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真相批发商》:一本不求真的书是怎么批评媒体失信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真相批发商》:一本不求真的书是怎么批评媒体失信的?

《真相批发商》一书的讽刺之处在于,书中批评的就是媒体不按章法行事、但出版商本身也没有对其做好事实查验工作的问题。

纽约时报大楼

什么是新闻?它究竟是一件商品还是一件奢侈品?你能否量化它,抑或只有定性的手段才顶用?在互联网时代,什么可以让对于民主而言至关重要的报纸和新闻继续发挥作用?能否找到一种商业模式来维持它?其承包商(purveyor)究竟会是那些在价值上持不可知态度的、依赖于优化算法来控制我们的注意力的技术专家,还是依旧会留一些位置给传统的编辑判断?

吉尔·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在《真相批发商》(Merchants of Truth)一书里试图系统性地回答上述这些问题,书中故事的主角是两大最具潜力的传统媒体挑战者——BuzzFeed和Vice,以及传统媒体中久负盛名的两大宿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在先败一阵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从新媒体那里吸取了教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平台起初坚决捍卫新闻界的“政教分离”原则,认为新闻绝不能沾染商业,且在报道的安排和处理过程中绝不使用分析工具——这两条对他们的新对手而言都不成问题。渐渐地,他们开始认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自己也必须跟上脚步。

但新贵也同样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Vice没能看到的一点是,它的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它将面临高标准的审视,一方面是媒介伦理,另一方面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办公室文化。BuzzFeed则被人发现在悄悄地、批量地删除旧时的尴尬推文,且因其四处剽窃素材而面临着“收割内容”(content farming)的指控。此外,这两家也慢慢开始面对残酷的经济现实,错失盈利目标也令投资人相当失望。二者承诺的野蛮生长,到头来被证明是难以为继的,考虑到它们高度依赖于Facebook的不透明性及其捉摸不定的新闻推送算法,这种不可持续性更显得尤其突出。

这一过程没有停止。2019年1月,艾布拉姆森的新书于英国发布仅仅一星期之后,BuzzFeed便裁掉了一部分新闻编辑。仅在纽约一地即有43名记者丢掉了工作,其广受好评的全国新闻以及全国安全平台也彻底被关掉了;英国与澳洲分部将近一半的职员被解雇;西班牙分部的行政人员也难逃厄运;法国分部的办公室已经被拆除。颇为残酷的是,最近这波裁员持续了将近一个星期。凡此种种,为新旧媒体的故事写下了相当黑暗的终章:这些公司一度自以为破解了怎样做好数字新闻的问题,如今却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真相批发商》

至少从理论上讲,艾布拉姆森在讲述故事时的最大优势,是其与相关行业的紧密联系。她曾在2011年至2014年间担任《纽约时报》的执行编辑,之前还担任过总编,这一经历使她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成为了业界重要人物。艾布拉姆森对业界新贵们有相当尖刻、透彻的观察,她曾轻蔑地把Vice的创始人沙恩·史密斯(Shane Smith)称作“信口雌黄的沙恩”(Bullshitter Shane)。然而,她对《纽约时报》观感已经近乎于崇拜,这在某些时候有损于她的客观性。艾布拉姆森正确地批评了纽时记者朱迪斯·米勒(Judith Miller)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的一系列难称严谨的报道中使用匿名信源的做法,但她自己在书中回忆职业生涯时,却也有诉诸来自朋友和同事的匿名引述,在谈到自己2014年愤而离职时尤其如此。

她肯定地表示“对任何叙事而言,哪怕它小心翼翼地尊重事实,并且尽最大努力采用上帝式的、第三人称的记者-历史学家口吻,本质上也仍是主观的”,但针对其审视《纽约时报》的眼光尚不够超然一事,却仅有轻描淡写的致歉。更令人担忧的是,她对某些话题的论述不禁令人怀疑她在书中其它部分的信源可靠性和准确性,尤其是涉及Vice的那些篇章。艾布拉姆森着墨颇多的一名职员阿莉尔·杜海姆-罗斯(Arielle Duhaime-Ross)就在Twitter上抱怨称,某一提及到她的段落当中“犯了六个错误,还有不少不当的暗示”,包括艾布拉姆森曾将自己错认为跨性别者。

