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读10万字 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读10万字 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在《读者,回家吧》一书中主张,现代读者应该形成“双语大脑”,即能够在各种媒体之间任意切换,既能够从轻阅读转到深度阅读,也能从深度阅读转回到轻阅读中。

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曾担心,在如今这个时代,沉浸在各式各样的屏幕当中,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许多东西。阅读便是其中一种。去重读那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既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能力。在《读者,回家吧》(Reader, Come Home)这本书中,她记录了在自己身上所做的一个实验:她试着去重读赫尔曼·黑塞的《卢迪老师》,她说这本书曾是“早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但她的第一次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于是沃尔夫又试了一次。她强迫自己先从20分钟的间隔开始阅读,并最终找回了“之前阅读方面的自我”。

这个实验背后的问题是:“作为曾经的一个读者,我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贯穿于《读者,回家吧》整本书当中。

我们如今正处于旧方法与新方法的历史交汇节点上,因此,沃尔夫想要知道,我们的阅读大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沃尔夫这一生都非常喜欢读书,并且将自己对书籍的热爱转化为了职业,成为了一名认知神经学家。她还想要知道,人类在一开始是如何开始了读书这样一件令人讶异的事情的。

2007年,沃尔夫曾在自己的《普鲁斯特与乌贼》(Proust and the Squid)一书中说道,读书和视力不一样,并不是在人类的进化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在这本著作中,她研究了神经的可塑性,这是我们的大脑所拥有的一种神奇的适应能力。同时,她还认为,当一位读者遇到文字的时候,“神经马戏团(neurological circus)”就开始蓄势待发。她说,马戏团中有三个表演场地,表演者之间会进行互动。与此相似的是,当人类开始阅读的时候,视觉、语言、认知等多重元素都会做好准备。于是,沃尔夫将这些元素与马戏团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比较。沃尔夫的这一比较可能有失恰当,但是这也表明了人类在阅读过程中大脑中会在神经层面上演一场杂技。

《读者,回家吧》

她解释道,神经可塑性使得人类能够培养“深度阅读的马戏团”。同时,这也会使得我们很容易受到持续的电子流输入的影响。抓着手机、不断地向下滑动查看Instagram动态,整天刷网站,“我们生活在一个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世界当中,”她写道。

在书中,沃尔夫援引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其中一篇研究认为,平均每个人“每天在各种设备上共消耗34兆字节”——基本上相当于十万字的文字信息。“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时间,以及每天34兆的东西,都无法增强我们的深度阅读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沃尔夫认为。确实如此。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顺便用谷歌搜索了一下,发现《米德尔马契》这本书有31.6万个字。即便是在大学期间,如果我在24小时内快速读完这本书的三分之一,我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东西。

沃尔夫认为,我们已有充足的理由警醒起来。但是,《读者,回家吧》这本书并没有对生活中的电子设备感到绝望。这并不是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的《浅薄》。沃尔夫认为(并希望)年轻人们能够形成“双语大脑”(“biliterate brain”),学着去形成“与早先完全不同的阅读模式”。她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专业的信号切换员(expert code switchers)”,能够在各种媒体之间任意切换,既能够从轻阅读转到深度阅读,也能从深度阅读转回到轻阅读中,就像掌握两种语言的人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任意切换一样。我们是这样希望的。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实际性的练习。沃尔夫认为,早期的儿童教育应该继续使用纸质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增加电子设备和电子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儿童应该怎样使用,无论是在纸质版还是电子软件上,这对于学习“之后的内容”十分重要——除此之外,还包括如何控制时间以及如何减少注意力的分散(我也想报名)。沃尔夫认为,教师们应该接受更为优质的训练,学习如何在课堂上高效地使用科技。给孩子们发放iPad并不能教他们如何通过这些设备进行良好的阅读,以及如何掌控耗费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们以及家长们进行积极的指导。她还希望,人们能够进行更多的研究,去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包括那些患有读写困难症的人群,因为他们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是电子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最光明的前景之一。

电子科技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平等,但同时也能够消弭不平等的存在。并不是每一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够拥有书籍,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电脑或网络。而沃尔夫认为,这仅仅是第一个困难而已。“仅仅拥有这些东西,并不能保证孩子们能够以健康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她写道。

《读者,回家吧》这本书既探讨了未来的状况,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旧式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本书引用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约翰·邓恩、托妮·莫里森、马塞尔·普鲁斯特、埃利·威塞尔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名言。这本书是由一封封信件组成的,是“你的作者”写给“亲爱的读者”的信件。这些信件希望能够让人们记得,书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工具。

这种结构会让人们感觉到,《读者,回家吧》这本书就像是以一种过时却充满魅力的方式,回到了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一样,如果那个时代确实存在过的话。沃尔夫认为,深度阅读在认知方面以及社会层面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她却没有承认,并非每个人都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

她说,如果我们不保护和珍惜邓恩所说的“安静的眼睛”,那么,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还会加速核心民主价值观的流失,而这些价值观原本就早已在美国公众和私人生活中逐渐淡化了。她担心,如今的我们缺乏“认知耐心”,因而无法分辨虚假新闻,无法尊重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看法。这会让这个原本已经脆弱的国家更加脆弱,使其受到蛊惑人心的政客、白人至上主义者、俄罗斯黑客以及其他负面势力的影响。

在《读者,回家吧》这本书中,沃尔夫说出了我们需要保护的东西:知识、分析性思维、持续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由书籍激发出来的对他人的同情心。她认为,电子媒体本身并不意味着深度阅读的消亡,相反,电子媒体甚至有可能推动人们的深度阅读。她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关注我们使用科技的情况以及科技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我们——所有人——都会失去很多。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读10万字 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在《读者,回家吧》一书中主张,现代读者应该形成“双语大脑”,即能够在各种媒体之间任意切换,既能够从轻阅读转到深度阅读,也能从深度阅读转回到轻阅读中。

