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哲学家李泽厚去世,提出“西体中用”与“救亡压倒启蒙”思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哲学家李泽厚去世,提出“西体中用”与“救亡压倒启蒙”思想

赵士林曾经评价称:“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

李泽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当代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当地时间昨日早上7时(北京时间昨日晚21时)去世,享年91岁。赵士林曾经称:“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

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11岁以前辍学在家,喜读武侠小说,为“定身法”和“鼻孔里哼出两道剑光”等感到痴迷。上学后还喜欢读福尔摩斯,在父亲离世之后,他开始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18岁时,他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那时候有些书是禁书,读起来有很大风险,但也正是这样,李泽厚养成了读书时独立判断的习惯。

21岁,李泽厚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因为太穷,他一度想要去卖血,但因身体太差被拒。那时候他不满足于学校照搬苏联课程,常常逃课去图书馆自习,或者挨饿站在书店看书。25岁毕业时本来应该被分配到上海,但因肺病咳血太严重,李泽厚又被退回了北京。

随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学争论中,20多岁的李泽厚和当时的美学权威蔡仪、朱光潜进行了思想交锋,显露锋芒。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思想界的先锋人物,李泽厚被更多人所熟知,其《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等著作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推动着“美学热”不断升温,发展为后来的“文化热”。

他在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从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学说进行了述评。这部作品讨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却在当时大卖三万册。李泽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讨论过这本学术著作畅销的原因。他认为,《批判哲学的批判》没有陈旧的知识和陈腐的说教,没有当时“四人帮”的八股腔,谈论了很多与当时不一样的思想,特别是讲述了“吃饭哲学”——人首先需要物质生存,然后再有精神性的东西,引发共鸣。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宗白华《美学散步》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版于1981年的《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做出了描述概括和整体上的美学把握。李泽厚曾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的“美学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没有出现过的。他曾多次谈到这股浪潮,也提及在“美学热”之后美学逐渐沦为了商业化的装饰品。

1985年,李泽厚提出了“西体中用”的概念,指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出路正在于此,过去的“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都没有成功。他在1986年发表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论述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之后也被很多学者用作描述中国现代史的框架和工具。

九十年代初,李泽厚赴美,在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担任讲座教授,用英文讲授中国美学、思想史等方面的内容。李泽厚生前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也曾担任过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参考资料:

《李泽厚: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1/06/content_2496596.htm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http://news.sohu.com/20100612/n272746124_1.shtml

《李泽厚学术年谱》杨斌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哲学家李泽厚去世,提出“西体中用”与“救亡压倒启蒙”思想

赵士林曾经评价称:“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

李泽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当代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当地时间昨日早上7时(北京时间昨日晚21时)去世,享年91岁。赵士林曾经称:“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

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11岁以前辍学在家,喜读武侠小说,为“定身法”和“鼻孔里哼出两道剑光”等感到痴迷。上学后还喜欢读福尔摩斯,在父亲离世之后,他开始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18岁时,他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那时候有些书是禁书,读起来有很大风险,但也正是这样,李泽厚养成了读书时独立判断的习惯。

21岁,李泽厚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因为太穷,他一度想要去卖血,但因身体太差被拒。那时候他不满足于学校照搬苏联课程,常常逃课去图书馆自习,或者挨饿站在书店看书。25岁毕业时本来应该被分配到上海,但因肺病咳血太严重,李泽厚又被退回了北京。

随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学争论中,20多岁的李泽厚和当时的美学权威蔡仪、朱光潜进行了思想交锋,显露锋芒。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思想界的先锋人物,李泽厚被更多人所熟知,其《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等著作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推动着“美学热”不断升温,发展为后来的“文化热”。

他在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从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学说进行了述评。这部作品讨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却在当时大卖三万册。李泽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讨论过这本学术著作畅销的原因。他认为,《批判哲学的批判》没有陈旧的知识和陈腐的说教,没有当时“四人帮”的八股腔,谈论了很多与当时不一样的思想,特别是讲述了“吃饭哲学”——人首先需要物质生存,然后再有精神性的东西,引发共鸣。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宗白华《美学散步》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版于1981年的《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做出了描述概括和整体上的美学把握。李泽厚曾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的“美学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没有出现过的。他曾多次谈到这股浪潮,也提及在“美学热”之后美学逐渐沦为了商业化的装饰品。

1985年,李泽厚提出了“西体中用”的概念,指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出路正在于此,过去的“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都没有成功。他在1986年发表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论述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之后也被很多学者用作描述中国现代史的框架和工具。

九十年代初,李泽厚赴美,在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担任讲座教授,用英文讲授中国美学、思想史等方面的内容。李泽厚生前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也曾担任过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参考资料:

《李泽厚: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1/06/content_2496596.htm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http://news.sohu.com/20100612/n272746124_1.shtml

《李泽厚学术年谱》杨斌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