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大教授辛德勇:把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叫“马蹄金”很不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大教授辛德勇:把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叫“马蹄金”很不妥

辛德勇认为,虽然考古发现很多,做考古工作的学者也相当辛苦,但是学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中也包括近年来著名的海昏侯刘贺墓。

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出土的大量金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写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我和很多专业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同道感到惭愧。”日前,在“海昏侯身后的广阔世界——《海昏侯新论》北京读者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说。在今天的中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普通人开始关心历史文化,可是,他感受到考古文博和历史学工作者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还是有些遥远。辛德勇举例称,每次去博物馆游览,他的感受和很多观众一样,“就像傻瓜一样,看了和没看差不多。”这是因为博物馆没有提供有一定深度又能通俗易懂的讲解。博物馆制作的文物图册也时常让人感到琳琅满目,但是,“除了觉得好看以外,这些文物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辛德勇认为,文物其实应该是一个切口,考古文博工作者可以从这个切口深入到很多方面。然而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考古发现很多,做考古工作的学者也相当辛苦,但是,学界对包括海昏侯刘贺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物的研究,从文物角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这些知识的普遍的渴求。他说自己在尝试尽一己之力做一些工作,例如从海昏侯刘贺墓开始,对文物进行一些解读。

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使用汉代葬制的西汉列侯墓,也是目前我国汉代所有古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这座墓的主人刘贺被封过“海昏侯”,还做过“昌邑王”,还当过“汉废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侯全都当过的人。2015年年底,考古工作者发掘海昏侯刘贺墓的情况,引发了公众的好奇。而其中出土的文物“马蹄金”更是吸引了市民扎堆去博物馆参观。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刘贺的生平,辛德勇2016年出版了《海昏侯刘贺》一书,以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为主线,通过刘贺的经历,展现了西汉中期政治的内幕,这一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很多关注,让他受到启发,自此他开始不断尝试将史学研究和读者的关切联系起来。今年,辛德勇又将自己对海昏侯的十篇研究成果结集为《海昏侯新论》。在讲座现场,他重点讲解了刘贺墓园的平面布局形态与汉长安城平面布局的关系以及“马蹄金”的名称为何是讹误。在他的讲解中,读者可以看到,从一张图纸、一件文物、一个名称出发,历史学者可以深入到历史的什么层面。

辛德勇

“马蹄金”:错误的名词忽视了高度集权体制的发展历史

在讲座现场,辛德勇重点讲解了“马蹄金”这个名词的讹误。他从这个名词出发,向听众阐释了汉武帝重视“天瑞”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

海昏侯刘贺的墓室出土了一批黄金制品,其中两种为动物蹄趾造型,一种底面近似椭圆形,另一种近似圆形而中间略带分瓣。发掘这一遗址的考古工作者称前者为“麟趾金”,后者为“马蹄金”。但辛德勇看到,“马蹄金”的说法其实很不妥,它的正确称呼应为“褭蹏金”。

这一称呼的缘由在《汉书·武帝纪》中有所记录:“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也就是说,汉武帝把黄金做成这般形状的缘由,是他获得了白色的麒麟,得到了在水中生长的“天马”,并且获得了泰山黄金。辛德勇由此指出,古代的“要褭”指的是骏马,“蹏”就是“蹄”的异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把“褭蹏”理解为“马蹄”是大概说得过去的;但是在当时,这匹马究竟是凡马还是天马,对汉武帝来说其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鼎四年,“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在这客观叙述当中,汉武帝获得的马只是一匹凡马。但是,接下来,汉武大帝却为之“作《宝鼎》《天马之歌》”,说明汉武帝愿意相信这匹马是一匹天马。为什么会是这样?

