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财经声音】刘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财经声音】刘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财经观点。

财政部部长刘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与往年相比,今年财政政策取向依然是积极的,但政策力度和重点有所不同,集中体现为“加力”和“提效”。“加力”主要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着重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以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效”主要是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重点支持三大攻坚战、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戴相龙:2035年人民币影响力有望仅次于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5月15日作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嘉宾在出席“构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讨论会时说,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预测主要有三种,一是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货币;二是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三是成为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货币。戴相龙说,实现第一个目标是不可能的,第三个目标过于保守,第二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他建议从市场和央行两个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

王毅:中美经贸谈判不是单行道

5月1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索契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美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不仅关系两国自身的发展,也关乎世界经济的前景。我们相信,只要这一谈判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符合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求,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和长远利益,双方的谈判团队就有能力、也有智慧解决好各自合理需求,最终达成一份互利双赢的协议。王毅强调,谈判不是单行道,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不能指望一方只能接受另一方的要求。

孟玮: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总体可控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5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总体可控。孟玮指出,我国企业的信心日趋稳定,市场预期逐渐理性,中央部署的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各方面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她同时指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强化逆周期调节,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肖刚:“一带一路”导致“债务陷阱”的观点不可信

针对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种种质疑,从所谓的“债务陷阱”到全球规则之争,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上日前在北京的公开活动上一一反驳。 肖钢说,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在可获得数据的63个沿线国家当中,37个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平均外债增长率和2013年前的五年相比是下降的。只有12个国家的外债增长率达到5%以上,这些国家外债提高并不是因为接受了“一带一路”的资金,而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的。至于全球规则之争,肖钢认为,“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因为西方主导的规则已经过时,中国的规则也不完善。

梁红:减税降费等财政扩张是对冲贸易摩擦的政策首选

最近一段时间来,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升级,美方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从10%提高至25%,这给中国经济增加了一系列不确定性。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撰文指出,对冲外部风险的政策首选是减税降费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降低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税。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力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改革降低了居民部门税负,4月1日下调增值税税率、5月1日降低社保费率都有助于降低企业部门负担。全年2万亿元减税降费力度对应对外部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沈建光: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远虑”与“近忧”

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接受央广新闻采访时谈到了中国经济的近忧与远虑。他指出,近忧,我们在减税的同时基建也没有减少,这样我们的支出压力会不断地上升,那么财政赤字肯定会上升,我们怎么弥补这个财政缺口,这是个重要的问题。远虑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能不能进一步地以创新为驱动,而不是继续过去那样依靠第一个是人口红利、劳动力优势,第二个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优势。现在如何把我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这其实也面临全球的竞争,包括5G、高科技企业面临国际上的挑战,这是主要的远虑之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财经声音】刘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财经观点。

财政部部长刘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与往年相比,今年财政政策取向依然是积极的,但政策力度和重点有所不同,集中体现为“加力”和“提效”。“加力”主要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着重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以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效”主要是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重点支持三大攻坚战、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戴相龙:2035年人民币影响力有望仅次于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5月15日作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嘉宾在出席“构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讨论会时说,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预测主要有三种,一是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货币;二是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三是成为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货币。戴相龙说,实现第一个目标是不可能的,第三个目标过于保守,第二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他建议从市场和央行两个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

王毅:中美经贸谈判不是单行道

5月1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索契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美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不仅关系两国自身的发展,也关乎世界经济的前景。我们相信,只要这一谈判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符合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求,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和长远利益,双方的谈判团队就有能力、也有智慧解决好各自合理需求,最终达成一份互利双赢的协议。王毅强调,谈判不是单行道,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不能指望一方只能接受另一方的要求。

孟玮: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总体可控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5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总体可控。孟玮指出,我国企业的信心日趋稳定,市场预期逐渐理性,中央部署的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各方面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她同时指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强化逆周期调节,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肖刚:“一带一路”导致“债务陷阱”的观点不可信

针对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种种质疑,从所谓的“债务陷阱”到全球规则之争,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上日前在北京的公开活动上一一反驳。 肖钢说,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在可获得数据的63个沿线国家当中,37个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平均外债增长率和2013年前的五年相比是下降的。只有12个国家的外债增长率达到5%以上,这些国家外债提高并不是因为接受了“一带一路”的资金,而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的。至于全球规则之争,肖钢认为,“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因为西方主导的规则已经过时,中国的规则也不完善。

梁红:减税降费等财政扩张是对冲贸易摩擦的政策首选

最近一段时间来,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升级,美方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从10%提高至25%,这给中国经济增加了一系列不确定性。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撰文指出,对冲外部风险的政策首选是减税降费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降低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税。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力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改革降低了居民部门税负,4月1日下调增值税税率、5月1日降低社保费率都有助于降低企业部门负担。全年2万亿元减税降费力度对应对外部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沈建光: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远虑”与“近忧”

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接受央广新闻采访时谈到了中国经济的近忧与远虑。他指出,近忧,我们在减税的同时基建也没有减少,这样我们的支出压力会不断地上升,那么财政赤字肯定会上升,我们怎么弥补这个财政缺口,这是个重要的问题。远虑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能不能进一步地以创新为驱动,而不是继续过去那样依靠第一个是人口红利、劳动力优势,第二个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优势。现在如何把我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这其实也面临全球的竞争,包括5G、高科技企业面临国际上的挑战,这是主要的远虑之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