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商学院学到的知识 真的会影响CEO的商业决策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商学院学到的知识 真的会影响CEO的商业决策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学生吸收了质疑多元化的观点,经过20到30年,他们逐渐晋升,接任大公司的CEO,之后终止了多元化。

大部分商学院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未来的领导人如何领导。但商学院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以及教学对学生的领导力有多少影响力,仍没有定论。

学生在多年之后,成为大型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决策者时,他们的心智与行为,仍然受商学院教育影响吗?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过去三十年来,CEO对公司多元化的决策。

我们会选择多元化,是因为这段时间里,商学学者对多元化的观点曾大幅改变,让我们得以研究学生是否会根据所学,来改变他们的想法。

在1960年代之前,学者一直把多元化视为很有价值的策略。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 Andrews)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哈佛商学院大力推广“商业策略”的概念。1951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写道:“美国企业有目的地进行多元化,是希望组织和盈余都更稳定、更有效率地运用公司资源、让营销运作的花费更值得,或是善用意料之外的机会和特殊的经济情况,以得到更高报酬。”

对多元化的想法在之后有了变化,到了1970年代变成怀疑论,在1980年代更是直接变成批评。这反映了商业教育更广泛的变动,在1970年代,金融经济学成为商学院中最重要的学科,拉凯什·库拉纳(Rakesh Khurana)的著作《从更高的目标到受雇员工》(From Higher Aims to Hired Hands),对这段变化有巨细靡遗的描述。特别是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在学术界与实务界都成为最重要的主流典范。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可能算是最杰出的代理理论学者,他在一篇常被引用的文章中,对多元化提出严厉批评,指出这是“主管投机行为”的一个例子,会牺牲股东的财富。詹森通过学术研究和在哈佛商学院授课,发表新的金融正统学说,表示公司经理人应该避免多元化,专注发展公司的核心能力。

尽管反对多元化的理论和证据开始在1970年代浮现,但直到1980年代仍有许多公司持续多元化。我们的研究试着找出原因,来解释为何美国企业多元化没落的速度如此缓慢。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公司的策略反映了最高层决策者的观点,因此策略的改变源自决策者观点的改变,或是有一群新的决策者上任,而这两种改变都会落在商学院教育的改变之后。

想想看:那些企管硕士学生,在1970、1980年代吸收了质疑多元化的观点后,需要二十到三十年在企业层级之中逐渐晋升,最后接任大公司的CEO,终止多元化。

为了测试这个立论,我们针对1985年到2015年间经营640家美国大型企业的2031位CEO,搜集他们的资料。资料来自多种档案,包括马奎斯世界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彭博(Bloomberg)的高阶主管简介与传记,我们搜集那些CEO的教育背景资料,例如他们在哪一所学校修企管硕士,以及毕业年份。

在我们的样本中,1980年代大约有20%的CEO取得企管硕士学位,1980到1990年代间,这个比率稳定提高,达到33%,并在2000年代维持这个比率。

我们把样本分成三组,分别是在1970年之前、1970年代当中、1980年之后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CEO,然后我们检视这三组样本是否做出不同的多元化策略选择。

我们发现:与没有企管硕士学位的CEO相比,在1970年代之前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CEO,任期内实行多元化的可能性高出17%。另外两组,也就是1970年代当中及之后取得企管硕士的CEO,实行多元化的可能性比非企管硕士CEO低了24%与30%。

即使我们尽力在统计上排除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公司特征、CEO的特质和产业层次的因素,我们仍无法肯定,得出的结果可以反映企管硕士教育的因果效应。可能还有未知的因素,既促使公司聘请一位有企管硕士学位的CEO,也影响CEO的多元化决策。所以很难明确主张企管硕士教育这一项因素,就能决定CEO如何决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一项补充分析。在我们的资料中,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CEO中,有1/4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正好是詹森1985年开始任教,教导代理理论的学校。

