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安排而非强迫:我们对南亚包办婚姻的误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安排而非强迫:我们对南亚包办婚姻的误解

“强迫婚姻与包办婚姻并不一样,我认为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美籍印度作家妮莎·夏尔马说。

传统印度婚礼

爱情小说的读者对婚礼的钟声并不陌生,钟声响起往往意味着从此两人注定会幸福共度一生。然而近来,对于南亚和穆斯林文化中的包办婚姻,人们却普遍有一种不同于此的看法。

本文推荐的这些作品均出自于女性之手,她们对于这种“特别”的美满结局有着深入的认识,并在书中纠正了人们对包办婚姻习俗的一些错误看法。

对于刚开始接触这一文化的人,作家妮莎·夏尔马(Nisha Sharma)在日前的一次采访中说,“强迫婚姻与包办婚姻并不一样,我认为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夏尔马是第一代美籍印度人,是《收购效应》(The Takeover Effect)的作者,她在见证父母之间的美满结合后接受了半包办的婚姻。她认为恋爱结婚和包办婚姻之间并不矛盾,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而想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的认知”。

虽然未必会有特别细致的描写,但包办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爱情小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Avon和William Morrow出版社的副主编艾莉·凯克(Elle Keck)称:“我认为读者喜爱权宜婚姻和包办婚姻的情节,是因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配对非常快速高效,这必然会产生冲突。随后便是高潮迭起、火星四溅的故事,这往往会成就一部绝妙的爱情小说。”

最近的一批新作既保留了火星四溅的情节,又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引发了不少人对于这个传统的激烈讨论。

索娜丽·德夫(Sonali Dev)2014年出版的处女作《宝莱坞情事》(A Bollywood Affair)讲述的就是解除一桩主人公完全没有话语权的包办婚姻——更确切的说是童婚——的故事,主人公试图将自己从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去寻找真爱。德夫发现,对于包办婚姻的老一套描述有很多问题,原因是其讲述的通常是逼迫主人公结婚、强迫他们相爱的故事。对德夫而言,与很多现代典型的包办婚姻比起来,这听起来是一种“退化”。

德夫即将出版她的第二本书《傲慢、偏见和其他风味》(Pride, Prejudice, and Other Flavors)。她承认,包办婚姻这种习俗有其复杂之处,至少在印度都市受过良好教育的氛围下如此。同时,她认为只要这种关系是双方自愿并且“描述的故事没有夸大或贬低传统,而是谨慎真实的”,那么描述包办婚姻的浪漫故事也有其可取之处。

讲述这种习俗的新爱情故事体现了这一题材的包容性越来越高,作者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她们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William Morrow出版社的助理公关比安卡·弗洛里斯(Bianca Flores)表示:“读者的需求在于能够读到可以真实反映生活在各种背景下的人物挣扎的故事。”

《婚礼倒计时》

弗洛里斯目前正在与作家扎拉·拉希姆(Zara Raheem)筹备即将于7月推出的作品《婚礼倒计时》(The Marriage Clock)。拉希姆的小说讲述了美国穆斯林莉拉(Leila)的故事。莉拉的父母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她在三个月内找到合适的丈夫,否则将会亲自操办她的婚姻。莉拉的父母因为想让她尽快找到归宿而为她施加压力,她的身份和自身对于爱情的看法显然与父母的做法格格不入,但她还是为了找到“真命天子”多次约会。她在向母亲妥协并开始相亲后盘算:“我的父母在搜罗整个西部地区为我物色丈夫的同时,至少为我争取了一些时间,让我能够自己去发现真爱。我答应了他们为我做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彻底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除了《婚礼倒计时》,今年还会有多部关于南亚的英文小说推出,包括夏尔马的作品《收购效应》、索尼娅·卡马尔(Soniah Kamal)改写自《傲慢与偏见》的巴基斯坦现代作品《配偶难觅》(Unmarriageable)、乌兹玛·贾拉勒丁(Uzma Jalaluddin)的作品《最终的阿伊莎》(Ayesha at Last)——又一部改写自《傲慢与偏见》的现代作品、桑亚·拉利(Sonya Lalli)的作品《媒人的名单》(The Matchmaker's List)等。这些作品内容详实、复杂多样,其中很多都描述了承受来自家庭和文化的结婚压力的年轻女性,从她们的角度对性别刻板印象、传统习俗和双重标准进行分析。

