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乏人问津的腾势,能否让比亚迪打开纯电动车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乏人问津的腾势,能否让比亚迪打开纯电动车市场?

作为定位较为高端的纯电动车品牌,腾势未来的发展轨迹,也是比亚迪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

从2010年签署谅解备忘录,到2014年首款产品正式上市,比亚迪和戴姆勒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品牌:腾势,正逐渐走向公众的视线范围内。

今年三月下旬,从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传来两则人事变动消息:一是,原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出任合资公司副总裁,主管腾势品牌汽车的市场销售和渠道售后业务;二是,原比亚迪发展规划部总经理严琛加入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任首席执行官。

这两位腾势的新高管,之前都在比亚迪供职多年:李云飞主要负责渠道建设、公共关系维护,曾多次在网络上就针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质疑进行回击;严琛则统管汽车产业综合管理业务,具有丰富的电动汽车运营管理经验,并多年负责政府公共关系事务。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将自己培养多年的年轻干将们,调入这个全新的合资公司,期望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带领腾势开辟一个新战场。

作为定位较为高端的纯电动车品牌,腾势未来的发展轨迹,也是比亚迪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在戴姆勒集团眼中,腾势可以看做是新能源领域在中国市场的一个试探性的布局,未来戴姆勒旗下的奔驰品牌,也会进入中国市场。

与合资伙伴的心态不同,对比亚迪而言,腾势则更像是“自家的孩子”,这个拥有戴姆勒作为合作伙伴的品牌,未来能否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站住脚,树立高端形象,直接关系到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总体布局。

在合资公司的分工中,比亚迪“主内”:提供车辆电池、电控、电机三大核心零部件;而戴姆勒则“主外”:提供其在整车构架、造车流程、质量控制和安全测试标准等方面的经验。戴姆勒的技术支持,也有助于比亚迪补齐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一些短板,学习国际一流整车制造的体系要求和标准。

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上,腾势发布了首款电动车产品,并于第四季度陆续在各个城市上市。和市面上大部分电动车在传统车架构上进行改进不同,腾势是一款专门针对电动车底盘从零开发的全新车型,在外观上,则基本保持了原型车的设计风格,造型和比亚迪自己的新能源车产品风格迥异,较为保守。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认为,相对低调的产品外观设计风格,可能与腾势想要打开公务/商务用车市场有关,此前腾势曾透露其主要目标集中于两大类客户,第一大类是私人的用车消费者,第二大类就是集团用车的消费者。

从上表的销量数据中不难看出,相比在上海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比亚迪“秦”,腾势上市几个月内,产品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腾势的产品可以摆进国内奔驰的4S店展厅,但纯电动产品、较高的售价、尚未形成的品牌知名度,都影响到了这款电动车的销量,乏人问津的现状,也是腾势短期内无法回避的。

从这个现状看,比亚迪陆续将严琛和李云飞调入腾势汽车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腾势需要这两位深谙电动汽车运营、支持政策,并有多年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战经验的高管。自2014年以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不仅出台针对电动汽车购买的多项激励政策,更是不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对政策敏感的车市极有可能在这一轮政策热潮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各种利好政策同样也为腾势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如何利用对电动车市场的理解和政府政策把握上的经验,带领腾势品牌在电动车发展浪潮上占据先机,是腾势新领导团队面对的第一道考题。

2014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共同出席“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发布活动,共同启动了中德两国共计8辆电动汽车的充电演示装置。这意味着中德两国电动汽车采用了统一的交流电充电设施通讯标准,可采用相同的交流充电系统进行充电。就在默克尔和苗圩共同按下启动键的时候,身后展台正中间位置所摆放着的正是腾势。

为推进腾势进入私人消费市场,比亚迪戴姆勒选择与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合作,向市场推出了包括公共充电、家庭充电、商业充电等多种充电解决方案。“去消费者指定的地点安装充电桩”是腾势与ABB合作的具体模式,同时腾势也在和一些商业地产商进行合作,如在大型商场安装充电桩。

尽管如此,腾势目前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来自于基础设施的薄弱。2014年北京推出的六期新能源车摇号指标中,五期的额度都没有用完。且剩余指标有增无减。第一期无人认领的指标238个,到第六期上升到2129个,甚至超过了当期申请通过审核的数量。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纯电动车型产品,仍心存使用方面的各种疑问。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缺乏也阻碍了这些新能源车型在大城市的推广进度。

比亚迪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可以看做是新时代下“以技术换技术”的合资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无论是戴姆勒的整车制造技术,还是比亚迪汽车成熟、高性价比的电动技术,都让腾势电动车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随着腾势在国内团队的逐渐完善,如果能借好2015年国内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之“势”,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未来可能仍存不错的发展机会。如何借势?腾势在接下来两年中,必须不断尝试在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

对于国内纯电动车市场的未来,《童济仁的汽车评论》认为,只有当没有政府高额补贴、没有无需摇号拍牌限行的诱惑、没有专家学者的鼓吹,电动车能够依靠自身的魅力让消费者争相购买时,才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真正“红火”的时候,从目前看,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仍非常遥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乏人问津的腾势,能否让比亚迪打开纯电动车市场?

