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暴雨与钓鱼之下,是一场属于专车的“饥饿游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暴雨与钓鱼之下,是一场属于专车的“饥饿游戏”

近日,包括滴滴、快的和Uber在内的各家专车都被一个词搞得群情激愤——钓鱼。当然这个钓鱼和今早的暴雨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大家看了下图难免会把两个词儿联系到一起。

首先,上海的各位亲在蹚着大水来到公司之后,一定都无比希望“滴滴打船”的创意是真的了吧?但如果你觉得这还是如“滴滴打人”、“滴滴拉屎”一样的脑洞,那就太滞后了。今早打开Uber的界面,你会看到船真的来了——

像暴雨这样的天灾没办法,但人祸就比较让人气愤了。包括滴滴、快的和Uber在内的各家专车都被一个词搞得群情激愤——钓鱼。当然这个钓鱼和今早的暴雨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大家看了下图(据说是上海某地下停车库)难免会把两个词儿联系到一起——

言归正传。各路专车的钓鱼主要是出租车司机主导的,理由当然是出租车业务受到专车模式的猛烈冲击。这场钓鱼之潮在杭州、宁波、武汉等多地迅速蔓延开来,而受了委屈的专车司机们也联合起来到“有关部门”门前讨要说法,大有发展成群体性事件之势。

另一方面,已然习惯了专车这种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而且长期受惠于各家优惠券甜头的普通民众,也都并不让人意外地站到了专车一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是有道理的,有了价格实惠、服务到位、支付方便的专车,谁还愿意回到满是烟味的出租车里去,何况还那么难打?

在此背景下,各路专车在资本市场上却好似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有消息称,滴滴快的的运营商小桔科技欲融资15亿美元,届时公司估值将从120亿美元增至150亿美元;另外,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Uber对投资者表示,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

大笔的融资可谓专车们对钓鱼者最强有力的回应。一方面“钓鱼执法”作为一种争议手段,本就处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虽起到一定效果但于社会观瞻是大不利的,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另一方面多个城市引发的抗议,已经让所有人看出了民心所向,更让滴滴快的Uber们相信了此阶段“砸钱赢市场”的正确性。事实上就在本月初,滴滴刚刚宣布了将为用户提供10亿元人民币补贴,而围绕儿童节、高考和父亲节为主题的优惠活动接踵而至。

尚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之前,专车模式的烧钱策略必然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要知道滴滴和快的上一次融资(两家尚未合并)是去年底和今年初的事情,金额分别是7亿和6亿美元,在两家大打优惠价格战的时候也不难理解。如今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烧钱了,而完成此轮融资后滴滴快的的估值将达到150亿美元,成为中国规模第二大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仅次于小米。

另一方面,处境比滴滴快的还要尴尬的“洋和尚”Uber,更明白一手到对抗监管,一手到对抗同行,这多重危机之下的品牌和公关之战更不好打。其实不光是他们这样,连天暴雨加钓鱼的凶险环境,对于各路专车品牌而言,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生存考验。

从Uber说起:为什么中枪的总是我?

事情还要说到6月13日晚发生在杭州的钓鱼事件。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Uber官方先后发了两条短信给各位车主,内容如下——

解释一下背景:据Uber官方发表的声明称,该事件涉及多家平台上的司机与车辆,只有一辆车属于与优步合作的租赁公司旗下车辆,司机是租赁公司专职司机,他全程未与任何人冲突。换言之,为什么专车一出坏事,Uber就成了出头鸟?

