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张楚:《学猫叫》这种神曲永远会有,音乐人要建设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张楚:《学猫叫》这种神曲永远会有,音乐人要建设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张楚认为,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种音乐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适,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内在的标准。

张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写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学猫叫》这样的歌永远会有,过去还有《两只蝴蝶》呢。”日前,在“《春歌丛台上》音乐人系列沙龙第一期——对话张楚、姜昕”的活动现场,摇滚歌手张楚这样回应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现状。他看到,总会有人顺应套路做事,但也总会有人反着套路来做音乐,音乐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还是应当追随自己的内心。歌手姜昕则建议听众:“什么对你自己的生命有营养就去关注什么,不要关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东西。”

《春歌丛台上:对话33位音乐人》是一本音乐人访谈录,重点在以商业的视角去记录和观察音乐人的状态,张楚是其中的受访者之一。在活动现场,谈话也围绕着音乐的商业化进行。面对《学猫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场号召力,张楚并不否认,商业表现对于音乐来说是重要的,他认为,音乐本来就是一个产业,商业表现本身是音乐水平好不好的一个指标。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里,音乐不再是艺术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这并不是不是一味追随套路做音乐的借口。他告诉现场观众:“在这个时代,音乐人面临一定生存压力,但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机会。如果想把自己的音乐做好,社会也会给你空间。”他说,每个时代都有人在责怪时代,“我觉得怪时代特傻。” 

歌坛神曲:带着公式、套路来写歌,对音乐行业没有任何贡献

今年五月,在周杰伦巴黎演唱会上,有一位观众点了《学猫叫》这首神曲,周杰伦说:“这是我第一次唱别人的歌,还是在法国。”事后,他又在社交平台发言:“为什么我很少听别人的歌,因为我16年前写的歌,到现在还在流行。”他的不少粉丝对此表示愤慨,认为“这是对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对我们逝去的青春的亵渎”,更有人提出,“我们的青春难道就这么输给了一首口水歌?”在《春歌丛台上:对话33位音乐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对今天的歌坛神曲抱有质疑。例如,被称为“校长”的香港歌手谭咏麟就谈到,在他的年代,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风格,一开口就能够听出是谁唱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容易识别了,“有的时候播了三首歌还没听出来是谁唱的。”在谭咏麟看来,这是因为一首歌红了之后,人们都会去模仿、跟风,复制别人,却没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艺人。歌手胡彦斌也有类似的观察,他说,现在的歌手创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会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调,进行大数据化,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这样带着公式、套路来写歌的做法,认为这对音乐行业其实没有任何贡献。

张楚​

“他们只在乎数据,只在乎谁流量高,谁卖得多,评论数高,全部都是这些。”在书中,胡彦斌这样说。他甚至还引用李宗盛的话称:“大众是猪,你喂什么就吃什么。”在活动现场,张楚也对观众的接受能力抱有遗憾,他坦言:“观众有时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听歌的时候不用动脑子,感觉接受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音乐,就在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实际上,那些音乐的水准究竟如何,是值得质疑的。

“如果(听众)都听口水歌,说明我们存在让它生长的文化土壤。”张楚说,要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必须有一个过程。他想告诉现场听众的是,“对于艺术来说,方法论其实是不实用的,艺术应当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丛台上》一书里,张楚也谈到,虽然现在在中国的音乐环境当中,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商业因素存在,但是也会有纯商业和个性化商业的区分。在他看来,纯商业就是不停地复制,内容简单、容易识别、容易被接受,虽然形成了社会文化上的共识,但是却缺乏生命力,消费完就会丧失价值。但是,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文化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人们不会把一个简单的理念当做真知和信仰来崇拜。他说人们的视野虽然已经被快餐文化充斥着,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种音乐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适,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内在的标准。“我希望以后大家吃的是自己选择的、有营养的,而不是市场给予的。”

蜂拥上节目:音乐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还是在毁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电视节目也对近年来的音乐产业产生了不少影响。不论是《中国好声音》这类老牌选秀节目,还是《乐队的夏天》这样近期引发关注的节目,和音乐有关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姜昕认为,这些节目一方面普及了音乐,但另一方面也会给观众造成误区。她首先谈到了音乐节目的不真实:“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现场,都是制造出来的。”张楚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说,实际上,有些音乐例如朋克音乐听起来五音不全,其实那是朋克乐手的追求,音乐节目的后期处理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些误解。

除了音乐本身可能被误解以外,姜昕还看到,音乐节目给音乐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音乐类综艺节目火爆的当下,歌手们参加节目之后,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费从5万涨到了50万”,这样就让音乐人都“往电视台冲,争取曝光,不好好去创作”。她说,过去,音乐人见面问的都是“最近看了什么好书?”“听了什么好歌?”“写了什么作品?”但是现在,大家见面的话题全部都变了味儿,他们讨论的是参加了什么节目、点赞的情况如何、评论如何……她问:“我们是在给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在毁了自己?”

