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能够通过今天的政治正确测验吗?| 阿加莎诞辰130周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加莎·克里斯蒂能够通过今天的政治正确测验吗?| 阿加莎诞辰130周年

她的小说里既有马普尔小姐这样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老处女侦探的形象,也有某些篇章反映出了大英帝国白人女性眼里令人存疑的东方世界图景。

阿加莎·克里斯蒂

HBO日前曾短暂下架奥斯卡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在加上种族歧视警示和对该片历史框架的说明后重新上架。这一事件的深刻意味,在于今天的人们正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某些经典作品,思考其时代局限与当下缺憾。今天是英国侦探小说女王、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尼斯·布拉纳导演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将于10月面世,一个世纪之后,阿加莎的作品在今天又能否通过政治正确测验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比当时的大多数人——包括男性——都要见识广博,《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她自己乘坐东方快车之后写出来的。据历史学家考证,1922年8月她曾在夏威夷威基基海滩冲浪,也由此被视为史上第一位女性冲浪者;她甚至可能是第一批开飞机的女性。她的小说里既有马普尔小姐这样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老处女侦探的形象,也有某些篇章反映出了大英帝国白人女性眼里令人存疑的东方世界图景——她虽对东方世界着墨颇多,但其中的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色彩令人难以忽略,始终不曾摆脱西方殖民者的目光。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谜样人生》 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马普尔小姐:女性特质与专业工作并不矛盾

阿加莎在自传中如此描绘她身处的时代——“女人找事干谈何容易。女人要么是靠父母养活的小姐,要么是丈夫宠爱的娇妻,要么是靠亡夫的遗产或亲戚们的救济过活的寡妇。女人可以去做老夫人们的女伴,或是充当照看孩子的保姆。”她也借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之口表达过为女性命运不平的声音,比如《杀人不难》中的韦思弗利小姐曾说:“我从小就很有头脑,可是他们什么事都不让我做,要我整天留在家里无所事事。”她的唯一出路就是找一个男人,帮助他出人头地。

《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和她的谜团》(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一书作者吉莉安·吉尔基于克里斯蒂的整体创作分析认为,作为一个小说家,她对于性别的态度是非常平等的——例如她创作了一男一女两位著名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有5部小说以汤米和塔彭丝夫妇为主角,并未秉承“男侦探女助手”的套路,故事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连阿加莎笔下的凶手和受害者的性别比例都很平均,即便是女性杀手“也不符合刻板印象,大家都是很普通的人,既有年轻可爱的女孩,也有老年女性”。

阿加莎·克里斯蒂把波洛称为“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讨厌鬼”(an egocentric creep)。上世纪30年代,克里斯蒂开始创作马普尔小姐系列,她认为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绝对不可能联合探案,因为“由一个年迈的老处女教导或者建议怎么探案,自大狂波洛绝对不会喜欢”。

ITV《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当时女性侦探并不少见,但这类故事往往有很多问题。比如当时的一位推理小说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指出,采用年轻女性作为侦探的一大问题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婚恋问题,小说里必须要有恋爱故事,结局里也得要有侦探的恋爱或者结婚。隆德大学英语研究高级讲师Birgitta Berglund总结了女性侦探形象所面对的双重困境:“如果没有女性特质,就会被说成没有女人味;要是有女性特质,就会被说成不够专业。”——这样“两头堵”的负面意见背后是整个社会环境对于女性的歧视。

马普尔小姐是一位老处女,这一身份使她背负着比一般女性更沉重的刻板印象。小说里的人们也认为“上了年纪的女人就喜欢乱打听”,从而看轻马普尔小姐的行动,不易警觉。在老年妇女几乎隐形的父权社会,处于社会边缘的马普尔小姐把这些负面的印象转变为了对探案有利的品质——善于观察、习惯和人们交谈,从琐事当中发现蛛丝马迹。在《复仇女神》的故事里,马普尔小姐曾明确了自己作为侦探的优势——“你可以找个私家侦探四处打探,或者做做心理调查,但更简单的是,你可以去找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都有窥探的习惯,有好奇心,喜欢谈东谈西,想把事情搞明白,这样也会显得很自然。”她说,“我很普通。一个普通的、没头脑的老太太。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伪装。”