举例而言,在《媒人的名单》中,瑞娜(Raina)为躲避祖母为她做媒,逃离了他们所在的加拿大印度社区。

拉利说:“我认为包办婚姻值得一提,从根本上而言,由家庭或社区成员安排与我们有着共同价值的另一半是个不错的想法,只是实施的过程让女性受到压迫。”

在小说中,瑞娜讲述了人们对于现代包办婚姻的误解。“我的同事或者长途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中年妇女,在发现我有一半的印度血统后,通常会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我狂轰滥炸,”她叹息道,“无论我在不久后是否也要加入其中,他们都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包办婚姻’的始末。但在我所在的社区,现在的包办婚姻协定不如他们预期那样光彩迷人。”

拉利指出,包办婚姻和做媒在南亚次大陆非常持久,跨越了文化和宗教的边界,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承受着结婚相关的压力。拉利说:“瑞娜30岁还没有安定下来,单身未嫁,这被视为是错误的行为。这种双重标准难以置信却随处可见,对女性造成了无处不在影响。”

对拉利而言,她对包办婚姻的描述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她想在出版界和文化界中更多地展示她的经历。“作为一名生活在异国的南亚女性,写书讲述自身和相似女性的经历对我至关重要。我的祖母和外祖母都经历过包办婚姻,她们的婚姻十分持久、互相扶持且充满爱意。所以,即便我是一名现代女性,有她们作为榜样,我也从不排除会跟她们一样接受包办婚姻。”

(翻译:macy)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Misconceptions about arranged marriage abound. Romance authors are here to help.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安排而非强迫:我们对南亚包办婚姻的误解

“强迫婚姻与包办婚姻并不一样,我认为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美籍印度作家妮莎·夏尔马说。

传统印度婚礼

爱情小说的读者对婚礼的钟声并不陌生,钟声响起往往意味着从此两人注定会幸福共度一生。然而近来,对于南亚和穆斯林文化中的包办婚姻,人们却普遍有一种不同于此的看法。

本文推荐的这些作品均出自于女性之手,她们对于这种“特别”的美满结局有着深入的认识,并在书中纠正了人们对包办婚姻习俗的一些错误看法。

对于刚开始接触这一文化的人,作家妮莎·夏尔马(Nisha Sharma)在日前的一次采访中说,“强迫婚姻与包办婚姻并不一样,我认为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夏尔马是第一代美籍印度人,是《收购效应》(The Takeover Effect)的作者,她在见证父母之间的美满结合后接受了半包办的婚姻。她认为恋爱结婚和包办婚姻之间并不矛盾,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而想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的认知”。

虽然未必会有特别细致的描写,但包办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爱情小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Avon和William Morrow出版社的副主编艾莉·凯克(Elle Keck)称:“我认为读者喜爱权宜婚姻和包办婚姻的情节,是因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配对非常快速高效,这必然会产生冲突。随后便是高潮迭起、火星四溅的故事,这往往会成就一部绝妙的爱情小说。”

最近的一批新作既保留了火星四溅的情节,又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引发了不少人对于这个传统的激烈讨论。

索娜丽·德夫(Sonali Dev)2014年出版的处女作《宝莱坞情事》(A Bollywood Affair)讲述的就是解除一桩主人公完全没有话语权的包办婚姻——更确切的说是童婚——的故事,主人公试图将自己从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去寻找真爱。德夫发现,对于包办婚姻的老一套描述有很多问题,原因是其讲述的通常是逼迫主人公结婚、强迫他们相爱的故事。对德夫而言,与很多现代典型的包办婚姻比起来,这听起来是一种“退化”。

