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Design in China】i-am-chen:来认识下中国把针织做得最明媚的设计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Design in China】i-am-chen:来认识下中国把针织做得最明媚的设计师

从工科生辗转成为“织女”,支晨想做“聪明”的设计。

i-am-chen 2017秋冬系列(图片来源:i-am-chen)

文|加琳玮

编辑|周卓然

“我又被抄袭了!”

支晨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距离她设计的针织衫和针织裙被网红服装店抄袭不过半年,又有朋友告诉她市面上出现了其他仿款,只是这一次她没有心力再去维权了。因为她意识到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声量上,独立设计师都很难与背后有经纪公司支撑的网红抗衡。记得上一次,她还被网红的粉丝叫作“原创狗”。

支晨的女装品牌i-am-chen成立快两年了,现在工作室的人数只能凑齐一桌麻将——一个负责对外沟通的合伙人、一个助理、一个生产经理和她自己。她觉得要想解决被大公司“欺负”的问题,要么提高抄袭难度,要么就把牌子做大。

其实i-am-chen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从2017秋冬系列入驻的两家店,到2019春夏系列的50家店,每一季数量都在成倍增长。现在已经卖去了Browns、Machine-A、连卡佛等知名多品牌零售商处。在中国,i-am-chen入驻了The Balancing、集盒、素然等约20个买手店品牌。

在上海嘉里中心的素然店铺中,i-am-chen的货架摆在一进门的地方。售货员说,有些款式已经售罄,想买还得从南京调货。

越来越多的买手注意到i-am-chen,与它的风格自然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挂在货架上,还是穿着走在人群中,i-am-chen都有极高的辨识度,几乎每件单品的色彩都十分鲜亮,衣服上略微抽象的图案,搭配圆润的勾画手法显得俏皮童趣。

面料方面,支晨主攻针织,她擅长把不同特性的纱线组合起来,创造与传统毛衣不同的质感,既保留了针织的柔软感,又能让版型挺阔。

Tube Showroom已经与支晨合作了三季,创始人Zemira Xu回忆起第一次看到i-am-chen时,是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很喜欢她对色彩的运用,因为要把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但i-am-chen的色彩呈现就很有年轻的活力感,目前市场上这样定位的品牌还比较少。”

i-am-chen 2018秋冬系列
i-am-chen 2018秋冬系列
i-am-chen 2019春夏系列
i-am-chen 2019春夏系列

今年7月,i-am-chen和中国的Angel Chen、日本的Yohei Ohno以及韩国的Youser获得了国际羊毛标志大奖亚洲半决赛优胜奖,设计师每人都获得了七万澳币的奖金。接下来,他们需要制作美丽诺羊毛胶囊系列,用于角逐明年2月在伦敦的全球总决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在连卡佛、Mytheresa、Harvey Nichols等平台售卖该系列。

支晨自此开始在中国独立设计师的圈子内崭露头角,但回溯她成为设计师的历程,却充满了出其不意。

第一次见到支晨,是在Tube Showroom的2019春夏订货会上。瘦小的她裹在自己设计的一款宽大毛衣中,显得更小巧了。如果见到本人,很难把她和“机械”、“理工”这样的专业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她当初的确差点“入错了行”。

支晨是厦门人,从小无论是家人还是同学,几乎都在职业道路上走着一条“正统”的路线。后来她入读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那时,理工、金融类工作仍高居同学们心中“好工作”金字塔的顶端。尚未有清晰规划的她便也随波逐流,大学考取了机械专业。

而当她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想尝试服装设计时已经开学一段时间了。如果重新学画画考美术生和参加高考,又需要额外的两年时间,但她觉得继续留在机械专业,可能要后悔几十年,还不如早点破釜沉舟。

两年后,支晨如愿入读了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并在毕业后前往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读研。在帕森斯停留一年后,她再次退学,转投伦敦时装学院的时装设计专业。经历了这几番辗转,她终于在2017年初硕士毕业。

如今,她回忆起看似与设计毫不沾边的前十几年人生,好像还是有一些与时尚蛛丝马迹的联系。“其实从小我就对‘美不美’这件事很在意,连选择牙刷这件事都会很纠结,”她说,“小时候去超市买牙刷就必须要选最漂亮的那支,可能是天性使然吧。”

