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识谦逊消失之后的政治灾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识谦逊消失之后的政治灾难

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时,会发生什么?

图片来源:Ljupco Smokovski/Shutterstock

当下美国政治两极化严重、公民话语权不断失却,背后隐藏着很多原因。在我看来,缺乏谦逊或为其中之一。国家安全专家托马斯·尼科尔斯在其新书《专家之死》中描述了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认识的人:

“他们……有老有少,有贫有富,有些人受过教育,有些人则靠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或一张图书证行走天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虽身为普通人,心里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知识宝库。他们相信自己比专家更深刻,比教授更渊博,比轻信的大众更有见地……”(译注:摘自《专家之死》,舒琦译版,中信出版社)

有趣的是,“智识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已经成为个性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凸显了它在我们的知识、人际关系和世界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时,会发生什么?

《专家之死》
[美]托马斯·尼科尔斯 著 舒琦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3

你的特征决定你是谁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将一个人的个性看作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个性特征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而个人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或减弱其影响。

过去70年间,心理学家对数十种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之归类为五大维度,即“大五人格”(big five),包括“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由个体与每一维度的契合程度构成,另外,自我监察(self-monitoring)和心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等其他更细微的特征将进一步细化人格归类。

过去几年,得力于心理学家卡梅伦·霍普金(Cameron Hopkin)和史黛丝·麦克尔罗伊-赫尔策尔(Stacey McElroy-Heltzel)的大力研究和推广,“智识谦逊”这一外部特征大受关注。

智识谦逊:认错意愿是否强烈

简而言之,智识谦逊反映了一个人承认自己可能犯错的意愿大小。在智识谦逊测试中得分高者往往更乐于体验不同经历,也更为随和。

在霍普金和麦克尔罗伊-赫尔策尔看来,智识谦逊在研究个人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宗教差异等问题上大有可为。

随后,杜克大学心理学家马克·里亚利(Mark Leary)很快就意识到,这种特征与政治和社会问题存在广泛的潜在关联,并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探究智识谦逊如何预见人们面对异见时的反应。

里亚利发现,智识谦逊程度高者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与智识谦逊程度低者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他们更能容忍模棱两可的物事,并能够意识到并非每个问题都会有唯一的、明确的答案或结果。知悉某种观点后,他们更乐意去寻找证据,并青睐双方皆认可的、全面的论据。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智识谦逊相关测试中的得分偏低。里亚利在调查中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请回忆过去半年里与他人的分歧,你认为多少次争执中自己是正确的?”绝大部分人认为在66%的分歧中自己占理,很少有人报出低于50%的正确率。

谦逊在今天为何不再普遍?

在21世纪的美国社会中,是否有什么阻碍了智识谦逊,并鼓励人们反其道而行之?

美国人素来有怀疑所谓的“专家”且蔑视科学和理性的传统。但如今,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像“回声室”(echo chamber)。在这里,观点一致的人相互强化对方的世界观,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觉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我们很难接触到不一样的事实或观点,除非是为了粉碎或抛弃异见时暂时将其引入我们的视线范围。

日复一日地,我们从电视和网络上不断强化对自己观点和直觉的肯定,自然会认为自己相当聪明。而这种对专业知识缺乏尊重的行为其实并无益处。

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像回声室

缺乏谦虚给政治带来了什么

根据里亚利的说法,一个人所在的政党或信仰的宗教与其智识谦逊值无必然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宗教和政治观点更为极端者往往在智识谦逊相关测试中得分较低。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普通选民的政治观点是否走向极端化,但有证据表明,在最热衷参与政治事务的群体中,观点极端者的智识谦逊度确实较为低下。

此外,许多选民似乎更为青睐那些自信、果断、政治立场从一而终的领导人,这些品质在缺乏智识谦逊者身上尤为明显。事实上,研究发现,与民主党人相反,智识谦逊程度较低的共和党人基本不可能将票投给政治立场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政客。因此,若某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基于新的现实条件改变其立场,“墙头草”这一可怕的标签几乎马上会如影随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实际上,智识谦逊程度高者的知识更为渊博。与得分低的人相比,他们也不太可能吹嘘自己的学识。这无疑使在智识谦逊方面获得高分的政客们陷入困境,因为在其他人眼中,他们行事可能极为优柔寡断。毕竟,他们不像那些过分情绪化决策的领导人,而是倾向于仔细权衡现实中的利弊,花费更长的时间来作出决定。

此外,由于在智识谦逊方面获得高分的人喜欢挖掘他人不同意自己观点的缘由,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易于妥协,且很有可能被排挤在团队之外。在当前美国政治圈重视党派忠诚、强硬对待反对派系的背景下,智识谦逊值高者可能会给人留下软弱的印象。

《纽约时报》的杰里米·彼得斯曾惋惜,政治愤怒和道德侮辱是美国人唯一真正的共同点。他指出,理解对手已经成为一门失传的艺术,缺乏智识谦逊显然是阻碍人们参与公民对话的因素之一。尽管过去华府当权者可能从未表现出过多的智识谦逊,但至少比现今此地的智识谦逊值高出不少。

(翻译:刘其瑜)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Coulda lack of humility be at the root of what ails Americ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识谦逊消失之后的政治灾难

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时,会发生什么?

