上。附近的某个地方,小女孩也躺在一堆瓦砾中。

屋顶塌在田中利明的身上。他当时坐在城市以南的宇品港的一间军队教室里。他迷迷糊糊、慌慌张张地从地上爬起来,透过令人窒息的黄色灰尘向外张望。厚实的墙壁为他挡住了最猛烈的气流。他很幸运,但他的家人则不然。酒类商店楼上的家离爆心只有80米,深处“死亡中心”之内。不到24小时前,田中利明还在那里吃妻子做的美味炸蛋卷。原子弹爆炸时,他的妻儿还在家里。

轰炸后的同一片地区。(美国国家档案馆)

鲍勃·卡伦是第一个看到爆炸的人。他坐在机尾的炮塔里,那里视野极佳,在他们飞离时可以直接向后看到城市。有那么一段时间,透过焊工护目镜,他几乎连太阳都看不到,一片黑暗;接着他被一阵可怕的闪光照花了眼。那一刻,“埃诺拉·盖伊”号距原子弹爆炸处的倾斜距离为11.5英里。刺眼的光似乎来自四面八方,充满了整架飞机。汤姆·费雷比正背对着爆炸的方向,但他“感觉像有一个巨大的闪光灯(在面前)点亮”。几秒钟内,飞机里充满了这种奇怪的神秘光辉。蒂贝茨经历了牙齿发麻的异样感觉,舌头尝到了铅特有的味道。他后来得知,那是他的补牙材料与原子弹放射性的反应。没人说话。接着卡伦突然在内部通话器里语无伦次地喊出一种类似动物发出的警告声。透过护目镜,他惊讶地看到一个像遥远行星星环的东西飞了出来,疾速向“埃诺拉·盖伊”号扑来。他还没来得及再说出一个字,冲击波就赶上了他们。

冲击波扑打着机身,像扔纸片一样将巨大的轰炸机抛在空中。有人大喊:“高射炮!”在久经沙场的“荷兰人”范·柯克看来,这正是高射炮火来袭的感觉:高射炮弹在“非常、非常、非常近的”地方爆炸的感觉。“上帝,这帮杂种在向我们开炮!”是他的第一个念头。在鲍勃·刘易斯看来,似乎是一个巨人拿电话线杆砸到了飞机。杰克·贝塞尔被抛下座位。一个声音在内部通话器里惊恐地大叫。飞机在冲击下剧烈地颠簸。蒂贝茨抓住操纵杆,拼命保持对飞机的控制。在“大师”号上,三名科学家观察员看到仪表上的指针一下子向右摆到底。示波器屏幕上的一个脉冲在冲击波通过时记录到了它,绿色的N形波所表征的力量刚刚抹掉了一座城市。后来测得这个力量约为1.5万吨,也就是说相当于1.5万吨高爆炸药,比1945年2月摧毁德累斯顿的炸弹总量的5倍还多。实现这一点只用了连2磅都不到的裂变铀235。

卡伦又叫了起来:“天啊,它来了!”第二波冲击波朝他们升上来。这是第一波在地面上反射产生的,波前锋的冷凝水汽使它呈现为一道闪亮的环,就像肥田舜太郎从农舍走廊看到的那样。根据鲍勃·刘易斯后来的回忆,那股力量冲击着飞机,就像一支棒球在击打一只垃圾筒。接着,“埃诺拉·盖伊”号突然进入安全地带。几英里外,“大师”号也摆脱了冲击波。两架飞机都过了冲击波这一关。蒂贝茨小心翼翼地操纵飞机在2.9万英尺的高度平飞。

此时飞机还在以180度驶离广岛,只有机尾的鲍勃·卡伦能看到它。他已经脱掉了护目镜,正透过挡风玻璃惊讶地看着这一切。从地面腾空而起的是一块壮观而可怕的蘑菇云,至少有1英里宽,核心鲜红似火。它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扩张,这一大团蘑菇云就像一个愤怒的紫灰色怪物,以每分钟近10英里的速度翻滚着直冲云霄。在它的下方,广岛已经彻底消失了,那里的一切都在燃烧。浓密的黑烟覆盖了整座城市,如火山喷出的岩浆一样席卷了周围的小山和谷地。大火遍地开花,“就像,”卡伦后来说,“煤层上燃起的火焰。”这是个惊人的可怕景象。他对着内部通话器(以及那台钢丝录音机)尽力向机组成员描述这一幕。“天啊,真是糟透了!”他叫道。蒂贝茨叫他数数起了多少处火。“我说,‘数一数?’见鬼,数到大约15的时候,我就放弃了,火起得太快了,数都数不过来。”

