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

“《小王子》的故事发生在沙漠并不是偶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他内心的荒芜,感到一种人类文明在那时正走向虚空的孤独,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遇难更像是一场已经预知结局的奔赴。”

记者 | 实习生 申璐

编辑 | 潘文捷 黄月

今天是《小王子》作者、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在法国,这本书被认为“适合8到88岁的所有读者阅读”。而书的作者似乎也日渐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五十面值的法郎上有他的头像,许多国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小王子”展览、开发“小王子”创意产品。

这位“小王子之父”的传记作品《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圣埃克苏佩里传》中译本日前出版,该书由美国作家斯泰西·希夫(Stacy Schiff)执笔,她曾凭借《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获得普利策传记奖。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圣埃克苏佩里作品译者黄荭,与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德语系教师钦文一起,回顾了“小王子之父”圣埃克苏佩里浪漫壮怀的一生,分享了对《小王子》等作品的理解。

活动现场(从左至右:钦文,黄荭,但汉松) 出版社供图

对于世人而言,圣埃克苏佩里的盛名来自《小王子》。在书中,因飞机故障而迫降于撒哈拉沙漠的飞行员遇到了来自B-612星球的小王子,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跟随小王子展开了一场星际旅行。没有臣民的国王、为喝酒而羞愧的酒鬼、自称拥有所有星星的商人……成年人世界的荒谬与异化以童话式的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活动临近结束时,一位现场的小读者提问“为什么我读不懂这本书”,黄荭笑称“这是特别真实的一个声音”。她回忆说,小时候读《小王子》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然而成年后再读作品,觉得真正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心意时,又会感慨自己好像已经长大了。

飞行员作家俯瞰人类生活,看到的是全景和本质

一名飞行员如何成为作家?看上去并无交集的两种职业在圣埃克苏佩里身上却实现了交汇。在《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的序言中,美国作家、普利策奖得主斯泰西·希夫写道:“通常来讲,这两个职业并不很搭配。作家与日常经验保持一定距离,他的任务是重铸经验;飞行员的工作特点是高度的即时性、完全的在场。作家可能重塑事件,而飞行员必须敏捷地适应事件。于圣埃克苏佩里而言,这两个职业——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生活和作品——难解难分。”

《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圣埃克苏佩里传》
[美]斯泰西·希夫 著 李宁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5

活动现场,钦文提到,作为飞行员的圣埃克苏佩里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像是一个疯子,他经常在飞行途中忘记关舱门,有时候连起落架也忘记打开,甚至会在开飞机的途中不小心睡着。他爱用开飞机一样的速度开车,常常把朋友们吓得半死。传记中还提到,曾有人说他某次出事故是因为在看一部之前没看完的侦探小说。他说,“与现在的飞行不同,早期的飞行有一点像蒙古人喝了烈酒,然后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随时可能会从马上掉下来。圣埃克苏佩里选择以这样一种尚未被技术化与标准化所规训的方式去飞行,其中暗含着的那种与成人社会异常决绝的不妥协是很打动人的。”

1935年12月29日,圣埃克苏佩里驾机从巴黎飞往西贡,但途中因为飞机故障而迫降在撒哈拉沙漠,与机械师普黑沃一同在大漠中挣扎了五天五夜,濒临绝望时被一个骑着骆驼经过的阿拉伯牧人所救,这段经历也直接激发了《小王子》的创作灵感。黄荭提到,在此行出发之前,圣埃克苏佩里和妻子的吵架持续了整整48个小时,这也是出事故的部分原因,“所幸当时的飞机虽然性能不稳定,仪表不够精密,但正因为比较简陋,所以飞得不高,摔下来也没有那么严重。”黄荭说。

像这样的空难事故,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经历过许多次。他曾在某次空难之后写信给朋友,原文被收录于这本传记中。信中写道:“我可以告诉你中途睡倒以后沙漠的天上划过多少颗流星,三颗。那时我许下心愿,第一颗愿这一夜延续千年;第二颗落在北面,愿每个人都写信给我;然后第三颗,愿全世界所有的女子都更温柔。这是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妙的夜晚啊,我不敢再去惊动星星了。”

但汉松认为,这封信以短短几句勾画出了一种令人心碎的美。由于职业的特殊原因,圣埃克苏佩里常年往返于法国和非洲之间的航线上,做着邮差的工作。他将这些信从遥远的非洲送回欧洲,然后又从欧洲传递回去,在遥远孤独的飞行中,他其实希望有一些信是写给他的。“所以他说‘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给我写信’,他没有讲自己孤独,但是寥寥数语,我一下子感觉到他在沙漠当中那种巨大的孤独感,愿意和世界上所有人说话的那种孤独。”但汉松说。

