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员工都有“超能力”,企业怎样不掉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员工都有“超能力”,企业怎样不掉队?

新技术的应用、高频率的换岗催生了数字化时代下拥有“人类技能+技术赋能”的超级员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蒋悦

前沿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传统岗位消失或被机器替代,也催生了一批在数字时代下拥有“人类技能+技术赋能”的“超级员工”。

然而与此同时,深感焦虑的不仅仅是非超级员工,还有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据《埃森哲2019技术调研》报告中显示,超过67%的受访高管承认,员工的数字化成熟度已经远超企业自身。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伟认为,人工智能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其关键是“人机协作”。而“人机协作”已在部分企业有所体现。

摩根斯丹利(Morgan Stanley)为其16000名财务顾问配备了机器学习算法,从而将财务顾问从重复性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客户服务。

西门子的“click to make”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推理工具,依据员工和机器各自的技能分配任务,以达到人机协作、效率最大化。

京东金融则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风险控制系统。其自主研发的RNN时间序列算法可以识别风险用户,准确率达90%以上。随着该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传统信贷员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与此同时,3000多个与风险管理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新岗位应运而生。

相似地,亚马逊的仓储机器人代替了传统人工分拣货物,重复、基础的工作逐渐从人力劳动转向人工智能,仓储工人的角色也转变为机器人监控师和技术监察员。

新技术的应用、高频率的换岗要求员工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也为员工开辟了潜在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数字时代之前,员工跳槽更倾向选择熟悉的、具备相关经验的行业与岗位;而现在,超级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使其在跨岗位,乃至跨行业的求职中也能脱颖而出。

可惜的是,面对快速进步且灵活多变的超级员工,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数字化转型前的人才策略。

一方面,甄选人才时,许多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招聘流程。

传统流程按部就班、推进缓慢,从内部的岗位规划,到招聘、甄选合适员工往往耗时巨大。而超级员工的流动性极强,等人事一步一步按既定的流程走下来的时候,其他企业早已捷足先登。再加上招聘过程中仍采用标准化的申请表、笔试、面试等环节,往往很难准确识别应聘者的专长,招到切合岗位需求的员工。

另一方面,传统的薪酬福利设定中仍存在性别偏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李秀娟认为,数字化时代强调跨界的创新融合以及对人的关注。而女性的“她能力”在领导力、创新融合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展现。然而,不少企业在发布工作岗位时就已经存在性别偏见,随之而来的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薪酬差距不言而喻。Boss直聘研究院于其发布的《2019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中写到,通过对某求职平台上1700万的招聘启事的职位描述分析发现,偏向男性求职者的职位比例呈增长趋势。另外,2018年女性的平均薪酬为6497元,为男性平均薪酬(8300元)的78.3%。数字化时代企业若依旧故我,采用带有偏见的薪资福利体系,将会流失大量的女性超级员工。

在数字化时代下,新技术的产生、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日新月异。这使得“学习”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0%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看中工作中能否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德勤2019全球人力资本趋势调研》中也指出,许多组织已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约有82%的组织表示将会增大投入员工技能的再培训。梦想很丰满,现实却意外的骨感。据埃森哲调查,由于资源分配的限制,在过去的六个月中,只有不到30%的员工参与了技能培训。

横亘在企业与超级员工间的“鸿沟”,不仅使超级员工对技能学习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还会演变成员工无法与时下新技术接轨的障碍。正如朱伟所说,“人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将‘人’放在转型的中心地位,发展和培养人机关系的融合技能。”

为了缩小二者间的差距,不少领军企业正积极作出改变。

联合利华对其入门级的职位招聘流程做出了改变。在对申请人进行初步筛选后,公司将邀请申请人试玩一系列的小游戏。游戏结果没有正误之分,随后,AI将对游戏结果进行审核,并根据抗压能力、记忆力等匹配申请人和空缺岗位。在联合利华北美的试点,90天内,应聘者的录用率翻了一倍,雇佣时间也从四个月缩短至四周。

作为瑞士最大的电信供应商,瑞士电信(Swisscom)则在优化知识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由Starmind开发的一款AI解决方案“Ask the Brain”被应用于公司上下,员工可以向该系统提出任何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接收到问题后,AI将自动锁定相关专家并分享该问题。这一应用不仅大大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员工还可以通过查询同事掌握的知识和企业应用的技术,获得无界限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1+1>2”的聚合效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联合利华

61
  • 冰淇淋进入平价时代,伊利冷饮搭上卖火锅烧烤食材的锅圈食汇
  • 多批次梦龙雪糕疑含金属碎片在英国被召回,客服回应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员工都有“超能力”,企业怎样不掉队?

