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炎:寻访巴勒斯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炎:寻访巴勒斯坦

在一次从以色列前往伯利恒的旅程中,学者王炎发现了四张绘有“消失的巴勒斯坦”的地图。由这四张地图入手,王炎讲述了如今已几乎被符号化的巴以冲突的真正源起、巴解组织的复杂变化以及现代恐怖主义是如何被塑造的。

当地时间2021年5月18日,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示威者举行抗议活动,并与以色列士兵爆发激烈冲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几次去以色列,都留下个遗憾,本该去趟巴勒斯坦,有那么多名胜,如伯利恒,耶稣诞生之地,虽近在咫尺,因在巴自治管辖区,失之交臂。不是没有动过念头,却被酒店客服拦下,说那边不安全,出事责任自负。一次开车迷了路,问路碰上一个美国人,他危言耸听:“千万小心别误入阿拉伯村,那就有去无回了!”这回斗胆在大卫之城的石门下,果断拦下一辆阿拉伯人开的出租车,谈好价,竟奔伯利恒。

从老城一直向东,穿过东耶路撒冷,进入“被占领土”,到了约旦河西岸。1967年前,这里归属约旦,“六日战争”后,以色列据为己有。手指路边一排排阿拉伯风格的独栋洋房,出租司机达纳(Da’na)说:“这原是阿拉伯有钱人的房产,‘六日战争’打响,房主锁上门向东跑。本想在约旦忍几天,战争结束就回来,一等竟是半个世纪,再也回不来了,手里的钥匙生了锈。”前车窗的后视镜下,垂着一把特大号钥匙,“就是这种”,他说。他父母那时逃到约旦,他现住在耶路撒冷老城的阿拉伯区。这把钥匙开不了锁,只是个象征,不承认以色列对西岸的占领;也是个念想,有朝一日回到祖宅,重开房门。但实际上,以政府早安排了犹太人定居,房门换了锁。

车开到“关卡”(checkpoint),另一侧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的辖区。我心一紧,原没打算去巴勒斯坦,护照落在酒店客房了,急问达纳怎么办。他满不在乎:“没事,有我呢!”以色列士兵刚向这边瞟一眼,车子已飞驰而过,拐上一条高速路。路口一醒目的红色警示牌:“此路归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禁止以色列公民进入,违者触犯以色列法律,进入有生命危险。”记得看过一部以色列电影《泡沫》(The Bubble),主人公是年轻的退伍军人,同性恋,爱上一巴勒斯坦男友。男友没有以色列居留证,过不了关卡来以色列。而主人公是犹太以色列人,不许去巴管辖区,他朝思暮想着男友,煎熬难耐,便托关系找到一家电视台,借记者证,扛上专业摄像机,私家车门上喷涂电视台标志,混过关卡与男友幽会。这是个军事禁令,不限制外国人和持以色列护照的阿拉伯人,只禁止犹太公民进入巴勒斯坦“A区”。新闻记者自愿签署了生死文书,便可豁免。电影结局很惨,巴男友深夜翻过隔离高墙,潜入以色列,不是为与主人公幽会,而是来做人肉炸弹。却不意撞上犹太男友,让心爱的人目睹血肉横飞的惨烈。电影演绎的是普通人日常的情感纠葛,却投射出无法弥合的历史创伤。

以色列电影《泡沫》海报(图片来源:imdb.com)

伯利恒名过其实,感觉有点失望。纪念耶稣降生的圣诞教堂(Church of Nativity)是世界文化遗产,却不如老城内圣墓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的厚重与深邃,也不比欧洲教堂的富丽堂皇。可贵的乃是质朴素淡,又不至寒酸粗陋。伯利恒是个巴掌大的小镇,居民看样子都吃这碗“圣诞”饭,颓衰萧索,只有个中心小广场,带点旅游业的“喜气”。广场四周竖立宣传牌,远看以为是旅游图,细端详才见标着 “消失的巴勒斯坦”的地图。横排一连四幅,依次呈现巴勒斯坦版图被占领与蚕食的过程。

圣墓大教堂(图片来源:Wikipedia)

第一幅1947年之前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那时幅员“辽阔”,阿拉伯与犹太人参杂而居。第二幅英放弃托管,交由联合国仲裁,1947年181号决议建议切分巴勒斯坦为“犹太国”与“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和伯利恒被划入国际特区。阿方只拥有原领土的48%,于是阿拉伯联盟断然拒绝,组成埃、约、叙、伊、巴五方联军,发誓剪灭以色列,却被打得一败涂地。以色列不仅守住联合国划给的领土,还抢走“阿拉伯国”领土的60%,包括伽法、加利利、内盖夫沙漠和约旦河西岸的一小部分,并霸占了划给国际区的西耶路撒冷。阿拉伯国家也趁火打劫,外约旦吞并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大国没给巴勒斯坦留下建国的空间。此时,巴勒斯坦人也尚未产生清晰的独立意识,政治身份上隶属约旦、叙利亚或埃及等邻国。直至1964年开罗第一次阿盟首脑会议,阿拉伯国家支持组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希望武装斗争消灭犹太复国主义,解放巴勒斯坦,这时巴人的独立意识才初露端倪。但真正成为一股力量,要等到“六日战争”之后。