“马蹄金”的说法其实是很不妥的,它的正确称呼应该是“褭蹏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汉武帝把后土祠旁出鼎与渥洼水中出马两件事并列在一起,看作两大吉瑞。这一做法其实并不突然,辛德勇将此事与这一年之前的元鼎三年汉廷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件联系了起来——朝廷有关部门要求更改纪年。过去,汉武帝每隔六年换一次纪元,用一元某年、二元某年、三元某年形式来称呼“纪元”,但是后来朝廷有关部门提议,新定的纪元要用上天显现的吉瑞征兆来命名,比如把第一个纪元改称“建元”,第二个纪元改为“元光”等。更改纪年一方面可以方便区分和进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寓意。

在《海昏侯新论》一书中,辛德勇指出,在提出更换纪年不到10年之后,汉武帝正式建立了“年号”纪年的制度,其实质性意义在于凸显皇帝君权天授的至高无上。在此之前,汉家各个诸侯王也和天子一样,是用自己在位的年数来作王国的纪年,现在天子有了用天瑞来命名的年号,说明他和诸侯王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界线。辛德勇认为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因为从秦始皇建立起一人独尊的独裁帝国,到汉武太初改制,实际上是高度集权体制得以确立的时段。由于这一变化十分剧烈,秦才会二世而亡,西汉初年才会有一定范围的重新分封。因此,秦始皇创立“皇帝”的名号和刘彻创立年号纪年制度都是这一时段非常重要的创制。

在元鼎三年,朝廷要以某一纪元内的“天瑞”来命名过去的纪元,这实际上是在给启用“年号”纪年预先营造氛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元鼎四年,刘彻为后土祠旁出宝鼎和水中出天马这两大奇异事件写作了《宝鼎》和《天马之歌》,以宣示对两件奇异事件的尊崇和定性。在汉武帝看来,“渥洼水出天马”是天瑞,因此“褭蹏金”写作“马蹄金”是非常不妥的,“马蹄”一词使其丧失了其特定的历史涵义。

尊崇西南:海昏侯墓园平面图印证西汉长安城布局的空间观念

除了“马蹄金”的政治文化意义以外,辛德勇还告诉现场观众,在《海昏侯新论》这本书中,他另一个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刘贺墓园的平面布局形态,以及其与汉长安城平面布局的关系。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形态,一直以来学术界有两种说法。长期从事汉长城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因此中国古代都城以“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的做法一以贯之。他认为,从曹魏洛阳城、西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到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对于这些由汉族、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建立的都城来说,中轴线的设计都延续不断、代代相传。

但是,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宽通过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发现,在西汉长安城中,被城垣圈起来的区域都是“宫城”,处于西南的宫城和东垣和北垣之外的庶民居住区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德勇看到,单纯看城垣之中最主要的宫殿区域——未央宫所处的位置,同样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注重西南这一方位的观念。这和唐宋元明各个朝代都不相同。对西南方位的尊崇体现的是一种敬天的思想:居西,这与对日升方位的尊崇有直接关系,太阳最有标志性地体现着天的存在和天的形态;坐西朝东,等于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另一方面,居南则面朝北极所在的方向。在晚上,群星当中最引人注意并且让古人感到神奇的是北极,这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转,晚上所有星星都在不停转动,只有北极不动。所以,西南方位既“在白昼礼敬日轮”,又“在黑夜崇敬极星”。

但历史文献当中对帝王之居和朝会之所安置在都城西南一隅的布局形式没有直接记载。也有人可以说,西汉时期是先修宫殿再修外郭,期间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所以可能形成这样的状况是偶然为之,而不是出于某种特定的观念。辛德勇认为,由于一个朝代国都只有一个,所以想要判定这个问题,只能够寻找相关的佐证。

海昏侯墓园平面示意图,M1为海昏侯墓

中国墓葬讲究“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人们对待死者就像是对待身边的活人一般,活人怎么活,那么对待死者也应该类似。于是,2016年春,在部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展览的时候,辛德勇就观察了“海昏侯墓园平面示意图”,他发现,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墓室就位于这个墓园的西南隅,这和未央宫在长安城里所处的位置一模一样,也和西汉长安城城垣之内的区域在包括郭区在内的整个大长安城中所处的方向完全一致。他认为,海昏侯墓园的平面图可以被视作“实锤”,印证西汉长安未央宫乃至整座城市的布局是有空间观念的——也就是杨宽过去提到过的,对西南方位的尊崇。

