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伊斯坦布尔的生机与危机:沙法克布克奖入围新作写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伊斯坦布尔的生机与危机:沙法克布克奖入围新作写了什么?

“伊斯坦布尔性工作者遭谋杀的概率比其他女性高18倍,”沙法克的第11部小说意图通过一位濒死的性工作者的眼睛,审视土耳其社会的压迫与危险。

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性工作者,摄于2003年 图片来源:MUSTAFAOZER/AFP/GETTY IMAGES

2006年,土耳其小说家艾丽芙·沙法克因“侮辱土耳其民族特性”而遭土耳其当局起诉。据悉,在沙法克的畅销小说《伊斯坦布尔孤儿》中,一位角色将1915年土耳其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基督徒的屠杀称为“种族屠杀”,这触犯了土耳其刑法第301条。

沙法克是一位少数族群权利活动家、散文家、公众演说家以及小说家,尽管言论自由受限,她仍然致力于谴责土耳其政府反女性、反知识分子的不公独裁。迄今,土耳其当局已囚禁了数以百计的作家和记者,沙法克作品中的很多角色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压的人物。她的第11部小说《这个奇怪世界里的10分38秒》(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入围了今年布克奖短名单。该书出版数周后,警察出现在她的土耳其出版办公室,要求查看她的书,并将它们带走接受“调查”。

这本书的开头很直接:“塔奇拉·莱拉”(Tequila Leila),一名40多岁的性工作者遭遇致命袭击,躺在伊斯坦布尔郊区的垃圾箱里慢慢死去。世界留给她的时间还有10分38秒,在这段时间内,她的大脑进入了“一种高度感知的状态,观察着身体的死亡,但还没有做好接受自己终结的准备”。莱拉周围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香味——或者是小豆蔻咖啡,或者是香炖羊肉的味道,她的思绪被拉回到过去……沙法克用极具感性的笔触回忆起了主人公的童年。

莱拉在范城(Van)出生,成长于一个父权家庭。在她出生后不久,她父亲要求其第一任妻子将莱拉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故莱拉只能称呼生母为“姨妈”。“咱们要生更多的孩子,”莱拉父亲这样对第二任妻子说。行将就木的莱拉继续发散思绪,越来越多秘密被揭开:六岁时,莱拉的叔叔爬上她的床,强迫她摸他。他说,之所以在她一众堂兄弟姐妹中选择了莱拉,是因为她“不像其他人那么自私”。

《这个奇怪世界里的10分38秒》

尽管饱受虐待,年轻的莱拉还是成长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她勇于追求真相,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会用与时俱进的实用观念和妙趣横生的幽默来质疑传统。当她父亲说“在安拉的眼中”时,莱拉会质疑:“你怎么知道安拉是怎么想的?我一直没搞明白。”沙法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莱拉对弟弟塔尔坎的爱,这是书中最具温情的一段关系:塔尔坎出生时“脸庞如玫瑰花蕾般娇嫩,双颊如面团一般粉扑扑,膝盖处像软粘土一样肉乎乎布满凹痕”。

后来,莱拉逃到了伊斯坦布尔,一个沙法克熟悉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只存在于瘾君子心中的梦。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伊斯坦布尔。有的是伊斯坦布尔的变种——挣扎、竞争、冲突,大家渐渐就会意识到,最终只有一个人能生存下来。”

这些矛盾正是伊斯坦布尔的活力和危险所在。但沙法克撰文的缺点在于,为了展示伊斯坦布尔的全貌,她在情节中不断加入新的角色。这部小说本可力陈土耳其父权制的残酷现实,最后却变成了节奏松散的记录式文学,里面的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

莱拉的朋友,“五人团”(the five)——锡南、那兰、胡梅拉、扎伊纳布122和贾米拉——皆因不同的原因遭到排斥,无法得到社会接纳,故而在一起抱团取暖。尽管沙法克一再强调,以上角色在莱拉的人生故事中不可或缺,但书中只给了他们每人数页的篇幅,随后再以情景喜剧般的形式将他们拼凑在一起。弱不禁风的锡南在喝下过量伏特加后掉进一个坟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可笑的史酷比式滑稽行径——这些寻求庇护者在土耳其处境艰难,这本小说本应是对他们遭遇的反思,但却流于滑稽荒唐。

沙法克希望为社会中的隐形人发声,但她塞进书里的人物过分拥挤,重复性内容太多,无法达成简洁有力的政治宣传效果。书中,一名杂货店老板在报纸上读到了莱拉之死的报道:“伊斯坦布尔性工作者遭谋杀的概率比其他女性高18倍”——这份报道才佐证了此书的重要性。小说的前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高情商的莱拉,但在后半段出场的莱拉朋友们只是漫画化的跨性别者、移民和性工作者。而事实上,这些人背后的故事才更应大书特书。

本文作者EllenPeirson-Hagger是《新政治家》文化栏目的助理编辑。

(翻译:刘其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伊斯坦布尔的生机与危机:沙法克布克奖入围新作写了什么?