圣埃克苏佩里的死亡原因至今扑朔迷离,后人只知道,1944年7月31日清晨,他在按原定计划执行最后一次赴法国侦察的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长期采取绥靖政策的英法在欧洲局势失控的压力之下,被迫向德国宣战。圣埃克苏佩里见证了法国在数月之间被纳粹军队击溃、成立傀儡政权的维希政府,还同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对法国政治家充满失望的他在1941年远赴美国,呼吁美国政府尽早参战,然而收效甚微。“种种事件都让他产生了一种对母语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非常大的幻灭。”但汉松说,“《小王子》的故事发生在沙漠并不是偶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他内心的荒芜,感到一种人类文明在那时正走向虚空的孤独。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遇难更像是一场已经预知结局的奔赴。”据战友回忆,前一晚他几乎通宵未眠,先是与人畅饮,之后又说想要独自静静,并给朋友留了一封信。第二天,像往常一样,在登机前与大家拥抱告别,一切似乎都没什么不同。就这样,在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飞行任务后,过了燃料用尽的时间,他还是没有回来。

除了圣埃克苏佩里之外,文学史上另一位有飞行员经历的作家是曾在朝鲜战争中执行近百次飞行战斗任务、之后写就了堪称“日常生活颂歌”的《光年》的美国作家詹姆斯·索特。《光年》一书的译者孔亚雷曾在后记中说,战斗飞行员是天生高贵的士兵,“他们俯瞰人类生活,他们看到的是全景和本质,对附着于生活的污渍和灰尘——时事、谋生、权力,他们既看不见,也不屑一顾。他们飞翔于这个世界之上”。飞行员的经历赋予他们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其作品总能令人联想到某种童话或是神话的意蕴,因为“飞行与最直接、最本能的生理感受相连——孤身一人,飘浮在天空,心与肌肉的收缩,精确与放纵,刺激与宁静,高潮与坠落”。

《小王子》【法】安托万·徳·圣埃克苏佩里著
[美]凯瑟琳·伍兹 英译 黄荭 中译
译林出版社 2021-04-01

“驯服”并非是建立权力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

《小王子》一书最为人熟知的概念之一,是圣埃克苏佩里通过讲述小王子与玫瑰、狐狸等的故事试图传递给读者的关于“驯服”的理解。

黄荭提到,法语中有“apprivoiser”、“domestiquer”和“dompter”三个词,都有把野生动物驯服、驯化的意思,包含了“家”的意象,后面两个词还有驯服后为人类所用的意思,而第一个词没有这层意思。“这三个词在中文里都可以翻译成‘驯服’,中文里很难表达这三个词之间细微的区别,我希望通过翻译让‘驯服’这个词逐渐变成一个多义词,”她说。

黄荭之所以没有将其译为“驯养”,是因为除了玫瑰花之外,小王子与狐狸、沙漠中遇到的变色龙等动物之间并不存在“养”的问题,但他们仍建立了联系——我愿意接近你,你愿意接近我——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彼此都享受这种相互的陪伴,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美好。“为什么我还是会用‘驯服’?我觉得‘驯服’里面的‘服’某种程度上是你愿意跟这个人相处,你愿意跟他走近,其实就是因为你愿意服他。”黄荭继续解释道,“这个服肯定是互相的——我服你,你也服我;我愿意为你妥协,你也愿意为我妥协;我愿意和你一起看日落,看风吹过金黄色的麦浪。”

圣埃克苏佩里 出版社供图

对此,但汉松提到,小王子的故事也许会让中文世界的读者对驯服这个动词产生新的理解。“不论小王子是否还在我们心中,我们其实都应该学会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建立关系,这不是一种权力关系,也不是一种压制或者压服,而是主体间性的一种,是彼此之间的驯服。哪怕对方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通过‘驯服’这样一个通道,我们仍然可以认识到花园里的5000朵玫瑰原来它们每一朵都不一样。事实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由此来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其实才刚刚开始。”但汉松说。

那么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到驯服的对象?驯服的建立基于双方的共同意愿之上。换个角度看,当小王子离开后,花园中的5000朵玫瑰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意义,或者说进而活出一种有驯服关系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教授周保松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进一步提出了“自我驯服”的概念。他认为,人本身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自我驯服就是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惜自己的人格,“人只有先学会好好驯服自己,才能好好驯服他人和生命中的志业。”

参考资料:

【美】詹姆斯·索特著,孔亚雷译.《光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6.