告示牌的第三幅地图,巴领土已缩水到原来的22%。阿、以之间爆发“六日战争”,仅交火六天,以色列便从约旦手上夺走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约、以边境向东推至约旦河这一天然屏障。以又从埃及手里夺回加沙,乘胜追击,西侵入埃及,抢占西奈半岛,同时向北侵占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汇入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百万难民大潮,情形恰如今日叙利亚。难民被挤压在周边国家的边境线上,从此埋下恐怖暴力的种子,以色列永无宁日。六日惨败,埃及、约旦索性撕下面纱,公开武装、训练和资助巴解组织。此时,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亚西尔·阿拉法特。他出身巴勒斯坦名门,上开罗大学修得工程技术学位,只身赴科威特从事工程承包。休假开豪车去黎巴嫩,平日混迹巴勒斯坦上层。“六日”的重挫,使得散落各国的巴解运动捐弃前嫌,聚拢在一杆大旗下。经过内部激烈的博弈,阿拉法特当选巴解组织(PLO)主席。

阿拉法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阿拉伯国家的秘密支持,加上巴解各派相互策应,形成常年袭扰、破坏以色列边境城市的态势。骄人的战绩当属1968年3月的卡拉梅之战(Battle of Karameh),阿拉法特带领法塔赫驻扎约旦河谷,凭河天险往来穿梭于约、以边境,袭击以哨所和巡逻队。以色列终于忍无可忍,不惜入侵约旦,务求斩获阿拉法特。21日,约旦小镇卡拉梅的战斗拉开序幕,巴、以交火15小时后,约旦假守土靖国之名,正式出兵,动用大炮支援巴解。法塔赫的敢死队费达因(fidayeen),首次使用人肉炸弹,重创以军。此役打成极难得的“平手”,大大鼓舞了被“六日”羞辱的阿拉伯世界,似一线曙光乍现。巴勒斯坦人不总任人宰割,也能够打正规战了。

不久,巴解激进的支派“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策划一起惊天劫机案。1970年9月,瑞士航空、美国泛美和TWA航空、以及以色列航空的四架波音707、747飞机被劫持,另一架英国BOAC公司的飞机也遭胁迫。除以色列航空乘务员制服劫机者、侥幸逃脱外,四架飞机同时迫降约旦军用道森机场,人质达310名。在约旦领土上演如此大戏,让国王侯赛因神经崩溃了。约旦和埃及利用巴解在前线做敢死队,而当以色列一旦威胁要惩戒幕后“黑手”,或西方声讨其庇护恐怖主义,两国便又投鼠忌器,赶快撇清与巴解的关系。此时,寄人篱下的巴解渐渐对约旦国王桀骜不驯起来,终于最后一根稻草断了,两家蜜月结束。血腥9月里,约旦军队全面剿杀巴解组织,史称为“黑色九月”。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杀戮以色列运动员的恐怖组织,就以此取名。

阿拉法特困于安曼,只好乔装混入阿盟使团,才仓皇逃出。巴解残余向北遁入叙利亚,从那继续骚扰以色列东北边境。叙利亚也一样害怕得罪以色列,巴解只得再拔寨西行,潜入南黎巴嫩。黎在以色列之北,巴解用导弹和炮火威胁北部边城和加利利。1982年夏,以色列再次出兵入侵黎巴嫩,国防部长沙龙引大军攻陷贝鲁特城,包围巴勒斯坦难民营,籍口搜捕巴解游击队,放手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大肆屠杀巴解家属,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三千多平民遭戮,世界哗然。

整个70年代,巴、以冲突不断,暴力演化成系统性、常态化的恐怖主义,蔓延整个世界。西方世界的左翼学生运动,恰逢此时转向激进,从街头抗议演化成地下恐怖。日本赤军、德国红军派、意大利红色旅、爱尔兰共和军,不仅声援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还将其纳入世界革命的浪潮中。于是,各派激进恐怖组织合纵连横,在西方世界导演一出出政治恐怖事件,从慕尼黑、以色列落德机场、贝尔法斯特、汉堡、纽约、东京和巴黎,直到乌干达的恩德培,世界各地开花,涌现出巴德尔、豺狼卡洛斯、乔治·哈巴什、瓦迪·哈达德,冈本公三、重信房子等一批恐怖明星,现代恐怖主义诞生了。

阿拉伯世界对恐怖主义是暧昧的。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武装到了牙齿,阿拉伯国家与之一次次较量,毫无胜算。面对压倒性的强敌,弱者手上的选项不多,政治恐怖便被当成有效的手段。但如此抗争能走多远?弱者只有道德优越感,恐怖暴力让这点优越感也蚀损殆尽。偶尔读到一本传记《阿拉法特与巴勒斯坦之梦:一个知情者的叙述》(Arafat and the Dream of Palestine: An Insider’s Account),作者是阿拉法特的心腹巴萨姆·阿布·沙里夫(Bassam Abu Sharif),他曾荣登《时代》杂志的封面,被誉为“恐怖的面相”(face of terror)。与其说给阿拉法特立传,不如说是自传,书中大量作者心路历程的描写。他参与了道森机场的劫机行动,负责飞机的降落与人质甄别工作。洋洋自得地详述劫机细节之后,对武力强迫乘客的行为,他并无悔意,辩护的理由是以色列也屠杀平民。这次劫机终以谈判和平解决,没有流血,所以可以拿出来堂而皇之,但后来诸多伤及无辜平民的恐怖事件,如慕尼黑事件、以色列海滨高速公路劫持案等,臭名昭著,他却付之阙如。

