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书单】《饥饿游戏》和《哈利·波特》是如何改变青少年小说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书单】《饥饿游戏》和《哈利·波特》是如何改变青少年小说的?

这9部佳作见证并引领了青少年小说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

图片来源:Wiseink Blog

作为一种受各个年龄段读者青睐的文学体裁,青少年(YA)文学其实相当年轻。在上世纪60年代,“青少年文学”才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指面向12岁到18岁的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此后短短几十年间,青少年小说又历经数次迭代:早期一直秉承着现实主义风格,之后又渐渐产生了问题小说、封面淡雅柔和的爱情小说、奇幻小说等分支。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图书馆学的泰瑞·S·勒塞斯纳教授说,“青少年文学更新换代得很快,这种发展速度是成人文学望尘莫及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九部佳作,回顾一下青少年小说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

1.《追逐金色的少年》1967

《追逐金色的少年》
[美]苏珊·埃洛伊丝·欣顿 著 麦倩宜 译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6-1

作者欣顿在高中时期就创作出了《追逐金色的少年》这部经久不衰、勇敢坚毅的作品,刻画了阶级冲突和孤儿生活,是公认的第一部真正的青少年小说。“这本书的问世既为青少年文学带来了转折,也树立了一个新典范。欣顿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问题,因为她认为这些问题与青少年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社会经济阶级差异、霸凌和同辈压力。”爱荷华州立大学儿童及青少年文学教授米歇尔·安·阿巴特说。这部青少年文学的开山之作还进入了学生教材,活跃在现在的课堂里,其年轻人的口吻也引起了一代代青少年读者心中的共鸣。

2.《去问爱丽丝》1971

《去问爱丽丝》
佚名 著 李建兴 译
高宝出版社 2015-8

现实主义小说介绍完了,接下来是在70年代萌芽的问题小说。它们通常以一个问题为线索,比如进食障碍、校园霸凌或在这本书中出现的青少年吸毒问题。“就像每天放学回家电视节目里演的那样——主人公碰到一个问题,然后一个小时内就把它解决了,皆大欢喜。”勒塞斯纳说。这类小说从来都是聚焦一个问题,而不太在打磨故事或塑造人物本身上花心思,因此也有书评人这样诟病道:爱读《去问爱丽丝》这种问题小说的,都是些以看他人受虐为乐趣的孩子。

3.《永远》Forever1975

《永远》
朱迪·布鲁姆 著

性一度是青少年小说所回避的话题,就算被提及,也常常带着教育的目的,以负面的形式出现,比如主人公因为怀孕辍学、结婚或者因此遭到报应、吃尽苦头的情节,渲染性行为带来的后果,避而不谈性本身及其体验。小说《永远》则打破这一束缚,大胆刻画了一对中学情侣对性的充分探索。在书中,女主人公甚至主动去计划生育科开避孕药。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年轻女孩也有避孕意识这一点是很不可思议的。受布鲁姆的影响,许多作家也开始在写作中更自由、开放、直接地谈论性。

4.《甜蜜高谷》(Sweet Valley High)系列(1984

《甜蜜高谷》
弗朗辛·帕斯卡 著

80年代涌现了许多以爱情小说和恐怖小说为代表的类型小说,《甜蜜高谷》是其中最受追捧的作品之一。在1984年第一部出版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原定为6部的系列丛书变成了近150部。1985年,其特别篇《完美夏日》成为了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首部青少年小说。这个时期的爱情小说确实没有多少内涵,但却寄托了人们对逃避现实的渴望,也让读者从之前沉重的问题小说中解脱出来。

5.《哈利·波特》系列1998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英]J·K·罗琳 著 苏农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8年在美国的出版也像是魔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人公哈利仿佛给全体读者都施了迷魂咒,一举变幻出了空前的出版热潮。《哈利·波特》系列七部书的热卖促使《纽约时报》专门为儿童文学畅销书辟出一个榜单,因为《哈利·波特》丛书常年畅销,成人读物榜上留给其它优秀作品的席位就很紧张了。该系列不仅被搬上银幕,开启了青少年小说改编电影的风潮,也启蒙了科幻小说的时代,还带火了一些出版活动,比如午夜新书发布会和书店化装见面会。

6.《暮光之城》系列2005

《暮光之城》
[美]史蒂芬妮·梅尔 著 覃学岚 等译
接力出版社 2009-10

继《哈利·波特》大火之后,读者们都在期待下一个阅读的狂欢。在2005年,青少年小说迎来了新人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首部长篇小说《暮光之城》。系列共四部,讲述了吸血鬼与人类的浪漫爱情故事,使得超自然题材的爱情小说流行起来。《暮光之城》系列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一样,图书影视两开花,既畅销又卖座,还引起了无数的模仿,由书粉创作的同人作品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之后的青少年小说也受其启发,加入了许多三角恋的元素。

