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男女大脑有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男女大脑有别?

神经科学家吉娜·李彭在新作《性别与我们的大脑》中指出,科学长期以来遵循着一种错误的逻辑,它支持了男女大脑有别的观点。

《性别与我们的大脑》作者吉娜·李彭

我有个朋友因女儿收到的一大堆闪亮的粉色玩具而大为恼火。她痛恨商场过道里充满冒犯性的配色。距离第一个女性宇航员莎莉·莱德(Sally Ride)上天已经有30多年了,我们的文化还能把小女孩束缚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吗?

在《性别与我们的大脑》(Gender and Our Brains)一书里,英国神经科学家吉娜·李彭(Gina Rippon)考察了一系列吊诡之事,“粉红化”(pinkification)不过是其中之一。该书研究扎实,观点鲜明,指出科学长期以来遵循着一种错误的逻辑,它支持了男女大脑有别的观点。说好听一点,这些错误没什么帮助;说难听一点,它们有害。李彭提出,科学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女孩被公主吸引而男孩被卡车吸引,但我们首先得提出正确的问题。

多个世纪以来,对科学怀有好奇心的人们没少信口开河,盲从者更是数不胜数。李彭以诙谐的笔调,对历史上主张女性智能低人一等的各种观察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她最爱举的例子是法国科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此人曾于1879年提出智力优越的女性无非是昙花一现,其稀有度堪比“长了两个头的大猩猩”。

没有刻意发掘女性大脑缺陷的研究者则通常会宣称男女平等但有别(equal-but-different),认为依性别区分开来的大脑有助于两性追求互补的角色,以维系生存。进化论思想为这些理论打开了大门,例如李彭引用的一篇2007年的论文就提出女性喜爱粉色可能具有生物学上的基础,理由是它有助于女性先祖寻觅浆果。

科学已经为几乎每一条有关性别差异的传统智慧提出过解释。最受青睐的解释包括尺寸(男性的大脑比女性略重)、结构和大脑的活动模式——即各部分如何协同工作。或许在子宫里接触到较多的睾酮会让某个人的大脑内在地更趋男性化。

《性别与我们的大脑》

但男性大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李彭要我们拷问自己的预设。

已经有人指责她是政治挂帅的“老泼妇”,她的看法不时也会令人感到有刻意唱反调之嫌。但李彭在书中表示自己并不否认性别差异,她只想让我们对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有更准确的认识。

通过对诸多研究的跨学科考察,她举出了多个她认为有方法论缺陷或错误的例证,且承认自己的发现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大众媒体的报道,都难免会有瑕疵。她还指出,那些看起来可以对“存在着本质上基于性别的差异”这一观念形成支持的研究结论更容易博得公众关注,没有上述特点的研究则不然。

她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严重低估了大脑的可塑性(moldability)及其重要性。直到最近,我们依旧假设一个人成年以后大脑的发展就相对固定了。如今我们知道了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作用。我们的大脑从一开始就可以筛选信息、创建路径以维持我们的正常活动及透过自我再造来回应诸如习惯、环境和伤害之类的事物。

“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先天给定还是后天养成的产物,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真问题是大脑的‘先天’状况和生活经验带来的‘后天’改变究竟有怎样的复杂纠葛。”李彭写道。

她提出,鉴于并没有某项单一的、独立的属性可以让大脑成为男性的或者女性的,关键是要为偏好与技能发展上的差异寻求别的解释。视野要更开阔,以防强化有害的刻板印象,譬如所谓女性不适合诸如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云云。

《性别与我们的大脑》很大程度上是写给科学素养较好的读者看的。李彭对研究方法论的考察偶尔会给人以枯燥无趣之感,但这对论证来说有其必要。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比较好奇的是公允的、与此没有利益关联的专家能在她的批评里发现哪些缺陷。

但李彭显然又希望对更广泛的听众发话。在题为《我们游泳的水也是有性别的》(The Gendered Waters in Which We Swim)的章节里,她对眼下流行的“性别揭秘”(gender reveal)派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即将为人父母的夫妻会置办一些粉色或蓝色的小物件(蛋糕、彩纸片、气球),以宣示腹中宝宝的性别。这无疑是荒唐的,但也折射出我们在宝宝生命的开端就如此地聚焦于性别了。