鲍勃·卡伦抓起K-20相机,开始拍照。机枪瞄准器挡住了视线,因此他让蒂贝茨将飞机转了5度,然后将镜头对着右边逃生舱口的窗户。他一张接一张地拍摄蘑菇云的照片,总共拍了七张,这七张凝固时间的黑白照片捕捉到了广岛毁灭的最初几个瞬间。这些瞬间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我依然能看到它,” 鲍勃·卡伦多年后说,“那块蘑菇云和那翻滚的一团。”那是“地狱一瞥”。

松重美人拍摄的第一张御幸桥照片。他迟疑了至少15分钟才拍下它。(松重美人)

蒂贝茨调转轰炸机,侧对着这座垂死的城市。所有人都涌到了舷窗前。巨大的蘑菇云已经升到2.5万英尺(5英里),而且还在快速上升。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异口同声地叫起来。“上帝啊,”几名机组成员记得鲍勃·刘易斯当时说,“看那狗娘养的!”他不停拍着蒂贝茨的肩膀,喊着:“看那儿!看那儿!看那儿!”范·柯克俯视着不到三分钟前从窗户观察过的这座城市,他看到的一切就像一口煮着黑色焦油的巨锅。整个地区都淹没在烟尘和碎片中,“所有的一切都被原子弹掀起来了。”战争该结束了,他想。“现在,我可以回家了。”莫里斯·杰普森的第一反应是如释重负:原子弹爆炸了。那些红色的引信插头运行完全正常。而现在,眼前的景象似乎极大地震惊到了他。连通常沉着冷静的迪克·帕森斯也惊叹不已:这比他从空中看到的“三位一体”测试壮观得多。它看上去就像一颗陨石击中了一座城市。原子弹的表现无懈可击。对于广岛居民,帕森斯并不怎么关心。“我知道日本人要遭什么罪,”他后来说,“但我对此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这时,蒂贝茨的声音在内部通话器里响了起来。“伙计们,”他说,“你们刚刚投下了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蒂贝茨将航向维持在沿东南方向飞离广岛,飞行了三分钟。蘑菇云“像某种可怕的生物”,他说,闪着鲜艳的火光,翻涌着冲向同温层的边缘,快速超过了他们的高度。纳尔逊打破无线电静默,将轰炸的初步报告快速发回天宁岛。这是一份没有多余话的简短报告:首选目标,目视轰炸,结果良好,一成云量,没有敌方战斗机,没有防高炮火。在“大师”号上,爆炸的景象带来了某种充满敬畏的沉默。这样的情景只在科幻作品里存在。“奇怪的、难以置信的景象。”报务员阿贝·斯皮策写道。“这是巴克·罗杰斯(Buck Rogers)来到地球。怪诞,然而真实!”在他身后,哈罗德·阿格纽将他从技术区实验室借来的16毫米摄影机对准舷窗,颤抖着手尝试拍摄已经高过他们3英里,正到达4.5万英尺高空的蘑菇云。它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蓝、黄、红、橙红……“那里有世界上的每一种颜色,”“大师”号的副机长唐·阿尔伯里说,“美丽极了。”但“埃诺拉·盖伊”号的助理机师罗伯特·舒马德却看不到一点美丽之处。“那块云里除了死亡,什么都没有。”他说。“只有那些升上天堂的日本灵魂。”

现在,蘑菇云似乎还要将他们也吞没。卡伦在内部通话器里发出了一声警告。“最好转弯走开,上校。那个蘑菇似乎正顺风向我们飘来。”蒂贝茨突然将“埃诺拉·盖伊”号转向东南,回头飞向四国和基地。另两架飞机跟在后面。帕森斯将他的密码表递给电台前的纳尔逊。两人一起拟了一份发回天宁岛的详细报告。垂死的城市在后方渐渐远去。整个世界忽然消失在一个放射性的灰尘球里。刘易斯回头看着它,然后拿起铅笔,转向他的日志。“上帝啊,”他写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就算能活到一百岁,我也永远忘不了这几分钟。”