《阿拉法特与巴勒斯坦之梦:一个知情者的叙述》

书中一个有趣的细节,以色列情报局“摩萨德”寄炸弹刺杀沙里夫,占一整章的篇幅。一天清晨,作者收到一个陌生包裹,内装一大厚本他心爱的《切格瓦拉传》。刚翻开扉页,引爆炸弹,他右眼、耳朵和几个手指被炸掉。几年的治疗与恢复,伤痛被他描写得妙入筋骨,让人感同身受。曾自诩有亨弗莱·鲍嘉的美男子风度,如今在镜子里,他看到不人不鬼的自己。毁容对一位风华壮年,无疑是灭顶之灾,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了。他仍对以色列衔恨入骨,却变得温和了许多,与主张激进暴力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渐行渐远,开始转向阿拉法特的务实路线,踏上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漫漫长路。正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以色列从来不承认其暴力是恐怖主义,总自诩反恐。理由是摩萨德特工搞暗杀或破坏时,恪守不伤及无辜的原则。即使锁定目标,下手前一秒钟发觉平民在场,也会取消行动。如此行动规则,让特工们相信自己是以正义暴力铲除邪恶恐怖,与恐怖分子根本不同。经典纪实作品《复仇》(或译《天谴行动》(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就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但只要了解国际组织对黎巴嫩战争的调查,沙龙被控怂恿黎基督教民兵对巴平民大屠杀,以色列自己没动手,一样该遭天谴。结果是,沙龙被迫下台,以总理贝京也黯然辞职。9.11之后,世界进入“反恐时代”,美、欧、俄、土等国,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别国动武之前,必先称“反恐”。一夜间,“反恐”成了魔法棒,一朝在手,便真理在握,不容置疑。

伯利恒小广场边的最后一幅地图上,以色列不断扩大定居点,修筑高墙,挤压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间,使其辖区缩水到原来的12%。大背景是,巴解内部以及阿拉伯国家在“六日”战争后均分歧加剧,极端势力从根本上反对联合国1947年划分两国的181号决议,誓将以色列推入大海,恢复阿拉伯人主导的奥斯曼巴勒斯坦版图。温和激进派主张接受181号决议,只收回第一次(1948年)与第三次(“六日”)中东战争的被占土地,然后承认以色列。温和派则倾向于接受戴维营协议,以政治方式敦促以色列遵守联合国242号决议。所谓“戴维营协议”,即1978年9月美国总统卡特斡旋的产物。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与前任纳赛尔、以及其他阿拉伯领导人都不同,他亲美远苏,务实直接,一心只想收回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希望与以色列谈判。他在国内不太受欢迎,领土完整就成了保稳位子的吃重法码。以色列也有软肋,埃及是噩梦般的威胁,无论打赢多少次胜仗,也换不来以色列人的一夜安稳觉。卡特吃准了两国领导人的痛点,利诱萨达特和贝京住进封闭式的总统度假村戴维营,成全一对不情愿的鸳鸯。

戴维营协议签订(图片来源:Arab News)

卡特事先开出谈判框架:以色列从西奈撤军,撤销被占领土上的以色列军管政府,给巴勒斯坦自治;五年内解决西岸和加沙的归属、以及耶路撒冷地位的问题,停止在被占领土和西奈建立新犹太定居点。13天拉锯式的胶着谈判,贝京始终不肯接受联合国242号决议(1967年11月联合国要求以色列撤出“六日战争”霸占的领土,恢复相关国家的领土完整),只接受埃及的领土要求,归还西奈半岛。结果,谈判陷于双边性质。卡特步步紧逼贝京接受巴“自治”,贝京闪烁其词,勉强接受。但其“自治”的涵义是,以色列仍控制一切,巴勒斯坦法律须由以色列批准,继续指派军事长官对巴实施军管;巴自治政府的任何决定,以色列一票否决。戴维营只实现埃、以单独媾和,这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埃及断交,对其实施全面制裁。阿拉伯联盟开除了埃及,总部从开罗迁至突尼斯。萨达特结束了“二战”以来中东两大宿敌的军事对抗,却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1981年开罗阅兵式上,宗教极端组织刺杀了萨达特。

达纳滔滔不绝,恨不能一股脑倒出巴勒斯坦的一腔苦水。我感慨出租车司机如此博学,他说自己不过是普通的巴勒斯坦人,每晚收工,回家吃晚饭,在老城阿拉伯街区,邻里们围聚一起,谈天说地,话题离不开巴勒斯坦人的宿命。这所房子是阿拉伯人的,那根柱子是穆斯林的,这块石头本属于巴勒斯坦。从1947、67、73、78、82、88、93,一直说到今天。上代人讲给下代人,一代代回忆和讲述着,无休无止,民族身份意识渐渐清晰。口耳相传乃无奈的抗争,既然不肯屈从以色列的官方历史,便只有自己记住过去,巴勒斯坦才不至消失在时间的荒漠里,个人的生命背负起更大的历史。巴解组织屡经挫败、内讧、分裂,再联手,几起几落,风风雨雨,直到1987年阿盟承认其唯一合法代表的地位。巴勒斯坦百姓不断游行抗议,势如春风野火,席卷被占领土和加沙地带。阿拉法特审时度势,建议“两国分治”——巴、以彼此承认主权,巴率先单方面建国。形势促成以色列总理拉宾与阿拉法特在奥斯陆谈判,1993年《奥斯陆协定》开启了巴、以和平进程,巴解从地下走上台面,在加沙和杰里科率先实现有限自治。

