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吉利牵手戴姆勒再造smart,我们所知道的和猜测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吉利牵手戴姆勒再造smart,我们所知道的和猜测的

戴姆勒和吉利确认,新的合资公司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文|驾仕派 JackieLXX

3月21日傍晚时分,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出现在北京王府井百货的苹果零售店,他的出现并非突然,而是来参加两会之后的一个重要国家级会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场论坛有差不多近百位全球商界领袖,以及数十位海外学者参加,而这届论坛外方主席则是由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担任。

在蔡澈的日程安排中,参加完此次论坛活动之后并非立即返回斯图加特,而是去了杭州,入住地点是离吉利总部不远的一间酒店,目的是为了第二天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会面。此时戴姆勒和吉利关于组建新合资公司的事情还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双方的签约仪式定在3月26日进行。

直到时隔两天之后,3月28日的下午,经过戴姆勒股份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审定的新闻稿正式发给了各家媒体,宣布双方将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

双方各自的新闻稿声称:“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合资并非收购,为什么?

尽管之前大家都有预料到吉利很快会对smart品牌有所动作,但是也没有能够想到吉利控股和戴姆勒关于在smart项目上的官宣来得这么突然。

实际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其累计销量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都多,因此戴姆勒在中国加码新能源市场是必然。这时候,戴姆勒需要一个中国合作伙伴。

新的合作伙伴选择也并没有什么难度。在宝马选择了长城开展新能源车项目之后,戴姆勒最好的选择、或者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吉利。一方面吉利是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两者有天然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吉利也是国内最大的自主车企;再则是吉利和沃尔沃的成功合作范本,也证明了吉利是可以得到欧洲车企信赖的。

此次合作和之前传言最大的不同在于,吉利并没有收购smart品牌,而是采用了50:50的合资公司形式。用对等股比运营一个全球化汽车品牌,是全球汽车行业中极其罕见、或者说独一无二的方式。

为什么吉利和戴姆勒选择对等股比合资的运营方式,而不是传言的吉利收购smart品牌、甚至都不是控股?驾仕派认为,这里有几方面原因使得合资模式更有利于smart品牌的推进:

第一,smart品牌最早期本身就是戴姆勒和Swatch公司的合资品牌,戴姆勒占比51%,只是在Swatch退出以后转为戴姆勒独资;

第二,单独、完全收购smart品牌的意义不大,这个品牌并没有太多技术资产,主要依靠于戴姆勒集团的背书,所以重新壮大这个品牌依然需要戴姆勒的携手;

第三,50:50的合资模式无论对中国市场,还是对戴姆勒来说,都是最能接受的股比结构,这不容易出现话语权的争夺。而对于吉利来说,做成一件事情比获得控股权更重要,这一点已经在宝腾收购案中得到了验证。

当然,smart合资公司与之前宝马长城合作的光束汽车有些类似,可也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宝马和长城的说法,光束汽车也将是面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光束汽车项目为“基于宝马MINI系列的新能源汽车”,只明确了第二款车会是MINI纯电动版,之前的一款车如何挂品牌尚未得到确认。

相反,戴姆勒和吉利确认,新的合资公司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此外,长城是否介入MINI品牌具体运作暂不明晰,而吉利和戴姆勒则是很明确共同经营这一全球品牌。

2022年smart换代 全面电动化

在双方的新闻稿中,我们可以知晓更多的后续安排,包括双方的分工、产品安排和未来产品线。

首先是smart现有产品的时间节点被确定:2022年将结束这一代smart车型的生产。“在2022年推出全新车型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 EQ for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生产smart EQ forfour)生产smart现有车型。”戴姆勒的新闻稿中透露。而后法国工厂将转为生产EQ品牌紧凑型电动车。换句话说,在2022年合资公司的新一代产品就将投向市场。

为了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准时投放全新一代smart产品——大概还剩下三年时间——双方协定,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并且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无论是李书福,还是蔡澈,他们的发言中都坚定smart品牌在过去二十年间的品牌和产品价值,也提出了新的smart转型方向。

