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黑兰的孩子:流散历史的B面应该如何公平讲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黑兰的孩子:流散历史的B面应该如何公平讲述?

米哈尔·德克尔追溯了二战中1000位小逃亡者的故事,犹太孩子们从波兰一路跋涉来到伊朗,翻开了大屠杀历史中不寻常的一章,直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米哈尔·德克尔的父亲汉南(Hannan,最左)就是这批德黑兰的孩子中的一员 图片来源:Estate of Rivka Benyamini

当米哈尔·德克尔(Mikhal Dekel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有时会半夜醒来,看到父亲汉南在厨房里鼓捣些什么。“他把垃圾桶翻了个底朝天,看到罐子上沾着的干酪竟如获至宝。这幅景象曾经让我望而却步:他正像流浪猫一样扒拉着垃圾桶,这是我的爸爸。他几乎陷入了痴迷的状态,机械的动作让我感到害怕。”当时的她还没想这么远,没有意识到汉南这个在以色列空军里服役了近半个世纪的人,也曾经历过大屠杀。

米哈尔·德克尔

关于集中营里的屠杀恶性和以色列独立后对流散犹太人的欢迎,父亲只字不提。德克尔只知道父亲和姐姐丽芙卡、表姐内奥米都曾是战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解救波兰受迫害的犹太儿童这项行动的解救对象。后来,1943年,他们经由伊朗来到了当时还是英国托管地的巴勒斯坦,被称为“德黑兰儿童”,因为伊朗是他们辗转的最后一站。

2007年,德克尔来到纽约,成为了一名学者。她在这里遇到了萨拉尔·阿布多(Salar Abdoh),这时候才恍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阿布多带着伊朗的背景,知悉这些德黑兰孩子们的故事。他认为,伊朗在犹太难民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证明本国文化并没有根源上的反犹主义。德克尔邀请他参与自己的项目,共同回溯父亲的旅程。在她看来,合作研究似乎是“弥合犹太人/基督教徒/穆斯林三者对立的鸿沟的一种办法,也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可行之路,化解以色列与伊朗两国之间日渐顽固矛盾”。

父亲和同行的孩子长路漫漫,跋涉四万里,德克尔与阿布多也将八年光阴扑在研究上。他们踏足俄罗斯、波兰和中亚多个国家,耗时十年,在对研究人员和公众开放的档案馆中寻宝,同时也翻阅了保留在以色列、英国和红十字会的大量记录。最终成书《德黑兰的孩子》,这本书的内容既是高度个人化的,也是一本新闻回忆录,同时又是大屠杀历史上的珍贵附注。德克尔故事中的旅程始于1939年,彼时正值德国入侵波兰前夕,她的长辈们举家东逃。

纳粹士兵于1939年抵达波兰格但斯克 图片来源:美联社

1940年,苏联当局不断强迫波兰人在西伯利亚的“古拉格”(Gulag,矫正劳改营管理总局,也是苏联劳改营及所有形式的苏联政治迫害的代名词)里做苦工。这个家庭的日子也不好过,在被运往乌兹别克斯坦之前,汉南和家人饿得前胸贴后背。他们流落在塔什干和撒马尔罕,是大波挨饿的波兰难民中的一小撮。在伊朗,伤寒病和其他各种疾病如同落井下石,他们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好几千人在抵达下一个补给站之前就死去了,没人数得清多出了多少尸体。但到了1942年,汉南的父母听说有机会让无人陪伴儿童去(当时处于英国控制的)伊朗的时候,他们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流亡波兰政府的指挥下,挤满了士兵的火车开进了中东,以增强英军的兵力。汉南和两个姐姐,随着另外1000多名犹太小伙伴,也踏入了这趟旅程。

然而事实表明,伊朗本身就不是一个舒适的避风港。接近3.3万名波兰士兵和1.1万位难民处于英国军队的管辖之下。1942年8月,在伊朗犹太人的数量暴增,英国的储备越来越低,供应完全跟不上。寒冬将至,最初的热烈欢迎很快就消失了。当地新闻谴责涌入的难民,称他们是“同盟军的寄生虫”。德黑兰的墙壁上画满了涂鸦,“波斯全城饿殍,还得眼巴巴看着英国和波兰人啃面包。”担心伊朗发生骚乱的英国人将一些波兰天主教难民送往新西兰、印度和非洲,大约有包括德克尔父亲在内的861名波兰犹太儿童则被运往了英国管辖下的巴勒斯坦。

