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汽车杂谈
未来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是否真的可以干翻一众传统车企成长为苹果一样的巨头公司,目前来看还差的远。
很多人在讨论智能电动汽车变革的时候喜欢做一个比喻,那就是把特斯拉比做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把Model 3比作Iphone 4。粗一对比,特斯拉Model 3的销量和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启迪与当年苹果Iphone 4手机对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仅从这个角度出发,特斯拉与苹果、Model 3与Iphone 4,确实可以对仗起来。但如果说未来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是否真的可以干翻一众传统车企,成长为苹果一样的巨头公司,杂谈君表示,至少目前来看,特斯拉还差的远。况且,真正把诺基亚干趴下的,不是苹果,而是跟在苹果后面的一种中国智能手机品牌,而特斯拉也不像苹果那样"完美",短板非常明显。
“嘴仗”
最近,马斯克的推特下面有人贴出了小鹏汽车下一代自动驾驶方案,表示小鹏将使用马斯克所唾弃的激光雷达(Lidar),马斯克马上回怼,声称小鹏汽车只有特斯拉的老版本Ap代码,没有新一代的神经网络算法,言下充满了对后来者小鹏的鄙夷之情。随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个人朋友圈和社交网络进行了回怼,声称马斯克是用"pigu"发声,并且希望明年拿自动驾驶产品说话,火药味十足。
特斯拉与小鹏汽车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尚在美国洛杉矶中级法院审理过程中,目前尚无定论,亟需第三方机构对两者代码进行甄别之后才能进行判罚,而马斯克不依不饶的点在于从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离职的曹光植从特斯拉下载了全部Autopilot的代码,并且入职了小鹏,从这一点看,马斯克的嘴炮似乎可以理解,但小鹏是否真的使用了这些代码,在法院审判结果出来之前谁也无法一口咬定结果到底如何,否则会有被打脸的风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马斯克与何小鹏的嘴仗,实际上反应了特斯拉在面临同为新造车势力的后来者时所表现出的不从容和窘迫。创始人都要亲自下场隔空喊话,说不着急恐怕难以让人信服。况且,小鹏依靠与高德地图的良好关系(高德CEO曾直接向何小鹏汇报),在自动驾驶地图数据层面占的先机,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的特斯拉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将北美那一套众包建图方案在中国落地,依旧是个未知数。从这一点出发,以小鹏汽车为首的国内新造车势力们显然会在短时间内追赶上特斯拉的脚步。
“鲶鱼”
与智能手机时代所相似的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主战场也是在中国。
从2015年开始,乘风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浪潮,一票以纯电动汽车为产品的新造车势力兴起,不幸的是在这些车企开启批量交付的时候,电动汽车的补贴已经下降到原先的不到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且特斯拉借着中国工厂的落成投产,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在特斯拉这条"鲶鱼"的挤压下,新造车势力的日子会更难过。实际情况却是头部新造车势力凭借着过硬的产品力和差异化的竞争,销量依然节节攀升。国产Model 3热销挤压新造车势力销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特斯拉的高销量反而成了培育整个电动汽车市场的敲撬棍。
中国以超规格待遇的条件引入特斯拉,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招险着,笔者不这么认为。特斯拉有助于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与市场培育,最终的收益方将是整个行业,并且市场霸主将不是特斯拉。
为何?
特斯拉的产品体验有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长板很长,短板很短。比如,特斯拉的三电系统非常先进,能耗低续航长,充电速度快,在电动汽车使用体验的基础层面给人非常好的体验,自动驾驶亦然。但是特斯拉的产品质量和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放任质量管理,外加中国团队对软件本地化的懈怠,导致特斯拉智能车机的体验几乎为零。这些问题在杂谈君前面的文章中均有详细展开。
如此极端的体验差异凭借高端品牌溢价,在价格下沉的过程中很难展现出负面影响,毕竟当初都是100万买特斯拉,现在只要25万,为什么不买?然而这样的品牌资本终究会在无止尽的质量纠纷和用户口碑的下降过程中消耗殆尽。
特斯拉的两大长板,三电系统和自动驾驶所占据的优势以目前的情况看将很快会被行业内第二集团追平,因为整个产业链在升级,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以高端功率芯片为核心的电控系统,特斯拉有的,很快其他家也都会有。而自动驾驶,前面已经提到,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北美表现优异的FSD beta短时间内在中国没有落地的可能性,因此凭借着高精地图的优势,中国新造车一样有机会追平。
长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后来者追平,短板呢?至少目前看来,特斯拉没有花心思在改进产品质量上,软件更新也仍然以北美为主
很多人将小鹏汽车比做汽车行业的"小米",那么谁是"华为"呢,杂谈君此前曾发文讨论华为造车的悖论,现在看来智能汽车行业的"华为"极有可能是华为自己。如果华为正式入场,杂谈君认为凭借着华为在电子电器和软件方面的优势,将更不惧来自特斯拉的挑战。
杂谈君的特斯拉三部曲,在选题时的本意是"唱衰"特斯拉,当然也不是真的一定要特斯拉难堪,而是在特斯拉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希望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角度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整个行业面临变革之时,帮助阅读者寻找一个正确的方向。实际上写到第三篇,杂谈君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是更有信心的,但是路途却依然迷茫,什么的体验才是好的体验,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吾将上下而求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