原子弹爆炸的第二天,广岛本川河边的一个急救中心。(川原世继,广岛和平纪念馆)

对天宁岛上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漫漫长夜。“时间,”《纽约时报》记者比尔·劳伦斯写道,“像脚下灌了铅似地踟蹰不前。”那几个小时里,他与法雷尔将军和一群项目科学家一起在第509混成大队通讯中心等消息。陆航对这样的活动有个说法,叫“比执行任务还累”。几名科学家尝试睡上一会,其他人则喝着黑咖啡以保持清醒。每个人心里都打着鼓。原子弹爆炸了吗?他们有没有被击落?甚至帕森斯有没有装好引爆装置——而不是把自己和“埃诺拉·盖伊”号炸毁?到早上时,那间小屋里挤满了疲惫、憔悴、紧张的面孔。时钟嘀嘀嗒嗒走向预计到达目标的时间:上午9:15。人人都知道蒂贝茨是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会在指定时间轰炸目标。如果不久后还没消息,那一定出了什么大的差错。

上午9:19,接收机收到纳尔逊的第一份非常简短的轰炸报告。人人都放下了压在心上的大石头,互相握手庆贺。有几个人欢呼起来。整14分钟后,上午9:33,帕森斯的长电报到了。法雷尔扫视着他与帕森斯和诺曼·拉姆齐24小时前编制的只用一次的密码。他的手指划过那28行文字。每一种能够想到的轰炸结果都有对应的密码。接着他写了下解密的电文:

结果明确,全面成功。可见效果大于“三位一体”测试。目标广岛,投弹后飞机情况正常,飞往基地。

成功了。法雷尔欣喜地喊起来。一些人互相拍打后背。“大家高兴得都飞上天了,”劳伦斯写道,“与蒂贝茨上校和他英勇的机组一起飞回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兴奋的讨论。法雷尔立即给华盛顿的格罗夫斯将军发去一封电报。那时候,法雷尔还不知道电报在马尼拉被耽搁了。“来自所有人的祝贺,”他写道,“建议全面启动发布程序。”对美国最大机密的新闻封锁很快就将被解除。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全世界将会知道广岛上空发生了什么。日本的其他地方也会知道。与此同时,法雷尔将军与疲惫的同事做了他们一直想做的事:睡觉。

本文书摘部分及内文图片均节选自《广岛倒计时》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广岛倒计时》
史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著  朱鸿飞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8-09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广岛核爆73周年:人在那一刻被烧光 除了影子什么都没留下

蘑菇云的颜色不断变化:蓝、黄、红、橙红……有人说:“那里有世界上的每一种颜色,美丽极了。”也有人说:“那块云里除了死亡,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些升上天堂的日本灵魂。”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入了历史。第一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史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的《广岛倒计时》(Shockwave: Countdown to Hiroshima)一书中,作者冷静克制地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构想出原子弹这个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接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击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

书页翻过,时间嘀嗒流逝,一场灾难步步逼近。最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碳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核爆之后

为写作此书,史蒂芬·沃克采访了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收集整理了大量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查找参阅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收集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更为难得的是,史蒂芬·沃克并未渲染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于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在广岛核爆73年后的今天,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从新近出版的《广岛倒计时》中文版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向读者展现人类投下第一颗原子弹之后1分钟内发生的故事。

《核爆后1分钟:地狱一瞥》

文 | 史蒂芬·沃克  译 | 朱鸿飞

8月6日,上午9:17

广岛

汤姆·费雷比没有命中目标,但这无关紧要。爆炸立刻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爆炸后不到十亿分之一秒,爆心的温度就达到了6000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万倍。这股热几乎立即被一道闪光向外传至整座城市。闪光炽热无比,肉眼就能看到。它耀眼得令人无法想象,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样的闪光。后来他们给这道光取了一个名字——“ピカ”(闪光)。这是一场可怕戏剧的序幕,对许多幸存者来说,它美得惊人:无数颜色大爆发,鲜明生动的绿、蓝、红和金色直击眼底,似乎要永远驻留在那里。这些目击者是幸运的:早在那道闪光熄灭前,就已经有成千上万人死了——被这极其炽热的创世之火烧得不成人形。他们就在原来坐、立、行、卧之地当场炭化成一小堆焦糊冒烟的人形,散落在广岛街道的残骸之上。

