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于坚: “狗窝”生生不息,“金窝”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乌托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于坚: “狗窝”生生不息,“金窝”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乌托邦

当这个世界总是向往着金光灿烂、黑暗隐遁的“金窝”,于坚试图探究“狗窝”在这一时代的意义。

下午的巴黎之光(于坚 摄,来源:《巴黎记》)

按:两年前《建水记》出版时,作家于坚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专访时说,“我的写作是后退的,与这个时代写作的方向背道而驰。”他写《昆明记》,写的是关于故乡的诗歌和散文,讲述故乡的摧毁和传统的破灭。他写《建水记》,写的是传统文化在建水的延续,以及这种延续为汉语写作、为反抗二十世纪以来的反传统反世俗趋势带来的希望。而在于坚的最新作品《巴黎记》中,他依然尝试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当巴黎成为时尚之都、未来之城,他在这座城市里看到的是不变,是历史,是沉默。他看到的是巴尔扎克的巴黎、雨果的巴黎、波德莱尔的巴黎,到处是历史、时间、细节、包浆,这完全是一个旧世界,一个接纳昔日什物、气味的世界故乡。曾在巴黎出现的一切都如地层一般在这座城市累积,借用卡尔维诺的名言,不同时期的巴黎“一个包裹另一个,一个限制另一个,一个填塞另一个,无法分开”。巴黎不曾抛弃它的每一段过往,在充斥着单一的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里,成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诗的城市、一首城市的诗。

日常生活的史诗(于坚 摄,来源:《巴黎记》)

经楚尘文化授权,我们从这本新书中节选了一个章节,这一节内容与巴黎无关,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和自由有关。

《巴黎记》(节选)

撰文 | 于坚

2017年6月4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世界上大部分人其实仅仅为自己的“狗窝”活着。“狗窝”只要好在,不影响到邻居,怎么都行,私人生活的后现代,私人生活的细节作坊。世界热衷于拆迁,规划各种直线、通用标准、红绿灯、守则、使用说明......但它永远无法干涉你是赤脚还是穿着糊着泥巴滴着脏水的臭鞋直奔卧室。狗窝永远是一团乱麻,各式各样的乱麻,捍卫着人类最原始的非理性、不确定。这种私人生活的非理性力量与祛魅、同质化的世界运动同样强大,否则,经过持续数世纪之久的消灭“脏乱差”的“卫生运动”,世界早就成为一个有条不紊、一尘不染的住院部了,这是《动物庄园》的理想,但是看起来要全面实现依然遥遥无期。世界的丰富、无序、不确定、变数、复杂、魅力、好玩、善与恶、罪与罚、阴与阳、有无相生、光明与黑暗......它的不讲道理、无法捉摸,令人类死去活来、出神入化、销魂夺魄,这全赖无边无际的蜂巢般的“狗窝”的存在。世界总是向往着金光灿烂、黑暗隐遁的金窝。金窝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模式,而不是生活世界的自然生长。一个狗窝只有一种设计,金窝却要将所有的狗窝设计成一种模式。二十世纪以来,总是有许多自以为是“比你较为神圣”的先知要为人类设计永远摆脱“狗窝”的同质化的金窝。

“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艾略特《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于坚 摄)

金窝没有细节,没有时间,没有历史,缺乏经验,陨石般从天而降,倒霉的人类只有牺牲自己的生活去适应它,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适应。人已经被他自己的旧日子腌制过了,要适应新生活,他得去掉那些盐,可惜上帝没有提供祛除盐的办法,时间是无法祛除的,它不像空间那样有一辆推土机或者坦克就行。细节意味着诗意,人生活在细节中,完全没有细节的地方就是牢房。细节的死亡导致生活世界的同质化,意味着诗意、时间的泯灭。时间是细节之母,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长,没有变化,没有元亨利贞,没有生生之谓易,世界不易,铁板一块。同质化有利于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描述过的那种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正在于对细节的消灭。“文革”就是一场消灭细节的运动,摧毁了多少细节哪!再过十年,人们或许连葬礼都遗忘了。

人向死而生,“找死”是一件大事,找死意味着如何消磨这一大把上帝给你的时间。古代社会创造了各式各样消磨时间的方式,劳动是一种普遍的方式,但是劳动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饱,那么就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忍受时间。消磨时间在于细节的丰富,丰富的、充满细节创造的劳动和单调的重复劳动大相径庭。中国早就明白这一点,画栋雕梁无助于房屋的实用,但是它滋生出细节,可以消磨时间。一根雕满花鸟虫鱼的梁子使材料不再冷漠,不再枯燥,无论做工,还是居住都因无用的细节而升华,时间只在细节中逗留,细节导致意义。细节的死亡,令生活不再生出意义,乏味、无聊、空虚由此而生。文学是对细节的记忆,我们时代文学的危机正是由于细节的日益萎缩、泯灭。金窝没有细节,人类对之毫无经验,人类只是在观念上向往之,憧憬之,人类的欲望总是向往“更某某的”。金窝暗示着未来、高档、进步、升级换代......就像入住五星级宾馆一样,五星级宾馆的乏味在于它只是一个腰包里货币多寡的隐喻而没有细节,每个房间都是一样的。甫一入住,空虚油然而生,人们其实永远不知道五星级宾馆要怎么住,他们没有也无法积累出住五星级宾馆的经验,积累出这种经验,成本太高了,永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书摊还关着。望着河流,等着一本书(于坚 摄)