考量到他在推广代理理论的重要地位,我们预期,接受他的教导会对学生的多元化观点有长远影响。

当我们只研究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情况,发现詹森加入后才就读哈佛商学院的CEO,与詹森加入前就读哈佛商学院的CEO相比,前者推行多元化的可能性低了83%。我们也把受哈佛商学院教育的CEO,与获得其他学校企管硕士、或是没有企管硕士学位的CEO做比较。我们发现只有在詹森加入后,哈佛商学院的教育仍对多元化有强大的负面效应。

我们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商学院有不同的课程。尽管所有学校的大趋势都是更以金融为中心,但教学内容仍可能有很大差异。在另一项补充分析中,我们用金融学系在商学院的排名作指标。如果接触现代金融经济学,是改变企管硕士毕业生对多元化观点的一项重要因素,我们就预期毕业自商学院顶尖金融学系的CEO,会展现企管硕士教育对多元化的负面效应。其实,只有在曾就读金融领域排名前五十名商学院的CEO身上,才出现1970年代当中或之后企管硕士教育产生的效应。

现在的商学院,包括哈佛商学院,都已经挥别代理理论,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记录下一世代的CEO,如何以不同方式管理。

我们的发现,关系到任教于商学院和其他专业学系的教师。尽管有些学者觉得遗憾,认为管理理论对商业实务和社会的影响很小,但我们的研究显示,长期似乎真的会有影响。

这个结果暗示不止公司多元化策略是如此。例如,已故商学学者萨曼特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曾警告,商学院对管理实务有直接、负面的影响,促成严重的商业丑闻和经济危机。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学者、领导人及专家,正在反思商学院的影响力,目前这个时机,正适合商学教育人员注意到自己的责任与潜力。他们教导的内容很重要,只是要在几年后,才会显现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作者申泽辰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福勒商学院(Fowler College of Business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管理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含公司治理、高阶主管薪酬、高阶主管接班、组织理论。]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原标题:商学院教育如何影响了决策者的决策

最新更新时间:03/17 15:3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商学院学到的知识 真的会影响CEO的商业决策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学生吸收了质疑多元化的观点,经过20到30年,他们逐渐晋升,接任大公司的CEO,之后终止了多元化。

大部分商学院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未来的领导人如何领导。但商学院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以及教学对学生的领导力有多少影响力,仍没有定论。

学生在多年之后,成为大型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决策者时,他们的心智与行为,仍然受商学院教育影响吗?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过去三十年来,CEO对公司多元化的决策。

我们会选择多元化,是因为这段时间里,商学学者对多元化的观点曾大幅改变,让我们得以研究学生是否会根据所学,来改变他们的想法。

在1960年代之前,学者一直把多元化视为很有价值的策略。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 Andrews)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哈佛商学院大力推广“商业策略”的概念。1951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写道:“美国企业有目的地进行多元化,是希望组织和盈余都更稳定、更有效率地运用公司资源、让营销运作的花费更值得,或是善用意料之外的机会和特殊的经济情况,以得到更高报酬。”

对多元化的想法在之后有了变化,到了1970年代变成怀疑论,在1980年代更是直接变成批评。这反映了商业教育更广泛的变动,在1970年代,金融经济学成为商学院中最重要的学科,拉凯什·库拉纳(Rakesh Khurana)的著作《从更高的目标到受雇员工》(From Higher Aims to Hired Hands),对这段变化有巨细靡遗的描述。特别是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在学术界与实务界都成为最重要的主流典范。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可能算是最杰出的代理理论学者,他在一篇常被引用的文章中,对多元化提出严厉批评,指出这是“主管投机行为”的一个例子,会牺牲股东的财富。詹森通过学术研究和在哈佛商学院授课,发表新的金融正统学说,表示公司经理人应该避免多元化,专注发展公司的核心能力。