“伊斯坦布尔性工作者遭谋杀的概率比其他女性高18倍,”沙法克的第11部小说意图通过一位濒死的性工作者的眼睛,审视土耳其社会的压迫与危险。

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性工作者,摄于2003年 图片来源:MUSTAFAOZER/AFP/GETTY IMAGES

2006年,土耳其小说家艾丽芙·沙法克因“侮辱土耳其民族特性”而遭土耳其当局起诉。据悉,在沙法克的畅销小说《伊斯坦布尔孤儿》中,一位角色将1915年土耳其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基督徒的屠杀称为“种族屠杀”,这触犯了土耳其刑法第301条。

沙法克是一位少数族群权利活动家、散文家、公众演说家以及小说家,尽管言论自由受限,她仍然致力于谴责土耳其政府反女性、反知识分子的不公独裁。迄今,土耳其当局已囚禁了数以百计的作家和记者,沙法克作品中的很多角色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压的人物。她的第11部小说《这个奇怪世界里的10分38秒》(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入围了今年布克奖短名单。该书出版数周后,警察出现在她的土耳其出版办公室,要求查看她的书,并将它们带走接受“调查”。

这本书的开头很直接:“塔奇拉·莱拉”(Tequila Leila),一名40多岁的性工作者遭遇致命袭击,躺在伊斯坦布尔郊区的垃圾箱里慢慢死去。世界留给她的时间还有10分38秒,在这段时间内,她的大脑进入了“一种高度感知的状态,观察着身体的死亡,但还没有做好接受自己终结的准备”。莱拉周围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香味——或者是小豆蔻咖啡,或者是香炖羊肉的味道,她的思绪被拉回到过去……沙法克用极具感性的笔触回忆起了主人公的童年。

莱拉在范城(Van)出生,成长于一个父权家庭。在她出生后不久,她父亲要求其第一任妻子将莱拉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故莱拉只能称呼生母为“姨妈”。“咱们要生更多的孩子,”莱拉父亲这样对第二任妻子说。行将就木的莱拉继续发散思绪,越来越多秘密被揭开:六岁时,莱拉的叔叔爬上她的床,强迫她摸他。他说,之所以在她一众堂兄弟姐妹中选择了莱拉,是因为她“不像其他人那么自私”。

《这个奇怪世界里的10分38秒》

尽管饱受虐待,年轻的莱拉还是成长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她勇于追求真相,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会用与时俱进的实用观念和妙趣横生的幽默来质疑传统。当她父亲说“在安拉的眼中”时,莱拉会质疑:“你怎么知道安拉是怎么想的?我一直没搞明白。”沙法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莱拉对弟弟塔尔坎的爱,这是书中最具温情的一段关系:塔尔坎出生时“脸庞如玫瑰花蕾般娇嫩,双颊如面团一般粉扑扑,膝盖处像软粘土一样肉乎乎布满凹痕”。

后来,莱拉逃到了伊斯坦布尔,一个沙法克熟悉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只存在于瘾君子心中的梦。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伊斯坦布尔。有的是伊斯坦布尔的变种——挣扎、竞争、冲突,大家渐渐就会意识到,最终只有一个人能生存下来。”

这些矛盾正是伊斯坦布尔的活力和危险所在。但沙法克撰文的缺点在于,为了展示伊斯坦布尔的全貌,她在情节中不断加入新的角色。这部小说本可力陈土耳其父权制的残酷现实,最后却变成了节奏松散的记录式文学,里面的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

莱拉的朋友,“五人团”(the five)——锡南、那兰、胡梅拉、扎伊纳布122和贾米拉——皆因不同的原因遭到排斥,无法得到社会接纳,故而在一起抱团取暖。尽管沙法克一再强调,以上角色在莱拉的人生故事中不可或缺,但书中只给了他们每人数页的篇幅,随后再以情景喜剧般的形式将他们拼凑在一起。弱不禁风的锡南在喝下过量伏特加后掉进一个坟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可笑的史酷比式滑稽行径——这些寻求庇护者在土耳其处境艰难,这本小说本应是对他们遭遇的反思,但却流于滑稽荒唐。

沙法克希望为社会中的隐形人发声,但她塞进书里的人物过分拥挤,重复性内容太多,无法达成简洁有力的政治宣传效果。书中,一名杂货店老板在报纸上读到了莱拉之死的报道:“伊斯坦布尔性工作者遭谋杀的概率比其他女性高18倍”——这份报道才佐证了此书的重要性。小说的前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高情商的莱拉,但在后半段出场的莱拉朋友们只是漫画化的跨性别者、移民和性工作者。而事实上,这些人背后的故事才更应大书特书。

本文作者EllenPeirson-Hagger是《新政治家》文化栏目的助理编辑。

(翻译:刘其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