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量子管理也不够用,下一步回归无为而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量子管理也不够用,下一步回归无为而治

当下大部分企业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在牛顿式组织中添一些其它思维的“佐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刘怡君

编辑|马蕾

“量子管理”在炭火上被企业家和管理学界炙烤着。一些先驱企业如海尔、阿里巴巴已小试牛刀,一些管理学者却斥责它尚未拥有完善的落地体系。

就连量子管理的缔造者丹娜•左哈尔(Danah Zohar)都认为,目前还没有完美的量子组织存在。

人们以为量子管理是商业组织追求的最终梦想,但其实它还只是管理学史中途的一站。在《管理哲学》一书中,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孙新波指出,“自然思维”部分特质,已经出现在商业社会中。

从17世纪的牛顿科学革命以及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开始,到量子思维出现之前,西方商业文明几乎都由牛顿式思维主导。它通常先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对象,然后策划一系列有逻辑的行动链条,不接受任何细微差别。

比如,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 曾为了大幅提高效率,将T型车生产分解为84个步骤,并尽可能“减少工人的想法,要求他们只用一个动作完成每件事”。

如今企业中流行的很多成熟制度,如八小时工作制、目标工作法、考勤打卡、整个官僚体制(包括责任规定、行为守则、假日安排)、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不同部门等,都是牛顿式思维的体系。

在确定的市场环境中,牛顿式管理非常有效,但面对今天的不确定竞争时,它时常会发生故障。

牛顿式管理也曾试图变得灵巧轻快。比如,放弃一些小心推导、步步为营的步骤,鼓励管理者在多个思维模式间的跳跃、关联。乔布斯曾反复提到直觉对执掌苹果公司的重要作用——“我认为直觉更加强大,比智力更重要。这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便如此,它依然将人类局限于单一模型或单一视角,使他们无法跳出环境审视形势。

量子力学时代的到来为此带来转机。

从20世纪初期起,尼尔斯·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及其前后五六位科学家构想出了量子理论,四个全新的科学门类——相对论、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和量子力学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丹娜·左哈尔正式提出“量子管理”的概念。

这是一场思维革命。牛顿管理强调企业可以被管控,重视集权结构,推崇机械化、告诫式地指挥工作。量子管理则把每个人看作一个量子,强调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虽然牛顿思维依然占据了人们的主要生活,但量子思维正大规模地在人类社会中形成。

在海尔,张瑞敏发起“外去中间商,内去中间层”的革命,组织内没有层级,只有提供服务的平台主(过去的管理者)、自主决策的创客(过去的基层员工)、由创客共同推选的小微主,他们与社会资源联合,形成开放的生态圈。

左哈尔鼓励管理者将“牛顿脑”换成“量子脑”,它能改变目标位置、挑战假设、创造程序、制定并打破规则。有了“量子脑”,企业领导者能够在各种模式的边缘看待环境、问题、机会,从而在应对瞬息万变竞争时,随时建立新的视角来制定决策。但完善的量子组织究竟长什么样、它能不能完成商业组织的传统使命,目前尚未有答案。

另一位思维范式——自然思维,已经披着神秘面纱缓缓登场。在管理学界的解读中,它是境界、精神与实践、物质交互调和后的“自然”呈现。

自然思维没有牛顿式的步步为营,也没有量子式的不断变化,它是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面对的、人人都能分享的思维,强调“人人都是交互下的产物”,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交换角度。有时,它以“无为”的形式展现在管理界,赞同自然思维的观点认为,有时我们不妨以退为进,先退后进;有时可以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有时则要适可而止,止于至善。

如果你希望企业分工明确,便于管控,牛顿式思维会帮你大忙。

如果想要让企业敏捷快速、充满创意,你就要动用量子思维,赋予他们自下而上的动力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当自然思维真的降临时,环境、组织和人三个要素,就自然而然地实现和谐共处、融为一体了。

当下大部分企业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在牛顿式组织中添一些其它思维的“佐料”。毕竟,先要让企业内日益僵化的官僚体制得到一丝喘息,才能考虑如何对急速变化的竞争形势作出迅速回应。

相关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将“牛顿脑”换成“量子脑”?