随着侦探工作的展开,案件中的人物会逐渐发现马普尔小姐的这一特质。在《命案目睹记》开篇,人们认为她是“老东西”(old pet),随后改口称“老年妇女”。《复仇女神》里的一位主人公对马普尔小姐说:“任何人都会觉得您温柔得像头绵羊。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如果您被刺激到了,就会像头狮子。”在这一系列小说中,主角们除了对马普尔小姐充满尊敬,还将渐渐发现一个真相——那些初看起来德高望众的白人男性很多时候极其没用。

马普尔小姐在家里会享受下午茶,在外也可以马不停蹄寻找真凶,“盘问犯罪(Cross-Examining Crime)”博主、书评人凯特·杰克逊(Kate Jackson)看到,在马普尔小姐这一人物的设定上,阿加莎没有把女性特质和专业程度对立起来,从而重新定义了女性特质。阿加莎笔下的侦探就像她本人一样——没有高声疾呼,也没有站在父权一边;没有把女性拉进厨房和育儿室,也没有把她们推出家门——试图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传统性别意识。

帝国游客:老调重弹的东方想象

虽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有些许女权色彩,可当她面对帝国之外的女性和男性时,却常常将其当成审美客体对待。

《尼罗河上的惨案》2003版 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周游世界是我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之一,”阿加莎在自传中说。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她和丈夫一起去英国各个殖民地进行考察,足迹遍布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到40岁,经历了丈夫劈腿的阿加莎决定再去旅行,她坐上开往巴格达的“东方快车”,开启自己的东方之旅。后来,她又与第二任丈夫一同前往中东地区,并根据在叙利亚的体验写出了《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专门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游历经验。这些体验自然也成为了她小说中很多故事的背景——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加勒比海之谜……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虽然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但阿加莎行文中仍弥漫着对黑人、亚洲人、阿拉伯人的偏见。《无人生还》又名“十个小印第安人”(Ten Little Indians),最早出版时的名字是“十个黑鬼”(Ten Little Niggers)。《人性记录》里的一个角色认为中国人彼此长得都很像:“一张脸可以和另一张脸长得很像——我就是这个意思。要是咱们都是中国人,那我们彼此就分辨不清了。”这个人接着自我安慰道:“还好啊,我不是他妈的黑鬼。”

Ten Little Niggers
By Christie, Agatha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1939

阿加莎非常喜欢写作“东方”,作品中常常有着一种对于东方衰落的叹惋。小说《古墓之谜》里,在巴格达坑坑洼洼的颠簸小路上,主人公莱瑟兰小姐开始怀疑:“这真是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吗?我不禁想起英国那些平整的公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究竟什么才是阿加莎眼中的“东方”呢?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描述中拼凑出她对于东方的想象——《底牌》里的一个人物被形容为“古里古怪的,有点神秘的东方色彩”,《沉默的证人》里另一个人物说“东方,神秘与玄学的故乡”,《ABC谋杀案》里的波洛说这个案子里“没有难以捉摸的东方毒药”。

她笔下的主人公们也曾对东方形象展开讨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第一次到东方旅行的美国女人哈巴特这样谈论土耳其人:“美国的方法在这儿行不通。懒惰是这个民族的本性。”她说,“他们没有一点精神头——你要是知道我们那儿的大学的情形,仍然会很惊讶。他们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没什么比教育还重要。我们应该教东方人认清我们西方的思想。”连和土耳其人结婚的女孩都被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英国女孩选择嫁个土耳其人实在是太可怕了,你不觉得吗?这等于说明这姑娘没什么可挑选的余地。”《沉默的证人》里的一个人物这样说道。有阿加莎的读者曾为她做出辩护称,说出这些台词的人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因此他们的看法不足为据。那么,我们不妨在小说中找一找正面人物对于东方的理解和想象。《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有这样一段看似赞美东方的对话:

弗格森挑衅般地说:“这是因为你太文明了。你应该像东方人那样看待死亡: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你说得都对,”科妮丽亚说,“但他们没有受过教育,太可怜了。”

“对,没受过教育,可这反倒是好事。教育让白种人失去了活力。看看美国——沉醉于文化的狂欢之中,真让人恶心。”

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这两段话所体现的对东方的偏见如出一辙。懒惰的、愚昧的、神秘的、古怪的、难以捉摸的,这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很多小说中的东方人;东方常常出现,却仅仅老调重弹,满足欧洲读者对异域风情的好奇。如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所言,其中的逻辑就是,东方曾经辉煌过,但如今当地人如此堕落,已无法企及其祖先们的成就,只有西方的介入和殖民才能够再现东方的辉煌。