1994年,挪威奥斯陆。图中从右到左依次为: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以色列外长希蒙·佩雷斯以及巴勒斯坦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耶路撒冷去约旦,可走陆路,一直向东跨过约旦河。这条“六日”西岸巴勒斯坦人逃亡的路线,达纳驾轻就熟。他建议过杰里科(Jericho)时停一下,近距离观察巴勒斯坦的现状,然后过艾伦比大桥(Allenby Bridge)去安曼。从耶路撒冷出发不足半小时,就到了属A区的杰里科。奥斯陆协定划分西岸为三个区,在A区,巴权力机构完全自治,巴人执掌安全与民事,面积只占西岸的3%。B区由以色列人管军事,巴人负责民事。C区则完全被以方控制,地理物产均优,面积占西岸的73%。杰里科是法塔赫的势力范围,巴安全部队控制关卡。眼前两个士兵,穿着皱皱巴巴的绿制服,懈怠地蹲坐在路基上,无精打采,看守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栏杆。与以色列军人相比,判若天渊。我们车子开到栏杆前,他们头也懒得抬,竖起栏杆放行。杰里科是座古城,考古曾发现公元前一万年的文物,《旧约》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新约》里耶稣在这儿医好路边乞丐的瞎眼,也是“好撒玛利亚人”寓言的发生地。如今破败不堪,光景绝望。有点像中国四五线城市下辖的小镇,一条窄窄的中心小街,路边杂货摊上凄红惨绿,凌乱摆放着小商品,街尽头是家冷清破败的汽修厂。巴勒斯坦人缴税多,机会少,饱受经济压制,事事排在犹太人后面,没有竞争力,生活日渐凋敝。

巴勒斯坦国也具名而无实,只有些象征物而已。联合国里一面国旗,零星的外国使馆、国际组织的成员或观察员之类。领土号称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首都在东耶路撒冷,但实际一切在占领之下。连外国人访巴的签证,也得以色列国防部审批。巴安全部队在以军的监控之下,无论编制、武器与给养,均由以军批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地上是民兵,地下是恐怖分子。特朗普政府宣布美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不过承认现状而已,并非实质性举措。巴权力机构的影响力也很有限,以色列渗透到巴社会的每根神经末梢。西岸、加沙不断爆发抗议示威,巴权力机构非但不出面保护,反与以军一道残酷镇压巴勒斯坦百姓,因此越来越不得人心,被诅咒为“巴奸”。

艾伦比大铁桥横跨在约旦河上,在桥两侧约、以分设了边检站。两国共享的边境线很长,从北至南有三个过境点,艾伦比桥在中间。我们从约旦回以色列时,走最南端的过境点,从约旦的亚喀巴,散步到以色列的埃拉特(Eilat),两个红海城市极美,最难忘的地方。艾伦比是英国将军的名字,“一战”时,艾伦比带领英军与奥斯曼决战巴勒斯坦,阿拉伯的劳伦斯率起义的阿拉伯部落在后方策应,破坏土军给养与通讯。终于1917年底,拿下耶路撒冷。

以色列埃拉特(图片来源:israel.travel)

过境旅客非常多,边检大厅挤得满满的。有醒目的提示牌,要持巴勒斯坦护照的旅客与其他人分开,另走通道。那个通道上,巴勒斯坦人男女分开,走入挂着门帘的一个个小隔间,隐约看见他们一层层脱下衣服搜身,行李箱全打开,衣物一片狼藉。通过边检后,旅客上一辆往返两国边检的大巴车。而另一侧通道,也走出巴勒斯坦人,他们上的是一辆拥挤不堪的小巴,从不同线路进入约旦,再经历一遍严苛的安检。大巴车上对面坐着一位阿拉伯人,手握一本绿色的联合国护照。大概看出我们的困惑,主动攀谈起来。他表情漠然:“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当二等公民,各方面待遇都低人一等,出国还得再受羞辱。”为联合国工作多年,对这片土地上的种种不公正,他无能为力。

巴勒斯坦人的身份是个两难。出租司机达纳持约旦护照,但与约旦没啥瓜葛。他拿以色列永久居住证生活在耶路撒冷老城,本来有归化以色列的机会,他宁愿选择做常驻外国人。这里有实际考量,不服兵役,以色列全民义务征兵。也是政治姿态,不承认以色列对巴的占领。第一次中东战争外约旦兼并西岸,发给当地巴人约旦护照,承认公民权。“六日战争”以色列又占了西岸,也曾鼓励巴人申请以色列护照,被大多数人拒绝,他们继续向约旦申请护照。1988年,约旦决定摆脱有名无实的西岸治理与法律责任,终止了巴人的约旦公民资格,只承认约旦境内常驻巴人的公民权。从此,达纳为维持约旦护照,不得不每年去约旦住上一段时间,好在儿女长大后在约旦找到工作。1995年,巴权力机构开始颁发巴勒斯坦护照,但美国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其主权,护照只是旅行文件,不具公民资质。2003年,以色列政府开始收紧巴人的居留权与公民归化,须与以色列公民通婚才有资格居留。如此一来,大量巴勒斯坦人沦为无国籍难民。同车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对我们感慨道:“如果当年巴勒斯坦在奥斯陆协定框架内,接受“六日战争”的后果,让巴勒斯坦作为非军事国家独立、享有完全主权的话,冲突本可以化解。但每次挫败让他们一退再退,直至希望彻底渺茫。”语气的绝望,深深地感染了我。每当读到苦心孤诣在《古兰经》文本上寻找极端思想的文章时,我禁不住要问:与其在的字里行间,穿凿恐怖主义的根源,为什么不直面巴勒斯坦人的绝望?别忘了,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和第六任总理贝京才是第一代中东恐怖大师,他们领导的抗英保家武装Haganah和Irgun,系统发展出恐怖战术与谋略,启发过世界各地的民间抵抗与恐怖运动。为什么不在《旧约》圣经里寻找恐怖主义的踪迹?

