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逝世,享年89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逝世,享年89岁

“管它是什么,我都反对,”布鲁姆的信条正是美国喜剧演员格鲁乔的这句庄严警告,他为我们留下了美妙的作品,也始终伴着严厉的批评。

哈罗德·布鲁姆,作家、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当地时间10月14日逝世,享年89岁 图片来源:Fairchild Archive/Penske Media/REX/Shutterstock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其1973年的开创性作品《影响的焦虑》震动了美国批评界,同时,这位学者对文学经典的没落忧虑痛心,这也让他走入大众视野,在现代浪潮的洪流中担起了西方文明经典标准的大旗。美国时间10月14日,布鲁姆逝世,享年89岁。

《影响的焦虑》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徐文博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3

布鲁姆的妻子珍妮表示,布鲁姆生前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依然笔耕不辍,直到上周还站在讲坛上。这位学者最终于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离世。

布鲁姆生前著书20余本,将阳春白雪的学术课题带到了全世界的普通读者面前。虽然他常为文学标准的下滑惋惜哀叹,但还是拿捏得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西方正典》《J之书》(The Book of J)走上了畅销榜,布鲁姆本人曾作客《早安美国》节目,也担任过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成员,他的作品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西方正典》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江宁康 译
译林出版社 2015-12 

布鲁姆最伟大的遗产可能比作家本人还经久不衰——《影响的焦虑》。他在书中指出,创造性并不是出自对历史感激的一鞠躬,而是源于一种弗洛伊德式的摔角——艺术家不断否认和扭曲他们的文学前辈,同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其中明白无误地透露出对于过去的亏欠。

在这本书中,他所针对的对象是诗歌。但“影响的焦虑”到了今天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的艺术家,检视他们是如何对灵感作出回应的。布鲁姆的理论一经建立就不断被拿来辩论、效仿或挑战,甚至这位作者本人也被反复审视。

布鲁姆公开表示,自己的偶像包括莎士比亚、塞缪尔·约翰逊和十九世纪著名文学批评家沃尔特·佩特。他相信,思想的世界和真实生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他沉迷于铅字之上的生活,甚至把自己也活成了所爱的文学虚构人物的样子——莎士比亚笔下那遭到背叛却仍积极向上的福斯塔夫。布鲁姆从12岁就开始向这个人物靠拢了,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光环。几十年来,他漫步在耶鲁校园里,顶着不羁的发型,操着一把痛苦而戏剧化的嗓音,对当下的困境自言自语。

哈罗德·布鲁姆

布鲁姆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幺,1930年出生于纽约西布朗克斯区一个俄裔正统犹太家庭,家中没有一个人能阅读英文。因此,布鲁姆的文学旅程是从意第绪语诗歌起航的,但很快他发现了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S. Eliot)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等英语作家的诗歌。据说,当时这个年轻人一口气可以读上一百多页。

在康奈尔大学,布鲁姆跟着久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研究学习,于1951年毕业。随后他又获得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来到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留学。1955年,他在耶鲁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英语系,三年后与珍妮·古尔德结婚,育有两子。

上世纪50年代,他反对艾略特死板的古典主义,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却迎来了大转弯,转而开始谴责“憎恨学派(School of Resentment)”提出的那些非洲中心论、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作为一个骄傲的文学精英主义者,他不喜欢《哈利·波特》系列,看不惯新型式的“尬诗”(slam poetry,诗人用诗歌在台上进行比拼),对于斯蒂芬·金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也颇有不满。当女权主义经典作品《金色笔记》的作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赢得2007诺贝尔文学奖,布鲁姆只是称其为“单纯的政治正确之举”。

“我才是你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曾经写道,“不过我追随格鲁乔(美国的喜剧演员与电影明星)而不是卡尔。我的格言就是格鲁乔的那句庄严警告:‘管它是什么,我都反对。’”

在1994年的《西方正典》中,布鲁姆提名了26位西方文学中最有分量的作家,从但丁到塞缪尔·贝克特,同时将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和唐·德里罗(Don Delillo)选入了当代最杰出作家之列。西方文学经典的最中心地位的依然由莎士比亚牢牢把控。

然而对布鲁姆的批评不绝于耳。有评论家嘲讽他与社会时代隔绝,而且总是用那几个主题炒冷饭。“布鲁姆有过一些想法,现在这些想法已经成了他的主人。”英国批评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曾经说过。

布鲁姆所褒扬的对象也并非只有白人男性。在1990出版的《J之书》中,布鲁姆曾表示,圣经中有些部分是女人书写的(他还常常称赞《旧约》中的上帝形象,说他是最伟大的虚构人物之一)。他同样钦佩弗吉尼亚·伍尔夫、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和艾米丽·迪金森;他经手编辑的几百本文学批评著作中收录了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玛娅·安杰卢(Maya Angelou)和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布鲁姆自己也出过一本小说《飞往金星》(The Flight to Lucifer),但影响寥寥,最后他都不愿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在2011年的总结性著作《影响的剖析》中,布鲁姆把自己标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除了艺术之外,他不承认有任何更高力量,生活就是为了体验“通过审美欣赏而让生活品质提升的瞬间”。

《J之书》

他强烈抵制流行文化但也并不绝对。他喜欢摇滚乐队The Band,对吉米·斯瓦格牧师(Jimmy Swaggart)和其他电视福音传道人也不无好感,甚至承认自己看MTV。1990年,他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道:“在这里,不仅仅是歌词,还有整个布景气氛,都是我们这个国家所需要、所渴望的真实写照。这里呈现的是现实,而且光怪陆离,五彩纷呈。”

(翻译:马昕)