《海昏侯新论》
辛德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6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大教授辛德勇:把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叫“马蹄金”很不妥

辛德勇认为,虽然考古发现很多,做考古工作的学者也相当辛苦,但是学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中也包括近年来著名的海昏侯刘贺墓。

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出土的大量金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写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我和很多专业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同道感到惭愧。”日前,在“海昏侯身后的广阔世界——《海昏侯新论》北京读者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说。在今天的中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普通人开始关心历史文化,可是,他感受到考古文博和历史学工作者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还是有些遥远。辛德勇举例称,每次去博物馆游览,他的感受和很多观众一样,“就像傻瓜一样,看了和没看差不多。”这是因为博物馆没有提供有一定深度又能通俗易懂的讲解。博物馆制作的文物图册也时常让人感到琳琅满目,但是,“除了觉得好看以外,这些文物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辛德勇认为,文物其实应该是一个切口,考古文博工作者可以从这个切口深入到很多方面。然而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考古发现很多,做考古工作的学者也相当辛苦,但是,学界对包括海昏侯刘贺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物的研究,从文物角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这些知识的普遍的渴求。他说自己在尝试尽一己之力做一些工作,例如从海昏侯刘贺墓开始,对文物进行一些解读。

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使用汉代葬制的西汉列侯墓,也是目前我国汉代所有古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这座墓的主人刘贺被封过“海昏侯”,还做过“昌邑王”,还当过“汉废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侯全都当过的人。2015年年底,考古工作者发掘海昏侯刘贺墓的情况,引发了公众的好奇。而其中出土的文物“马蹄金”更是吸引了市民扎堆去博物馆参观。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刘贺的生平,辛德勇2016年出版了《海昏侯刘贺》一书,以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为主线,通过刘贺的经历,展现了西汉中期政治的内幕,这一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很多关注,让他受到启发,自此他开始不断尝试将史学研究和读者的关切联系起来。今年,辛德勇又将自己对海昏侯的十篇研究成果结集为《海昏侯新论》。在讲座现场,他重点讲解了刘贺墓园的平面布局形态与汉长安城平面布局的关系以及“马蹄金”的名称为何是讹误。在他的讲解中,读者可以看到,从一张图纸、一件文物、一个名称出发,历史学者可以深入到历史的什么层面。

辛德勇

“马蹄金”:错误的名词忽视了高度集权体制的发展历史

在讲座现场,辛德勇重点讲解了“马蹄金”这个名词的讹误。他从这个名词出发,向听众阐释了汉武帝重视“天瑞”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

海昏侯刘贺的墓室出土了一批黄金制品,其中两种为动物蹄趾造型,一种底面近似椭圆形,另一种近似圆形而中间略带分瓣。发掘这一遗址的考古工作者称前者为“麟趾金”,后者为“马蹄金”。但辛德勇看到,“马蹄金”的说法其实很不妥,它的正确称呼应为“褭蹏金”。

这一称呼的缘由在《汉书·武帝纪》中有所记录:“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也就是说,汉武帝把黄金做成这般形状的缘由,是他获得了白色的麒麟,得到了在水中生长的“天马”,并且获得了泰山黄金。辛德勇由此指出,古代的“要褭”指的是骏马,“蹏”就是“蹄”的异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把“褭蹏”理解为“马蹄”是大概说得过去的;但是在当时,这匹马究竟是凡马还是天马,对汉武帝来说其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鼎四年,“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在这客观叙述当中,汉武帝获得的马只是一匹凡马。但是,接下来,汉武大帝却为之“作《宝鼎》《天马之歌》”,说明汉武帝愿意相信这匹马是一匹天马。为什么会是这样?