本文原载于《读书》杂志2019年3期,经作者授权刊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炎:寻访巴勒斯坦

在一次从以色列前往伯利恒的旅程中,学者王炎发现了四张绘有“消失的巴勒斯坦”的地图。由这四张地图入手,王炎讲述了如今已几乎被符号化的巴以冲突的真正源起、巴解组织的复杂变化以及现代恐怖主义是如何被塑造的。

当地时间2021年5月18日,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示威者举行抗议活动,并与以色列士兵爆发激烈冲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几次去以色列,都留下个遗憾,本该去趟巴勒斯坦,有那么多名胜,如伯利恒,耶稣诞生之地,虽近在咫尺,因在巴自治管辖区,失之交臂。不是没有动过念头,却被酒店客服拦下,说那边不安全,出事责任自负。一次开车迷了路,问路碰上一个美国人,他危言耸听:“千万小心别误入阿拉伯村,那就有去无回了!”这回斗胆在大卫之城的石门下,果断拦下一辆阿拉伯人开的出租车,谈好价,竟奔伯利恒。

从老城一直向东,穿过东耶路撒冷,进入“被占领土”,到了约旦河西岸。1967年前,这里归属约旦,“六日战争”后,以色列据为己有。手指路边一排排阿拉伯风格的独栋洋房,出租司机达纳(Da’na)说:“这原是阿拉伯有钱人的房产,‘六日战争’打响,房主锁上门向东跑。本想在约旦忍几天,战争结束就回来,一等竟是半个世纪,再也回不来了,手里的钥匙生了锈。”前车窗的后视镜下,垂着一把特大号钥匙,“就是这种”,他说。他父母那时逃到约旦,他现住在耶路撒冷老城的阿拉伯区。这把钥匙开不了锁,只是个象征,不承认以色列对西岸的占领;也是个念想,有朝一日回到祖宅,重开房门。但实际上,以政府早安排了犹太人定居,房门换了锁。

车开到“关卡”(checkpoint),另一侧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的辖区。我心一紧,原没打算去巴勒斯坦,护照落在酒店客房了,急问达纳怎么办。他满不在乎:“没事,有我呢!”以色列士兵刚向这边瞟一眼,车子已飞驰而过,拐上一条高速路。路口一醒目的红色警示牌:“此路归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禁止以色列公民进入,违者触犯以色列法律,进入有生命危险。”记得看过一部以色列电影《泡沫》(The Bubble),主人公是年轻的退伍军人,同性恋,爱上一巴勒斯坦男友。男友没有以色列居留证,过不了关卡来以色列。而主人公是犹太以色列人,不许去巴管辖区,他朝思暮想着男友,煎熬难耐,便托关系找到一家电视台,借记者证,扛上专业摄像机,私家车门上喷涂电视台标志,混过关卡与男友幽会。这是个军事禁令,不限制外国人和持以色列护照的阿拉伯人,只禁止犹太公民进入巴勒斯坦“A区”。新闻记者自愿签署了生死文书,便可豁免。电影结局很惨,巴男友深夜翻过隔离高墙,潜入以色列,不是为与主人公幽会,而是来做人肉炸弹。却不意撞上犹太男友,让心爱的人目睹血肉横飞的惨烈。电影演绎的是普通人日常的情感纠葛,却投射出无法弥合的历史创伤。

以色列电影《泡沫》海报(图片来源:imdb.com)

伯利恒名过其实,感觉有点失望。纪念耶稣降生的圣诞教堂(Church of Nativity)是世界文化遗产,却不如老城内圣墓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的厚重与深邃,也不比欧洲教堂的富丽堂皇。可贵的乃是质朴素淡,又不至寒酸粗陋。伯利恒是个巴掌大的小镇,居民看样子都吃这碗“圣诞”饭,颓衰萧索,只有个中心小广场,带点旅游业的“喜气”。广场四周竖立宣传牌,远看以为是旅游图,细端详才见标着 “消失的巴勒斯坦”的地图。横排一连四幅,依次呈现巴勒斯坦版图被占领与蚕食的过程。

圣墓大教堂(图片来源:Wikipedia)

第一幅1947年之前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那时幅员“辽阔”,阿拉伯与犹太人参杂而居。第二幅英放弃托管,交由联合国仲裁,1947年181号决议建议切分巴勒斯坦为“犹太国”与“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和伯利恒被划入国际特区。阿方只拥有原领土的48%,于是阿拉伯联盟断然拒绝,组成埃、约、叙、伊、巴五方联军,发誓剪灭以色列,却被打得一败涂地。以色列不仅守住联合国划给的领土,还抢走“阿拉伯国”领土的60%,包括伽法、加利利、内盖夫沙漠和约旦河西岸的一小部分,并霸占了划给国际区的西耶路撒冷。阿拉伯国家也趁火打劫,外约旦吞并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大国没给巴勒斯坦留下建国的空间。此时,巴勒斯坦人也尚未产生清晰的独立意识,政治身份上隶属约旦、叙利亚或埃及等邻国。直至1964年开罗第一次阿盟首脑会议,阿拉伯国家支持组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希望武装斗争消灭犹太复国主义,解放巴勒斯坦,这时巴人的独立意识才初露端倪。但真正成为一股力量,要等到“六日战争”之后。