周保松著.《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01.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

“《小王子》的故事发生在沙漠并不是偶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他内心的荒芜,感到一种人类文明在那时正走向虚空的孤独,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遇难更像是一场已经预知结局的奔赴。”

记者 | 实习生 申璐

编辑 | 潘文捷 黄月

今天是《小王子》作者、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在法国,这本书被认为“适合8到88岁的所有读者阅读”。而书的作者似乎也日渐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五十面值的法郎上有他的头像,许多国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小王子”展览、开发“小王子”创意产品。

这位“小王子之父”的传记作品《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圣埃克苏佩里传》中译本日前出版,该书由美国作家斯泰西·希夫(Stacy Schiff)执笔,她曾凭借《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获得普利策传记奖。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圣埃克苏佩里作品译者黄荭,与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德语系教师钦文一起,回顾了“小王子之父”圣埃克苏佩里浪漫壮怀的一生,分享了对《小王子》等作品的理解。

活动现场(从左至右:钦文,黄荭,但汉松) 出版社供图

对于世人而言,圣埃克苏佩里的盛名来自《小王子》。在书中,因飞机故障而迫降于撒哈拉沙漠的飞行员遇到了来自B-612星球的小王子,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跟随小王子展开了一场星际旅行。没有臣民的国王、为喝酒而羞愧的酒鬼、自称拥有所有星星的商人……成年人世界的荒谬与异化以童话式的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活动临近结束时,一位现场的小读者提问“为什么我读不懂这本书”,黄荭笑称“这是特别真实的一个声音”。她回忆说,小时候读《小王子》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然而成年后再读作品,觉得真正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心意时,又会感慨自己好像已经长大了。

飞行员作家俯瞰人类生活,看到的是全景和本质

一名飞行员如何成为作家?看上去并无交集的两种职业在圣埃克苏佩里身上却实现了交汇。在《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的序言中,美国作家、普利策奖得主斯泰西·希夫写道:“通常来讲,这两个职业并不很搭配。作家与日常经验保持一定距离,他的任务是重铸经验;飞行员的工作特点是高度的即时性、完全的在场。作家可能重塑事件,而飞行员必须敏捷地适应事件。于圣埃克苏佩里而言,这两个职业——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生活和作品——难解难分。”

《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圣埃克苏佩里传》
[美]斯泰西·希夫 著 李宁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5

活动现场,钦文提到,作为飞行员的圣埃克苏佩里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像是一个疯子,他经常在飞行途中忘记关舱门,有时候连起落架也忘记打开,甚至会在开飞机的途中不小心睡着。他爱用开飞机一样的速度开车,常常把朋友们吓得半死。传记中还提到,曾有人说他某次出事故是因为在看一部之前没看完的侦探小说。他说,“与现在的飞行不同,早期的飞行有一点像蒙古人喝了烈酒,然后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随时可能会从马上掉下来。圣埃克苏佩里选择以这样一种尚未被技术化与标准化所规训的方式去飞行,其中暗含着的那种与成人社会异常决绝的不妥协是很打动人的。”

1935年12月29日,圣埃克苏佩里驾机从巴黎飞往西贡,但途中因为飞机故障而迫降在撒哈拉沙漠,与机械师普黑沃一同在大漠中挣扎了五天五夜,濒临绝望时被一个骑着骆驼经过的阿拉伯牧人所救,这段经历也直接激发了《小王子》的创作灵感。黄荭提到,在此行出发之前,圣埃克苏佩里和妻子的吵架持续了整整48个小时,这也是出事故的部分原因,“所幸当时的飞机虽然性能不稳定,仪表不够精密,但正因为比较简陋,所以飞得不高,摔下来也没有那么严重。”黄荭说。

像这样的空难事故,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经历过许多次。他曾在某次空难之后写信给朋友,原文被收录于这本传记中。信中写道:“我可以告诉你中途睡倒以后沙漠的天上划过多少颗流星,三颗。那时我许下心愿,第一颗愿这一夜延续千年;第二颗落在北面,愿每个人都写信给我;然后第三颗,愿全世界所有的女子都更温柔。这是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妙的夜晚啊,我不敢再去惊动星星了。”

但汉松认为,这封信以短短几句勾画出了一种令人心碎的美。由于职业的特殊原因,圣埃克苏佩里常年往返于法国和非洲之间的航线上,做着邮差的工作。他将这些信从遥远的非洲送回欧洲,然后又从欧洲传递回去,在遥远孤独的飞行中,他其实希望有一些信是写给他的。“所以他说‘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给我写信’,他没有讲自己孤独,但是寥寥数语,我一下子感觉到他在沙漠当中那种巨大的孤独感,愿意和世界上所有人说话的那种孤独。”但汉松说。