Uber今年以来的日子的确不好过。虽然因为百度的注资也成为了BAT体系下的品牌,但“洋和尚”的身份还是让Uber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虽说年初的“专车之辩”,以及多个城市的严打行动,针对的并非Uber一个品牌,但要说哪个城市的老巢被查,还真只有Uber有此待遇。

已经将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300多个城市的,进军中国之后在9个城市开展业务,很不幸的是其中1/3都被查了——分别是杭州、成都和广州。虽然这并不是仅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人口最多的中国情况也相对复杂一些。最后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也不得不服软,称“愿意和当地政府合作”。

其实Uber运营中面临的问题,与滴滴快的并无太多异处,皆是安全、资质之类的字眼。但Uber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一方面要与政府斗,另一方面要与市场根基更深厚的各家国内同行斗。从此次事件的危机公关来看,目前网上曝出给车主发短信求冷静、求理智的似乎也只有Uber一家,而滴滴快的们则选择了缄默的策略。但虽然Uber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两条短信也必然导致一些负面的效果——譬如 “威胁”车主倘若闹事,将扣除当周所有车费与奖励,并终止合作,这不免让正在气头上的车主产生“主人也不挺我”的沮丧感;另一方面,Uber作为此次事件中唯一明确发声的品牌,若再有秋后算账也不免又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虽然Uber的App的确存在计费、优惠规则等细节不够清晰便利等硬伤,但Uber毕竟还算是有自己不小的用户群,且有机会威胁到滴滴快的市场份额的一股势力。最近Uber要进军月嫂市场、摄影市场的帖子在朋友圈里疯转开来,很明显也是成功的公关行为。但是作为外来者,在创意方面比国内品牌牛逼不少的Uber,论起人情世故还是要摔几个跟头才能站稳当。至少,得慢慢摸索出“好心办坏事”、“人心隔肚皮”之类的中国特色词汇后,才刚刚能开始上道。

一边内斗,一边外战

可以肯定,滴滴快的这15亿美元的融资肯定不是今年内最后一笔。不说其他对 手,Uber今年都号称要投70亿呢,摆明就是要继续对着干的节奏。应该说,各路专车品牌对外遭遇钓鱼,拍案而起,到最后还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专车模式生存 的市场环境。但是等外部安定之后,各家之间还是避免不了血腥的厮杀——这才是“饥饿游戏”的精髓。

已经有内部人士透露,滴滴快的此轮融资,就是为了对抗Uber这个已然脱离了“假想”的敌人。举一组数据就能看出他们的危机感——根据易观国际的测算,滴滴快的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为78%,而Uber则为11%;再看去年全年,尚未合并的滴滴和快的加起来,连1%的空余都没给其他对手留下。

Uber则一直在曲折中前进着。自去年7月进入中国以来,当年12月就获得了百度的近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同时获得了红杉资本、KPCB等机构12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410亿美元,堪称全球未上市企业中最牛逼的之一。而既然在市场基础、政府关系等层面一时还无法与滴滴快的较劲,Uber一直在力图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以增强竞争实力。虽然目前直升机还没法租,但价格更为亲民的,又兼具拼车功能的“人民优步”推出远比“滴滴快车”、“滴滴顺风车”要早;而滴滴快的很难说不是受Uber的启迪,才有些滞后地推出了这些服务。

但在各自完善着自己产品品类的过程中,各家专车品牌又不免要面临着与政府接着斗的问题。就拿滴滴上线不久的顺风车为例,其安全、资质问题较之专车更难把控,而且(说句诛心之论)被钓鱼的危险性更大,也同样引发了类似专车最火时候那样关于其合法性的讨论。虽然不像专车、快车那样会触动传统业务模式(出租车)的冲击,但毕竟“有关部门”对于此类新生事物,一贯是缺少充分认识及足够耐心的, 所以不可能一帆风顺。

无奈的是,在相关政策和监管尚未完善之时,各家专车品牌冒险上路,推陈出新,一边内斗,一边外战,也算是“不是办法的办法”。界面新闻在其报道中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话称:“如果现在哪家公司慢了,指望政策出来后再发展专车业务,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等政策真正出来的时候也就落后很多了。”这话说出了其中道理。

就像饥饿游戏一样。哪怕慢了一步,你连最后杀死你的人都来不及瞧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Uber