读者也可以从她对自己戏称为“神经垃圾”(neurotrash)时代的一系列观察中学到不少东西。所谓神经垃圾,指的是始于1990年代脑功能成像的大行其道,表现为诉诸大脑扫描数据,而做出一系列过度简化、有误导听众之嫌的、有关人类行为的几乎所有方面的推论。令她最不满的一点是运用色彩鲜艳的大脑扫描照片,这掩盖了一些微妙的细节,且可能会让观者得出一些夸张但却子虚乌有的结论。

说到不妙的结论,以下就是反面教材:李彭传达的信息就很容易被过度解读。通观全书,她一直设法避免用单一的眼光看问题,而是采取万花筒式的视角,给出多种看待某一特定问题的进路。例如,在某个解析经前综合症(PMS)的段落里,她提到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认为经前综合症的定义不准确,因为相关的症状太多、太含糊,且与该症相关的荷尔蒙变化有包含阳性的可能。

不那么细心的读者——或者譬如因每月都会发火而感到困扰的女性——或许会得出结论,认为作者或许是在否认这些症状本身。她没有走这么远。相反,她鼓励我们思考经前综合症的概念是如何与诸如“女人阴晴不定”这种含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观念相关联的,以及质疑为何西方文化中的女性报告的症状会更多。

对脑科学家而言,《性别与我们的大脑》呼吁其反思一系列有关性别差异之重要性的陈旧预设。对我们其他人来说,它提醒我们性别信息的传达并非无关紧要。它有助于产品的销售,支持着权力结构以及——且不论其好坏——令男孩和女孩们得知了人类部落对他们的期望。

本文作者Karen Sandstrom是一位插画家、作家,现居克利夫兰。

(翻译:林达)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In the debate on gender and the brain, sorting evidence from errors

最新更新时间:10/06 13:2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男女大脑有别?

神经科学家吉娜·李彭在新作《性别与我们的大脑》中指出,科学长期以来遵循着一种错误的逻辑,它支持了男女大脑有别的观点。

《性别与我们的大脑》作者吉娜·李彭

我有个朋友因女儿收到的一大堆闪亮的粉色玩具而大为恼火。她痛恨商场过道里充满冒犯性的配色。距离第一个女性宇航员莎莉·莱德(Sally Ride)上天已经有30多年了,我们的文化还能把小女孩束缚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吗?

在《性别与我们的大脑》(Gender and Our Brains)一书里,英国神经科学家吉娜·李彭(Gina Rippon)考察了一系列吊诡之事,“粉红化”(pinkification)不过是其中之一。该书研究扎实,观点鲜明,指出科学长期以来遵循着一种错误的逻辑,它支持了男女大脑有别的观点。说好听一点,这些错误没什么帮助;说难听一点,它们有害。李彭提出,科学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女孩被公主吸引而男孩被卡车吸引,但我们首先得提出正确的问题。

多个世纪以来,对科学怀有好奇心的人们没少信口开河,盲从者更是数不胜数。李彭以诙谐的笔调,对历史上主张女性智能低人一等的各种观察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她最爱举的例子是法国科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此人曾于1879年提出智力优越的女性无非是昙花一现,其稀有度堪比“长了两个头的大猩猩”。

没有刻意发掘女性大脑缺陷的研究者则通常会宣称男女平等但有别(equal-but-different),认为依性别区分开来的大脑有助于两性追求互补的角色,以维系生存。进化论思想为这些理论打开了大门,例如李彭引用的一篇2007年的论文就提出女性喜爱粉色可能具有生物学上的基础,理由是它有助于女性先祖寻觅浆果。

科学已经为几乎每一条有关性别差异的传统智慧提出过解释。最受青睐的解释包括尺寸(男性的大脑比女性略重)、结构和大脑的活动模式——即各部分如何协同工作。或许在子宫里接触到较多的睾酮会让某个人的大脑内在地更趋男性化。

