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是奇景还是废物:从火人节到大沙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是奇景还是废物:从火人节到大沙漠

那些美妙奇幻的沙漠之所以能够存活保留,正是因为它们一点使用价值都没有?

“火人节”期间的黑石城沙漠

每年夏天,火人节都要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里举办。人们像来到了《蓬岛仙舞》(1954年上映的美国歌舞电影)中放荡自由的世外桃源,在一个礼拜的时间里自己动手搭建出一个奇观,尽情随性地呐喊狂欢。威廉·阿特金斯(William Atkins)也去了一次火人节,他的角色却是这个节日里最不惹人喜欢的一类:旁观者。

在《不可估量的世界:沙漠之旅》(The Immeasurable World: Journeys in Desert Places)中,阿特金斯从自己独到的视角出发,幽默地讲述了这趟沙漠旅行的点滴,带读者们来到这座帐篷之城的各个角落、各式景点,来了一趟娱乐之旅。这里有“芭比死亡集中营”、“骆驼趾时装秀”还有“拥抱银行”,他还为读者们奉上了一份“露营排行榜”,从“最商业的营地”到“最尴尬的营地”一一排列。此外,阿特金斯还将聚光灯对准了这场华丽盛宴里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特点,比如说火人节的白人性。“每天早上都有墨西哥裔的工人来这里清洗移动厕所,”阿特金斯写道,“他们可能是你目之所及皮肤颜色最深的人了。”

《不可估量的世界》

在书中,他还指出了火人节面临的根本困境:如何让6万多名“纵火的人”几乎脸贴脸地住在一起(他们赤身裸体已经见怪不怪了),在相安无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当地的公共事业部会预先立好路标,以便让每个参加人员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然而这些路标活不了多久,无政府主义者很快就会在上面涂鸦,画得不成样子,要么就直接把它们拆下来,结果,来参加火人节的人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团团转。阿特金斯写道,“这些破坏公物的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的无法无天,正是最初设立火人节的精神内核。”

“火人”章节被放在书的尾声,首先是向探险家们致敬。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是阿特金斯的英国同胞,他们对沙漠的印象与众不同,对他们来说,大漠不再是一个炼狱,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而远之。在一位当地导游的指引下,阿特金斯到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The Empty Quarter)体验了一把。在这片不毛之地,威弗瑞·塞西格爵士(Sir Wilfred Thesiger)、柏特伦·托马斯(Bertram Thomas)这样的探险家实现了了不起的“发现”,他们到达了那些以往只有游牧民族贝都因人才知道的地方。塞西格爵士享受自己的独身状态,“阿拉伯的劳伦斯”(T.E. Lawrence)也高度颂扬“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和自我克制”,阿特金斯在书中总结了这种对他们有着致命吸引力的状态:“对那些跑到极度干燥的中东去流汗、撒尿、发臭、做梦的旅行者来说,沙漠为他们提供了避难所,让他们远离花园般的英格兰,逃出自己的身体,腾出那么一段空白,忘记我们身体的繁殖力与不洁污秽的纠缠。”

《不可估量的世界:沙漠之旅》一书分量十足,但阿特金斯总是以插科打诨、轻描淡写的口吻娓娓道来。我(指本文作者、自由撰稿人、作家Dennis Drabelle)尤其喜欢他对自己出发去鲁卜哈利沙漠之前鼓捣出的小发明的描写。“那个地方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所以他需要一个“驼峰来给自己保湿——这是一个蓝色的塑料胆状物,造型小巧,可以轻易塞进背包,驼峰上还有一个龙头,可以接上橡胶管,盘在肩膀上,一路上随时随地都能喝上水”。

阿特金斯的行程还包含了澳大利亚的大维多利亚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尔库姆沙漠,亚利桑那州的索诺兰沙漠和埃及的东部沙漠。在东部沙漠,他与科普特基督徒僧侣待在一起,他们认为“沙漠是孤独者的专属乐园”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阿特金斯观察到,当地一位修道士的生活“虽然枯燥,但并不是乐趣全无。事实上,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人们之间的爱。人们见面的时候会互相触摸对方的手,互相祝福,或者接受对方的礼赞”。