距爆心一公里的范围内,那一瞬间的闪光里包含的强大热能足以汽化内脏,足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让人真正地热血沸腾。鸟儿在半空被点燃,电话线杆、树木、衣物、茅草屋顶、木头房子、宠物以及整辆整辆的有轨电车被烧毁,钢结构建筑像蜡一样熔化,瓦砾和骨头熔成无法辨认的一团。钟表突然停止,指针烧熔在表面,永远记录下了爆炸的准确时刻。成百上千场大火在城市各处同时燃起,突破了前几个月精心准备的防火带。人们当时的着装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和死法。黑色或深色衣服吸收热量,白色或浅色衣服则反射热量。某些情况下,人完全被烧光,除了影子外什么都没留下。火球袭来时,有个人正坐在离爆心260米的一家银行外的台阶上。他只留下了一个身形印记,像照片一样烤在石头上。那热直击人心,破坏力惊人,就像太阳突然落到地球上一样。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爆炸后的前三秒。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测试塔顶的波纹铁皮屋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

前几秒里还出现了战争史上的一个新事物:原子弹链式反应释放出的大量不可见的伽马射线和中子。它们穿透裸露的皮肤,损坏和摧毁细胞,改变生命组织的基本结构。超过200种放射性同位素从原子弹的核心喷出,进入尘埃云,给广岛打上了永久的标签——遭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武器摧毁的地方。成千上万人将因此丧生,有的当场死亡,有的会在随后的几天,还有的会在随后的数月或数年里死去。疾病和死亡的侵袭取决于众多不同因素,最明显的是距爆心的距离,但在500米范围内,其影响几乎无一例外是致命的。美国科学家不久后将给这片区域起个名字,称之为“恐怖半径”(Scare Radius)。

闪光之后是冲击波。它以每小时7200英里(每秒1万英尺)的速度从爆心向外传播,很快降到音速。这道高压墙扫过门窗、住房、办公室、庙宇、医院、商店、售货亭、餐馆、工厂、公交车、学校、动物、人……奥本海默已经计算过对目标区域的轻型建筑造成最大破坏的最佳引爆高度——1850英尺,但“小男孩”的表现完全超过了他的预期。冲击波以每平方米近7吨的初始压力扫过城市,摧毁了行经路上的近6万栋建筑,包括坪井直和玲子不到12小时前手拉手待过的缩景园里的木头茶屋、树木、花草、拱桥和乌龟。

冲击波还夺走了另外至少五万人的生命。他们有的直接死于冲击波,有的是被掉落的碎片、屋梁、砖块、坍塌的屋顶或横飞的玻璃片打死的,连横飞的草叶都能嵌入人体。扫过城市时,冲击波吸走了它后方的几乎全部空气,在身后留下一片极端的负压区。有时候,人的眼睛或内脏直接被真空从身体内吸了出来。距爆心800米的范围内,除了几座钢筋混凝土的防震建筑外,每一栋建筑都被夷平、震散或摧毁,即使那些没倒的建筑也没法再住人。爆炸面前无处可躲。市中心的扁平地形决定了它的命运——毁灭。没有任何预警也是因素之一:原子弹爆炸时,没人躲在掩体里。整个城市完全措手不及。一些人凭着奇特的偶然事件才幸免于难。燃料配给联合会的职员野村英三(Eizo Nomura)就是这样一位,联合会的这栋混凝土大楼距离爆心100米。爆炸发生前,他到地下室拿一份上司忘在那里的文件。他很有可能是距爆心最近的幸存者。

美军在轰炸前拍摄的广岛侦察照片。费雷比的目标,T形的相生桥非常醒目地位于爆心(十字标出处)西北。(美国国家档案馆)