告示牌的第三幅地图,巴领土已缩水到原来的22%。阿、以之间爆发“六日战争”,仅交火六天,以色列便从约旦手上夺走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约、以边境向东推至约旦河这一天然屏障。以又从埃及手里夺回加沙,乘胜追击,西侵入埃及,抢占西奈半岛,同时向北侵占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汇入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百万难民大潮,情形恰如今日叙利亚。难民被挤压在周边国家的边境线上,从此埋下恐怖暴力的种子,以色列永无宁日。六日惨败,埃及、约旦索性撕下面纱,公开武装、训练和资助巴解组织。此时,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亚西尔·阿拉法特。他出身巴勒斯坦名门,上开罗大学修得工程技术学位,只身赴科威特从事工程承包。休假开豪车去黎巴嫩,平日混迹巴勒斯坦上层。“六日”的重挫,使得散落各国的巴解运动捐弃前嫌,聚拢在一杆大旗下。经过内部激烈的博弈,阿拉法特当选巴解组织(PLO)主席。

阿拉法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阿拉伯国家的秘密支持,加上巴解各派相互策应,形成常年袭扰、破坏以色列边境城市的态势。骄人的战绩当属1968年3月的卡拉梅之战(Battle of Karameh),阿拉法特带领法塔赫驻扎约旦河谷,凭河天险往来穿梭于约、以边境,袭击以哨所和巡逻队。以色列终于忍无可忍,不惜入侵约旦,务求斩获阿拉法特。21日,约旦小镇卡拉梅的战斗拉开序幕,巴、以交火15小时后,约旦假守土靖国之名,正式出兵,动用大炮支援巴解。法塔赫的敢死队费达因(fidayeen),首次使用人肉炸弹,重创以军。此役打成极难得的“平手”,大大鼓舞了被“六日”羞辱的阿拉伯世界,似一线曙光乍现。巴勒斯坦人不总任人宰割,也能够打正规战了。

不久,巴解激进的支派“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策划一起惊天劫机案。1970年9月,瑞士航空、美国泛美和TWA航空、以及以色列航空的四架波音707、747飞机被劫持,另一架英国BOAC公司的飞机也遭胁迫。除以色列航空乘务员制服劫机者、侥幸逃脱外,四架飞机同时迫降约旦军用道森机场,人质达310名。在约旦领土上演如此大戏,让国王侯赛因神经崩溃了。约旦和埃及利用巴解在前线做敢死队,而当以色列一旦威胁要惩戒幕后“黑手”,或西方声讨其庇护恐怖主义,两国便又投鼠忌器,赶快撇清与巴解的关系。此时,寄人篱下的巴解渐渐对约旦国王桀骜不驯起来,终于最后一根稻草断了,两家蜜月结束。血腥9月里,约旦军队全面剿杀巴解组织,史称为“黑色九月”。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杀戮以色列运动员的恐怖组织,就以此取名。

阿拉法特困于安曼,只好乔装混入阿盟使团,才仓皇逃出。巴解残余向北遁入叙利亚,从那继续骚扰以色列东北边境。叙利亚也一样害怕得罪以色列,巴解只得再拔寨西行,潜入南黎巴嫩。黎在以色列之北,巴解用导弹和炮火威胁北部边城和加利利。1982年夏,以色列再次出兵入侵黎巴嫩,国防部长沙龙引大军攻陷贝鲁特城,包围巴勒斯坦难民营,籍口搜捕巴解游击队,放手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大肆屠杀巴解家属,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三千多平民遭戮,世界哗然。

整个70年代,巴、以冲突不断,暴力演化成系统性、常态化的恐怖主义,蔓延整个世界。西方世界的左翼学生运动,恰逢此时转向激进,从街头抗议演化成地下恐怖。日本赤军、德国红军派、意大利红色旅、爱尔兰共和军,不仅声援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还将其纳入世界革命的浪潮中。于是,各派激进恐怖组织合纵连横,在西方世界导演一出出政治恐怖事件,从慕尼黑、以色列落德机场、贝尔法斯特、汉堡、纽约、东京和巴黎,直到乌干达的恩德培,世界各地开花,涌现出巴德尔、豺狼卡洛斯、乔治·哈巴什、瓦迪·哈达德,冈本公三、重信房子等一批恐怖明星,现代恐怖主义诞生了。

阿拉伯世界对恐怖主义是暧昧的。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武装到了牙齿,阿拉伯国家与之一次次较量,毫无胜算。面对压倒性的强敌,弱者手上的选项不多,政治恐怖便被当成有效的手段。但如此抗争能走多远?弱者只有道德优越感,恐怖暴力让这点优越感也蚀损殆尽。偶尔读到一本传记《阿拉法特与巴勒斯坦之梦:一个知情者的叙述》(Arafat and the Dream of Palestine: An Insider’s Account),作者是阿拉法特的心腹巴萨姆·阿布·沙里夫(Bassam Abu Sharif),他曾荣登《时代》杂志的封面,被誉为“恐怖的面相”(face of terror)。与其说给阿拉法特立传,不如说是自传,书中大量作者心路历程的描写。他参与了道森机场的劫机行动,负责飞机的降落与人质甄别工作。洋洋自得地详述劫机细节之后,对武力强迫乘客的行为,他并无悔意,辩护的理由是以色列也屠杀平民。这次劫机终以谈判和平解决,没有流血,所以可以拿出来堂而皇之,但后来诸多伤及无辜平民的恐怖事件,如慕尼黑事件、以色列海滨高速公路劫持案等,臭名昭著,他却付之阙如。