作为定位较为高端的纯电动车品牌,腾势未来的发展轨迹,也是比亚迪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

从2010年签署谅解备忘录,到2014年首款产品正式上市,比亚迪和戴姆勒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品牌:腾势,正逐渐走向公众的视线范围内。

今年三月下旬,从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传来两则人事变动消息:一是,原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出任合资公司副总裁,主管腾势品牌汽车的市场销售和渠道售后业务;二是,原比亚迪发展规划部总经理严琛加入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任首席执行官。

这两位腾势的新高管,之前都在比亚迪供职多年:李云飞主要负责渠道建设、公共关系维护,曾多次在网络上就针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质疑进行回击;严琛则统管汽车产业综合管理业务,具有丰富的电动汽车运营管理经验,并多年负责政府公共关系事务。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将自己培养多年的年轻干将们,调入这个全新的合资公司,期望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带领腾势开辟一个新战场。

作为定位较为高端的纯电动车品牌,腾势未来的发展轨迹,也是比亚迪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在戴姆勒集团眼中,腾势可以看做是新能源领域在中国市场的一个试探性的布局,未来戴姆勒旗下的奔驰品牌,也会进入中国市场。

与合资伙伴的心态不同,对比亚迪而言,腾势则更像是“自家的孩子”,这个拥有戴姆勒作为合作伙伴的品牌,未来能否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站住脚,树立高端形象,直接关系到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总体布局。

在合资公司的分工中,比亚迪“主内”:提供车辆电池、电控、电机三大核心零部件;而戴姆勒则“主外”:提供其在整车构架、造车流程、质量控制和安全测试标准等方面的经验。戴姆勒的技术支持,也有助于比亚迪补齐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一些短板,学习国际一流整车制造的体系要求和标准。

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上,腾势发布了首款电动车产品,并于第四季度陆续在各个城市上市。和市面上大部分电动车在传统车架构上进行改进不同,腾势是一款专门针对电动车底盘从零开发的全新车型,在外观上,则基本保持了原型车的设计风格,造型和比亚迪自己的新能源车产品风格迥异,较为保守。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认为,相对低调的产品外观设计风格,可能与腾势想要打开公务/商务用车市场有关,此前腾势曾透露其主要目标集中于两大类客户,第一大类是私人的用车消费者,第二大类就是集团用车的消费者。

从上表的销量数据中不难看出,相比在上海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比亚迪“秦”,腾势上市几个月内,产品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腾势的产品可以摆进国内奔驰的4S店展厅,但纯电动产品、较高的售价、尚未形成的品牌知名度,都影响到了这款电动车的销量,乏人问津的现状,也是腾势短期内无法回避的。

从这个现状看,比亚迪陆续将严琛和李云飞调入腾势汽车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腾势需要这两位深谙电动汽车运营、支持政策,并有多年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战经验的高管。自2014年以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不仅出台针对电动汽车购买的多项激励政策,更是不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对政策敏感的车市极有可能在这一轮政策热潮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各种利好政策同样也为腾势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如何利用对电动车市场的理解和政府政策把握上的经验,带领腾势品牌在电动车发展浪潮上占据先机,是腾势新领导团队面对的第一道考题。

2014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共同出席“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发布活动,共同启动了中德两国共计8辆电动汽车的充电演示装置。这意味着中德两国电动汽车采用了统一的交流电充电设施通讯标准,可采用相同的交流充电系统进行充电。就在默克尔和苗圩共同按下启动键的时候,身后展台正中间位置所摆放着的正是腾势。

为推进腾势进入私人消费市场,比亚迪戴姆勒选择与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合作,向市场推出了包括公共充电、家庭充电、商业充电等多种充电解决方案。“去消费者指定的地点安装充电桩”是腾势与ABB合作的具体模式,同时腾势也在和一些商业地产商进行合作,如在大型商场安装充电桩。

尽管如此,腾势目前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来自于基础设施的薄弱。2014年北京推出的六期新能源车摇号指标中,五期的额度都没有用完。且剩余指标有增无减。第一期无人认领的指标238个,到第六期上升到2129个,甚至超过了当期申请通过审核的数量。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纯电动车型产品,仍心存使用方面的各种疑问。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缺乏也阻碍了这些新能源车型在大城市的推广进度。

比亚迪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可以看做是新时代下“以技术换技术”的合资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无论是戴姆勒的整车制造技术,还是比亚迪汽车成熟、高性价比的电动技术,都让腾势电动车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随着腾势在国内团队的逐渐完善,如果能借好2015年国内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之“势”,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未来可能仍存不错的发展机会。如何借势?腾势在接下来两年中,必须不断尝试在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

对于国内纯电动车市场的未来,《童济仁的汽车评论》认为,只有当没有政府高额补贴、没有无需摇号拍牌限行的诱惑、没有专家学者的鼓吹,电动车能够依靠自身的魅力让消费者争相购买时,才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真正“红火”的时候,从目前看,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仍非常遥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