对于这一大迁徙,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馆能提供完整记录。汉南和姐姐们最初于1943年在一个基布兹(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住了下来,并且恳求英国当局允许母亲也进入巴勒斯坦,和他们住在一起。直到1949年,一家人才在独立后的以色列团聚。德克尔回想起当时欧洲犹太人的窘境,他们被泼污水、受创伤。在她的书中,德克尔是这么描述的,“我的少年时代,在以色列,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寂默的羞耻和焦虑。”她很自然地为父亲感到骄傲,德黑兰的孩子在这里得到了重视,因为他们是世界犹太组织解救出来的,这场营救真是一次了不起的行动。1943年2月,他们踏上这篇土地的时候,人群欢呼雀跃,报纸喜讯连篇。

《德黑兰的孩子》

在父辈的整个奥德赛一般的旅程中,德克尔发现,满眼尽是揭露腐败、展现虐待的报道。不过《德黑兰的孩子》并没有局限于二战史上关于欧洲犹太人这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公平地讲故事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挑战。当她在档案馆中发现明显带有反犹主义情绪的记录和证词时,波兰档案馆的馆员就架起了堡垒准备反驳。德克尔最初打算与阿布多联合署名,共同创作,但最终还是认为不妥,因为这个故事的着眼点更多是他父亲穿越俄罗斯和中亚的旅程,而不是在伊朗的经历。《德黑兰的孩子》从今日动荡的政治环境出发,试图重述历史中的疑难杂症。

德克尔的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价值,不仅因其通过描述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现了二战的大环境,还引导着我们反思自己的时代——大批大批绝望的移民从冲突、战乱和穷困中逃离,到了一片新的土地上,迎接他们的只有激进的民族主义,每个国家都想将他们甩手送往另一个国家。

(翻译: 马昕)

来源:卫报

原标题:Tehran Children: A Holocaust Refugee Odyssey – review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黑兰的孩子:流散历史的B面应该如何公平讲述?

米哈尔·德克尔追溯了二战中1000位小逃亡者的故事,犹太孩子们从波兰一路跋涉来到伊朗,翻开了大屠杀历史中不寻常的一章,直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米哈尔·德克尔的父亲汉南(Hannan,最左)就是这批德黑兰的孩子中的一员 图片来源:Estate of Rivka Benyamini

当米哈尔·德克尔(Mikhal Dekel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有时会半夜醒来,看到父亲汉南在厨房里鼓捣些什么。“他把垃圾桶翻了个底朝天,看到罐子上沾着的干酪竟如获至宝。这幅景象曾经让我望而却步:他正像流浪猫一样扒拉着垃圾桶,这是我的爸爸。他几乎陷入了痴迷的状态,机械的动作让我感到害怕。”当时的她还没想这么远,没有意识到汉南这个在以色列空军里服役了近半个世纪的人,也曾经历过大屠杀。

米哈尔·德克尔

关于集中营里的屠杀恶性和以色列独立后对流散犹太人的欢迎,父亲只字不提。德克尔只知道父亲和姐姐丽芙卡、表姐内奥米都曾是战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解救波兰受迫害的犹太儿童这项行动的解救对象。后来,1943年,他们经由伊朗来到了当时还是英国托管地的巴勒斯坦,被称为“德黑兰儿童”,因为伊朗是他们辗转的最后一站。

2007年,德克尔来到纽约,成为了一名学者。她在这里遇到了萨拉尔·阿布多(Salar Abdoh),这时候才恍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阿布多带着伊朗的背景,知悉这些德黑兰孩子们的故事。他认为,伊朗在犹太难民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证明本国文化并没有根源上的反犹主义。德克尔邀请他参与自己的项目,共同回溯父亲的旅程。在她看来,合作研究似乎是“弥合犹太人/基督教徒/穆斯林三者对立的鸿沟的一种办法,也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可行之路,化解以色列与伊朗两国之间日渐顽固矛盾”。