圣埃克苏佩里的死亡原因至今扑朔迷离,后人只知道,1944年7月31日清晨,他在按原定计划执行最后一次赴法国侦察的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长期采取绥靖政策的英法在欧洲局势失控的压力之下,被迫向德国宣战。圣埃克苏佩里见证了法国在数月之间被纳粹军队击溃、成立傀儡政权的维希政府,还同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对法国政治家充满失望的他在1941年远赴美国,呼吁美国政府尽早参战,然而收效甚微。“种种事件都让他产生了一种对母语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非常大的幻灭。”但汉松说,“《小王子》的故事发生在沙漠并不是偶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他内心的荒芜,感到一种人类文明在那时正走向虚空的孤独。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遇难更像是一场已经预知结局的奔赴。”据战友回忆,前一晚他几乎通宵未眠,先是与人畅饮,之后又说想要独自静静,并给朋友留了一封信。第二天,像往常一样,在登机前与大家拥抱告别,一切似乎都没什么不同。就这样,在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飞行任务后,过了燃料用尽的时间,他还是没有回来。

除了圣埃克苏佩里之外,文学史上另一位有飞行员经历的作家是曾在朝鲜战争中执行近百次飞行战斗任务、之后写就了堪称“日常生活颂歌”的《光年》的美国作家詹姆斯·索特。《光年》一书的译者孔亚雷曾在后记中说,战斗飞行员是天生高贵的士兵,“他们俯瞰人类生活,他们看到的是全景和本质,对附着于生活的污渍和灰尘——时事、谋生、权力,他们既看不见,也不屑一顾。他们飞翔于这个世界之上”。飞行员的经历赋予他们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其作品总能令人联想到某种童话或是神话的意蕴,因为“飞行与最直接、最本能的生理感受相连——孤身一人,飘浮在天空,心与肌肉的收缩,精确与放纵,刺激与宁静,高潮与坠落”。

《小王子》【法】安托万·徳·圣埃克苏佩里著
[美]凯瑟琳·伍兹 英译 黄荭 中译
译林出版社 2021-04-01

“驯服”并非是建立权力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

《小王子》一书最为人熟知的概念之一,是圣埃克苏佩里通过讲述小王子与玫瑰、狐狸等的故事试图传递给读者的关于“驯服”的理解。

黄荭提到,法语中有“apprivoiser”、“domestiquer”和“dompter”三个词,都有把野生动物驯服、驯化的意思,包含了“家”的意象,后面两个词还有驯服后为人类所用的意思,而第一个词没有这层意思。“这三个词在中文里都可以翻译成‘驯服’,中文里很难表达这三个词之间细微的区别,我希望通过翻译让‘驯服’这个词逐渐变成一个多义词,”她说。

黄荭之所以没有将其译为“驯养”,是因为除了玫瑰花之外,小王子与狐狸、沙漠中遇到的变色龙等动物之间并不存在“养”的问题,但他们仍建立了联系——我愿意接近你,你愿意接近我——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彼此都享受这种相互的陪伴,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美好。“为什么我还是会用‘驯服’?我觉得‘驯服’里面的‘服’某种程度上是你愿意跟这个人相处,你愿意跟他走近,其实就是因为你愿意服他。”黄荭继续解释道,“这个服肯定是互相的——我服你,你也服我;我愿意为你妥协,你也愿意为我妥协;我愿意和你一起看日落,看风吹过金黄色的麦浪。”

圣埃克苏佩里 出版社供图

对此,但汉松提到,小王子的故事也许会让中文世界的读者对驯服这个动词产生新的理解。“不论小王子是否还在我们心中,我们其实都应该学会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建立关系,这不是一种权力关系,也不是一种压制或者压服,而是主体间性的一种,是彼此之间的驯服。哪怕对方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通过‘驯服’这样一个通道,我们仍然可以认识到花园里的5000朵玫瑰原来它们每一朵都不一样。事实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由此来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其实才刚刚开始。”但汉松说。

那么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到驯服的对象?驯服的建立基于双方的共同意愿之上。换个角度看,当小王子离开后,花园中的5000朵玫瑰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意义,或者说进而活出一种有驯服关系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教授周保松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进一步提出了“自我驯服”的概念。他认为,人本身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自我驯服就是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惜自己的人格,“人只有先学会好好驯服自己,才能好好驯服他人和生命中的志业。”

参考资料:

【美】詹姆斯·索特著,孔亚雷译.《光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6.

周保松著.《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01.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