《一沙一世界》

在美国记者文斯·贝斯特的《一沙一世界:沙是如何转变人类文明的?》(The World in a Grain: The Story of Sand and How It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一书中,沙子就没这么好的福气了。这本书充满了激情和警醒,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阿特金斯笔下的那些沙漠能存活下来,因为它们一点使用价值都没有。沙子最主要的商业用途就是被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但沙漠里的沙子却连这点儿用都没有,因为它们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水的侵蚀,而且这些沙子颗粒太圆润,很难黏在一起”。放眼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在大批大批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建筑工程也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样一来,建筑商们便一直对适合的沙子垂涎三尺,海盗也干起了偷沙的勾当,甚至不惜杀了那些挡他们财路的人。在这类沙子中,河床或海床底下淤积的泥沙又最为抢手。挖出泥沙、疏浚河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包括毁坏冲击河滩——泥沙堆积在河岸边形成冲积扇或者冲积平原,在暴雨的时候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掺入沙子的钢筋混凝土在城郊地区摞起了更大的房屋,人们离城里的工作地点越来越远,每天开车的距离也越来越长,消耗的化石燃料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按照贝斯特的巧妙分析看来,这个星球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沙子就是始作俑者。

贝斯特尤其关注中国的情况,在这里,有着规模最为庞大的农村人口迁徙。他在书中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消费国,而且是人类史上对沙子最贪婪的一个民族”。贝斯特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发大西北,走进内蒙古,他们“为了烧柴而砍伐树木,为了浇灌农田、发展重工业而抽取地下水……直到有一天,地下水枯竭了,土地就干涸了。没有植物的根系能够保持水土、保持重量,地表的土就会被吹走,只剩下鹅卵石和砂砾。这也就意味着,在我们耗尽有用的泥沙的同时,又在生产着无用的沙子”。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沙子的命运正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采掘和消费的一个例子。贝斯特提醒道:“沙子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表面最丰富的东西了,如果连沙子都被我们消耗殆尽,那么人类真的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现在是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的。”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Burning Man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strange wonders of desert lif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是奇景还是废物:从火人节到大沙漠

那些美妙奇幻的沙漠之所以能够存活保留,正是因为它们一点使用价值都没有?

“火人节”期间的黑石城沙漠

每年夏天,火人节都要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里举办。人们像来到了《蓬岛仙舞》(1954年上映的美国歌舞电影)中放荡自由的世外桃源,在一个礼拜的时间里自己动手搭建出一个奇观,尽情随性地呐喊狂欢。威廉·阿特金斯(William Atkins)也去了一次火人节,他的角色却是这个节日里最不惹人喜欢的一类:旁观者。

在《不可估量的世界:沙漠之旅》(The Immeasurable World: Journeys in Desert Places)中,阿特金斯从自己独到的视角出发,幽默地讲述了这趟沙漠旅行的点滴,带读者们来到这座帐篷之城的各个角落、各式景点,来了一趟娱乐之旅。这里有“芭比死亡集中营”、“骆驼趾时装秀”还有“拥抱银行”,他还为读者们奉上了一份“露营排行榜”,从“最商业的营地”到“最尴尬的营地”一一排列。此外,阿特金斯还将聚光灯对准了这场华丽盛宴里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特点,比如说火人节的白人性。“每天早上都有墨西哥裔的工人来这里清洗移动厕所,”阿特金斯写道,“他们可能是你目之所及皮肤颜色最深的人了。”

《不可估量的世界》

在书中,他还指出了火人节面临的根本困境:如何让6万多名“纵火的人”几乎脸贴脸地住在一起(他们赤身裸体已经见怪不怪了),在相安无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当地的公共事业部会预先立好路标,以便让每个参加人员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然而这些路标活不了多久,无政府主义者很快就会在上面涂鸦,画得不成样子,要么就直接把它们拆下来,结果,来参加火人节的人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团团转。阿特金斯写道,“这些破坏公物的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的无法无天,正是最初设立火人节的精神内核。”