推荐阅读:

书名:《管理哲学》

作者:孙新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量子管理也不够用,下一步回归无为而治

当下大部分企业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在牛顿式组织中添一些其它思维的“佐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刘怡君

编辑|马蕾

“量子管理”在炭火上被企业家和管理学界炙烤着。一些先驱企业如海尔、阿里巴巴已小试牛刀,一些管理学者却斥责它尚未拥有完善的落地体系。

就连量子管理的缔造者丹娜•左哈尔(Danah Zohar)都认为,目前还没有完美的量子组织存在。

人们以为量子管理是商业组织追求的最终梦想,但其实它还只是管理学史中途的一站。在《管理哲学》一书中,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孙新波指出,“自然思维”部分特质,已经出现在商业社会中。

从17世纪的牛顿科学革命以及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开始,到量子思维出现之前,西方商业文明几乎都由牛顿式思维主导。它通常先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对象,然后策划一系列有逻辑的行动链条,不接受任何细微差别。

比如,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 曾为了大幅提高效率,将T型车生产分解为84个步骤,并尽可能“减少工人的想法,要求他们只用一个动作完成每件事”。

如今企业中流行的很多成熟制度,如八小时工作制、目标工作法、考勤打卡、整个官僚体制(包括责任规定、行为守则、假日安排)、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不同部门等,都是牛顿式思维的体系。

在确定的市场环境中,牛顿式管理非常有效,但面对今天的不确定竞争时,它时常会发生故障。

牛顿式管理也曾试图变得灵巧轻快。比如,放弃一些小心推导、步步为营的步骤,鼓励管理者在多个思维模式间的跳跃、关联。乔布斯曾反复提到直觉对执掌苹果公司的重要作用——“我认为直觉更加强大,比智力更重要。这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便如此,它依然将人类局限于单一模型或单一视角,使他们无法跳出环境审视形势。

量子力学时代的到来为此带来转机。

从20世纪初期起,尼尔斯·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及其前后五六位科学家构想出了量子理论,四个全新的科学门类——相对论、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和量子力学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丹娜·左哈尔正式提出“量子管理”的概念。

这是一场思维革命。牛顿管理强调企业可以被管控,重视集权结构,推崇机械化、告诫式地指挥工作。量子管理则把每个人看作一个量子,强调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虽然牛顿思维依然占据了人们的主要生活,但量子思维正大规模地在人类社会中形成。

在海尔,张瑞敏发起“外去中间商,内去中间层”的革命,组织内没有层级,只有提供服务的平台主(过去的管理者)、自主决策的创客(过去的基层员工)、由创客共同推选的小微主,他们与社会资源联合,形成开放的生态圈。

左哈尔鼓励管理者将“牛顿脑”换成“量子脑”,它能改变目标位置、挑战假设、创造程序、制定并打破规则。有了“量子脑”,企业领导者能够在各种模式的边缘看待环境、问题、机会,从而在应对瞬息万变竞争时,随时建立新的视角来制定决策。但完善的量子组织究竟长什么样、它能不能完成商业组织的传统使命,目前尚未有答案。

另一位思维范式——自然思维,已经披着神秘面纱缓缓登场。在管理学界的解读中,它是境界、精神与实践、物质交互调和后的“自然”呈现。

自然思维没有牛顿式的步步为营,也没有量子式的不断变化,它是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面对的、人人都能分享的思维,强调“人人都是交互下的产物”,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交换角度。有时,它以“无为”的形式展现在管理界,赞同自然思维的观点认为,有时我们不妨以退为进,先退后进;有时可以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有时则要适可而止,止于至善。

如果你希望企业分工明确,便于管控,牛顿式思维会帮你大忙。

如果想要让企业敏捷快速、充满创意,你就要动用量子思维,赋予他们自下而上的动力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当自然思维真的降临时,环境、组织和人三个要素,就自然而然地实现和谐共处、融为一体了。

当下大部分企业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在牛顿式组织中添一些其它思维的“佐料”。毕竟,先要让企业内日益僵化的官僚体制得到一丝喘息,才能考虑如何对急速变化的竞争形势作出迅速回应。

相关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将“牛顿脑”换成“量子脑”?

推荐阅读:

书名:《管理哲学》

作者:孙新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