《阿拉法特与巴勒斯坦之梦:一个知情者的叙述》

书中一个有趣的细节,以色列情报局“摩萨德”寄炸弹刺杀沙里夫,占一整章的篇幅。一天清晨,作者收到一个陌生包裹,内装一大厚本他心爱的《切格瓦拉传》。刚翻开扉页,引爆炸弹,他右眼、耳朵和几个手指被炸掉。几年的治疗与恢复,伤痛被他描写得妙入筋骨,让人感同身受。曾自诩有亨弗莱·鲍嘉的美男子风度,如今在镜子里,他看到不人不鬼的自己。毁容对一位风华壮年,无疑是灭顶之灾,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了。他仍对以色列衔恨入骨,却变得温和了许多,与主张激进暴力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渐行渐远,开始转向阿拉法特的务实路线,踏上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漫漫长路。正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以色列从来不承认其暴力是恐怖主义,总自诩反恐。理由是摩萨德特工搞暗杀或破坏时,恪守不伤及无辜的原则。即使锁定目标,下手前一秒钟发觉平民在场,也会取消行动。如此行动规则,让特工们相信自己是以正义暴力铲除邪恶恐怖,与恐怖分子根本不同。经典纪实作品《复仇》(或译《天谴行动》(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就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但只要了解国际组织对黎巴嫩战争的调查,沙龙被控怂恿黎基督教民兵对巴平民大屠杀,以色列自己没动手,一样该遭天谴。结果是,沙龙被迫下台,以总理贝京也黯然辞职。9.11之后,世界进入“反恐时代”,美、欧、俄、土等国,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别国动武之前,必先称“反恐”。一夜间,“反恐”成了魔法棒,一朝在手,便真理在握,不容置疑。

伯利恒小广场边的最后一幅地图上,以色列不断扩大定居点,修筑高墙,挤压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间,使其辖区缩水到原来的12%。大背景是,巴解内部以及阿拉伯国家在“六日”战争后均分歧加剧,极端势力从根本上反对联合国1947年划分两国的181号决议,誓将以色列推入大海,恢复阿拉伯人主导的奥斯曼巴勒斯坦版图。温和激进派主张接受181号决议,只收回第一次(1948年)与第三次(“六日”)中东战争的被占土地,然后承认以色列。温和派则倾向于接受戴维营协议,以政治方式敦促以色列遵守联合国242号决议。所谓“戴维营协议”,即1978年9月美国总统卡特斡旋的产物。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与前任纳赛尔、以及其他阿拉伯领导人都不同,他亲美远苏,务实直接,一心只想收回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希望与以色列谈判。他在国内不太受欢迎,领土完整就成了保稳位子的吃重法码。以色列也有软肋,埃及是噩梦般的威胁,无论打赢多少次胜仗,也换不来以色列人的一夜安稳觉。卡特吃准了两国领导人的痛点,利诱萨达特和贝京住进封闭式的总统度假村戴维营,成全一对不情愿的鸳鸯。

戴维营协议签订(图片来源:Arab News)

卡特事先开出谈判框架:以色列从西奈撤军,撤销被占领土上的以色列军管政府,给巴勒斯坦自治;五年内解决西岸和加沙的归属、以及耶路撒冷地位的问题,停止在被占领土和西奈建立新犹太定居点。13天拉锯式的胶着谈判,贝京始终不肯接受联合国242号决议(1967年11月联合国要求以色列撤出“六日战争”霸占的领土,恢复相关国家的领土完整),只接受埃及的领土要求,归还西奈半岛。结果,谈判陷于双边性质。卡特步步紧逼贝京接受巴“自治”,贝京闪烁其词,勉强接受。但其“自治”的涵义是,以色列仍控制一切,巴勒斯坦法律须由以色列批准,继续指派军事长官对巴实施军管;巴自治政府的任何决定,以色列一票否决。戴维营只实现埃、以单独媾和,这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埃及断交,对其实施全面制裁。阿拉伯联盟开除了埃及,总部从开罗迁至突尼斯。萨达特结束了“二战”以来中东两大宿敌的军事对抗,却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1981年开罗阅兵式上,宗教极端组织刺杀了萨达特。

达纳滔滔不绝,恨不能一股脑倒出巴勒斯坦的一腔苦水。我感慨出租车司机如此博学,他说自己不过是普通的巴勒斯坦人,每晚收工,回家吃晚饭,在老城阿拉伯街区,邻里们围聚一起,谈天说地,话题离不开巴勒斯坦人的宿命。这所房子是阿拉伯人的,那根柱子是穆斯林的,这块石头本属于巴勒斯坦。从1947、67、73、78、82、88、93,一直说到今天。上代人讲给下代人,一代代回忆和讲述着,无休无止,民族身份意识渐渐清晰。口耳相传乃无奈的抗争,既然不肯屈从以色列的官方历史,便只有自己记住过去,巴勒斯坦才不至消失在时间的荒漠里,个人的生命背负起更大的历史。巴解组织屡经挫败、内讧、分裂,再联手,几起几落,风风雨雨,直到1987年阿盟承认其唯一合法代表的地位。巴勒斯坦百姓不断游行抗议,势如春风野火,席卷被占领土和加沙地带。阿拉法特审时度势,建议“两国分治”——巴、以彼此承认主权,巴率先单方面建国。形势促成以色列总理拉宾与阿拉法特在奥斯陆谈判,1993年《奥斯陆协定》开启了巴、以和平进程,巴解从地下走上台面,在加沙和杰里科率先实现有限自治。

