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1岁之前的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纽约客》漫画家莉亚娜·芬克的焦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1岁之前的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纽约客》漫画家莉亚娜·芬克的焦虑

记录“微恶意”、在问答专栏向陌生人提建议,现在,在漫画自传《供人传阅》中,芬克用她的笔去描绘自己。

童年时的莉亚娜·芬克

想想看所有充斥在你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烦恼吧,它们默不作声就把你惹恼、令你不快。它们如此平常,以至于你竟察觉不到被冒犯:也许是上班路上那些横穿马路的人,埋头盯着手机朝你撞过来的人,咖啡馆里插队的人。

《纽约客》漫画家莉亚娜·芬克(Liana Finck)把这些称为“微恶意——人们互相施加的微暴力”。从远处瞧瞧(浏览一下她的Instagram),就能轻易看出芬克的主要烦恼:她附近的纽约市咖啡馆奇特的座位布局,粗鲁地闯进她的私人空间的人,走得慢的人。然而,正是这双辨别小烦恼的慧眼让她火了起来。尽管她觉得这种“小题大做”会让她异于常人,但是似乎世上有足够多相同感受的灵魂让她成为其中的普罗大众(Instagram上,她的两百万粉丝相当热诚,以至于她的自我简介写着“你或许也如此”)。

“我那些对人们的所有怪异感受都是关于自己的。我总是自闭而羞怯,但我想知道这些是否也是你整个的生活状态。我也许会慢慢习惯世上这些怪异的事,不再对它们感到焦虑。”她说道,听上去并不肯定。

芬克的风格反映了她的焦虑:她的人物都是纺锤形的涂鸦,长着孩子气的脸庞,有时候简单得只有一个下巴或者两只鼓起来的眼睛。它可以表现任何事物,却又非常简单。芬克能够在一幅涂鸦中再现复杂的感情状态——她把这种天分归功于她的通感。人们或许以为,像她这样作画,必定需要超凡的自信,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美丽都无处遁形。“谢谢,”她特别严肃地回答说,“我是假装的。我的梦想是在工作时加入思索。我不知道这种状态是否曾经有过。”

芬克酷爱观察人类行为,无论是通过问答专栏(在《纽约客》“亲爱的佩珀”专栏,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陌生人的浪漫困境、焦虑问题和生活苦恼)、广播对谈还是单纯地瞧瞧行人。但是她的新书《供人传阅》(Passing for Human)全是关于最熟悉的人:她自己和她的家人。

围绕着一个家族故事——女性伴着一个影子共同出生,影子是她们真实自我的化身,《供人传阅》属于成长小说的类型,它将所有决定性的瞬间一一呈现,正是这些瞬间造就了今日的芬克。她的影子,那个早年间观察着她的模糊形象,既激发她前进,又把她拽回来,是芬克对一个小女孩曾有过的所有奇怪记忆的解释:因为“看到了事物的灵魂”而对着石头和植物说话,这样的她交了一个想象中的朋友,努力去练习与人交流(在跟她的狗佩珀“学习”之后,她曾朝着大人们吠叫)。然后,在11岁时,她开始故意去实施她所认为的正常举止,改变着装,也患上了饮食失调症——以及最后,交上了朋友。但是,她失去了影子。

芬克煞有介事地谈论着她的影子,仿佛它是一个远离了她的生活的真实朋友:“它不是自我,而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裁判。它跟随着你,比你更懂你自己,指导你什么对你是正确的。我的影子是个负担,它让我怪异、羞怯、笨拙。但是它也教给了我绘画,所以也不全是坏事。”

选自莉亚娜·芬克的《供人传阅》 图片来源:Jonathan Cape

《供人传阅》也是一部关于创世的神话:整个世界、婴孩、居所、童年故事——甚至书本身也是如此,叙述不断地重新开始,因为芬克一再尝试解释自己。芬克是犹太人,她把建筑师母亲建造的童年居所与上帝设计伊甸园的努力相提并论(芬克信仰的上帝也是女性,她默默地用黏土建造了天堂)。家人的信仰让她很不安:她常读《妥拉》并热爱希伯来人,但在父母的正统社区,她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此外犹太人的假期有很多,真的太多了。在所有这些聚会里,你会感到自己仿佛身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她叫苦不迭。