闪光和爆炸、火和毁灭,这些确立了爆炸效果的主基调。约8万人在爆炸后的最初几秒中丧生,准确数字永远没人知道。对幸存者来说,这一刻永远留在了记忆里。看到闪光时,坪井直正在距爆心1200米的市政厅附近。他看到一道很红的银色闪光划过视野,接着就被爆炸抛到30英尺外的街道对面。当距离爆心2700米的松重美人看到它时,他正半裸着坐在马桶上。他看到的是极为明亮的白光,就像一颗突然在他眼前点燃的镁照明弹。他感觉好像有无数的针扎在自己身上,爆炸随后在他屋子的墙上砸出很多洞,并把他抛到地上。松重美人的第一反应是肯定地震了。离爆心仅550米的电话局里,中前妙子没看到闪光,只感到那一刻,整个房间似乎要熔化了。几秒之内,她听到一声霹雳般的巨响,在“三位一体”测试时,那些安全地躲在掩体里的科学家也曾听到过这让人魂飞魄散的末日怒吼。日本人也给这声怒吼取了一个名字——“ドン”(雷声)。这样,原子弹爆炸最初时刻的感觉被日本人总结为两个词,“ピカ-ドン”(闪光和雷声)。和广岛各处成千上万的人一样,中前妙子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个想法是大楼刚刚被炸弹直接命中了。

距爆心6公里的地方,闪光直接照在肥田舜太郎医生的脸上,猛烈地钻进他的眼球。一股强烈的热浪吹向他。他记得自己喊了一句,“啊!”但怎么也记不起来是否给那个6岁的小女孩打了针。他爬到走廊。天依然很蓝,树一动不动,连一片叶子都没有飘起。整个世界一片寂静。有那么一刻,他以为自己在做梦。接着他把眼睛转向广岛。

一个红色的巨环围绕着这座城市。它以惊人的速度扩大,扩展到周围的山上,越过稻田、树林、农场和住房,潮水般向他涌来。突然间,村民屋顶上的瓦片像树叶一样纷纷扬扬的飞向空中,百页窗和屏风在他身边飞舞,接着屋顶被吹走了。强烈的气流将他吹过两个房间,直接摔到这户人家的祭坛上。泥、灰和屋顶上残余的碎片纷纷落在他的身上。附近的某个地方,小女孩也躺在一堆瓦砾中。

屋顶塌在田中利明的身上。他当时坐在城市以南的宇品港的一间军队教室里。他迷迷糊糊、慌慌张张地从地上爬起来,透过令人窒息的黄色灰尘向外张望。厚实的墙壁为他挡住了最猛烈的气流。他很幸运,但他的家人则不然。酒类商店楼上的家离爆心只有80米,深处“死亡中心”之内。不到24小时前,田中利明还在那里吃妻子做的美味炸蛋卷。原子弹爆炸时,他的妻儿还在家里。

轰炸后的同一片地区。(美国国家档案馆)

鲍勃·卡伦是第一个看到爆炸的人。他坐在机尾的炮塔里,那里视野极佳,在他们飞离时可以直接向后看到城市。有那么一段时间,透过焊工护目镜,他几乎连太阳都看不到,一片黑暗;接着他被一阵可怕的闪光照花了眼。那一刻,“埃诺拉·盖伊”号距原子弹爆炸处的倾斜距离为11.5英里。刺眼的光似乎来自四面八方,充满了整架飞机。汤姆·费雷比正背对着爆炸的方向,但他“感觉像有一个巨大的闪光灯(在面前)点亮”。几秒钟内,飞机里充满了这种奇怪的神秘光辉。蒂贝茨经历了牙齿发麻的异样感觉,舌头尝到了铅特有的味道。他后来得知,那是他的补牙材料与原子弹放射性的反应。没人说话。接着卡伦突然在内部通话器里语无伦次地喊出一种类似动物发出的警告声。透过护目镜,他惊讶地看到一个像遥远行星星环的东西飞了出来,疾速向“埃诺拉·盖伊”号扑来。他还没来得及再说出一个字,冲击波就赶上了他们。

冲击波扑打着机身,像扔纸片一样将巨大的轰炸机抛在空中。有人大喊:“高射炮!”在久经沙场的“荷兰人”范·柯克看来,这正是高射炮火来袭的感觉:高射炮弹在“非常、非常、非常近的”地方爆炸的感觉。“上帝,这帮杂种在向我们开炮!”是他的第一个念头。在鲍勃·刘易斯看来,似乎是一个巨人拿电话线杆砸到了飞机。杰克·贝塞尔被抛下座位。一个声音在内部通话器里惊恐地大叫。飞机在冲击下剧烈地颠簸。蒂贝茨抓住操纵杆,拼命保持对飞机的控制。在“大师”号上,三名科学家观察员看到仪表上的指针一下子向右摆到底。示波器屏幕上的一个脉冲在冲击波通过时记录到了它,绿色的N形波所表征的力量刚刚抹掉了一座城市。后来测得这个力量约为1.5万吨,也就是说相当于1.5万吨高爆炸药,比1945年2月摧毁德累斯顿的炸弹总量的5倍还多。实现这一点只用了连2磅都不到的裂变铀235。