7.《饥饿游戏》三部曲2006

《饥饿游戏》
[美]苏珊·柯林斯 著 耿芳 译
作家出版社 2010-1

《饥饿游戏》与《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一样,深刻地影响了近年的青少年小说。在苏珊·柯林斯笔下,大战后的北美大陆上建立起了一个叫作帕纳姆的新政权,一群少男少女作为贡品在猎杀游戏中艰难求生。书中探讨了社会和政治话题,性格坚强而复杂的女主角(尽管她有两条感情线,但其角色的意义不局限于儿女情长)更是圈粉无数。《饥饿游戏》激发了反乌托邦小说的井喷。勒塞斯纳说:“青少年小说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反乌托邦小说也不例外。”

8.《我们没事》(We Are Okay,2017)

《我们没事》
妮娜·拉库尔 译

青少年读物中不乏LGBTQ的人物,但这类人的形象总是不怎么正面,而且仍然属于边缘人群。十年前的故事大多表现身为同性恋的痛苦挣扎,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主人公属于LGBTQ群体,但故事的重心并没有放在性取向上。”勒赛斯纳说。2018年的普林兹奖得主《我们没事》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挖掘了两个女主人公的痛苦、友谊、爱情以及二者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9.《黑暗中的星光》(2017

《黑暗中的星光》
[美]安吉·托马斯 著 戚悦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2

青少年小说的种族多样性一直是个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白人主导着出版业。勒塞斯纳透露:“形势正在变好,读者未来将会看到更多少数族裔的人物。虽然不会很多,但肯定会有。”最近正火的《黑暗中的星光》就是作家安吉·托马斯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得到灵感而创作的小说,今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你给的仇恨》。主人公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次枪支暴力事件中失去了两位儿时伙伴,这本书从她的视角还原了警察的暴行。该书的成功反映了黑人在青少年文学领域(作家及人物)的存在感正在增加。

我们完全可以期待这种多样性的爆发,因为青少年文学的意义便是要展示各个地方、不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不然这种文学类型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

(翻译:张璟萱)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How ‘The Outsiders,’ ‘Harry Potter’ and ‘The Hunger Games’ transformed YA fiction

最新更新时间:12/29 10:3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书单】《饥饿游戏》和《哈利·波特》是如何改变青少年小说的?

这9部佳作见证并引领了青少年小说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

图片来源:Wiseink Blog

作为一种受各个年龄段读者青睐的文学体裁,青少年(YA)文学其实相当年轻。在上世纪60年代,“青少年文学”才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指面向12岁到18岁的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此后短短几十年间,青少年小说又历经数次迭代:早期一直秉承着现实主义风格,之后又渐渐产生了问题小说、封面淡雅柔和的爱情小说、奇幻小说等分支。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图书馆学的泰瑞·S·勒塞斯纳教授说,“青少年文学更新换代得很快,这种发展速度是成人文学望尘莫及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九部佳作,回顾一下青少年小说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

1.《追逐金色的少年》1967

《追逐金色的少年》
[美]苏珊·埃洛伊丝·欣顿 著 麦倩宜 译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6-1

作者欣顿在高中时期就创作出了《追逐金色的少年》这部经久不衰、勇敢坚毅的作品,刻画了阶级冲突和孤儿生活,是公认的第一部真正的青少年小说。“这本书的问世既为青少年文学带来了转折,也树立了一个新典范。欣顿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问题,因为她认为这些问题与青少年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社会经济阶级差异、霸凌和同辈压力。”爱荷华州立大学儿童及青少年文学教授米歇尔·安·阿巴特说。这部青少年文学的开山之作还进入了学生教材,活跃在现在的课堂里,其年轻人的口吻也引起了一代代青少年读者心中的共鸣。

2.《去问爱丽丝》1971

《去问爱丽丝》
佚名 著 李建兴 译
高宝出版社 2015-8

现实主义小说介绍完了,接下来是在70年代萌芽的问题小说。它们通常以一个问题为线索,比如进食障碍、校园霸凌或在这本书中出现的青少年吸毒问题。“就像每天放学回家电视节目里演的那样——主人公碰到一个问题,然后一个小时内就把它解决了,皆大欢喜。”勒塞斯纳说。这类小说从来都是聚焦一个问题,而不太在打磨故事或塑造人物本身上花心思,因此也有书评人这样诟病道:爱读《去问爱丽丝》这种问题小说的,都是些以看他人受虐为乐趣的孩子。