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曾担心,在如今这个时代,沉浸在各式各样的屏幕当中,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许多东西。阅读便是其中一种。去重读那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既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能力。在《读者,回家吧》(Reader, Come Home)这本书中,她记录了在自己身上所做的一个实验:她试着去重读赫尔曼·黑塞的《卢迪老师》,她说这本书曾是“早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但她的第一次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于是沃尔夫又试了一次。她强迫自己先从20分钟的间隔开始阅读,并最终找回了“之前阅读方面的自我”。

这个实验背后的问题是:“作为曾经的一个读者,我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贯穿于《读者,回家吧》整本书当中。

我们如今正处于旧方法与新方法的历史交汇节点上,因此,沃尔夫想要知道,我们的阅读大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沃尔夫这一生都非常喜欢读书,并且将自己对书籍的热爱转化为了职业,成为了一名认知神经学家。她还想要知道,人类在一开始是如何开始了读书这样一件令人讶异的事情的。

2007年,沃尔夫曾在自己的《普鲁斯特与乌贼》(Proust and the Squid)一书中说道,读书和视力不一样,并不是在人类的进化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在这本著作中,她研究了神经的可塑性,这是我们的大脑所拥有的一种神奇的适应能力。同时,她还认为,当一位读者遇到文字的时候,“神经马戏团(neurological circus)”就开始蓄势待发。她说,马戏团中有三个表演场地,表演者之间会进行互动。与此相似的是,当人类开始阅读的时候,视觉、语言、认知等多重元素都会做好准备。于是,沃尔夫将这些元素与马戏团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比较。沃尔夫的这一比较可能有失恰当,但是这也表明了人类在阅读过程中大脑中会在神经层面上演一场杂技。

《读者,回家吧》

她解释道,神经可塑性使得人类能够培养“深度阅读的马戏团”。同时,这也会使得我们很容易受到持续的电子流输入的影响。抓着手机、不断地向下滑动查看Instagram动态,整天刷网站,“我们生活在一个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世界当中,”她写道。

在书中,沃尔夫援引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其中一篇研究认为,平均每个人“每天在各种设备上共消耗34兆字节”——基本上相当于十万字的文字信息。“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时间,以及每天34兆的东西,都无法增强我们的深度阅读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沃尔夫认为。确实如此。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顺便用谷歌搜索了一下,发现《米德尔马契》这本书有31.6万个字。即便是在大学期间,如果我在24小时内快速读完这本书的三分之一,我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东西。

沃尔夫认为,我们已有充足的理由警醒起来。但是,《读者,回家吧》这本书并没有对生活中的电子设备感到绝望。这并不是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的《浅薄》。沃尔夫认为(并希望)年轻人们能够形成“双语大脑”(“biliterate brain”),学着去形成“与早先完全不同的阅读模式”。她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专业的信号切换员(expert code switchers)”,能够在各种媒体之间任意切换,既能够从轻阅读转到深度阅读,也能从深度阅读转回到轻阅读中,就像掌握两种语言的人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任意切换一样。我们是这样希望的。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实际性的练习。沃尔夫认为,早期的儿童教育应该继续使用纸质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增加电子设备和电子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儿童应该怎样使用,无论是在纸质版还是电子软件上,这对于学习“之后的内容”十分重要——除此之外,还包括如何控制时间以及如何减少注意力的分散(我也想报名)。沃尔夫认为,教师们应该接受更为优质的训练,学习如何在课堂上高效地使用科技。给孩子们发放iPad并不能教他们如何通过这些设备进行良好的阅读,以及如何掌控耗费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们以及家长们进行积极的指导。她还希望,人们能够进行更多的研究,去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包括那些患有读写困难症的人群,因为他们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是电子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最光明的前景之一。

电子科技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平等,但同时也能够消弭不平等的存在。并不是每一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够拥有书籍,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电脑或网络。而沃尔夫认为,这仅仅是第一个困难而已。“仅仅拥有这些东西,并不能保证孩子们能够以健康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她写道。

《读者,回家吧》这本书既探讨了未来的状况,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旧式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本书引用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约翰·邓恩、托妮·莫里森、马塞尔·普鲁斯特、埃利·威塞尔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名言。这本书是由一封封信件组成的,是“你的作者”写给“亲爱的读者”的信件。这些信件希望能够让人们记得,书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工具。

这种结构会让人们感觉到,《读者,回家吧》这本书就像是以一种过时却充满魅力的方式,回到了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一样,如果那个时代确实存在过的话。沃尔夫认为,深度阅读在认知方面以及社会层面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她却没有承认,并非每个人都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

她说,如果我们不保护和珍惜邓恩所说的“安静的眼睛”,那么,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还会加速核心民主价值观的流失,而这些价值观原本就早已在美国公众和私人生活中逐渐淡化了。她担心,如今的我们缺乏“认知耐心”,因而无法分辨虚假新闻,无法尊重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看法。这会让这个原本已经脆弱的国家更加脆弱,使其受到蛊惑人心的政客、白人至上主义者、俄罗斯黑客以及其他负面势力的影响。

在《读者,回家吧》这本书中,沃尔夫说出了我们需要保护的东西:知识、分析性思维、持续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由书籍激发出来的对他人的同情心。她认为,电子媒体本身并不意味着深度阅读的消亡,相反,电子媒体甚至有可能推动人们的深度阅读。她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关注我们使用科技的情况以及科技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我们——所有人——都会失去很多。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