另一名曾供职于Vice的记者丹尼·戈德(Danny Gold)则称书中某句一笔带过的话为“彻头彻尾的谎言”,这句话没有提及他的本名,且暗示说他在报道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时过于草率,且没有正确地穿着防护服装。Vice高级编辑、从事现场直播的记者托马斯·莫顿(Thomas Morton)则写了一篇口吻不甚客气的长文,指责书中“几乎句句都有硬伤”并表示“时间序列混乱无比,堪称祖父悖论(grandfather paradox,即“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祖父之后的某人是否还存在”,主要与哲学和物理学有关——译注)的绝佳案例”。

艾布拉姆森在Twitter上回应称,这些错误来自未经改正的样稿,但杜海姆-罗斯后来说,尽管正式出版的书里没有再误判她的性别,但其它一系列谬误仍未消除。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乃是基于信赖的,我们不得不追问:艾布拉姆森在重述诸多事件及其参与者的思想时,究竟有没有做到真实可靠?

从最起码的意义上讲,这本书的讽刺之处在于,它批评的就是媒体不按章法行事,但出版商本身也没有对其做好事实查验工作。更糟糕的是,与她不动声色地谴责Vice的文化氛围时类似,艾布拉姆森在论及Vice的时候口吻也相当轻蔑,这一点看起来至少是局部成立的。她所指出的Vice身上的大部分问题,如性侵等等,其实也广泛地存在于别处,这本书的大方向或许还算不错——但对于一本谈论真相之运作机制的书而言,单单号称“求真”,乃是远远不够的。

(翻译:林达)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Jill Abramson’s Merchants of Truth fails to reliably report on the new media

最新更新时间:02/17 11:1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真相批发商》:一本不求真的书是怎么批评媒体失信的?

《真相批发商》一书的讽刺之处在于,书中批评的就是媒体不按章法行事、但出版商本身也没有对其做好事实查验工作的问题。

纽约时报大楼

什么是新闻?它究竟是一件商品还是一件奢侈品?你能否量化它,抑或只有定性的手段才顶用?在互联网时代,什么可以让对于民主而言至关重要的报纸和新闻继续发挥作用?能否找到一种商业模式来维持它?其承包商(purveyor)究竟会是那些在价值上持不可知态度的、依赖于优化算法来控制我们的注意力的技术专家,还是依旧会留一些位置给传统的编辑判断?

吉尔·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在《真相批发商》(Merchants of Truth)一书里试图系统性地回答上述这些问题,书中故事的主角是两大最具潜力的传统媒体挑战者——BuzzFeed和Vice,以及传统媒体中久负盛名的两大宿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在先败一阵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从新媒体那里吸取了教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平台起初坚决捍卫新闻界的“政教分离”原则,认为新闻绝不能沾染商业,且在报道的安排和处理过程中绝不使用分析工具——这两条对他们的新对手而言都不成问题。渐渐地,他们开始认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自己也必须跟上脚步。

但新贵也同样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Vice没能看到的一点是,它的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它将面临高标准的审视,一方面是媒介伦理,另一方面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办公室文化。BuzzFeed则被人发现在悄悄地、批量地删除旧时的尴尬推文,且因其四处剽窃素材而面临着“收割内容”(content farming)的指控。此外,这两家也慢慢开始面对残酷的经济现实,错失盈利目标也令投资人相当失望。二者承诺的野蛮生长,到头来被证明是难以为继的,考虑到它们高度依赖于Facebook的不透明性及其捉摸不定的新闻推送算法,这种不可持续性更显得尤其突出。