德夫即将出版她的第二本书《傲慢、偏见和其他风味》(Pride, Prejudice, and Other Flavors)。她承认,包办婚姻这种习俗有其复杂之处,至少在印度都市受过良好教育的氛围下如此。同时,她认为只要这种关系是双方自愿并且“描述的故事没有夸大或贬低传统,而是谨慎真实的”,那么描述包办婚姻的浪漫故事也有其可取之处。

讲述这种习俗的新爱情故事体现了这一题材的包容性越来越高,作者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她们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William Morrow出版社的助理公关比安卡·弗洛里斯(Bianca Flores)表示:“读者的需求在于能够读到可以真实反映生活在各种背景下的人物挣扎的故事。”

《婚礼倒计时》

弗洛里斯目前正在与作家扎拉·拉希姆(Zara Raheem)筹备即将于7月推出的作品《婚礼倒计时》(The Marriage Clock)。拉希姆的小说讲述了美国穆斯林莉拉(Leila)的故事。莉拉的父母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她在三个月内找到合适的丈夫,否则将会亲自操办她的婚姻。莉拉的父母因为想让她尽快找到归宿而为她施加压力,她的身份和自身对于爱情的看法显然与父母的做法格格不入,但她还是为了找到“真命天子”多次约会。她在向母亲妥协并开始相亲后盘算:“我的父母在搜罗整个西部地区为我物色丈夫的同时,至少为我争取了一些时间,让我能够自己去发现真爱。我答应了他们为我做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彻底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除了《婚礼倒计时》,今年还会有多部关于南亚的英文小说推出,包括夏尔马的作品《收购效应》、索尼娅·卡马尔(Soniah Kamal)改写自《傲慢与偏见》的巴基斯坦现代作品《配偶难觅》(Unmarriageable)、乌兹玛·贾拉勒丁(Uzma Jalaluddin)的作品《最终的阿伊莎》(Ayesha at Last)——又一部改写自《傲慢与偏见》的现代作品、桑亚·拉利(Sonya Lalli)的作品《媒人的名单》(The Matchmaker's List)等。这些作品内容详实、复杂多样,其中很多都描述了承受来自家庭和文化的结婚压力的年轻女性,从她们的角度对性别刻板印象、传统习俗和双重标准进行分析。

举例而言,在《媒人的名单》中,瑞娜(Raina)为躲避祖母为她做媒,逃离了他们所在的加拿大印度社区。

拉利说:“我认为包办婚姻值得一提,从根本上而言,由家庭或社区成员安排与我们有着共同价值的另一半是个不错的想法,只是实施的过程让女性受到压迫。”

在小说中,瑞娜讲述了人们对于现代包办婚姻的误解。“我的同事或者长途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中年妇女,在发现我有一半的印度血统后,通常会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我狂轰滥炸,”她叹息道,“无论我在不久后是否也要加入其中,他们都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包办婚姻’的始末。但在我所在的社区,现在的包办婚姻协定不如他们预期那样光彩迷人。”

拉利指出,包办婚姻和做媒在南亚次大陆非常持久,跨越了文化和宗教的边界,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承受着结婚相关的压力。拉利说:“瑞娜30岁还没有安定下来,单身未嫁,这被视为是错误的行为。这种双重标准难以置信却随处可见,对女性造成了无处不在影响。”

对拉利而言,她对包办婚姻的描述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她想在出版界和文化界中更多地展示她的经历。“作为一名生活在异国的南亚女性,写书讲述自身和相似女性的经历对我至关重要。我的祖母和外祖母都经历过包办婚姻,她们的婚姻十分持久、互相扶持且充满爱意。所以,即便我是一名现代女性,有她们作为榜样,我也从不排除会跟她们一样接受包办婚姻。”

(翻译:macy)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Misconceptions about arranged marriage abound. Romance authors are here to help.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