来源:卫报

原标题:HaroldBloom, author and literary critic, dies at age 89

最新更新时间:10/15 15:5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逝世,享年89岁

“管它是什么,我都反对,”布鲁姆的信条正是美国喜剧演员格鲁乔的这句庄严警告,他为我们留下了美妙的作品,也始终伴着严厉的批评。

哈罗德·布鲁姆,作家、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当地时间10月14日逝世,享年89岁 图片来源:Fairchild Archive/Penske Media/REX/Shutterstock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其1973年的开创性作品《影响的焦虑》震动了美国批评界,同时,这位学者对文学经典的没落忧虑痛心,这也让他走入大众视野,在现代浪潮的洪流中担起了西方文明经典标准的大旗。美国时间10月14日,布鲁姆逝世,享年89岁。

《影响的焦虑》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徐文博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3

布鲁姆的妻子珍妮表示,布鲁姆生前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依然笔耕不辍,直到上周还站在讲坛上。这位学者最终于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离世。

布鲁姆生前著书20余本,将阳春白雪的学术课题带到了全世界的普通读者面前。虽然他常为文学标准的下滑惋惜哀叹,但还是拿捏得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西方正典》《J之书》(The Book of J)走上了畅销榜,布鲁姆本人曾作客《早安美国》节目,也担任过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成员,他的作品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西方正典》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江宁康 译
译林出版社 2015-12 

布鲁姆最伟大的遗产可能比作家本人还经久不衰——《影响的焦虑》。他在书中指出,创造性并不是出自对历史感激的一鞠躬,而是源于一种弗洛伊德式的摔角——艺术家不断否认和扭曲他们的文学前辈,同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其中明白无误地透露出对于过去的亏欠。

在这本书中,他所针对的对象是诗歌。但“影响的焦虑”到了今天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的艺术家,检视他们是如何对灵感作出回应的。布鲁姆的理论一经建立就不断被拿来辩论、效仿或挑战,甚至这位作者本人也被反复审视。

布鲁姆公开表示,自己的偶像包括莎士比亚、塞缪尔·约翰逊和十九世纪著名文学批评家沃尔特·佩特。他相信,思想的世界和真实生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他沉迷于铅字之上的生活,甚至把自己也活成了所爱的文学虚构人物的样子——莎士比亚笔下那遭到背叛却仍积极向上的福斯塔夫。布鲁姆从12岁就开始向这个人物靠拢了,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光环。几十年来,他漫步在耶鲁校园里,顶着不羁的发型,操着一把痛苦而戏剧化的嗓音,对当下的困境自言自语。

哈罗德·布鲁姆

布鲁姆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幺,1930年出生于纽约西布朗克斯区一个俄裔正统犹太家庭,家中没有一个人能阅读英文。因此,布鲁姆的文学旅程是从意第绪语诗歌起航的,但很快他发现了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S. Eliot)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等英语作家的诗歌。据说,当时这个年轻人一口气可以读上一百多页。

在康奈尔大学,布鲁姆跟着久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研究学习,于1951年毕业。随后他又获得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来到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留学。1955年,他在耶鲁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英语系,三年后与珍妮·古尔德结婚,育有两子。

上世纪50年代,他反对艾略特死板的古典主义,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却迎来了大转弯,转而开始谴责“憎恨学派(School of Resentment)”提出的那些非洲中心论、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作为一个骄傲的文学精英主义者,他不喜欢《哈利·波特》系列,看不惯新型式的“尬诗”(slam poetry,诗人用诗歌在台上进行比拼),对于斯蒂芬·金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也颇有不满。当女权主义经典作品《金色笔记》的作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赢得2007诺贝尔文学奖,布鲁姆只是称其为“单纯的政治正确之举”。

“我才是你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曾经写道,“不过我追随格鲁乔(美国的喜剧演员与电影明星)而不是卡尔。我的格言就是格鲁乔的那句庄严警告:‘管它是什么,我都反对。’”

在1994年的《西方正典》中,布鲁姆提名了26位西方文学中最有分量的作家,从但丁到塞缪尔·贝克特,同时将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和唐·德里罗(Don Delillo)选入了当代最杰出作家之列。西方文学经典的最中心地位的依然由莎士比亚牢牢把控。

然而对布鲁姆的批评不绝于耳。有评论家嘲讽他与社会时代隔绝,而且总是用那几个主题炒冷饭。“布鲁姆有过一些想法,现在这些想法已经成了他的主人。”英国批评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曾经说过。

布鲁姆所褒扬的对象也并非只有白人男性。在1990出版的《J之书》中,布鲁姆曾表示,圣经中有些部分是女人书写的(他还常常称赞《旧约》中的上帝形象,说他是最伟大的虚构人物之一)。他同样钦佩弗吉尼亚·伍尔夫、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和艾米丽·迪金森;他经手编辑的几百本文学批评著作中收录了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玛娅·安杰卢(Maya Angelou)和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布鲁姆自己也出过一本小说《飞往金星》(The Flight to Lucifer),但影响寥寥,最后他都不愿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在2011年的总结性著作《影响的剖析》中,布鲁姆把自己标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除了艺术之外,他不承认有任何更高力量,生活就是为了体验“通过审美欣赏而让生活品质提升的瞬间”。

《J之书》

他强烈抵制流行文化但也并不绝对。他喜欢摇滚乐队The Band,对吉米·斯瓦格牧师(Jimmy Swaggart)和其他电视福音传道人也不无好感,甚至承认自己看MTV。1990年,他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道:“在这里,不仅仅是歌词,还有整个布景气氛,都是我们这个国家所需要、所渴望的真实写照。这里呈现的是现实,而且光怪陆离,五彩纷呈。”

(翻译:马昕)

来源:卫报

原标题:HaroldBloom, author and literary critic, dies at age 89

最新更新时间:10/15 15:5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