对于词汇,芬克有一种令人瞩目的天分,既古怪又精确:对她来说,学校像是“过紧的运动裤”,她的父亲“很聪明,不过是那种‘总统自传’式的聪明”。然而,她仍在与交流作斗争。她把日常交流的感受比作观光者在国外感受到的渐渐增加的恐慌——陷进自己的想法里,搜罗完美的词汇去“满足”交谈的对象。

绘画是完美的交流方式,然后——直到它不再是了。无数艺术家和作家都谈过靠着临摹来学习。对芬克来说,她的最爱变成了一种负担:“大学毕业我开始当一名漫画家时,我相当艰苦地努力着。我想着,除非我是丹尼尔·克罗斯、村上春树,或者索尔·斯坦伯格,否则我成不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只是他们的无趣版本。”比起童年时下的功夫,在纽约库伯联盟学院期间创作的所有作品都要“下苦工”,太过刻意:“我想在11岁前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我曾是完美主义者,但我并不想成为专业人员。”

这些天里,芬克只用一只黑色钢笔工作,对她来说这是一个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她放松了下来。因为她通过《纽约客》找到了她的人群,勇敢地出版了一本暴露自己的自传,以及如她所指出的,学会了“让自己变得外向,对我来说从来不曾如此自然”。

她或许是世上唯一的让自己的焦虑——有关感到孤独,感到被误解——被社交媒体缓解、而不是加强的人了。“我开始感到,通过Instagram,仿佛我的邪祟被驱除了。我感到再也不想描绘它们了,”她说道,“这就有点遗憾了。”

(翻译:鲜林)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卫报

原标题:'I was a real artist until I turned 11': the anxieties of New Yorker cartoonist Liana Finck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Instagram

2.8k
  • Instagram将测试对包含裸露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的功能,以保护青少年安全
  • 高尔夫服饰Keypote已经做好了来中国“抢钱”的准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1岁之前的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纽约客》漫画家莉亚娜·芬克的焦虑

记录“微恶意”、在问答专栏向陌生人提建议,现在,在漫画自传《供人传阅》中,芬克用她的笔去描绘自己。

童年时的莉亚娜·芬克

想想看所有充斥在你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烦恼吧,它们默不作声就把你惹恼、令你不快。它们如此平常,以至于你竟察觉不到被冒犯:也许是上班路上那些横穿马路的人,埋头盯着手机朝你撞过来的人,咖啡馆里插队的人。

《纽约客》漫画家莉亚娜·芬克(Liana Finck)把这些称为“微恶意——人们互相施加的微暴力”。从远处瞧瞧(浏览一下她的Instagram),就能轻易看出芬克的主要烦恼:她附近的纽约市咖啡馆奇特的座位布局,粗鲁地闯进她的私人空间的人,走得慢的人。然而,正是这双辨别小烦恼的慧眼让她火了起来。尽管她觉得这种“小题大做”会让她异于常人,但是似乎世上有足够多相同感受的灵魂让她成为其中的普罗大众(Instagram上,她的两百万粉丝相当热诚,以至于她的自我简介写着“你或许也如此”)。

“我那些对人们的所有怪异感受都是关于自己的。我总是自闭而羞怯,但我想知道这些是否也是你整个的生活状态。我也许会慢慢习惯世上这些怪异的事,不再对它们感到焦虑。”她说道,听上去并不肯定。

芬克的风格反映了她的焦虑:她的人物都是纺锤形的涂鸦,长着孩子气的脸庞,有时候简单得只有一个下巴或者两只鼓起来的眼睛。它可以表现任何事物,却又非常简单。芬克能够在一幅涂鸦中再现复杂的感情状态——她把这种天分归功于她的通感。人们或许以为,像她这样作画,必定需要超凡的自信,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美丽都无处遁形。“谢谢,”她特别严肃地回答说,“我是假装的。我的梦想是在工作时加入思索。我不知道这种状态是否曾经有过。”