作为初代smart项目的首席工程师,蔡澈对这一品牌显然更有感情,在他看来,smart转向电动车并不是在“甩包袱”,而更像是一偿宿愿。“smart品牌也是电动出行领域的先行者。smart自诞生之初就被规划为一个纯电动品牌。”

在他的公开信中坦诚写到:“我们做出(和吉利合资)这个决策的考量不仅是要选择下一个全球领先的生产基地。这是smart品牌发展的历史上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新的篇章将记载新的车型、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开启业务增长的新阶段。”

蔡澈这里提出的“新的细分市场”其意义不言自明。smart在今后不仅将研发小型车,同时作为整体新车型研发规划的一部分,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

而李书福在发言中指出:“我们将充分尊重smart的品牌主张,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佳出行体验。”这里的智能化和出行体验则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此之前奔驰利用smart车型开展了“即行car2go”共享汽车服务,这也是当前电动车新的趋势,而智能化更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较为领先的领域。

驾仕派猜测:吉利和戴姆勒这家新的合资公司总部和工厂很可能设在武汉。

第一个线索在于,双方都提到“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这里“电动智能汽车”这类关键词曾出现在去年吉利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出要优先安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落户湖北,后来吉利陆续在武汉等地注册了相应技术研发公司。

其次,去年底吉利武汉分公司已经获批了一个年产能15万辆乘用车的项目。根据批复文件,新厂区建设期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投资金额为90.44亿元,并于日后用于生产传统燃油车以及新能源车。

之前有消息称这一产能规划是为路特斯电动SUV所准备,不过现在看上去更像是为smart量身打造。判断的依据有两个:首先,路特斯SUV不太可能用上15万辆的产能,而2018年smart全球销量差不多在12万辆左右,符合这一产能。其次,早先路特斯SUV计划在2020年前后发布,但是武汉工厂的建设周期要到2021年底,很明显更符合smart换代车型将在2022年推出的计划。

最后,还有一个可以遐想的地方在于,武汉因为神龙汽车的原因,一直是和法国交往最多的中国城市,而现在smart主要就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 EQ fortwo),大量的法国雇员可以很方便的抵达武汉进行工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吉利牵手戴姆勒再造smart,我们所知道的和猜测的

戴姆勒和吉利确认,新的合资公司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文|驾仕派 JackieLXX

3月21日傍晚时分,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出现在北京王府井百货的苹果零售店,他的出现并非突然,而是来参加两会之后的一个重要国家级会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场论坛有差不多近百位全球商界领袖,以及数十位海外学者参加,而这届论坛外方主席则是由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担任。

在蔡澈的日程安排中,参加完此次论坛活动之后并非立即返回斯图加特,而是去了杭州,入住地点是离吉利总部不远的一间酒店,目的是为了第二天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会面。此时戴姆勒和吉利关于组建新合资公司的事情还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双方的签约仪式定在3月26日进行。

直到时隔两天之后,3月28日的下午,经过戴姆勒股份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审定的新闻稿正式发给了各家媒体,宣布双方将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

双方各自的新闻稿声称:“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合资并非收购,为什么?

尽管之前大家都有预料到吉利很快会对smart品牌有所动作,但是也没有能够想到吉利控股和戴姆勒关于在smart项目上的官宣来得这么突然。

实际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其累计销量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都多,因此戴姆勒在中国加码新能源市场是必然。这时候,戴姆勒需要一个中国合作伙伴。

新的合作伙伴选择也并没有什么难度。在宝马选择了长城开展新能源车项目之后,戴姆勒最好的选择、或者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吉利。一方面吉利是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两者有天然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吉利也是国内最大的自主车企;再则是吉利和沃尔沃的成功合作范本,也证明了吉利是可以得到欧洲车企信赖的。

此次合作和之前传言最大的不同在于,吉利并没有收购smart品牌,而是采用了50:50的合资公司形式。用对等股比运营一个全球化汽车品牌,是全球汽车行业中极其罕见、或者说独一无二的方式。

为什么吉利和戴姆勒选择对等股比合资的运营方式,而不是传言的吉利收购smart品牌、甚至都不是控股?驾仕派认为,这里有几方面原因使得合资模式更有利于smart品牌的推进:

第一,smart品牌最早期本身就是戴姆勒和Swatch公司的合资品牌,戴姆勒占比51%,只是在Swatch退出以后转为戴姆勒独资;

第二,单独、完全收购smart品牌的意义不大,这个品牌并没有太多技术资产,主要依靠于戴姆勒集团的背书,所以重新壮大这个品牌依然需要戴姆勒的携手;

第三,50:50的合资模式无论对中国市场,还是对戴姆勒来说,都是最能接受的股比结构,这不容易出现话语权的争夺。而对于吉利来说,做成一件事情比获得控股权更重要,这一点已经在宝腾收购案中得到了验证。

当然,smart合资公司与之前宝马长城合作的光束汽车有些类似,可也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宝马和长城的说法,光束汽车也将是面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光束汽车项目为“基于宝马MINI系列的新能源汽车”,只明确了第二款车会是MINI纯电动版,之前的一款车如何挂品牌尚未得到确认。

相反,戴姆勒和吉利确认,新的合资公司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此外,长城是否介入MINI品牌具体运作暂不明晰,而吉利和戴姆勒则是很明确共同经营这一全球品牌。

2022年smart换代 全面电动化

在双方的新闻稿中,我们可以知晓更多的后续安排,包括双方的分工、产品安排和未来产品线。

首先是smart现有产品的时间节点被确定:2022年将结束这一代smart车型的生产。“在2022年推出全新车型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 EQ for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生产smart EQ forfour)生产smart现有车型。”戴姆勒的新闻稿中透露。而后法国工厂将转为生产EQ品牌紧凑型电动车。换句话说,在2022年合资公司的新一代产品就将投向市场。

为了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准时投放全新一代smart产品——大概还剩下三年时间——双方协定,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并且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无论是李书福,还是蔡澈,他们的发言中都坚定smart品牌在过去二十年间的品牌和产品价值,也提出了新的smart转型方向。

作为初代smart项目的首席工程师,蔡澈对这一品牌显然更有感情,在他看来,smart转向电动车并不是在“甩包袱”,而更像是一偿宿愿。“smart品牌也是电动出行领域的先行者。smart自诞生之初就被规划为一个纯电动品牌。”

在他的公开信中坦诚写到:“我们做出(和吉利合资)这个决策的考量不仅是要选择下一个全球领先的生产基地。这是smart品牌发展的历史上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新的篇章将记载新的车型、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开启业务增长的新阶段。”

蔡澈这里提出的“新的细分市场”其意义不言自明。smart在今后不仅将研发小型车,同时作为整体新车型研发规划的一部分,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

而李书福在发言中指出:“我们将充分尊重smart的品牌主张,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佳出行体验。”这里的智能化和出行体验则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此之前奔驰利用smart车型开展了“即行car2go”共享汽车服务,这也是当前电动车新的趋势,而智能化更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较为领先的领域。

驾仕派猜测:吉利和戴姆勒这家新的合资公司总部和工厂很可能设在武汉。

第一个线索在于,双方都提到“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这里“电动智能汽车”这类关键词曾出现在去年吉利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出要优先安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落户湖北,后来吉利陆续在武汉等地注册了相应技术研发公司。

其次,去年底吉利武汉分公司已经获批了一个年产能15万辆乘用车的项目。根据批复文件,新厂区建设期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投资金额为90.44亿元,并于日后用于生产传统燃油车以及新能源车。

之前有消息称这一产能规划是为路特斯电动SUV所准备,不过现在看上去更像是为smart量身打造。判断的依据有两个:首先,路特斯SUV不太可能用上15万辆的产能,而2018年smart全球销量差不多在12万辆左右,符合这一产能。其次,早先路特斯SUV计划在2020年前后发布,但是武汉工厂的建设周期要到2021年底,很明显更符合smart换代车型将在2022年推出的计划。

最后,还有一个可以遐想的地方在于,武汉因为神龙汽车的原因,一直是和法国交往最多的中国城市,而现在smart主要就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 EQ fortwo),大量的法国雇员可以很方便的抵达武汉进行工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