姜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面对当下的娱乐环境,在《春歌丛台上》中,龚琳娜也有自己的观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原来很有水平的人现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练了,但还可以赚钱,还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当评委。”不仅那些早已成名的评委如此,参加选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状态当中。参加过《中国好歌曲》的民谣歌手赵雷在书中坦言:“现在的音乐市场,选秀节目出来的歌手大多都废了,他们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能继续往上走,也没能谦虚下来学一些东西。”他看到,那些没有成名的歌手还好,一旦火了,就很难在音乐上有所提升。

音乐人急着上电视增加曝光率,这当中有现实的因素。参加过《奇葩说》的键盘手、制作人臧鸿飞看到,过去在专注做音乐的时候,还有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可是后来,“看我经常上电视,自己也能养自己了”,大家的态度都转变了。他意识到,在中国,“决定你是不是艺术家的标准不只是你的作品,还包括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鸿飞观察到的那样,商业是每个音乐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春歌丛台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晖谈到,音乐毕竟不是自娱自乐,还是希望影响大多数人。“音乐要不要卖?卖多少钱?怎么卖?用什么方式面对大家?”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他认为,玩音乐不一定是为了钱,但钱的问题依然会摆在那里。可是,如果把金钱看得太重,反而会失去自己。

“产业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张楚是这样面对行业里的种种难题的,“面对不好的环境,我只是去建设一些好的东西。去建设你认为对的东西,就行了。”

《春歌丛台上:对话33位音乐人》
小鹿角APP 音乐财经 联合出品 董露茜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19-4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张楚:《学猫叫》这种神曲永远会有,音乐人要建设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张楚认为,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种音乐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适,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内在的标准。

张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写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学猫叫》这样的歌永远会有,过去还有《两只蝴蝶》呢。”日前,在“《春歌丛台上》音乐人系列沙龙第一期——对话张楚、姜昕”的活动现场,摇滚歌手张楚这样回应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现状。他看到,总会有人顺应套路做事,但也总会有人反着套路来做音乐,音乐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还是应当追随自己的内心。歌手姜昕则建议听众:“什么对你自己的生命有营养就去关注什么,不要关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东西。”

《春歌丛台上:对话33位音乐人》是一本音乐人访谈录,重点在以商业的视角去记录和观察音乐人的状态,张楚是其中的受访者之一。在活动现场,谈话也围绕着音乐的商业化进行。面对《学猫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场号召力,张楚并不否认,商业表现对于音乐来说是重要的,他认为,音乐本来就是一个产业,商业表现本身是音乐水平好不好的一个指标。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里,音乐不再是艺术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这并不是不是一味追随套路做音乐的借口。他告诉现场观众:“在这个时代,音乐人面临一定生存压力,但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机会。如果想把自己的音乐做好,社会也会给你空间。”他说,每个时代都有人在责怪时代,“我觉得怪时代特傻。” 

歌坛神曲:带着公式、套路来写歌,对音乐行业没有任何贡献

今年五月,在周杰伦巴黎演唱会上,有一位观众点了《学猫叫》这首神曲,周杰伦说:“这是我第一次唱别人的歌,还是在法国。”事后,他又在社交平台发言:“为什么我很少听别人的歌,因为我16年前写的歌,到现在还在流行。”他的不少粉丝对此表示愤慨,认为“这是对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对我们逝去的青春的亵渎”,更有人提出,“我们的青春难道就这么输给了一首口水歌?”在《春歌丛台上:对话33位音乐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对今天的歌坛神曲抱有质疑。例如,被称为“校长”的香港歌手谭咏麟就谈到,在他的年代,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风格,一开口就能够听出是谁唱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容易识别了,“有的时候播了三首歌还没听出来是谁唱的。”在谭咏麟看来,这是因为一首歌红了之后,人们都会去模仿、跟风,复制别人,却没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艺人。歌手胡彦斌也有类似的观察,他说,现在的歌手创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会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调,进行大数据化,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这样带着公式、套路来写歌的做法,认为这对音乐行业其实没有任何贡献。