在2013年英国ITV拍摄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第一集《加勒比海之谜》截图

阿加莎笔下的帝国游客在东方游览,但东方本身缺乏自我言说的能力,一个体现是东方人常常作为不出声的侍从出现。《加勒比海之谜》里,在西印度群岛游览的西方游客并未深入当地,只是在为白人游客专门开设的酒店里形成了又一个英国社群。对于马普尔小姐来说,她非常擅长和别人交谈以获取信息,但交流对象大都只是白人西方游客,而非当地人。可以说,无论是马普尔小姐还是阿加莎本人,都是以帝国白人游客的眼光来看待东方世界的。对于这一点,今日的改编者应该有所察觉——在2013年英国ITV拍摄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第一集《加勒比海之谜》中,当地警察就告诫英国人:“时代变了,你们英国人不再掌权,你们不能就这样径直进来告诉我什么是专业的做法。”这些微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流露出了编剧和导演对于阿加莎经典作品的反思,也使得其作品在后世持续不断的改编再现中被赋予新的视角和新的阐释。

参考资料:

Miss Marple vs. the Mansplainers: Agatha Christie’s Feminist Detective Hero

https://electricliterature.com/miss-marple-vs-the-mansplainers-agatha-christies-feminist-detective-hero/

Agatha Christie’s Miss Marple: Feminist Icon

https://earlybirdbooks.com/agatha-christies-miss-marple-feminist-icon

Miss Marple: Gender and Age Traditionalist? A Feminist Radical? Or A Subtle Social Revolutionary

https://crossexaminingcrime.wordpress.com/2018/10/30/miss-marple-gender-and-age-traditionalist-a-feminist-radical-or-a-subtle-social-revolutionary/

DIS-ORIENTING INTERACTIONS: AGATHA CHRISTIE, IMPERIAL TOURISTS, AND THE OTHER

https://etd.ohiolink.edu/!etd.send_file?accession=bgsu1522953353192611&disposition=inline

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  Gillian Gill Touchstone (September 21, 1992)

《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东方世界》上海师范大学 毛伊琼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 王霖 译 新星出版社2017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加莎·克里斯蒂能够通过今天的政治正确测验吗?| 阿加莎诞辰130周年

她的小说里既有马普尔小姐这样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老处女侦探的形象,也有某些篇章反映出了大英帝国白人女性眼里令人存疑的东方世界图景。

阿加莎·克里斯蒂

HBO日前曾短暂下架奥斯卡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在加上种族歧视警示和对该片历史框架的说明后重新上架。这一事件的深刻意味,在于今天的人们正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某些经典作品,思考其时代局限与当下缺憾。今天是英国侦探小说女王、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尼斯·布拉纳导演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将于10月面世,一个世纪之后,阿加莎的作品在今天又能否通过政治正确测验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比当时的大多数人——包括男性——都要见识广博,《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她自己乘坐东方快车之后写出来的。据历史学家考证,1922年8月她曾在夏威夷威基基海滩冲浪,也由此被视为史上第一位女性冲浪者;她甚至可能是第一批开飞机的女性。她的小说里既有马普尔小姐这样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老处女侦探的形象,也有某些篇章反映出了大英帝国白人女性眼里令人存疑的东方世界图景——她虽对东方世界着墨颇多,但其中的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色彩令人难以忽略,始终不曾摆脱西方殖民者的目光。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谜样人生》 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马普尔小姐:女性特质与专业工作并不矛盾

阿加莎在自传中如此描绘她身处的时代——“女人找事干谈何容易。女人要么是靠父母养活的小姐,要么是丈夫宠爱的娇妻,要么是靠亡夫的遗产或亲戚们的救济过活的寡妇。女人可以去做老夫人们的女伴,或是充当照看孩子的保姆。”她也借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之口表达过为女性命运不平的声音,比如《杀人不难》中的韦思弗利小姐曾说:“我从小就很有头脑,可是他们什么事都不让我做,要我整天留在家里无所事事。”她的唯一出路就是找一个男人,帮助他出人头地。