支晨
工作中的支晨

不过,直到硕士毕业的那一刻,支晨还从未有过做品牌的念头。

当时她眼里的设计师职业是很疯狂的。“我实习的时候,看到有些设计师牌子做了好多年,但从来没有一件衣服能有超过50件的订单,”她说,“或者整个工作室就设计师一个人,没有全职工作人员,每天还要疯狂加班。”即便是当她自己“入了坑”,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设计师后,还是常以“时尚民工”自诩。

拉她“入坑”的是现在的合伙人。在看了支晨的毕业设计后,合伙人觉得一定能大卖。“其实我也不知道服装行业的水有多深,就是觉得这么好的衣服肯定能卖出去,”合伙人说,“如果卖不出去,肯定是卖的人有问题,而不是衣服的问题。”

用支晨的话说,在合伙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她决定试一试,于是毕业设计便成了i-am-chen的第一季。那是支晨第一次尝试用针织做全系列,没想到居然就这么成了品牌后来的主打材质。

她第一次接触针织是从伦敦时装学院的电脑针织机开始的。

或许是受从事科技类工作的父母影响,支晨从小就对机器的效率深信不疑,甚至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而在这之前,她一直觉得时尚学校教授的手工缝制有些落后,需要两天才能缝制完成的任务,交给机器只需要20分钟。所以当她看到机器和织片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她想要的。

除了契合自己的创作理念,支晨选择以针织作为品牌特色还因为她看到了这个材质的开发潜力。“针织不局限于毛衣,比如T恤和空气层也是针织,只是用不同的机器而已,”她说,“还有很多纱线、后处理可以选,这些结合在一起就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所以针织比消费者的认知大很多。”

翻看支晨的朋友圈,会发现她不是在选纱线的路上,就是在纱线堆里钻研——“每次选纱线就像选妃一样纠结”。她会在一件毛衣中混3个国家、5个公司的纱线,一个季度就能使用十几种纱线。用她自己的话说,太能折腾。

支晨的工作台

针织是特别依赖产业链的品类,因此支晨合作的工厂几乎都在中国。最初找工厂时很艰难,虽然她发现有很多专业人士对针织十分了解和痴迷,但数量还是较少。

专攻针织的设计师也不多,近一年常在上海时装周出现的黄莎莎算是一个。黄莎莎的品牌Swaying比较突出肉眼可见的质感,例如2018秋冬系列中,无论是大衣、贴身款式,还是帽子围巾,仅看一眼便能体会到柔软、飘逸等不同的感觉。为了体现这些观感,她运用蓬松的马海毛织片营造空气感、用双面平织的方式把较粗羊毛仔纱线做出厚实感等。针织的多样性可能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针织的复杂性是双面的,开发可能性多的同时,也有许多桎梏。

例如当纱线织得较密的时候会出现容易勾丝的情况,针织品类的售后问题也会比普通品类挑战更大一些。此外,Zemira Xu还提到了针织不可避免的季节性问题。“相对来说,春夏季针织品类的销售时间比较短,如果薄厚没控制好的话,买手们就会比较紧张。”因此,i-am-chen 2018春夏系列第一次在Tube Showroom售卖时,买手们虽然对设计风格很感兴趣,但订单量还是较少,直到秋冬才迎来爆发。

在支晨看来,现在最难的地方还是在生产开发上。由于针织与她在学校里学习的的梭织非常不同,所以她很珍惜包括秀款在内的每一件样衣。“开发成本大、时间长,我要保证每个款从T台走下来也是可以生产的。”

目前在i-am-chen的产品中,会看到许多具有弹性的莱卡面料的应用。2018秋冬系列中有一件蓝色的全莱卡面料大衣,支晨说,为了做这件衣服,工厂都快被她逼疯了,最后都不愿意再做,所以这款大衣成了“绝版”。

但她希望可以等订单再多些、规模再大一些的时候去订做面料,因为这才是保证品牌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Swaying 2018秋冬系列
支晨正在制作中的面料

有趣的是,i-am-chen的第一个买家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2017秋冬系列在伦敦时装周发布后,MoMA向她发去了参展邮件,想要买一款针织铅笔裙,当时支晨还以为是诈骗。后来那条裙子和李维斯牛仔裤、Chanel小黑裙、YSL吸烟装等一起成为了时尚展览“物品:时尚是现代的吗?(Items: Is Fashion Mordern?)”中的展品。

