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iPhone的成功离不开日企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另辟蹊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iPhone的成功离不开日企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另辟蹊径

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态系统时,面临新的问题,两位学者的探讨为我们开了一剂新药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今天,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态系统时,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在今天界面新闻推荐的这篇文章中,我们节选了两位学者的简短探讨,他们为中国企业开了一剂另辟蹊径的新药方。

谢克·匝若(Shaker A. Zahra)——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战略管理与创业系终身讲席教授,创业中心学术主任。

梅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访问学者。

----------

学日企,嵌创新于全球格局

梅亮: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追赶的阶段。当中国本土公司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时候,其实会遇到很多问题的。比如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时需要应对不同的制度体系,而且许多中国企业本身的技术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

谢克·匝若:是的,我承认没有绝对的公平,你能看到许多巴西的企业、土耳其的企业、印度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相似的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在这个利基市场中打造专业性。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也有相似的困境,缘于他们的价值链、供应链,同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需要重塑与更新。因此,由于跨国公司拥有不同的哲学思考、不同的行为方式,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往往遇到许多困难。

日本企业在这一点上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创新延伸现有的分销渠道,同时利用不同的技术创新改变公司的竞争方式。这些技术变革中的许多产品而今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iPhon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日本人实现了手机技术的小型化(iPhone中有很多技术领先的日本零部件供应商)。

现在iPhone的一切都是小型化和微型化了,这是日本企业的功劳。在这个案例中事实上日本企业并没有直接与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展开竞争,相反,日本企业决定整合产业并创造不同的竞争模式,这里就是实现了欧美主导的iPhone的小型化、微型化。中国企业深谙日本企业成功的经验,并不断调整着中国企业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我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你去美国的超市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所以说成功的企业需要明确的价值链定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价值链的各个方面,比如来自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对价值链的影响等。比如美国,其之前对韩国、日本等国的态度是一样的(美国希望占据价值链高端的部分)。

学德企,平衡本土和全球市场

梅亮:如您所言,中国是一个高人口基数的大国,这使得本土大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先天优势条件,您怎么看中国的本土市场对企业的影响?

谢克·匝若:是的。庞大的本土市场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来源。但是我们要注意事实上美国历史上也有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他们由此大规模、高强度地投资技术、以及重大工程项目,以实现创新对本土市场的价值输出。这个战略可以同样被中国借鉴。

从上世纪90年代,我来中国已经好多次了。对比当初,中国现在的基础设施好多了,技术先进多了,学生与技术工作者的能力水平高了许多。我认为现在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同时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庞大的中国本土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有些时候过分强调本土市场可能会使公司忽视国际化,减弱国际化运作的动机。德国公司在这一点上是值得借鉴的,它们有效地平衡了本土市场的投资和国际市场的技术扩散。

[本文节选自《清华管理评论》2018年9月刊文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成长——专访国际管理学著名教授谢克·匝若(Shaker A. Zahra)先生》。]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原标题:原创 美国封杀下,技术创新如何另辟蹊径?——专访国际管理学著名教授谢克•匝若(Shaker A. Zahra)先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iPhone的成功离不开日企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另辟蹊径

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态系统时,面临新的问题,两位学者的探讨为我们开了一剂新药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今天,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态系统时,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在今天界面新闻推荐的这篇文章中,我们节选了两位学者的简短探讨,他们为中国企业开了一剂另辟蹊径的新药方。

谢克·匝若(Shaker A. Zahra)——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战略管理与创业系终身讲席教授,创业中心学术主任。

梅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访问学者。

----------

学日企,嵌创新于全球格局

梅亮: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追赶的阶段。当中国本土公司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时候,其实会遇到很多问题的。比如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时需要应对不同的制度体系,而且许多中国企业本身的技术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

谢克·匝若:是的,我承认没有绝对的公平,你能看到许多巴西的企业、土耳其的企业、印度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相似的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在这个利基市场中打造专业性。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也有相似的困境,缘于他们的价值链、供应链,同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需要重塑与更新。因此,由于跨国公司拥有不同的哲学思考、不同的行为方式,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往往遇到许多困难。

日本企业在这一点上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创新延伸现有的分销渠道,同时利用不同的技术创新改变公司的竞争方式。这些技术变革中的许多产品而今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iPhon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日本人实现了手机技术的小型化(iPhone中有很多技术领先的日本零部件供应商)。

现在iPhone的一切都是小型化和微型化了,这是日本企业的功劳。在这个案例中事实上日本企业并没有直接与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展开竞争,相反,日本企业决定整合产业并创造不同的竞争模式,这里就是实现了欧美主导的iPhone的小型化、微型化。中国企业深谙日本企业成功的经验,并不断调整着中国企业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我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你去美国的超市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所以说成功的企业需要明确的价值链定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价值链的各个方面,比如来自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对价值链的影响等。比如美国,其之前对韩国、日本等国的态度是一样的(美国希望占据价值链高端的部分)。

学德企,平衡本土和全球市场

梅亮:如您所言,中国是一个高人口基数的大国,这使得本土大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先天优势条件,您怎么看中国的本土市场对企业的影响?

谢克·匝若:是的。庞大的本土市场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来源。但是我们要注意事实上美国历史上也有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他们由此大规模、高强度地投资技术、以及重大工程项目,以实现创新对本土市场的价值输出。这个战略可以同样被中国借鉴。

从上世纪90年代,我来中国已经好多次了。对比当初,中国现在的基础设施好多了,技术先进多了,学生与技术工作者的能力水平高了许多。我认为现在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同时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庞大的中国本土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有些时候过分强调本土市场可能会使公司忽视国际化,减弱国际化运作的动机。德国公司在这一点上是值得借鉴的,它们有效地平衡了本土市场的投资和国际市场的技术扩散。

[本文节选自《清华管理评论》2018年9月刊文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成长——专访国际管理学著名教授谢克·匝若(Shaker A. Zahra)先生》。]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原标题:原创 美国封杀下,技术创新如何另辟蹊径?——专访国际管理学著名教授谢克•匝若(Shaker A. Zahra)先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