某个城管部门创造的那个词——“脏乱差”,就是要消灭细节。细节是时间的产物,它无法像五星级宾馆的马桶那样,一瓶洗涤液就搞得干干净净。消灭细节的运动永远是暴力的、血淋淋的,是削足适履,而且就长远来说,它必然失败。因为只有充满细节的私家“狗窝”才是生活的常态、在场、庇护者。世界的“狗窝”总是不自觉地通过日复一日滋生着的生活细节抵抗着同质化,生命在细节的滋生中充实。那些庸人、常人,也许像汉娜·阿伦特指责的那样一无是处(“现在我的看法是恶绝不是根本的东西,只是一种单纯的极端的东西,并不具有恶魔那种很深的维度,这就是我真正的观点。......‘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何况,涉及恶的瞬间,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这就是‘恶的平庸’。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从来不会为世界历史贡献一点意义,是的,他们不思考,但他们动手,他们创造细节,细节就是善意,细节总是在“生生”,意义只有在细节的沼泽中才得以生生不息。金窝其实是一种诱饵,这个诱饵的本质只在于对人的控制;金窝也是永不兑现的支票,人被无法满足的欲望折磨得死去活来,成为跟在未来后面狂奔的狗群般的奴隶。金窝必须基于狗窝的辽阔存在才能彰显。这个乌托邦永远不会实现,乌托邦意味着历史、时间、细节、经验的消失。人类的欲望会向往金窝,但人类的经验无法忍受同质化。弗朗西斯·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的世界其实非常可怕,人是历史的产物,“仁者人也”,每一代人都通过自己创造的细节解释着“仁”,仁是细节的历史,历史的末日也就是人的末日。在工业革命早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就警觉到“诗意”的黄昏、“同质化”时代的降临,因此他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更深刻地阐明了这个真理。而其实,这个真理在老中国过去的黄金时代(例如宋)一直被践行着,只是很少被深思,阐释过。

《巴黎记》
于坚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2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巴黎记》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于坚: “狗窝”生生不息,“金窝”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乌托邦

当这个世界总是向往着金光灿烂、黑暗隐遁的“金窝”,于坚试图探究“狗窝”在这一时代的意义。

下午的巴黎之光(于坚 摄,来源:《巴黎记》)

按:两年前《建水记》出版时,作家于坚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专访时说,“我的写作是后退的,与这个时代写作的方向背道而驰。”他写《昆明记》,写的是关于故乡的诗歌和散文,讲述故乡的摧毁和传统的破灭。他写《建水记》,写的是传统文化在建水的延续,以及这种延续为汉语写作、为反抗二十世纪以来的反传统反世俗趋势带来的希望。而在于坚的最新作品《巴黎记》中,他依然尝试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当巴黎成为时尚之都、未来之城,他在这座城市里看到的是不变,是历史,是沉默。他看到的是巴尔扎克的巴黎、雨果的巴黎、波德莱尔的巴黎,到处是历史、时间、细节、包浆,这完全是一个旧世界,一个接纳昔日什物、气味的世界故乡。曾在巴黎出现的一切都如地层一般在这座城市累积,借用卡尔维诺的名言,不同时期的巴黎“一个包裹另一个,一个限制另一个,一个填塞另一个,无法分开”。巴黎不曾抛弃它的每一段过往,在充斥着单一的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里,成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诗的城市、一首城市的诗。

日常生活的史诗(于坚 摄,来源:《巴黎记》)

经楚尘文化授权,我们从这本新书中节选了一个章节,这一节内容与巴黎无关,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和自由有关。

《巴黎记》(节选)

撰文 | 于坚

2017年6月4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世界上大部分人其实仅仅为自己的“狗窝”活着。“狗窝”只要好在,不影响到邻居,怎么都行,私人生活的后现代,私人生活的细节作坊。世界热衷于拆迁,规划各种直线、通用标准、红绿灯、守则、使用说明......但它永远无法干涉你是赤脚还是穿着糊着泥巴滴着脏水的臭鞋直奔卧室。狗窝永远是一团乱麻,各式各样的乱麻,捍卫着人类最原始的非理性、不确定。这种私人生活的非理性力量与祛魅、同质化的世界运动同样强大,否则,经过持续数世纪之久的消灭“脏乱差”的“卫生运动”,世界早就成为一个有条不紊、一尘不染的住院部了,这是《动物庄园》的理想,但是看起来要全面实现依然遥遥无期。世界的丰富、无序、不确定、变数、复杂、魅力、好玩、善与恶、罪与罚、阴与阳、有无相生、光明与黑暗......它的不讲道理、无法捉摸,令人类死去活来、出神入化、销魂夺魄,这全赖无边无际的蜂巢般的“狗窝”的存在。世界总是向往着金光灿烂、黑暗隐遁的金窝。金窝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模式,而不是生活世界的自然生长。一个狗窝只有一种设计,金窝却要将所有的狗窝设计成一种模式。二十世纪以来,总是有许多自以为是“比你较为神圣”的先知要为人类设计永远摆脱“狗窝”的同质化的金窝。