那一季i-am-chen还收到过5、10件的订单,2018秋冬系列已经开始有订单量上300的款式,2019春夏系列的订单量则平均在100件左右。“现在i-am-chen确实发展的很快,我还是挺骄傲的。但讲真,不快一点就‘死’了。” 支晨说。

支晨为MoMA提供的针织铅笔裙

在界面此前做过的近20个设计师专访中,发现这些年轻设计师们都多多少少会经历品牌运营上的难处。从校园中走出来的他们一转眼便成为了创业者,投身于商海之中,而他们却很难跳脱出纯粹的“设计师”身份。

从单纯的创意输出者,成为兼顾组建团队、找投资人、日常运营、组建供应链、品牌宣传的“千手观音”。更不用说一旦开始做品牌,还要赶着一年两季的创作周期,工作强度和学习、适应能力上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更困难的是,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们原本的创意理念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他们中有人要在中、西方市场的喜好之间做出选择,有人要在是否拓展品类上纠结,还有许多人会在款式的设计感和商业性上作出平衡。

例如刚毕业不久的黄婉冰,她选择把原来的品牌Wanbing Huang一分为二:Wanbing Huang从时装品牌变为更体现她本人特质的艺术品牌,而新成立的AT-ONE-MENT则会是侧重商业化的时装品牌。时装品牌Evening的设计师于婉宁则把自己的艺术想法从时装设计中剥离出一部分,付诸于画廊、艺术家合作布展等活动。还有以硅胶材质打出名气的品牌Xiao Li,它的设计师李筱选择把这个不适用于服装实穿性的材质,重新运用在包袋、鞋和首饰等配饰上。

而支晨看上去比其他人更早地考虑了这一问题。“设计师和艺术家要分清楚,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设计师,而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有想法的,会是消费者愿意挂在衣柜里的东西,”她说,“就像CELINE前创意总监Phoebe Philo的设计一样,既聪明,又实穿。”

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支晨每一季都会做很多SKU。2017秋冬系列有20多个SKU、2018春夏做到了50个左右、2018秋冬大约有70个,新一季有80多个。“这就是出于商业化的考虑。”随着客户数量的增长,她还要考虑不同地域消费者的习惯,因此她会至少凑出1至2杆的衣服陈列,以保证每个店铺都能订到自己想要的款式。

素然店铺
日本tradeshow

但她并未给自己的市场定位设限,一方面是因为她还在观察市场对i-am-chen的反馈,另一方面是品牌的规模未能给予她有足够参考意义的观察数据。“也许每个设计师都会说要卖给什么样的女性,但搞不好买我衣服的人可能是个有童心的年长的人呢。是给年轻的灵魂,物理的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过,她现在可以明确的目标是,让别人看到针织就能想到i-am-chen。

不过Zemira Xu认为,设计师们也可以适当放慢脚步,建立品牌的前两年可以以梳理设计师风格、做好财务计划、完善好团队为主。“作为Showroom,我们也会帮设计师看看商品结构和定价,所以不建议他们太急着关注商业化问题。”

最近支晨已经开始忙着创作2019秋冬系列了,又不可避免地投入到纱线堆之中去,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就要前往伦敦时装周发布。“其实我觉得做什么职业都痛苦,那么无聊的痛苦总不如有趣的痛苦。”

欢迎阅读过往相关文章:

 

【Design in China】花了10年,Uma Wang才成为了独立设计师

【Design in China】周翔宇和他的朋友圈

【Design in China】1991年生的陈安琪 把设计卖到了连卡佛

【Design in China】吕燕自创了品牌Comme Moi,她想把更多店开在百货里

【Design in China】靠编制面料在女装初露头角 陈序之下一步要做男装

【Design in China】话题性和实穿之间如何平衡?毕业三年的李筱聊了聊她的想法

【Design in China】在人人都急于成名的时装设计师圈里 杨桂东是个值得关注的“异类”

【Design in China】于惋宁不是设计师里的野心家 她说时装无法承受太沉重的想法

【Design in China】当张娜从文艺女青年变成时装设计师 她也要学着如何做生意

【Design in China】伦敦的WAN YI FANG 厦门的万一方

【Design in China】王在实的设计师经验值 是在随性和妥协中打出来的

【Design in China】在自创品牌的路上 王天墨边走边学

【Design in China】从学校到买手店 王逢陈几乎无缝衔接

【Design in China】上海时装周的熟面孔黄婉冰从圣马丁毕业了,她的品牌也有了新开始

想读到更多不一样的时尚新闻,可以试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女魔头(ID:teedevil201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Design in China】i-am-chen:来认识下中国把针织做得最明媚的设计师

从工科生辗转成为“织女”,支晨想做“聪明”的设计。

i-am-chen 2017秋冬系列(图片来源:i-am-chen)

文|加琳玮

编辑|周卓然

“我又被抄袭了!”