卡伦又叫了起来:“天啊,它来了!”第二波冲击波朝他们升上来。这是第一波在地面上反射产生的,波前锋的冷凝水汽使它呈现为一道闪亮的环,就像肥田舜太郎从农舍走廊看到的那样。根据鲍勃·刘易斯后来的回忆,那股力量冲击着飞机,就像一支棒球在击打一只垃圾筒。接着,“埃诺拉·盖伊”号突然进入安全地带。几英里外,“大师”号也摆脱了冲击波。两架飞机都过了冲击波这一关。蒂贝茨小心翼翼地操纵飞机在2.9万英尺的高度平飞。

此时飞机还在以180度驶离广岛,只有机尾的鲍勃·卡伦能看到它。他已经脱掉了护目镜,正透过挡风玻璃惊讶地看着这一切。从地面腾空而起的是一块壮观而可怕的蘑菇云,至少有1英里宽,核心鲜红似火。它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扩张,这一大团蘑菇云就像一个愤怒的紫灰色怪物,以每分钟近10英里的速度翻滚着直冲云霄。在它的下方,广岛已经彻底消失了,那里的一切都在燃烧。浓密的黑烟覆盖了整座城市,如火山喷出的岩浆一样席卷了周围的小山和谷地。大火遍地开花,“就像,”卡伦后来说,“煤层上燃起的火焰。”这是个惊人的可怕景象。他对着内部通话器(以及那台钢丝录音机)尽力向机组成员描述这一幕。“天啊,真是糟透了!”他叫道。蒂贝茨叫他数数起了多少处火。“我说,‘数一数?’见鬼,数到大约15的时候,我就放弃了,火起得太快了,数都数不过来。”

鲍勃·卡伦抓起K-20相机,开始拍照。机枪瞄准器挡住了视线,因此他让蒂贝茨将飞机转了5度,然后将镜头对着右边逃生舱口的窗户。他一张接一张地拍摄蘑菇云的照片,总共拍了七张,这七张凝固时间的黑白照片捕捉到了广岛毁灭的最初几个瞬间。这些瞬间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我依然能看到它,” 鲍勃·卡伦多年后说,“那块蘑菇云和那翻滚的一团。”那是“地狱一瞥”。

松重美人拍摄的第一张御幸桥照片。他迟疑了至少15分钟才拍下它。(松重美人)

蒂贝茨调转轰炸机,侧对着这座垂死的城市。所有人都涌到了舷窗前。巨大的蘑菇云已经升到2.5万英尺(5英里),而且还在快速上升。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异口同声地叫起来。“上帝啊,”几名机组成员记得鲍勃·刘易斯当时说,“看那狗娘养的!”他不停拍着蒂贝茨的肩膀,喊着:“看那儿!看那儿!看那儿!”范·柯克俯视着不到三分钟前从窗户观察过的这座城市,他看到的一切就像一口煮着黑色焦油的巨锅。整个地区都淹没在烟尘和碎片中,“所有的一切都被原子弹掀起来了。”战争该结束了,他想。“现在,我可以回家了。”莫里斯·杰普森的第一反应是如释重负:原子弹爆炸了。那些红色的引信插头运行完全正常。而现在,眼前的景象似乎极大地震惊到了他。连通常沉着冷静的迪克·帕森斯也惊叹不已:这比他从空中看到的“三位一体”测试壮观得多。它看上去就像一颗陨石击中了一座城市。原子弹的表现无懈可击。对于广岛居民,帕森斯并不怎么关心。“我知道日本人要遭什么罪,”他后来说,“但我对此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这时,蒂贝茨的声音在内部通话器里响了起来。“伙计们,”他说,“你们刚刚投下了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蒂贝茨将航向维持在沿东南方向飞离广岛,飞行了三分钟。蘑菇云“像某种可怕的生物”,他说,闪着鲜艳的火光,翻涌着冲向同温层的边缘,快速超过了他们的高度。纳尔逊打破无线电静默,将轰炸的初步报告快速发回天宁岛。这是一份没有多余话的简短报告:首选目标,目视轰炸,结果良好,一成云量,没有敌方战斗机,没有防高炮火。在“大师”号上,爆炸的景象带来了某种充满敬畏的沉默。这样的情景只在科幻作品里存在。“奇怪的、难以置信的景象。”报务员阿贝·斯皮策写道。“这是巴克·罗杰斯(Buck Rogers)来到地球。怪诞,然而真实!”在他身后,哈罗德·阿格纽将他从技术区实验室借来的16毫米摄影机对准舷窗,颤抖着手尝试拍摄已经高过他们3英里,正到达4.5万英尺高空的蘑菇云。它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蓝、黄、红、橙红……“那里有世界上的每一种颜色,”“大师”号的副机长唐·阿尔伯里说,“美丽极了。”但“埃诺拉·盖伊”号的助理机师罗伯特·舒马德却看不到一点美丽之处。“那块云里除了死亡,什么都没有。”他说。“只有那些升上天堂的日本灵魂。”

