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怡君
编辑|马蕾
看起来难以接近的“数字化”,其实和“敏捷”是一对孪生兄弟。
“数字化”大哥高高在上,“敏捷”则显得更接地气。敏捷在诞生之初就是IT领域的专属名词,也是技术团队普通的日常工作——用最小规模的团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试错实验。
如今,它已经逐步浸透到流程改进、产品开发等工作环节中。富有洞察力的领导者们已经认识到,如果能将“敏捷”推广到整个公司,它将为企业文化转型、工作方式变革以及整个业绩的指数级增长奠定基础,届时,数字化转型将顺理成章。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对全球高管进行调研后发现,只有1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的企业都具备非常高的敏捷实践能力,大多数企业的“敏捷程度”仍不成熟。
其中,最大的“抗体”就是中层领导者。
很多领导者逐级向下推动“敏捷”时发现,中层领导最需要“换换脑子”。由于敏捷的“小型部队”会打破层级壁垒,当变化开始生根时,很多中层管理人员为了保护层级传统,就像“抗体”对抗感染一样,拒绝“敏捷”的入侵。
高层也不让人省心。
让他们反对的不是“层级”的变化,而是因为自己被迫要提高开放程度、学习更多知识、不断调整战略目标,由此产生的“不适感”。
其实,现实中许多企业都坐拥大量数据,但他们只将其用于基本决策,没有反复实验、利用复杂的数据关系挖掘出更丰厚的“金矿”。Korn Ferry的一项调研表明,在学习敏捷性方面,高管占比最高的企业的利润率比同行高出25%。
当IBM要求CEO们对影响“敏捷”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名时,他们提到最多的两个选项是“勇于尝试的意愿”以及“对高素质员工的支持”,这几乎成为敏捷型企业的重要起点。
IBM认为,想要推动敏捷变革,企业的领导者应坚持基本原则“紧密协调,松散耦合” 。一方面解放员工,让他们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不断校正公司的战略方向;另一方面,鼓励不断实验与快速迭代,重视敢于挑战旧习的员工,让他们代替固守僵化的“老人”。
另外,如果你感到变革艰难,不妨从客户那里需求帮助。IBM的调研显示,以客户为导向的敏捷性,已经成为判断企业是否有能力实现数字化、部署平台模式的主要指标。
亚洲一家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就这样做了。任何客户都可以对新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然后由客户、供应商和员工集体投票决定是否开发。该公司CEO表示,让员工与客户实现“零距离”接触,不仅能增强客户亲密度,还能帮助企业快速试错,有效管理预算并进行新投资。
此外,新技术也能助“敏捷”一臂之力。
欧莱雅为了实现“敏捷”,大幅缩短了开发新品的周期,平均每年可开发1300个新产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大众喜好,它的生产线能在5分钟内切换大约20种不同产品。当然,这种敏捷举措,也使得一些程序更为复杂,给管理这些生产线的运营人员带来了新挑战。为此,欧莱雅将生产车间发送的实时数据,传输至物联网平台,运营人员不仅可以实时观测数据,还能随时随地与生产线工作人员沟通,提高了市场预测、生产线切换、生产方案部署等工作的效率。
说服高层,“洗脑”中层,“聘请”客户,启用新技术,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一旦企业有了“敏捷”傍身,那位看起来呆板复杂高大上的“数字化战略”大哥,就会马上变得亲切可人,触手可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