3.《永远》Forever1975

《永远》
朱迪·布鲁姆 著

性一度是青少年小说所回避的话题,就算被提及,也常常带着教育的目的,以负面的形式出现,比如主人公因为怀孕辍学、结婚或者因此遭到报应、吃尽苦头的情节,渲染性行为带来的后果,避而不谈性本身及其体验。小说《永远》则打破这一束缚,大胆刻画了一对中学情侣对性的充分探索。在书中,女主人公甚至主动去计划生育科开避孕药。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年轻女孩也有避孕意识这一点是很不可思议的。受布鲁姆的影响,许多作家也开始在写作中更自由、开放、直接地谈论性。

4.《甜蜜高谷》(Sweet Valley High)系列(1984

《甜蜜高谷》
弗朗辛·帕斯卡 著

80年代涌现了许多以爱情小说和恐怖小说为代表的类型小说,《甜蜜高谷》是其中最受追捧的作品之一。在1984年第一部出版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原定为6部的系列丛书变成了近150部。1985年,其特别篇《完美夏日》成为了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首部青少年小说。这个时期的爱情小说确实没有多少内涵,但却寄托了人们对逃避现实的渴望,也让读者从之前沉重的问题小说中解脱出来。

5.《哈利·波特》系列1998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英]J·K·罗琳 著 苏农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8年在美国的出版也像是魔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人公哈利仿佛给全体读者都施了迷魂咒,一举变幻出了空前的出版热潮。《哈利·波特》系列七部书的热卖促使《纽约时报》专门为儿童文学畅销书辟出一个榜单,因为《哈利·波特》丛书常年畅销,成人读物榜上留给其它优秀作品的席位就很紧张了。该系列不仅被搬上银幕,开启了青少年小说改编电影的风潮,也启蒙了科幻小说的时代,还带火了一些出版活动,比如午夜新书发布会和书店化装见面会。

6.《暮光之城》系列2005

《暮光之城》
[美]史蒂芬妮·梅尔 著 覃学岚 等译
接力出版社 2009-10

继《哈利·波特》大火之后,读者们都在期待下一个阅读的狂欢。在2005年,青少年小说迎来了新人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首部长篇小说《暮光之城》。系列共四部,讲述了吸血鬼与人类的浪漫爱情故事,使得超自然题材的爱情小说流行起来。《暮光之城》系列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一样,图书影视两开花,既畅销又卖座,还引起了无数的模仿,由书粉创作的同人作品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之后的青少年小说也受其启发,加入了许多三角恋的元素。

7.《饥饿游戏》三部曲2006

《饥饿游戏》
[美]苏珊·柯林斯 著 耿芳 译
作家出版社 2010-1

《饥饿游戏》与《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一样,深刻地影响了近年的青少年小说。在苏珊·柯林斯笔下,大战后的北美大陆上建立起了一个叫作帕纳姆的新政权,一群少男少女作为贡品在猎杀游戏中艰难求生。书中探讨了社会和政治话题,性格坚强而复杂的女主角(尽管她有两条感情线,但其角色的意义不局限于儿女情长)更是圈粉无数。《饥饿游戏》激发了反乌托邦小说的井喷。勒塞斯纳说:“青少年小说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反乌托邦小说也不例外。”

8.《我们没事》(We Are Okay,2017)

《我们没事》
妮娜·拉库尔 译

青少年读物中不乏LGBTQ的人物,但这类人的形象总是不怎么正面,而且仍然属于边缘人群。十年前的故事大多表现身为同性恋的痛苦挣扎,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主人公属于LGBTQ群体,但故事的重心并没有放在性取向上。”勒赛斯纳说。2018年的普林兹奖得主《我们没事》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挖掘了两个女主人公的痛苦、友谊、爱情以及二者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9.《黑暗中的星光》(2017

《黑暗中的星光》
[美]安吉·托马斯 著 戚悦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2

青少年小说的种族多样性一直是个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白人主导着出版业。勒塞斯纳透露:“形势正在变好,读者未来将会看到更多少数族裔的人物。虽然不会很多,但肯定会有。”最近正火的《黑暗中的星光》就是作家安吉·托马斯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得到灵感而创作的小说,今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你给的仇恨》。主人公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次枪支暴力事件中失去了两位儿时伙伴,这本书从她的视角还原了警察的暴行。该书的成功反映了黑人在青少年文学领域(作家及人物)的存在感正在增加。

我们完全可以期待这种多样性的爆发,因为青少年文学的意义便是要展示各个地方、不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不然这种文学类型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

(翻译:张璟萱)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How ‘The Outsiders,’ ‘Harry Potter’ and ‘The Hunger Games’ transformed YA fiction

最新更新时间:12/29 10:3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