张楚​

“他们只在乎数据,只在乎谁流量高,谁卖得多,评论数高,全部都是这些。”在书中,胡彦斌这样说。他甚至还引用李宗盛的话称:“大众是猪,你喂什么就吃什么。”在活动现场,张楚也对观众的接受能力抱有遗憾,他坦言:“观众有时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听歌的时候不用动脑子,感觉接受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音乐,就在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实际上,那些音乐的水准究竟如何,是值得质疑的。

“如果(听众)都听口水歌,说明我们存在让它生长的文化土壤。”张楚说,要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必须有一个过程。他想告诉现场听众的是,“对于艺术来说,方法论其实是不实用的,艺术应当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丛台上》一书里,张楚也谈到,虽然现在在中国的音乐环境当中,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商业因素存在,但是也会有纯商业和个性化商业的区分。在他看来,纯商业就是不停地复制,内容简单、容易识别、容易被接受,虽然形成了社会文化上的共识,但是却缺乏生命力,消费完就会丧失价值。但是,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文化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人们不会把一个简单的理念当做真知和信仰来崇拜。他说人们的视野虽然已经被快餐文化充斥着,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种音乐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适,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内在的标准。“我希望以后大家吃的是自己选择的、有营养的,而不是市场给予的。”

蜂拥上节目:音乐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还是在毁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电视节目也对近年来的音乐产业产生了不少影响。不论是《中国好声音》这类老牌选秀节目,还是《乐队的夏天》这样近期引发关注的节目,和音乐有关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姜昕认为,这些节目一方面普及了音乐,但另一方面也会给观众造成误区。她首先谈到了音乐节目的不真实:“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现场,都是制造出来的。”张楚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说,实际上,有些音乐例如朋克音乐听起来五音不全,其实那是朋克乐手的追求,音乐节目的后期处理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些误解。

除了音乐本身可能被误解以外,姜昕还看到,音乐节目给音乐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音乐类综艺节目火爆的当下,歌手们参加节目之后,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费从5万涨到了50万”,这样就让音乐人都“往电视台冲,争取曝光,不好好去创作”。她说,过去,音乐人见面问的都是“最近看了什么好书?”“听了什么好歌?”“写了什么作品?”但是现在,大家见面的话题全部都变了味儿,他们讨论的是参加了什么节目、点赞的情况如何、评论如何……她问:“我们是在给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在毁了自己?”

姜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面对当下的娱乐环境,在《春歌丛台上》中,龚琳娜也有自己的观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原来很有水平的人现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练了,但还可以赚钱,还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当评委。”不仅那些早已成名的评委如此,参加选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状态当中。参加过《中国好歌曲》的民谣歌手赵雷在书中坦言:“现在的音乐市场,选秀节目出来的歌手大多都废了,他们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能继续往上走,也没能谦虚下来学一些东西。”他看到,那些没有成名的歌手还好,一旦火了,就很难在音乐上有所提升。

音乐人急着上电视增加曝光率,这当中有现实的因素。参加过《奇葩说》的键盘手、制作人臧鸿飞看到,过去在专注做音乐的时候,还有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可是后来,“看我经常上电视,自己也能养自己了”,大家的态度都转变了。他意识到,在中国,“决定你是不是艺术家的标准不只是你的作品,还包括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鸿飞观察到的那样,商业是每个音乐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春歌丛台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晖谈到,音乐毕竟不是自娱自乐,还是希望影响大多数人。“音乐要不要卖?卖多少钱?怎么卖?用什么方式面对大家?”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他认为,玩音乐不一定是为了钱,但钱的问题依然会摆在那里。可是,如果把金钱看得太重,反而会失去自己。

“产业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张楚是这样面对行业里的种种难题的,“面对不好的环境,我只是去建设一些好的东西。去建设你认为对的东西,就行了。”

《春歌丛台上:对话33位音乐人》
小鹿角APP 音乐财经 联合出品 董露茜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19-4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