《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和她的谜团》(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一书作者吉莉安·吉尔基于克里斯蒂的整体创作分析认为,作为一个小说家,她对于性别的态度是非常平等的——例如她创作了一男一女两位著名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有5部小说以汤米和塔彭丝夫妇为主角,并未秉承“男侦探女助手”的套路,故事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连阿加莎笔下的凶手和受害者的性别比例都很平均,即便是女性杀手“也不符合刻板印象,大家都是很普通的人,既有年轻可爱的女孩,也有老年女性”。

阿加莎·克里斯蒂把波洛称为“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讨厌鬼”(an egocentric creep)。上世纪30年代,克里斯蒂开始创作马普尔小姐系列,她认为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绝对不可能联合探案,因为“由一个年迈的老处女教导或者建议怎么探案,自大狂波洛绝对不会喜欢”。

ITV《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当时女性侦探并不少见,但这类故事往往有很多问题。比如当时的一位推理小说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指出,采用年轻女性作为侦探的一大问题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婚恋问题,小说里必须要有恋爱故事,结局里也得要有侦探的恋爱或者结婚。隆德大学英语研究高级讲师Birgitta Berglund总结了女性侦探形象所面对的双重困境:“如果没有女性特质,就会被说成没有女人味;要是有女性特质,就会被说成不够专业。”——这样“两头堵”的负面意见背后是整个社会环境对于女性的歧视。

马普尔小姐是一位老处女,这一身份使她背负着比一般女性更沉重的刻板印象。小说里的人们也认为“上了年纪的女人就喜欢乱打听”,从而看轻马普尔小姐的行动,不易警觉。在老年妇女几乎隐形的父权社会,处于社会边缘的马普尔小姐把这些负面的印象转变为了对探案有利的品质——善于观察、习惯和人们交谈,从琐事当中发现蛛丝马迹。在《复仇女神》的故事里,马普尔小姐曾明确了自己作为侦探的优势——“你可以找个私家侦探四处打探,或者做做心理调查,但更简单的是,你可以去找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都有窥探的习惯,有好奇心,喜欢谈东谈西,想把事情搞明白,这样也会显得很自然。”她说,“我很普通。一个普通的、没头脑的老太太。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伪装。”

随着侦探工作的展开,案件中的人物会逐渐发现马普尔小姐的这一特质。在《命案目睹记》开篇,人们认为她是“老东西”(old pet),随后改口称“老年妇女”。《复仇女神》里的一位主人公对马普尔小姐说:“任何人都会觉得您温柔得像头绵羊。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如果您被刺激到了,就会像头狮子。”在这一系列小说中,主角们除了对马普尔小姐充满尊敬,还将渐渐发现一个真相——那些初看起来德高望众的白人男性很多时候极其没用。

马普尔小姐在家里会享受下午茶,在外也可以马不停蹄寻找真凶,“盘问犯罪(Cross-Examining Crime)”博主、书评人凯特·杰克逊(Kate Jackson)看到,在马普尔小姐这一人物的设定上,阿加莎没有把女性特质和专业程度对立起来,从而重新定义了女性特质。阿加莎笔下的侦探就像她本人一样——没有高声疾呼,也没有站在父权一边;没有把女性拉进厨房和育儿室,也没有把她们推出家门——试图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传统性别意识。

帝国游客:老调重弹的东方想象

虽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有些许女权色彩,可当她面对帝国之外的女性和男性时,却常常将其当成审美客体对待。

《尼罗河上的惨案》2003版 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周游世界是我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之一,”阿加莎在自传中说。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她和丈夫一起去英国各个殖民地进行考察,足迹遍布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到40岁,经历了丈夫劈腿的阿加莎决定再去旅行,她坐上开往巴格达的“东方快车”,开启自己的东方之旅。后来,她又与第二任丈夫一同前往中东地区,并根据在叙利亚的体验写出了《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专门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游历经验。这些体验自然也成为了她小说中很多故事的背景——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加勒比海之谜……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虽然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但阿加莎行文中仍弥漫着对黑人、亚洲人、阿拉伯人的偏见。《无人生还》又名“十个小印第安人”(Ten Little Indians),最早出版时的名字是“十个黑鬼”(Ten Little Niggers)。《人性记录》里的一个角色认为中国人彼此长得都很像:“一张脸可以和另一张脸长得很像——我就是这个意思。要是咱们都是中国人,那我们彼此就分辨不清了。”这个人接着自我安慰道:“还好啊,我不是他妈的黑鬼。”

Ten Little Niggers
By Christie, Agatha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1939