支晨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距离她设计的针织衫和针织裙被网红服装店抄袭不过半年,又有朋友告诉她市面上出现了其他仿款,只是这一次她没有心力再去维权了。因为她意识到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声量上,独立设计师都很难与背后有经纪公司支撑的网红抗衡。记得上一次,她还被网红的粉丝叫作“原创狗”。

支晨的女装品牌i-am-chen成立快两年了,现在工作室的人数只能凑齐一桌麻将——一个负责对外沟通的合伙人、一个助理、一个生产经理和她自己。她觉得要想解决被大公司“欺负”的问题,要么提高抄袭难度,要么就把牌子做大。

其实i-am-chen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从2017秋冬系列入驻的两家店,到2019春夏系列的50家店,每一季数量都在成倍增长。现在已经卖去了Browns、Machine-A、连卡佛等知名多品牌零售商处。在中国,i-am-chen入驻了The Balancing、集盒、素然等约20个买手店品牌。

在上海嘉里中心的素然店铺中,i-am-chen的货架摆在一进门的地方。售货员说,有些款式已经售罄,想买还得从南京调货。

越来越多的买手注意到i-am-chen,与它的风格自然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挂在货架上,还是穿着走在人群中,i-am-chen都有极高的辨识度,几乎每件单品的色彩都十分鲜亮,衣服上略微抽象的图案,搭配圆润的勾画手法显得俏皮童趣。

面料方面,支晨主攻针织,她擅长把不同特性的纱线组合起来,创造与传统毛衣不同的质感,既保留了针织的柔软感,又能让版型挺阔。

Tube Showroom已经与支晨合作了三季,创始人Zemira Xu回忆起第一次看到i-am-chen时,是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很喜欢她对色彩的运用,因为要把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但i-am-chen的色彩呈现就很有年轻的活力感,目前市场上这样定位的品牌还比较少。”

i-am-chen 2018秋冬系列
i-am-chen 2018秋冬系列
i-am-chen 2019春夏系列
i-am-chen 2019春夏系列

今年7月,i-am-chen和中国的Angel Chen、日本的Yohei Ohno以及韩国的Youser获得了国际羊毛标志大奖亚洲半决赛优胜奖,设计师每人都获得了七万澳币的奖金。接下来,他们需要制作美丽诺羊毛胶囊系列,用于角逐明年2月在伦敦的全球总决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在连卡佛、Mytheresa、Harvey Nichols等平台售卖该系列。

支晨自此开始在中国独立设计师的圈子内崭露头角,但回溯她成为设计师的历程,却充满了出其不意。

第一次见到支晨,是在Tube Showroom的2019春夏订货会上。瘦小的她裹在自己设计的一款宽大毛衣中,显得更小巧了。如果见到本人,很难把她和“机械”、“理工”这样的专业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她当初的确差点“入错了行”。

支晨是厦门人,从小无论是家人还是同学,几乎都在职业道路上走着一条“正统”的路线。后来她入读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那时,理工、金融类工作仍高居同学们心中“好工作”金字塔的顶端。尚未有清晰规划的她便也随波逐流,大学考取了机械专业。

而当她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想尝试服装设计时已经开学一段时间了。如果重新学画画考美术生和参加高考,又需要额外的两年时间,但她觉得继续留在机械专业,可能要后悔几十年,还不如早点破釜沉舟。

两年后,支晨如愿入读了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并在毕业后前往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读研。在帕森斯停留一年后,她再次退学,转投伦敦时装学院的时装设计专业。经历了这几番辗转,她终于在2017年初硕士毕业。

如今,她回忆起看似与设计毫不沾边的前十几年人生,好像还是有一些与时尚蛛丝马迹的联系。“其实从小我就对‘美不美’这件事很在意,连选择牙刷这件事都会很纠结,”她说,“小时候去超市买牙刷就必须要选最漂亮的那支,可能是天性使然吧。”