尽管反对多元化的理论和证据开始在1970年代浮现,但直到1980年代仍有许多公司持续多元化。我们的研究试着找出原因,来解释为何美国企业多元化没落的速度如此缓慢。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公司的策略反映了最高层决策者的观点,因此策略的改变源自决策者观点的改变,或是有一群新的决策者上任,而这两种改变都会落在商学院教育的改变之后。

想想看:那些企管硕士学生,在1970、1980年代吸收了质疑多元化的观点后,需要二十到三十年在企业层级之中逐渐晋升,最后接任大公司的CEO,终止多元化。

为了测试这个立论,我们针对1985年到2015年间经营640家美国大型企业的2031位CEO,搜集他们的资料。资料来自多种档案,包括马奎斯世界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彭博(Bloomberg)的高阶主管简介与传记,我们搜集那些CEO的教育背景资料,例如他们在哪一所学校修企管硕士,以及毕业年份。

在我们的样本中,1980年代大约有20%的CEO取得企管硕士学位,1980到1990年代间,这个比率稳定提高,达到33%,并在2000年代维持这个比率。

我们把样本分成三组,分别是在1970年之前、1970年代当中、1980年之后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CEO,然后我们检视这三组样本是否做出不同的多元化策略选择。

我们发现:与没有企管硕士学位的CEO相比,在1970年代之前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CEO,任期内实行多元化的可能性高出17%。另外两组,也就是1970年代当中及之后取得企管硕士的CEO,实行多元化的可能性比非企管硕士CEO低了24%与30%。

即使我们尽力在统计上排除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公司特征、CEO的特质和产业层次的因素,我们仍无法肯定,得出的结果可以反映企管硕士教育的因果效应。可能还有未知的因素,既促使公司聘请一位有企管硕士学位的CEO,也影响CEO的多元化决策。所以很难明确主张企管硕士教育这一项因素,就能决定CEO如何决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一项补充分析。在我们的资料中,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CEO中,有1/4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正好是詹森1985年开始任教,教导代理理论的学校。

考量到他在推广代理理论的重要地位,我们预期,接受他的教导会对学生的多元化观点有长远影响。

当我们只研究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情况,发现詹森加入后才就读哈佛商学院的CEO,与詹森加入前就读哈佛商学院的CEO相比,前者推行多元化的可能性低了83%。我们也把受哈佛商学院教育的CEO,与获得其他学校企管硕士、或是没有企管硕士学位的CEO做比较。我们发现只有在詹森加入后,哈佛商学院的教育仍对多元化有强大的负面效应。

我们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商学院有不同的课程。尽管所有学校的大趋势都是更以金融为中心,但教学内容仍可能有很大差异。在另一项补充分析中,我们用金融学系在商学院的排名作指标。如果接触现代金融经济学,是改变企管硕士毕业生对多元化观点的一项重要因素,我们就预期毕业自商学院顶尖金融学系的CEO,会展现企管硕士教育对多元化的负面效应。其实,只有在曾就读金融领域排名前五十名商学院的CEO身上,才出现1970年代当中或之后企管硕士教育产生的效应。

现在的商学院,包括哈佛商学院,都已经挥别代理理论,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记录下一世代的CEO,如何以不同方式管理。

我们的发现,关系到任教于商学院和其他专业学系的教师。尽管有些学者觉得遗憾,认为管理理论对商业实务和社会的影响很小,但我们的研究显示,长期似乎真的会有影响。

这个结果暗示不止公司多元化策略是如此。例如,已故商学学者萨曼特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曾警告,商学院对管理实务有直接、负面的影响,促成严重的商业丑闻和经济危机。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学者、领导人及专家,正在反思商学院的影响力,目前这个时机,正适合商学教育人员注意到自己的责任与潜力。他们教导的内容很重要,只是要在几年后,才会显现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作者申泽辰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福勒商学院(Fowler College of Business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管理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含公司治理、高阶主管薪酬、高阶主管接班、组织理论。]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原标题:商学院教育如何影响了决策者的决策

最新更新时间:03/17 15:3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