“火人”章节被放在书的尾声,首先是向探险家们致敬。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是阿特金斯的英国同胞,他们对沙漠的印象与众不同,对他们来说,大漠不再是一个炼狱,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而远之。在一位当地导游的指引下,阿特金斯到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The Empty Quarter)体验了一把。在这片不毛之地,威弗瑞·塞西格爵士(Sir Wilfred Thesiger)、柏特伦·托马斯(Bertram Thomas)这样的探险家实现了了不起的“发现”,他们到达了那些以往只有游牧民族贝都因人才知道的地方。塞西格爵士享受自己的独身状态,“阿拉伯的劳伦斯”(T.E. Lawrence)也高度颂扬“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和自我克制”,阿特金斯在书中总结了这种对他们有着致命吸引力的状态:“对那些跑到极度干燥的中东去流汗、撒尿、发臭、做梦的旅行者来说,沙漠为他们提供了避难所,让他们远离花园般的英格兰,逃出自己的身体,腾出那么一段空白,忘记我们身体的繁殖力与不洁污秽的纠缠。”

《不可估量的世界:沙漠之旅》一书分量十足,但阿特金斯总是以插科打诨、轻描淡写的口吻娓娓道来。我(指本文作者、自由撰稿人、作家Dennis Drabelle)尤其喜欢他对自己出发去鲁卜哈利沙漠之前鼓捣出的小发明的描写。“那个地方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所以他需要一个“驼峰来给自己保湿——这是一个蓝色的塑料胆状物,造型小巧,可以轻易塞进背包,驼峰上还有一个龙头,可以接上橡胶管,盘在肩膀上,一路上随时随地都能喝上水”。

阿特金斯的行程还包含了澳大利亚的大维多利亚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尔库姆沙漠,亚利桑那州的索诺兰沙漠和埃及的东部沙漠。在东部沙漠,他与科普特基督徒僧侣待在一起,他们认为“沙漠是孤独者的专属乐园”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阿特金斯观察到,当地一位修道士的生活“虽然枯燥,但并不是乐趣全无。事实上,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人们之间的爱。人们见面的时候会互相触摸对方的手,互相祝福,或者接受对方的礼赞”。

《一沙一世界》

在美国记者文斯·贝斯特的《一沙一世界:沙是如何转变人类文明的?》(The World in a Grain: The Story of Sand and How It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一书中,沙子就没这么好的福气了。这本书充满了激情和警醒,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阿特金斯笔下的那些沙漠能存活下来,因为它们一点使用价值都没有。沙子最主要的商业用途就是被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但沙漠里的沙子却连这点儿用都没有,因为它们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水的侵蚀,而且这些沙子颗粒太圆润,很难黏在一起”。放眼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在大批大批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建筑工程也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样一来,建筑商们便一直对适合的沙子垂涎三尺,海盗也干起了偷沙的勾当,甚至不惜杀了那些挡他们财路的人。在这类沙子中,河床或海床底下淤积的泥沙又最为抢手。挖出泥沙、疏浚河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包括毁坏冲击河滩——泥沙堆积在河岸边形成冲积扇或者冲积平原,在暴雨的时候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掺入沙子的钢筋混凝土在城郊地区摞起了更大的房屋,人们离城里的工作地点越来越远,每天开车的距离也越来越长,消耗的化石燃料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按照贝斯特的巧妙分析看来,这个星球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沙子就是始作俑者。

贝斯特尤其关注中国的情况,在这里,有着规模最为庞大的农村人口迁徙。他在书中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消费国,而且是人类史上对沙子最贪婪的一个民族”。贝斯特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发大西北,走进内蒙古,他们“为了烧柴而砍伐树木,为了浇灌农田、发展重工业而抽取地下水……直到有一天,地下水枯竭了,土地就干涸了。没有植物的根系能够保持水土、保持重量,地表的土就会被吹走,只剩下鹅卵石和砂砾。这也就意味着,在我们耗尽有用的泥沙的同时,又在生产着无用的沙子”。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沙子的命运正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采掘和消费的一个例子。贝斯特提醒道:“沙子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表面最丰富的东西了,如果连沙子都被我们消耗殆尽,那么人类真的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现在是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的。”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Burning Man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strange wonders of desert lif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