芬克酷爱观察人类行为,无论是通过问答专栏(在《纽约客》“亲爱的佩珀”专栏,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陌生人的浪漫困境、焦虑问题和生活苦恼)、广播对谈还是单纯地瞧瞧行人。但是她的新书《供人传阅》(Passing for Human)全是关于最熟悉的人:她自己和她的家人。

围绕着一个家族故事——女性伴着一个影子共同出生,影子是她们真实自我的化身,《供人传阅》属于成长小说的类型,它将所有决定性的瞬间一一呈现,正是这些瞬间造就了今日的芬克。她的影子,那个早年间观察着她的模糊形象,既激发她前进,又把她拽回来,是芬克对一个小女孩曾有过的所有奇怪记忆的解释:因为“看到了事物的灵魂”而对着石头和植物说话,这样的她交了一个想象中的朋友,努力去练习与人交流(在跟她的狗佩珀“学习”之后,她曾朝着大人们吠叫)。然后,在11岁时,她开始故意去实施她所认为的正常举止,改变着装,也患上了饮食失调症——以及最后,交上了朋友。但是,她失去了影子。

芬克煞有介事地谈论着她的影子,仿佛它是一个远离了她的生活的真实朋友:“它不是自我,而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裁判。它跟随着你,比你更懂你自己,指导你什么对你是正确的。我的影子是个负担,它让我怪异、羞怯、笨拙。但是它也教给了我绘画,所以也不全是坏事。”

选自莉亚娜·芬克的《供人传阅》 图片来源:Jonathan Cape

《供人传阅》也是一部关于创世的神话:整个世界、婴孩、居所、童年故事——甚至书本身也是如此,叙述不断地重新开始,因为芬克一再尝试解释自己。芬克是犹太人,她把建筑师母亲建造的童年居所与上帝设计伊甸园的努力相提并论(芬克信仰的上帝也是女性,她默默地用黏土建造了天堂)。家人的信仰让她很不安:她常读《妥拉》并热爱希伯来人,但在父母的正统社区,她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此外犹太人的假期有很多,真的太多了。在所有这些聚会里,你会感到自己仿佛身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她叫苦不迭。

对于词汇,芬克有一种令人瞩目的天分,既古怪又精确:对她来说,学校像是“过紧的运动裤”,她的父亲“很聪明,不过是那种‘总统自传’式的聪明”。然而,她仍在与交流作斗争。她把日常交流的感受比作观光者在国外感受到的渐渐增加的恐慌——陷进自己的想法里,搜罗完美的词汇去“满足”交谈的对象。

绘画是完美的交流方式,然后——直到它不再是了。无数艺术家和作家都谈过靠着临摹来学习。对芬克来说,她的最爱变成了一种负担:“大学毕业我开始当一名漫画家时,我相当艰苦地努力着。我想着,除非我是丹尼尔·克罗斯、村上春树,或者索尔·斯坦伯格,否则我成不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只是他们的无趣版本。”比起童年时下的功夫,在纽约库伯联盟学院期间创作的所有作品都要“下苦工”,太过刻意:“我想在11岁前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我曾是完美主义者,但我并不想成为专业人员。”

这些天里,芬克只用一只黑色钢笔工作,对她来说这是一个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她放松了下来。因为她通过《纽约客》找到了她的人群,勇敢地出版了一本暴露自己的自传,以及如她所指出的,学会了“让自己变得外向,对我来说从来不曾如此自然”。

她或许是世上唯一的让自己的焦虑——有关感到孤独,感到被误解——被社交媒体缓解、而不是加强的人了。“我开始感到,通过Instagram,仿佛我的邪祟被驱除了。我感到再也不想描绘它们了,”她说道,“这就有点遗憾了。”

(翻译:鲜林)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卫报

原标题:'I was a real artist until I turned 11': the anxieties of New Yorker cartoonist Liana Finck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