1994年,挪威奥斯陆。图中从右到左依次为: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以色列外长希蒙·佩雷斯以及巴勒斯坦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耶路撒冷去约旦,可走陆路,一直向东跨过约旦河。这条“六日”西岸巴勒斯坦人逃亡的路线,达纳驾轻就熟。他建议过杰里科(Jericho)时停一下,近距离观察巴勒斯坦的现状,然后过艾伦比大桥(Allenby Bridge)去安曼。从耶路撒冷出发不足半小时,就到了属A区的杰里科。奥斯陆协定划分西岸为三个区,在A区,巴权力机构完全自治,巴人执掌安全与民事,面积只占西岸的3%。B区由以色列人管军事,巴人负责民事。C区则完全被以方控制,地理物产均优,面积占西岸的73%。杰里科是法塔赫的势力范围,巴安全部队控制关卡。眼前两个士兵,穿着皱皱巴巴的绿制服,懈怠地蹲坐在路基上,无精打采,看守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栏杆。与以色列军人相比,判若天渊。我们车子开到栏杆前,他们头也懒得抬,竖起栏杆放行。杰里科是座古城,考古曾发现公元前一万年的文物,《旧约》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新约》里耶稣在这儿医好路边乞丐的瞎眼,也是“好撒玛利亚人”寓言的发生地。如今破败不堪,光景绝望。有点像中国四五线城市下辖的小镇,一条窄窄的中心小街,路边杂货摊上凄红惨绿,凌乱摆放着小商品,街尽头是家冷清破败的汽修厂。巴勒斯坦人缴税多,机会少,饱受经济压制,事事排在犹太人后面,没有竞争力,生活日渐凋敝。

巴勒斯坦国也具名而无实,只有些象征物而已。联合国里一面国旗,零星的外国使馆、国际组织的成员或观察员之类。领土号称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首都在东耶路撒冷,但实际一切在占领之下。连外国人访巴的签证,也得以色列国防部审批。巴安全部队在以军的监控之下,无论编制、武器与给养,均由以军批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地上是民兵,地下是恐怖分子。特朗普政府宣布美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不过承认现状而已,并非实质性举措。巴权力机构的影响力也很有限,以色列渗透到巴社会的每根神经末梢。西岸、加沙不断爆发抗议示威,巴权力机构非但不出面保护,反与以军一道残酷镇压巴勒斯坦百姓,因此越来越不得人心,被诅咒为“巴奸”。

艾伦比大铁桥横跨在约旦河上,在桥两侧约、以分设了边检站。两国共享的边境线很长,从北至南有三个过境点,艾伦比桥在中间。我们从约旦回以色列时,走最南端的过境点,从约旦的亚喀巴,散步到以色列的埃拉特(Eilat),两个红海城市极美,最难忘的地方。艾伦比是英国将军的名字,“一战”时,艾伦比带领英军与奥斯曼决战巴勒斯坦,阿拉伯的劳伦斯率起义的阿拉伯部落在后方策应,破坏土军给养与通讯。终于1917年底,拿下耶路撒冷。

以色列埃拉特(图片来源:israel.travel)

过境旅客非常多,边检大厅挤得满满的。有醒目的提示牌,要持巴勒斯坦护照的旅客与其他人分开,另走通道。那个通道上,巴勒斯坦人男女分开,走入挂着门帘的一个个小隔间,隐约看见他们一层层脱下衣服搜身,行李箱全打开,衣物一片狼藉。通过边检后,旅客上一辆往返两国边检的大巴车。而另一侧通道,也走出巴勒斯坦人,他们上的是一辆拥挤不堪的小巴,从不同线路进入约旦,再经历一遍严苛的安检。大巴车上对面坐着一位阿拉伯人,手握一本绿色的联合国护照。大概看出我们的困惑,主动攀谈起来。他表情漠然:“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当二等公民,各方面待遇都低人一等,出国还得再受羞辱。”为联合国工作多年,对这片土地上的种种不公正,他无能为力。

巴勒斯坦人的身份是个两难。出租司机达纳持约旦护照,但与约旦没啥瓜葛。他拿以色列永久居住证生活在耶路撒冷老城,本来有归化以色列的机会,他宁愿选择做常驻外国人。这里有实际考量,不服兵役,以色列全民义务征兵。也是政治姿态,不承认以色列对巴的占领。第一次中东战争外约旦兼并西岸,发给当地巴人约旦护照,承认公民权。“六日战争”以色列又占了西岸,也曾鼓励巴人申请以色列护照,被大多数人拒绝,他们继续向约旦申请护照。1988年,约旦决定摆脱有名无实的西岸治理与法律责任,终止了巴人的约旦公民资格,只承认约旦境内常驻巴人的公民权。从此,达纳为维持约旦护照,不得不每年去约旦住上一段时间,好在儿女长大后在约旦找到工作。1995年,巴权力机构开始颁发巴勒斯坦护照,但美国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其主权,护照只是旅行文件,不具公民资质。2003年,以色列政府开始收紧巴人的居留权与公民归化,须与以色列公民通婚才有资格居留。如此一来,大量巴勒斯坦人沦为无国籍难民。同车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对我们感慨道:“如果当年巴勒斯坦在奥斯陆协定框架内,接受“六日战争”的后果,让巴勒斯坦作为非军事国家独立、享有完全主权的话,冲突本可以化解。但每次挫败让他们一退再退,直至希望彻底渺茫。”语气的绝望,深深地感染了我。每当读到苦心孤诣在《古兰经》文本上寻找极端思想的文章时,我禁不住要问:与其在的字里行间,穿凿恐怖主义的根源,为什么不直面巴勒斯坦人的绝望?别忘了,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和第六任总理贝京才是第一代中东恐怖大师,他们领导的抗英保家武装Haganah和Irgun,系统发展出恐怖战术与谋略,启发过世界各地的民间抵抗与恐怖运动。为什么不在《旧约》圣经里寻找恐怖主义的踪迹?

本文原载于《读书》杂志2019年3期,经作者授权刊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