2.4k
  • Uber第二季度网约车订单额展望不及预期,盘前下跌10%
  • Uber美股盘前跌超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暴雨与钓鱼之下,是一场属于专车的“饥饿游戏”

近日,包括滴滴、快的和Uber在内的各家专车都被一个词搞得群情激愤——钓鱼。当然这个钓鱼和今早的暴雨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大家看了下图难免会把两个词儿联系到一起。

首先,上海的各位亲在蹚着大水来到公司之后,一定都无比希望“滴滴打船”的创意是真的了吧?但如果你觉得这还是如“滴滴打人”、“滴滴拉屎”一样的脑洞,那就太滞后了。今早打开Uber的界面,你会看到船真的来了——

像暴雨这样的天灾没办法,但人祸就比较让人气愤了。包括滴滴、快的和Uber在内的各家专车都被一个词搞得群情激愤——钓鱼。当然这个钓鱼和今早的暴雨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大家看了下图(据说是上海某地下停车库)难免会把两个词儿联系到一起——

言归正传。各路专车的钓鱼主要是出租车司机主导的,理由当然是出租车业务受到专车模式的猛烈冲击。这场钓鱼之潮在杭州、宁波、武汉等多地迅速蔓延开来,而受了委屈的专车司机们也联合起来到“有关部门”门前讨要说法,大有发展成群体性事件之势。

另一方面,已然习惯了专车这种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而且长期受惠于各家优惠券甜头的普通民众,也都并不让人意外地站到了专车一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是有道理的,有了价格实惠、服务到位、支付方便的专车,谁还愿意回到满是烟味的出租车里去,何况还那么难打?

在此背景下,各路专车在资本市场上却好似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有消息称,滴滴快的的运营商小桔科技欲融资15亿美元,届时公司估值将从120亿美元增至150亿美元;另外,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Uber对投资者表示,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

大笔的融资可谓专车们对钓鱼者最强有力的回应。一方面“钓鱼执法”作为一种争议手段,本就处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虽起到一定效果但于社会观瞻是大不利的,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另一方面多个城市引发的抗议,已经让所有人看出了民心所向,更让滴滴快的Uber们相信了此阶段“砸钱赢市场”的正确性。事实上就在本月初,滴滴刚刚宣布了将为用户提供10亿元人民币补贴,而围绕儿童节、高考和父亲节为主题的优惠活动接踵而至。

尚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之前,专车模式的烧钱策略必然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要知道滴滴和快的上一次融资(两家尚未合并)是去年底和今年初的事情,金额分别是7亿和6亿美元,在两家大打优惠价格战的时候也不难理解。如今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烧钱了,而完成此轮融资后滴滴快的的估值将达到150亿美元,成为中国规模第二大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仅次于小米。

另一方面,处境比滴滴快的还要尴尬的“洋和尚”Uber,更明白一手到对抗监管,一手到对抗同行,这多重危机之下的品牌和公关之战更不好打。其实不光是他们这样,连天暴雨加钓鱼的凶险环境,对于各路专车品牌而言,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生存考验。

从Uber说起:为什么中枪的总是我?

事情还要说到6月13日晚发生在杭州的钓鱼事件。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Uber官方先后发了两条短信给各位车主,内容如下——

解释一下背景:据Uber官方发表的声明称,该事件涉及多家平台上的司机与车辆,只有一辆车属于与优步合作的租赁公司旗下车辆,司机是租赁公司专职司机,他全程未与任何人冲突。换言之,为什么专车一出坏事,Uber就成了出头鸟?