新技术的应用、高频率的换岗催生了数字化时代下拥有“人类技能+技术赋能”的超级员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蒋悦

前沿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传统岗位消失或被机器替代,也催生了一批在数字时代下拥有“人类技能+技术赋能”的“超级员工”。

然而与此同时,深感焦虑的不仅仅是非超级员工,还有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据《埃森哲2019技术调研》报告中显示,超过67%的受访高管承认,员工的数字化成熟度已经远超企业自身。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伟认为,人工智能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其关键是“人机协作”。而“人机协作”已在部分企业有所体现。

摩根斯丹利(Morgan Stanley)为其16000名财务顾问配备了机器学习算法,从而将财务顾问从重复性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客户服务。

西门子的“click to make”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推理工具,依据员工和机器各自的技能分配任务,以达到人机协作、效率最大化。

京东金融则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风险控制系统。其自主研发的RNN时间序列算法可以识别风险用户,准确率达90%以上。随着该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传统信贷员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与此同时,3000多个与风险管理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新岗位应运而生。

相似地,亚马逊的仓储机器人代替了传统人工分拣货物,重复、基础的工作逐渐从人力劳动转向人工智能,仓储工人的角色也转变为机器人监控师和技术监察员。

新技术的应用、高频率的换岗要求员工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也为员工开辟了潜在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数字时代之前,员工跳槽更倾向选择熟悉的、具备相关经验的行业与岗位;而现在,超级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使其在跨岗位,乃至跨行业的求职中也能脱颖而出。

可惜的是,面对快速进步且灵活多变的超级员工,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数字化转型前的人才策略。

一方面,甄选人才时,许多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招聘流程。

传统流程按部就班、推进缓慢,从内部的岗位规划,到招聘、甄选合适员工往往耗时巨大。而超级员工的流动性极强,等人事一步一步按既定的流程走下来的时候,其他企业早已捷足先登。再加上招聘过程中仍采用标准化的申请表、笔试、面试等环节,往往很难准确识别应聘者的专长,招到切合岗位需求的员工。

另一方面,传统的薪酬福利设定中仍存在性别偏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李秀娟认为,数字化时代强调跨界的创新融合以及对人的关注。而女性的“她能力”在领导力、创新融合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展现。然而,不少企业在发布工作岗位时就已经存在性别偏见,随之而来的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薪酬差距不言而喻。Boss直聘研究院于其发布的《2019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中写到,通过对某求职平台上1700万的招聘启事的职位描述分析发现,偏向男性求职者的职位比例呈增长趋势。另外,2018年女性的平均薪酬为6497元,为男性平均薪酬(8300元)的78.3%。数字化时代企业若依旧故我,采用带有偏见的薪资福利体系,将会流失大量的女性超级员工。

在数字化时代下,新技术的产生、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日新月异。这使得“学习”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0%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看中工作中能否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德勤2019全球人力资本趋势调研》中也指出,许多组织已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约有82%的组织表示将会增大投入员工技能的再培训。梦想很丰满,现实却意外的骨感。据埃森哲调查,由于资源分配的限制,在过去的六个月中,只有不到30%的员工参与了技能培训。

横亘在企业与超级员工间的“鸿沟”,不仅使超级员工对技能学习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还会演变成员工无法与时下新技术接轨的障碍。正如朱伟所说,“人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将‘人’放在转型的中心地位,发展和培养人机关系的融合技能。”

为了缩小二者间的差距,不少领军企业正积极作出改变。

联合利华对其入门级的职位招聘流程做出了改变。在对申请人进行初步筛选后,公司将邀请申请人试玩一系列的小游戏。游戏结果没有正误之分,随后,AI将对游戏结果进行审核,并根据抗压能力、记忆力等匹配申请人和空缺岗位。在联合利华北美的试点,90天内,应聘者的录用率翻了一倍,雇佣时间也从四个月缩短至四周。

作为瑞士最大的电信供应商,瑞士电信(Swisscom)则在优化知识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由Starmind开发的一款AI解决方案“Ask the Brain”被应用于公司上下,员工可以向该系统提出任何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接收到问题后,AI将自动锁定相关专家并分享该问题。这一应用不仅大大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员工还可以通过查询同事掌握的知识和企业应用的技术,获得无界限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1+1>2”的聚合效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