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2021年的以色列阵亡将士纪念日,以色列国防军乐团与一家专攻合成视频(又名“Deepfake”技术)的公司合作,生动地重现了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战争的照片。
他们制作了一段视频,其中年轻的歌手身着当时的制服,手持当时的武器,唱着《战友情》(Hareut,希伯来语,意为友谊或同志情谊——译注),这是一首纪念在战斗中阵亡的士兵的经典歌曲。与此同时,音乐家们则凝视着歌手手里业已褪色的黑白照片。老照片中的年轻士兵们眨了眨眼,对音乐家报以微笑,而这一切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
结果出人意料。以一种哈利·波特式的风格,过往再度变得鲜活了起来。
过去几年来,我(指本文作者Nir Eisikovits)和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应用伦理学中心的同事一直在研究我们与AI的日常性互动如何改变了人们思考自身以及政治的方式。我们发现,AI可能会弱化人们做出各种常规决定的能力。我们还发现,AI使人们倾向于低估机缘巧合(serendipity)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可能会促使人们质疑自己对人权的认识与确信。
如今,AI令重现过往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了。这是否会改变我们理解历史的方式,继而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
低财务风险,高道德代价
希望能生动地重现过往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重演内战或革命战争的活动再常见不过了。2018年,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就煞费苦心地修复了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像片段,并重新为之上色,制作出了《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这部电影,为21世纪的观众带来了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的一战体验。
现场重演与历史影像片段的精细处理,均是昂贵且耗时的工作。Deepfake技术使其更趋民主化,提供了一种廉价且易得的工具,借此人们可以方便地将旧照片制作成动画,或从零开始创作足够以假乱真的假视频。但新技术及其带来的诸多激动人心的可能性也引出了一系列严肃的道德问题。当这些新工具被用于加深对过往的理解以及重现历史篇章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微妙了。

18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埃德蒙·柏克有一项著名的论断,那就是社会“不仅是在世者之间的伙伴关系,也是在世者与逝者以及尚未出生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在他看来,人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打造自己的政治认同,它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发明。毋宁说,成为社群的一分子就是加入了一项代际之间的契约,或是加入了一家联系着在世的、已死的以及生活在未来的人们的合伙企业。
如果柏克对政治归属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Deepfake技术便提供了一种让人们与过往相联系的强有力途径,有利于强化这种代际间的契约。借助于生动、写实地重现过往,该技术让已经“死去”的过往重新焕发生机,使之倍加鲜活、灵动。假如这些影像能够激发对祖先的共情与关切,那Deepfake便能将过往的意义发扬光大。
但这种能力也伴随着风险。一个显著的危险是有人可能会用它来伪造历史片段。想象性的、神话化的和虚假的事件可能会引发战争:14世纪的科索沃之战中一场广为流传的失败,如今仍能激起塞尔维亚的反穆斯林情绪,尽管没有人知道当时塞尔维亚联盟是否真的输给了奥斯曼帝国。
类似地,一项有关1964年8月4日对北部湾的美国军舰展开第二轮袭击的传闻也遭到了利用,为美国对越南的干涉升级提供辩护。后来证明这场袭击从未发生过。
想象力的萎缩
以往,人类要虚构历史事件是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的,现在则不然。例如,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用Deepfake处心积虑地编出一段1月6日美国国会骚乱的假视频,就有可能加剧政治的紧张,而一段美国疾控中心在开会时对疫苗持贬损态度的假视频则可能让公共卫生方面的成果毁于一旦。
当然,最终的结果便是Deepfake技术可能会逐渐破坏历史“事件”这一概念的牢固性。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这项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人们会不自觉地质疑自身之所见是否真实。而这是否会导致更多的政治动荡或者——颇为悖谬地,由于该技术使人们怀疑事件可能出自捏造,进而在行动上持观望态度,政治反而更加稳定了——也还悬而未决。
但是,除了对大规模捏造历史的不安,还有某些更微妙的后果令我感到担忧。Deepfake技术确实令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生动性来体验过往,这或许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但这项技术的运用是否也有泯灭想象力的危险——它将现成的、片面化的过往影像提供给我们,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标准联想?而自由运用想象力则可以让第二次世界大战、1906年旧金山地震或1919年巴黎和会的恐怖景象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但人们愿意以那种方式来展开想象吗?或者Deepfake技术倚仗其栩栩如生的动人描绘成为了历史的代言人?我担心的要点在于,将过往动画化可能会让观者以为他们真的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过往对他们而言已经一览无遗——这样就没有必要再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了。
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让生活更加便利。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技术工具也会重塑工具的制造者——导致现有的技能退化,哪怕它能开启诸多超乎想象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智能手机的问世意味着人们可以方便地把照片发布到网上,但这也意味着有些人不再像过去那样体验令人惊叹的景色了,因为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捕捉“可以发instagram”的时刻上。随着GPS的普及,人们也不再会像以前那样迷路了。同理,人工智能生成的Deepfake作品也不仅仅是可以自动深化我们对过往之理解的工具。
无论如何,这项技术都将很快地革新社会与历史产生联系的方式,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人们总是更擅长发明各种东西,而不擅长思考这些发明对人们自身有何影响——“总是更擅长和物件而非生灵打交道的,”正如诗人奥登(W.H. Auden)所言。但无能去想象技术成就的阴暗一面,也并非命中注定。我们仍然可以放慢脚步,认真思考一下体验过往的最佳方式究竟是什么。
(作者Nir Eisikovits系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应用伦理学中心负责人、哲学助理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The slippery slope of using AI and deepfakes to bring history to lif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