阿加莎非常喜欢写作“东方”,作品中常常有着一种对于东方衰落的叹惋。小说《古墓之谜》里,在巴格达坑坑洼洼的颠簸小路上,主人公莱瑟兰小姐开始怀疑:“这真是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吗?我不禁想起英国那些平整的公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究竟什么才是阿加莎眼中的“东方”呢?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描述中拼凑出她对于东方的想象——《底牌》里的一个人物被形容为“古里古怪的,有点神秘的东方色彩”,《沉默的证人》里另一个人物说“东方,神秘与玄学的故乡”,《ABC谋杀案》里的波洛说这个案子里“没有难以捉摸的东方毒药”。

她笔下的主人公们也曾对东方形象展开讨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第一次到东方旅行的美国女人哈巴特这样谈论土耳其人:“美国的方法在这儿行不通。懒惰是这个民族的本性。”她说,“他们没有一点精神头——你要是知道我们那儿的大学的情形,仍然会很惊讶。他们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没什么比教育还重要。我们应该教东方人认清我们西方的思想。”连和土耳其人结婚的女孩都被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英国女孩选择嫁个土耳其人实在是太可怕了,你不觉得吗?这等于说明这姑娘没什么可挑选的余地。”《沉默的证人》里的一个人物这样说道。有阿加莎的读者曾为她做出辩护称,说出这些台词的人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因此他们的看法不足为据。那么,我们不妨在小说中找一找正面人物对于东方的理解和想象。《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有这样一段看似赞美东方的对话:

弗格森挑衅般地说:“这是因为你太文明了。你应该像东方人那样看待死亡: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你说得都对,”科妮丽亚说,“但他们没有受过教育,太可怜了。”

“对,没受过教育,可这反倒是好事。教育让白种人失去了活力。看看美国——沉醉于文化的狂欢之中,真让人恶心。”

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这两段话所体现的对东方的偏见如出一辙。懒惰的、愚昧的、神秘的、古怪的、难以捉摸的,这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很多小说中的东方人;东方常常出现,却仅仅老调重弹,满足欧洲读者对异域风情的好奇。如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所言,其中的逻辑就是,东方曾经辉煌过,但如今当地人如此堕落,已无法企及其祖先们的成就,只有西方的介入和殖民才能够再现东方的辉煌。

在2013年英国ITV拍摄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第一集《加勒比海之谜》截图

阿加莎笔下的帝国游客在东方游览,但东方本身缺乏自我言说的能力,一个体现是东方人常常作为不出声的侍从出现。《加勒比海之谜》里,在西印度群岛游览的西方游客并未深入当地,只是在为白人游客专门开设的酒店里形成了又一个英国社群。对于马普尔小姐来说,她非常擅长和别人交谈以获取信息,但交流对象大都只是白人西方游客,而非当地人。可以说,无论是马普尔小姐还是阿加莎本人,都是以帝国白人游客的眼光来看待东方世界的。对于这一点,今日的改编者应该有所察觉——在2013年英国ITV拍摄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第一集《加勒比海之谜》中,当地警察就告诫英国人:“时代变了,你们英国人不再掌权,你们不能就这样径直进来告诉我什么是专业的做法。”这些微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流露出了编剧和导演对于阿加莎经典作品的反思,也使得其作品在后世持续不断的改编再现中被赋予新的视角和新的阐释。

参考资料:

Miss Marple vs. the Mansplainers: Agatha Christie’s Feminist Detective Hero

https://electricliterature.com/miss-marple-vs-the-mansplainers-agatha-christies-feminist-detective-hero/

Agatha Christie’s Miss Marple: Feminist Icon

https://earlybirdbooks.com/agatha-christies-miss-marple-feminist-icon

Miss Marple: Gender and Age Traditionalist? A Feminist Radical? Or A Subtle Social Revolutionary

https://crossexaminingcrime.wordpress.com/2018/10/30/miss-marple-gender-and-age-traditionalist-a-feminist-radical-or-a-subtle-social-revolutionary/

DIS-ORIENTING INTERACTIONS: AGATHA CHRISTIE, IMPERIAL TOURISTS, AND THE OTHER

https://etd.ohiolink.edu/!etd.send_file?accession=bgsu1522953353192611&disposition=inline

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  Gillian Gill Touchstone (September 21, 1992)

《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东方世界》上海师范大学 毛伊琼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 王霖 译 新星出版社2017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