“马蹄金”的说法其实是很不妥的,它的正确称呼应该是“褭蹏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汉武帝把后土祠旁出鼎与渥洼水中出马两件事并列在一起,看作两大吉瑞。这一做法其实并不突然,辛德勇将此事与这一年之前的元鼎三年汉廷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件联系了起来——朝廷有关部门要求更改纪年。过去,汉武帝每隔六年换一次纪元,用一元某年、二元某年、三元某年形式来称呼“纪元”,但是后来朝廷有关部门提议,新定的纪元要用上天显现的吉瑞征兆来命名,比如把第一个纪元改称“建元”,第二个纪元改为“元光”等。更改纪年一方面可以方便区分和进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寓意。

在《海昏侯新论》一书中,辛德勇指出,在提出更换纪年不到10年之后,汉武帝正式建立了“年号”纪年的制度,其实质性意义在于凸显皇帝君权天授的至高无上。在此之前,汉家各个诸侯王也和天子一样,是用自己在位的年数来作王国的纪年,现在天子有了用天瑞来命名的年号,说明他和诸侯王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界线。辛德勇认为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因为从秦始皇建立起一人独尊的独裁帝国,到汉武太初改制,实际上是高度集权体制得以确立的时段。由于这一变化十分剧烈,秦才会二世而亡,西汉初年才会有一定范围的重新分封。因此,秦始皇创立“皇帝”的名号和刘彻创立年号纪年制度都是这一时段非常重要的创制。

在元鼎三年,朝廷要以某一纪元内的“天瑞”来命名过去的纪元,这实际上是在给启用“年号”纪年预先营造氛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元鼎四年,刘彻为后土祠旁出宝鼎和水中出天马这两大奇异事件写作了《宝鼎》和《天马之歌》,以宣示对两件奇异事件的尊崇和定性。在汉武帝看来,“渥洼水出天马”是天瑞,因此“褭蹏金”写作“马蹄金”是非常不妥的,“马蹄”一词使其丧失了其特定的历史涵义。

尊崇西南:海昏侯墓园平面图印证西汉长安城布局的空间观念

除了“马蹄金”的政治文化意义以外,辛德勇还告诉现场观众,在《海昏侯新论》这本书中,他另一个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刘贺墓园的平面布局形态,以及其与汉长安城平面布局的关系。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形态,一直以来学术界有两种说法。长期从事汉长城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因此中国古代都城以“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的做法一以贯之。他认为,从曹魏洛阳城、西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到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对于这些由汉族、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建立的都城来说,中轴线的设计都延续不断、代代相传。

但是,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宽通过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发现,在西汉长安城中,被城垣圈起来的区域都是“宫城”,处于西南的宫城和东垣和北垣之外的庶民居住区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德勇看到,单纯看城垣之中最主要的宫殿区域——未央宫所处的位置,同样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注重西南这一方位的观念。这和唐宋元明各个朝代都不相同。对西南方位的尊崇体现的是一种敬天的思想:居西,这与对日升方位的尊崇有直接关系,太阳最有标志性地体现着天的存在和天的形态;坐西朝东,等于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另一方面,居南则面朝北极所在的方向。在晚上,群星当中最引人注意并且让古人感到神奇的是北极,这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转,晚上所有星星都在不停转动,只有北极不动。所以,西南方位既“在白昼礼敬日轮”,又“在黑夜崇敬极星”。

但历史文献当中对帝王之居和朝会之所安置在都城西南一隅的布局形式没有直接记载。也有人可以说,西汉时期是先修宫殿再修外郭,期间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所以可能形成这样的状况是偶然为之,而不是出于某种特定的观念。辛德勇认为,由于一个朝代国都只有一个,所以想要判定这个问题,只能够寻找相关的佐证。

海昏侯墓园平面示意图,M1为海昏侯墓

中国墓葬讲究“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人们对待死者就像是对待身边的活人一般,活人怎么活,那么对待死者也应该类似。于是,2016年春,在部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展览的时候,辛德勇就观察了“海昏侯墓园平面示意图”,他发现,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墓室就位于这个墓园的西南隅,这和未央宫在长安城里所处的位置一模一样,也和西汉长安城城垣之内的区域在包括郭区在内的整个大长安城中所处的方向完全一致。他认为,海昏侯墓园的平面图可以被视作“实锤”,印证西汉长安未央宫乃至整座城市的布局是有空间观念的——也就是杨宽过去提到过的,对西南方位的尊崇。

《海昏侯新论》
辛德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6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