“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艾略特《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于坚 摄)

金窝没有细节,没有时间,没有历史,缺乏经验,陨石般从天而降,倒霉的人类只有牺牲自己的生活去适应它,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适应。人已经被他自己的旧日子腌制过了,要适应新生活,他得去掉那些盐,可惜上帝没有提供祛除盐的办法,时间是无法祛除的,它不像空间那样有一辆推土机或者坦克就行。细节意味着诗意,人生活在细节中,完全没有细节的地方就是牢房。细节的死亡导致生活世界的同质化,意味着诗意、时间的泯灭。时间是细节之母,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长,没有变化,没有元亨利贞,没有生生之谓易,世界不易,铁板一块。同质化有利于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描述过的那种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正在于对细节的消灭。“文革”就是一场消灭细节的运动,摧毁了多少细节哪!再过十年,人们或许连葬礼都遗忘了。

人向死而生,“找死”是一件大事,找死意味着如何消磨这一大把上帝给你的时间。古代社会创造了各式各样消磨时间的方式,劳动是一种普遍的方式,但是劳动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饱,那么就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忍受时间。消磨时间在于细节的丰富,丰富的、充满细节创造的劳动和单调的重复劳动大相径庭。中国早就明白这一点,画栋雕梁无助于房屋的实用,但是它滋生出细节,可以消磨时间。一根雕满花鸟虫鱼的梁子使材料不再冷漠,不再枯燥,无论做工,还是居住都因无用的细节而升华,时间只在细节中逗留,细节导致意义。细节的死亡,令生活不再生出意义,乏味、无聊、空虚由此而生。文学是对细节的记忆,我们时代文学的危机正是由于细节的日益萎缩、泯灭。金窝没有细节,人类对之毫无经验,人类只是在观念上向往之,憧憬之,人类的欲望总是向往“更某某的”。金窝暗示着未来、高档、进步、升级换代......就像入住五星级宾馆一样,五星级宾馆的乏味在于它只是一个腰包里货币多寡的隐喻而没有细节,每个房间都是一样的。甫一入住,空虚油然而生,人们其实永远不知道五星级宾馆要怎么住,他们没有也无法积累出住五星级宾馆的经验,积累出这种经验,成本太高了,永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书摊还关着。望着河流,等着一本书(于坚 摄)

某个城管部门创造的那个词——“脏乱差”,就是要消灭细节。细节是时间的产物,它无法像五星级宾馆的马桶那样,一瓶洗涤液就搞得干干净净。消灭细节的运动永远是暴力的、血淋淋的,是削足适履,而且就长远来说,它必然失败。因为只有充满细节的私家“狗窝”才是生活的常态、在场、庇护者。世界的“狗窝”总是不自觉地通过日复一日滋生着的生活细节抵抗着同质化,生命在细节的滋生中充实。那些庸人、常人,也许像汉娜·阿伦特指责的那样一无是处(“现在我的看法是恶绝不是根本的东西,只是一种单纯的极端的东西,并不具有恶魔那种很深的维度,这就是我真正的观点。......‘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何况,涉及恶的瞬间,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这就是‘恶的平庸’。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从来不会为世界历史贡献一点意义,是的,他们不思考,但他们动手,他们创造细节,细节就是善意,细节总是在“生生”,意义只有在细节的沼泽中才得以生生不息。金窝其实是一种诱饵,这个诱饵的本质只在于对人的控制;金窝也是永不兑现的支票,人被无法满足的欲望折磨得死去活来,成为跟在未来后面狂奔的狗群般的奴隶。金窝必须基于狗窝的辽阔存在才能彰显。这个乌托邦永远不会实现,乌托邦意味着历史、时间、细节、经验的消失。人类的欲望会向往金窝,但人类的经验无法忍受同质化。弗朗西斯·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的世界其实非常可怕,人是历史的产物,“仁者人也”,每一代人都通过自己创造的细节解释着“仁”,仁是细节的历史,历史的末日也就是人的末日。在工业革命早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就警觉到“诗意”的黄昏、“同质化”时代的降临,因此他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更深刻地阐明了这个真理。而其实,这个真理在老中国过去的黄金时代(例如宋)一直被践行着,只是很少被深思,阐释过。

《巴黎记》
于坚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2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巴黎记》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