现在,蘑菇云似乎还要将他们也吞没。卡伦在内部通话器里发出了一声警告。“最好转弯走开,上校。那个蘑菇似乎正顺风向我们飘来。”蒂贝茨突然将“埃诺拉·盖伊”号转向东南,回头飞向四国和基地。另两架飞机跟在后面。帕森斯将他的密码表递给电台前的纳尔逊。两人一起拟了一份发回天宁岛的详细报告。垂死的城市在后方渐渐远去。整个世界忽然消失在一个放射性的灰尘球里。刘易斯回头看着它,然后拿起铅笔,转向他的日志。“上帝啊,”他写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就算能活到一百岁,我也永远忘不了这几分钟。”

原子弹爆炸的第二天,广岛本川河边的一个急救中心。(川原世继,广岛和平纪念馆)

对天宁岛上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漫漫长夜。“时间,”《纽约时报》记者比尔·劳伦斯写道,“像脚下灌了铅似地踟蹰不前。”那几个小时里,他与法雷尔将军和一群项目科学家一起在第509混成大队通讯中心等消息。陆航对这样的活动有个说法,叫“比执行任务还累”。几名科学家尝试睡上一会,其他人则喝着黑咖啡以保持清醒。每个人心里都打着鼓。原子弹爆炸了吗?他们有没有被击落?甚至帕森斯有没有装好引爆装置——而不是把自己和“埃诺拉·盖伊”号炸毁?到早上时,那间小屋里挤满了疲惫、憔悴、紧张的面孔。时钟嘀嘀嗒嗒走向预计到达目标的时间:上午9:15。人人都知道蒂贝茨是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会在指定时间轰炸目标。如果不久后还没消息,那一定出了什么大的差错。

上午9:19,接收机收到纳尔逊的第一份非常简短的轰炸报告。人人都放下了压在心上的大石头,互相握手庆贺。有几个人欢呼起来。整14分钟后,上午9:33,帕森斯的长电报到了。法雷尔扫视着他与帕森斯和诺曼·拉姆齐24小时前编制的只用一次的密码。他的手指划过那28行文字。每一种能够想到的轰炸结果都有对应的密码。接着他写了下解密的电文:

结果明确,全面成功。可见效果大于“三位一体”测试。目标广岛,投弹后飞机情况正常,飞往基地。

成功了。法雷尔欣喜地喊起来。一些人互相拍打后背。“大家高兴得都飞上天了,”劳伦斯写道,“与蒂贝茨上校和他英勇的机组一起飞回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兴奋的讨论。法雷尔立即给华盛顿的格罗夫斯将军发去一封电报。那时候,法雷尔还不知道电报在马尼拉被耽搁了。“来自所有人的祝贺,”他写道,“建议全面启动发布程序。”对美国最大机密的新闻封锁很快就将被解除。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全世界将会知道广岛上空发生了什么。日本的其他地方也会知道。与此同时,法雷尔将军与疲惫的同事做了他们一直想做的事:睡觉。

本文书摘部分及内文图片均节选自《广岛倒计时》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广岛倒计时》
史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著  朱鸿飞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8-09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