《性别与我们的大脑》

但男性大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李彭要我们拷问自己的预设。

已经有人指责她是政治挂帅的“老泼妇”,她的看法不时也会令人感到有刻意唱反调之嫌。但李彭在书中表示自己并不否认性别差异,她只想让我们对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有更准确的认识。

通过对诸多研究的跨学科考察,她举出了多个她认为有方法论缺陷或错误的例证,且承认自己的发现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大众媒体的报道,都难免会有瑕疵。她还指出,那些看起来可以对“存在着本质上基于性别的差异”这一观念形成支持的研究结论更容易博得公众关注,没有上述特点的研究则不然。

她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严重低估了大脑的可塑性(moldability)及其重要性。直到最近,我们依旧假设一个人成年以后大脑的发展就相对固定了。如今我们知道了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作用。我们的大脑从一开始就可以筛选信息、创建路径以维持我们的正常活动及透过自我再造来回应诸如习惯、环境和伤害之类的事物。

“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先天给定还是后天养成的产物,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真问题是大脑的‘先天’状况和生活经验带来的‘后天’改变究竟有怎样的复杂纠葛。”李彭写道。

她提出,鉴于并没有某项单一的、独立的属性可以让大脑成为男性的或者女性的,关键是要为偏好与技能发展上的差异寻求别的解释。视野要更开阔,以防强化有害的刻板印象,譬如所谓女性不适合诸如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云云。

《性别与我们的大脑》很大程度上是写给科学素养较好的读者看的。李彭对研究方法论的考察偶尔会给人以枯燥无趣之感,但这对论证来说有其必要。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比较好奇的是公允的、与此没有利益关联的专家能在她的批评里发现哪些缺陷。

但李彭显然又希望对更广泛的听众发话。在题为《我们游泳的水也是有性别的》(The Gendered Waters in Which We Swim)的章节里,她对眼下流行的“性别揭秘”(gender reveal)派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即将为人父母的夫妻会置办一些粉色或蓝色的小物件(蛋糕、彩纸片、气球),以宣示腹中宝宝的性别。这无疑是荒唐的,但也折射出我们在宝宝生命的开端就如此地聚焦于性别了。

读者也可以从她对自己戏称为“神经垃圾”(neurotrash)时代的一系列观察中学到不少东西。所谓神经垃圾,指的是始于1990年代脑功能成像的大行其道,表现为诉诸大脑扫描数据,而做出一系列过度简化、有误导听众之嫌的、有关人类行为的几乎所有方面的推论。令她最不满的一点是运用色彩鲜艳的大脑扫描照片,这掩盖了一些微妙的细节,且可能会让观者得出一些夸张但却子虚乌有的结论。

说到不妙的结论,以下就是反面教材:李彭传达的信息就很容易被过度解读。通观全书,她一直设法避免用单一的眼光看问题,而是采取万花筒式的视角,给出多种看待某一特定问题的进路。例如,在某个解析经前综合症(PMS)的段落里,她提到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认为经前综合症的定义不准确,因为相关的症状太多、太含糊,且与该症相关的荷尔蒙变化有包含阳性的可能。

不那么细心的读者——或者譬如因每月都会发火而感到困扰的女性——或许会得出结论,认为作者或许是在否认这些症状本身。她没有走这么远。相反,她鼓励我们思考经前综合症的概念是如何与诸如“女人阴晴不定”这种含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观念相关联的,以及质疑为何西方文化中的女性报告的症状会更多。

对脑科学家而言,《性别与我们的大脑》呼吁其反思一系列有关性别差异之重要性的陈旧预设。对我们其他人来说,它提醒我们性别信息的传达并非无关紧要。它有助于产品的销售,支持着权力结构以及——且不论其好坏——令男孩和女孩们得知了人类部落对他们的期望。

本文作者Karen Sandstrom是一位插画家、作家,现居克利夫兰。

(翻译:林达)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In the debate on gender and the brain, sorting evidence from errors

最新更新时间:10/06 13:2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