父亲和同行的孩子长路漫漫,跋涉四万里,德克尔与阿布多也将八年光阴扑在研究上。他们踏足俄罗斯、波兰和中亚多个国家,耗时十年,在对研究人员和公众开放的档案馆中寻宝,同时也翻阅了保留在以色列、英国和红十字会的大量记录。最终成书《德黑兰的孩子》,这本书的内容既是高度个人化的,也是一本新闻回忆录,同时又是大屠杀历史上的珍贵附注。德克尔故事中的旅程始于1939年,彼时正值德国入侵波兰前夕,她的长辈们举家东逃。

纳粹士兵于1939年抵达波兰格但斯克 图片来源:美联社

1940年,苏联当局不断强迫波兰人在西伯利亚的“古拉格”(Gulag,矫正劳改营管理总局,也是苏联劳改营及所有形式的苏联政治迫害的代名词)里做苦工。这个家庭的日子也不好过,在被运往乌兹别克斯坦之前,汉南和家人饿得前胸贴后背。他们流落在塔什干和撒马尔罕,是大波挨饿的波兰难民中的一小撮。在伊朗,伤寒病和其他各种疾病如同落井下石,他们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好几千人在抵达下一个补给站之前就死去了,没人数得清多出了多少尸体。但到了1942年,汉南的父母听说有机会让无人陪伴儿童去(当时处于英国控制的)伊朗的时候,他们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流亡波兰政府的指挥下,挤满了士兵的火车开进了中东,以增强英军的兵力。汉南和两个姐姐,随着另外1000多名犹太小伙伴,也踏入了这趟旅程。

然而事实表明,伊朗本身就不是一个舒适的避风港。接近3.3万名波兰士兵和1.1万位难民处于英国军队的管辖之下。1942年8月,在伊朗犹太人的数量暴增,英国的储备越来越低,供应完全跟不上。寒冬将至,最初的热烈欢迎很快就消失了。当地新闻谴责涌入的难民,称他们是“同盟军的寄生虫”。德黑兰的墙壁上画满了涂鸦,“波斯全城饿殍,还得眼巴巴看着英国和波兰人啃面包。”担心伊朗发生骚乱的英国人将一些波兰天主教难民送往新西兰、印度和非洲,大约有包括德克尔父亲在内的861名波兰犹太儿童则被运往了英国管辖下的巴勒斯坦。

对于这一大迁徙,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馆能提供完整记录。汉南和姐姐们最初于1943年在一个基布兹(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住了下来,并且恳求英国当局允许母亲也进入巴勒斯坦,和他们住在一起。直到1949年,一家人才在独立后的以色列团聚。德克尔回想起当时欧洲犹太人的窘境,他们被泼污水、受创伤。在她的书中,德克尔是这么描述的,“我的少年时代,在以色列,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寂默的羞耻和焦虑。”她很自然地为父亲感到骄傲,德黑兰的孩子在这里得到了重视,因为他们是世界犹太组织解救出来的,这场营救真是一次了不起的行动。1943年2月,他们踏上这篇土地的时候,人群欢呼雀跃,报纸喜讯连篇。

《德黑兰的孩子》

在父辈的整个奥德赛一般的旅程中,德克尔发现,满眼尽是揭露腐败、展现虐待的报道。不过《德黑兰的孩子》并没有局限于二战史上关于欧洲犹太人这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公平地讲故事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挑战。当她在档案馆中发现明显带有反犹主义情绪的记录和证词时,波兰档案馆的馆员就架起了堡垒准备反驳。德克尔最初打算与阿布多联合署名,共同创作,但最终还是认为不妥,因为这个故事的着眼点更多是他父亲穿越俄罗斯和中亚的旅程,而不是在伊朗的经历。《德黑兰的孩子》从今日动荡的政治环境出发,试图重述历史中的疑难杂症。

德克尔的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价值,不仅因其通过描述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现了二战的大环境,还引导着我们反思自己的时代——大批大批绝望的移民从冲突、战乱和穷困中逃离,到了一片新的土地上,迎接他们的只有激进的民族主义,每个国家都想将他们甩手送往另一个国家。

(翻译: 马昕)

来源:卫报

原标题:Tehran Children: A Holocaust Refugee Odyssey – review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