这一过程没有停止。2019年1月,艾布拉姆森的新书于英国发布仅仅一星期之后,BuzzFeed便裁掉了一部分新闻编辑。仅在纽约一地即有43名记者丢掉了工作,其广受好评的全国新闻以及全国安全平台也彻底被关掉了;英国与澳洲分部将近一半的职员被解雇;西班牙分部的行政人员也难逃厄运;法国分部的办公室已经被拆除。颇为残酷的是,最近这波裁员持续了将近一个星期。凡此种种,为新旧媒体的故事写下了相当黑暗的终章:这些公司一度自以为破解了怎样做好数字新闻的问题,如今却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真相批发商》

至少从理论上讲,艾布拉姆森在讲述故事时的最大优势,是其与相关行业的紧密联系。她曾在2011年至2014年间担任《纽约时报》的执行编辑,之前还担任过总编,这一经历使她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成为了业界重要人物。艾布拉姆森对业界新贵们有相当尖刻、透彻的观察,她曾轻蔑地把Vice的创始人沙恩·史密斯(Shane Smith)称作“信口雌黄的沙恩”(Bullshitter Shane)。然而,她对《纽约时报》观感已经近乎于崇拜,这在某些时候有损于她的客观性。艾布拉姆森正确地批评了纽时记者朱迪斯·米勒(Judith Miller)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的一系列难称严谨的报道中使用匿名信源的做法,但她自己在书中回忆职业生涯时,却也有诉诸来自朋友和同事的匿名引述,在谈到自己2014年愤而离职时尤其如此。

她肯定地表示“对任何叙事而言,哪怕它小心翼翼地尊重事实,并且尽最大努力采用上帝式的、第三人称的记者-历史学家口吻,本质上也仍是主观的”,但针对其审视《纽约时报》的眼光尚不够超然一事,却仅有轻描淡写的致歉。更令人担忧的是,她对某些话题的论述不禁令人怀疑她在书中其它部分的信源可靠性和准确性,尤其是涉及Vice的那些篇章。艾布拉姆森着墨颇多的一名职员阿莉尔·杜海姆-罗斯(Arielle Duhaime-Ross)就在Twitter上抱怨称,某一提及到她的段落当中“犯了六个错误,还有不少不当的暗示”,包括艾布拉姆森曾将自己错认为跨性别者。

另一名曾供职于Vice的记者丹尼·戈德(Danny Gold)则称书中某句一笔带过的话为“彻头彻尾的谎言”,这句话没有提及他的本名,且暗示说他在报道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时过于草率,且没有正确地穿着防护服装。Vice高级编辑、从事现场直播的记者托马斯·莫顿(Thomas Morton)则写了一篇口吻不甚客气的长文,指责书中“几乎句句都有硬伤”并表示“时间序列混乱无比,堪称祖父悖论(grandfather paradox,即“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祖父之后的某人是否还存在”,主要与哲学和物理学有关——译注)的绝佳案例”。

艾布拉姆森在Twitter上回应称,这些错误来自未经改正的样稿,但杜海姆-罗斯后来说,尽管正式出版的书里没有再误判她的性别,但其它一系列谬误仍未消除。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乃是基于信赖的,我们不得不追问:艾布拉姆森在重述诸多事件及其参与者的思想时,究竟有没有做到真实可靠?

从最起码的意义上讲,这本书的讽刺之处在于,它批评的就是媒体不按章法行事,但出版商本身也没有对其做好事实查验工作。更糟糕的是,与她不动声色地谴责Vice的文化氛围时类似,艾布拉姆森在论及Vice的时候口吻也相当轻蔑,这一点看起来至少是局部成立的。她所指出的Vice身上的大部分问题,如性侵等等,其实也广泛地存在于别处,这本书的大方向或许还算不错——但对于一本谈论真相之运作机制的书而言,单单号称“求真”,乃是远远不够的。

(翻译:林达)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Jill Abramson’s Merchants of Truth fails to reliably report on the new media

最新更新时间:02/17 11:1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