Uber今年以来的日子的确不好过。虽然因为百度的注资也成为了BAT体系下的品牌,但“洋和尚”的身份还是让Uber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虽说年初的“专车之辩”,以及多个城市的严打行动,针对的并非Uber一个品牌,但要说哪个城市的老巢被查,还真只有Uber有此待遇。

已经将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300多个城市的,进军中国之后在9个城市开展业务,很不幸的是其中1/3都被查了——分别是杭州、成都和广州。虽然这并不是仅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人口最多的中国情况也相对复杂一些。最后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也不得不服软,称“愿意和当地政府合作”。

其实Uber运营中面临的问题,与滴滴快的并无太多异处,皆是安全、资质之类的字眼。但Uber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一方面要与政府斗,另一方面要与市场根基更深厚的各家国内同行斗。从此次事件的危机公关来看,目前网上曝出给车主发短信求冷静、求理智的似乎也只有Uber一家,而滴滴快的们则选择了缄默的策略。但虽然Uber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两条短信也必然导致一些负面的效果——譬如 “威胁”车主倘若闹事,将扣除当周所有车费与奖励,并终止合作,这不免让正在气头上的车主产生“主人也不挺我”的沮丧感;另一方面,Uber作为此次事件中唯一明确发声的品牌,若再有秋后算账也不免又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虽然Uber的App的确存在计费、优惠规则等细节不够清晰便利等硬伤,但Uber毕竟还算是有自己不小的用户群,且有机会威胁到滴滴快的市场份额的一股势力。最近Uber要进军月嫂市场、摄影市场的帖子在朋友圈里疯转开来,很明显也是成功的公关行为。但是作为外来者,在创意方面比国内品牌牛逼不少的Uber,论起人情世故还是要摔几个跟头才能站稳当。至少,得慢慢摸索出“好心办坏事”、“人心隔肚皮”之类的中国特色词汇后,才刚刚能开始上道。

一边内斗,一边外战

可以肯定,滴滴快的这15亿美元的融资肯定不是今年内最后一笔。不说其他对 手,Uber今年都号称要投70亿呢,摆明就是要继续对着干的节奏。应该说,各路专车品牌对外遭遇钓鱼,拍案而起,到最后还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专车模式生存 的市场环境。但是等外部安定之后,各家之间还是避免不了血腥的厮杀——这才是“饥饿游戏”的精髓。

已经有内部人士透露,滴滴快的此轮融资,就是为了对抗Uber这个已然脱离了“假想”的敌人。举一组数据就能看出他们的危机感——根据易观国际的测算,滴滴快的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为78%,而Uber则为11%;再看去年全年,尚未合并的滴滴和快的加起来,连1%的空余都没给其他对手留下。

Uber则一直在曲折中前进着。自去年7月进入中国以来,当年12月就获得了百度的近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同时获得了红杉资本、KPCB等机构12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410亿美元,堪称全球未上市企业中最牛逼的之一。而既然在市场基础、政府关系等层面一时还无法与滴滴快的较劲,Uber一直在力图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以增强竞争实力。虽然目前直升机还没法租,但价格更为亲民的,又兼具拼车功能的“人民优步”推出远比“滴滴快车”、“滴滴顺风车”要早;而滴滴快的很难说不是受Uber的启迪,才有些滞后地推出了这些服务。

但在各自完善着自己产品品类的过程中,各家专车品牌又不免要面临着与政府接着斗的问题。就拿滴滴上线不久的顺风车为例,其安全、资质问题较之专车更难把控,而且(说句诛心之论)被钓鱼的危险性更大,也同样引发了类似专车最火时候那样关于其合法性的讨论。虽然不像专车、快车那样会触动传统业务模式(出租车)的冲击,但毕竟“有关部门”对于此类新生事物,一贯是缺少充分认识及足够耐心的, 所以不可能一帆风顺。

无奈的是,在相关政策和监管尚未完善之时,各家专车品牌冒险上路,推陈出新,一边内斗,一边外战,也算是“不是办法的办法”。界面新闻在其报道中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话称:“如果现在哪家公司慢了,指望政策出来后再发展专车业务,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等政策真正出来的时候也就落后很多了。”这话说出了其中道理。

就像饥饿游戏一样。哪怕慢了一步,你连最后杀死你的人都来不及瞧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