支晨
工作中的支晨

不过,直到硕士毕业的那一刻,支晨还从未有过做品牌的念头。

当时她眼里的设计师职业是很疯狂的。“我实习的时候,看到有些设计师牌子做了好多年,但从来没有一件衣服能有超过50件的订单,”她说,“或者整个工作室就设计师一个人,没有全职工作人员,每天还要疯狂加班。”即便是当她自己“入了坑”,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设计师后,还是常以“时尚民工”自诩。

拉她“入坑”的是现在的合伙人。在看了支晨的毕业设计后,合伙人觉得一定能大卖。“其实我也不知道服装行业的水有多深,就是觉得这么好的衣服肯定能卖出去,”合伙人说,“如果卖不出去,肯定是卖的人有问题,而不是衣服的问题。”

用支晨的话说,在合伙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她决定试一试,于是毕业设计便成了i-am-chen的第一季。那是支晨第一次尝试用针织做全系列,没想到居然就这么成了品牌后来的主打材质。

她第一次接触针织是从伦敦时装学院的电脑针织机开始的。

或许是受从事科技类工作的父母影响,支晨从小就对机器的效率深信不疑,甚至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而在这之前,她一直觉得时尚学校教授的手工缝制有些落后,需要两天才能缝制完成的任务,交给机器只需要20分钟。所以当她看到机器和织片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她想要的。

除了契合自己的创作理念,支晨选择以针织作为品牌特色还因为她看到了这个材质的开发潜力。“针织不局限于毛衣,比如T恤和空气层也是针织,只是用不同的机器而已,”她说,“还有很多纱线、后处理可以选,这些结合在一起就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所以针织比消费者的认知大很多。”

翻看支晨的朋友圈,会发现她不是在选纱线的路上,就是在纱线堆里钻研——“每次选纱线就像选妃一样纠结”。她会在一件毛衣中混3个国家、5个公司的纱线,一个季度就能使用十几种纱线。用她自己的话说,太能折腾。

支晨的工作台

针织是特别依赖产业链的品类,因此支晨合作的工厂几乎都在中国。最初找工厂时很艰难,虽然她发现有很多专业人士对针织十分了解和痴迷,但数量还是较少。

专攻针织的设计师也不多,近一年常在上海时装周出现的黄莎莎算是一个。黄莎莎的品牌Swaying比较突出肉眼可见的质感,例如2018秋冬系列中,无论是大衣、贴身款式,还是帽子围巾,仅看一眼便能体会到柔软、飘逸等不同的感觉。为了体现这些观感,她运用蓬松的马海毛织片营造空气感、用双面平织的方式把较粗羊毛仔纱线做出厚实感等。针织的多样性可能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针织的复杂性是双面的,开发可能性多的同时,也有许多桎梏。

例如当纱线织得较密的时候会出现容易勾丝的情况,针织品类的售后问题也会比普通品类挑战更大一些。此外,Zemira Xu还提到了针织不可避免的季节性问题。“相对来说,春夏季针织品类的销售时间比较短,如果薄厚没控制好的话,买手们就会比较紧张。”因此,i-am-chen 2018春夏系列第一次在Tube Showroom售卖时,买手们虽然对设计风格很感兴趣,但订单量还是较少,直到秋冬才迎来爆发。

在支晨看来,现在最难的地方还是在生产开发上。由于针织与她在学校里学习的的梭织非常不同,所以她很珍惜包括秀款在内的每一件样衣。“开发成本大、时间长,我要保证每个款从T台走下来也是可以生产的。”

目前在i-am-chen的产品中,会看到许多具有弹性的莱卡面料的应用。2018秋冬系列中有一件蓝色的全莱卡面料大衣,支晨说,为了做这件衣服,工厂都快被她逼疯了,最后都不愿意再做,所以这款大衣成了“绝版”。

但她希望可以等订单再多些、规模再大一些的时候去订做面料,因为这才是保证品牌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Swaying 2018秋冬系列
支晨正在制作中的面料

有趣的是,i-am-chen的第一个买家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2017秋冬系列在伦敦时装周发布后,MoMA向她发去了参展邮件,想要买一款针织铅笔裙,当时支晨还以为是诈骗。后来那条裙子和李维斯牛仔裤、Chanel小黑裙、YSL吸烟装等一起成为了时尚展览“物品:时尚是现代的吗?(Items: Is Fashion Mordern?)”中的展品。

那一季i-am-chen还收到过5、10件的订单,2018秋冬系列已经开始有订单量上300的款式,2019春夏系列的订单量则平均在100件左右。“现在i-am-chen确实发展的很快,我还是挺骄傲的。但讲真,不快一点就‘死’了。” 支晨说。