图片来源:Ljupco Smokovski/Shutterstock

当下美国政治两极化严重、公民话语权不断失却,背后隐藏着很多原因。在我看来,缺乏谦逊或为其中之一。国家安全专家托马斯·尼科尔斯在其新书《专家之死》中描述了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认识的人:

“他们……有老有少,有贫有富,有些人受过教育,有些人则靠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或一张图书证行走天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虽身为普通人,心里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知识宝库。他们相信自己比专家更深刻,比教授更渊博,比轻信的大众更有见地……”(译注:摘自《专家之死》,舒琦译版,中信出版社)

有趣的是,“智识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已经成为个性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凸显了它在我们的知识、人际关系和世界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时,会发生什么?

《专家之死》
[美]托马斯·尼科尔斯 著 舒琦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3

你的特征决定你是谁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将一个人的个性看作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个性特征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而个人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或减弱其影响。

过去70年间,心理学家对数十种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之归类为五大维度,即“大五人格”(big five),包括“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由个体与每一维度的契合程度构成,另外,自我监察(self-monitoring)和心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等其他更细微的特征将进一步细化人格归类。

过去几年,得力于心理学家卡梅伦·霍普金(Cameron Hopkin)和史黛丝·麦克尔罗伊-赫尔策尔(Stacey McElroy-Heltzel)的大力研究和推广,“智识谦逊”这一外部特征大受关注。

智识谦逊:认错意愿是否强烈

简而言之,智识谦逊反映了一个人承认自己可能犯错的意愿大小。在智识谦逊测试中得分高者往往更乐于体验不同经历,也更为随和。

在霍普金和麦克尔罗伊-赫尔策尔看来,智识谦逊在研究个人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宗教差异等问题上大有可为。

随后,杜克大学心理学家马克·里亚利(Mark Leary)很快就意识到,这种特征与政治和社会问题存在广泛的潜在关联,并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探究智识谦逊如何预见人们面对异见时的反应。

里亚利发现,智识谦逊程度高者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与智识谦逊程度低者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他们更能容忍模棱两可的物事,并能够意识到并非每个问题都会有唯一的、明确的答案或结果。知悉某种观点后,他们更乐意去寻找证据,并青睐双方皆认可的、全面的论据。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智识谦逊相关测试中的得分偏低。里亚利在调查中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请回忆过去半年里与他人的分歧,你认为多少次争执中自己是正确的?”绝大部分人认为在66%的分歧中自己占理,很少有人报出低于50%的正确率。

谦逊在今天为何不再普遍?

在21世纪的美国社会中,是否有什么阻碍了智识谦逊,并鼓励人们反其道而行之?

美国人素来有怀疑所谓的“专家”且蔑视科学和理性的传统。但如今,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像“回声室”(echo chamber)。在这里,观点一致的人相互强化对方的世界观,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觉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我们很难接触到不一样的事实或观点,除非是为了粉碎或抛弃异见时暂时将其引入我们的视线范围。

日复一日地,我们从电视和网络上不断强化对自己观点和直觉的肯定,自然会认为自己相当聪明。而这种对专业知识缺乏尊重的行为其实并无益处。

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像回声室

缺乏谦虚给政治带来了什么

根据里亚利的说法,一个人所在的政党或信仰的宗教与其智识谦逊值无必然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宗教和政治观点更为极端者往往在智识谦逊相关测试中得分较低。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普通选民的政治观点是否走向极端化,但有证据表明,在最热衷参与政治事务的群体中,观点极端者的智识谦逊度确实较为低下。

此外,许多选民似乎更为青睐那些自信、果断、政治立场从一而终的领导人,这些品质在缺乏智识谦逊者身上尤为明显。事实上,研究发现,与民主党人相反,智识谦逊程度较低的共和党人基本不可能将票投给政治立场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政客。因此,若某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基于新的现实条件改变其立场,“墙头草”这一可怕的标签几乎马上会如影随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实际上,智识谦逊程度高者的知识更为渊博。与得分低的人相比,他们也不太可能吹嘘自己的学识。这无疑使在智识谦逊方面获得高分的政客们陷入困境,因为在其他人眼中,他们行事可能极为优柔寡断。毕竟,他们不像那些过分情绪化决策的领导人,而是倾向于仔细权衡现实中的利弊,花费更长的时间来作出决定。

此外,由于在智识谦逊方面获得高分的人喜欢挖掘他人不同意自己观点的缘由,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易于妥协,且很有可能被排挤在团队之外。在当前美国政治圈重视党派忠诚、强硬对待反对派系的背景下,智识谦逊值高者可能会给人留下软弱的印象。

《纽约时报》的杰里米·彼得斯曾惋惜,政治愤怒和道德侮辱是美国人唯一真正的共同点。他指出,理解对手已经成为一门失传的艺术,缺乏智识谦逊显然是阻碍人们参与公民对话的因素之一。尽管过去华府当权者可能从未表现出过多的智识谦逊,但至少比现今此地的智识谦逊值高出不少。

(翻译:刘其瑜)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Coulda lack of humility be at the root of what ails Americ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