支晨为MoMA提供的针织铅笔裙

在界面此前做过的近20个设计师专访中,发现这些年轻设计师们都多多少少会经历品牌运营上的难处。从校园中走出来的他们一转眼便成为了创业者,投身于商海之中,而他们却很难跳脱出纯粹的“设计师”身份。

从单纯的创意输出者,成为兼顾组建团队、找投资人、日常运营、组建供应链、品牌宣传的“千手观音”。更不用说一旦开始做品牌,还要赶着一年两季的创作周期,工作强度和学习、适应能力上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更困难的是,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们原本的创意理念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他们中有人要在中、西方市场的喜好之间做出选择,有人要在是否拓展品类上纠结,还有许多人会在款式的设计感和商业性上作出平衡。

例如刚毕业不久的黄婉冰,她选择把原来的品牌Wanbing Huang一分为二:Wanbing Huang从时装品牌变为更体现她本人特质的艺术品牌,而新成立的AT-ONE-MENT则会是侧重商业化的时装品牌。时装品牌Evening的设计师于婉宁则把自己的艺术想法从时装设计中剥离出一部分,付诸于画廊、艺术家合作布展等活动。还有以硅胶材质打出名气的品牌Xiao Li,它的设计师李筱选择把这个不适用于服装实穿性的材质,重新运用在包袋、鞋和首饰等配饰上。

而支晨看上去比其他人更早地考虑了这一问题。“设计师和艺术家要分清楚,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设计师,而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有想法的,会是消费者愿意挂在衣柜里的东西,”她说,“就像CELINE前创意总监Phoebe Philo的设计一样,既聪明,又实穿。”

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支晨每一季都会做很多SKU。2017秋冬系列有20多个SKU、2018春夏做到了50个左右、2018秋冬大约有70个,新一季有80多个。“这就是出于商业化的考虑。”随着客户数量的增长,她还要考虑不同地域消费者的习惯,因此她会至少凑出1至2杆的衣服陈列,以保证每个店铺都能订到自己想要的款式。

素然店铺
日本tradeshow

但她并未给自己的市场定位设限,一方面是因为她还在观察市场对i-am-chen的反馈,另一方面是品牌的规模未能给予她有足够参考意义的观察数据。“也许每个设计师都会说要卖给什么样的女性,但搞不好买我衣服的人可能是个有童心的年长的人呢。是给年轻的灵魂,物理的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过,她现在可以明确的目标是,让别人看到针织就能想到i-am-chen。

不过Zemira Xu认为,设计师们也可以适当放慢脚步,建立品牌的前两年可以以梳理设计师风格、做好财务计划、完善好团队为主。“作为Showroom,我们也会帮设计师看看商品结构和定价,所以不建议他们太急着关注商业化问题。”

最近支晨已经开始忙着创作2019秋冬系列了,又不可避免地投入到纱线堆之中去,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就要前往伦敦时装周发布。“其实我觉得做什么职业都痛苦,那么无聊的痛苦总不如有趣的痛苦。”

欢迎阅读过往相关文章:

 

【Design in China】花了10年,Uma Wang才成为了独立设计师

【Design in China】周翔宇和他的朋友圈

【Design in China】1991年生的陈安琪 把设计卖到了连卡佛

【Design in China】吕燕自创了品牌Comme Moi,她想把更多店开在百货里

【Design in China】靠编制面料在女装初露头角 陈序之下一步要做男装

【Design in China】话题性和实穿之间如何平衡?毕业三年的李筱聊了聊她的想法

【Design in China】在人人都急于成名的时装设计师圈里 杨桂东是个值得关注的“异类”

【Design in China】于惋宁不是设计师里的野心家 她说时装无法承受太沉重的想法

【Design in China】当张娜从文艺女青年变成时装设计师 她也要学着如何做生意

【Design in China】伦敦的WAN YI FANG 厦门的万一方

【Design in China】王在实的设计师经验值 是在随性和妥协中打出来的

【Design in China】在自创品牌的路上 王天墨边走边学

【Design in China】从学校到买手店 王逢陈几乎无缝衔接

【Design in China】上海时装周的熟面孔黄婉冰从圣马丁毕业了,她的品牌也有了新开始

想读到更多不一样的时尚新闻,可以试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女魔头(ID:teedevil201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