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士可杀,亦可辱:从《伊利亚特》到007里的血腥俏皮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士可杀,亦可辱:从《伊利亚特》到007里的血腥俏皮话

动作片的主角在消灭反派后常常撂下几句俏皮话,但这种修辞暴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机智的俏皮话是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的一大招牌 图片来源:Bob Penn/Sygma via Getty Images

在詹姆斯·邦德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007:无暇赴死》的某个场景里,心腹普里莫相比007占据了上风。但邦德拥有一款可触发电磁脉冲来攻击本地电路的腕表。事有凑巧,普里莫正好有一只基于生物机械的眼睛,如此一来,当邦德在普里莫的脑袋附近启动手表时,那只眼睛就爆炸了。

机械师Q在无线电里询问情况,而邦德则小小玩弄了一下修辞技巧:“我给他看了你的表。那让他大吃一惊(It blew his mind,blew即blow的过去式,此处为双关语,既指爆炸又指使人震惊——译注)。”

这种杀死某人后的诙谐俏皮话并非独属于邦德系列。 它们已是动作片里的常见桥段了,从《警探哈里》到《被解救的姜戈》皆然。

观众可能会认为是动作片发明了这些俏皮话。但如我(指本文作者Andrew M. McClellan)在有关希腊-罗马史诗的研究中所提出的,这种修辞暴力(rhetorical violence)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反其道行之的悼词

俏皮话从许多方面看都是动作片的一大招牌。这一旨趣的流行始于1960年代,并在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初达到顶峰。如今,你偶尔也能在《007:无暇赴死》等电影中看到对这一传统的致敬。

较早的几部詹姆斯·邦德电影里还有杀人后的“锐评”(post-kill zingers)。 在《007之霹雳弹》中,肖恩·康纳利饰演的邦德用鱼叉枪射杀了一名敌人,然后开玩笑说:“我想他讲到点子上了。” 在《007之生死关头》里,反派卡南加博士因摄入气体颗粒而膨胀并炸裂后,罗杰·摩尔饰演的邦德幸灾乐祸地说道,“他确实是经常高估自己。”

《007之霹雳弹》中肖恩·康纳利饰演的邦德

进入1990年代,这些俏皮话已成为了必需品。在《再造战士》中,让-克洛德·范·达姆(Jean-Claude Van Damme)饰演的吕克·德沃把安德鲁·斯科特扔进了一台木材切割机,将其碎尸万段。 德沃的同伴问斯科特在哪里,德沃简洁地回答说:“就在附近。”在《死亡标记》里,由史蒂文·西格尔(Steven Seagal)饰演的约翰·海切尔在杀死疤面人(Screwface)以后发现还有另一个疤面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海切尔所对抗的犯罪组织的首领是一对双胞胎。而他随后处死第二个疤面人的过程则称得上是电影史上最暴力、最漫长的死亡场景之一——海切尔屏住呼吸,喃喃自语道,“但愿他们不是三胞胎。”

阿诺·施瓦辛格崛起于1980年代这一动作片的黄金时代,他才是真正的俏皮话之王。

在《独闯龙潭》的结尾处,施瓦辛格扮演的约翰·梅屈克用一根巨大的金属管刺穿了反派班尼特,管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伸进了锅炉里,蒸汽的爆炸通过管道传到班尼特身上,继而从金属管的另一头传出。梅屈克以这样的话来为杀戮作结:“放轻松点(Let off some steam,steam也有蒸汽之意),班尼特。”在《铁血战士》里,施瓦辛格扮演的角色用匕首把敌人钉在墙上,然后以邀请的口吻让敌人“别走远了(stick around,stick也有插牢之意)”。在《威龙猛将》中,施瓦辛格把对手“电锯(Buzzsaw)”摆成胯部向上的姿势,然后将他锯为了两半。当有人问到电锯发生了什么时,施瓦辛格答道:“他开溜了(split,取开溜和割裂的双关含义——译注)。”

这些俏皮话的作用无非就是落井下石,在受害者死后立即对其加以毁谤,为死亡加上一句标语,好比一段反其道而行之的悼词。 电影里的男性英雄擅于发出强有力的嘲讽,因为他们的修辞技艺与其身体素质直接相关。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协调,但武艺和修辞技艺的联系其实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学的开端。

古代史诗里的“吹嘘”

在很多方面,古代史诗都是今天动作片的前身,它们在当时而言就是火爆而惊心动魄的大片。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写成于公元前750至公元前700年之间的某个时候,其中的英雄不仅是身手敏捷的战士,也是技艺高超的演说家。例如,阿喀琉斯就被特洛伊战场上的希腊人誉为最好的战士和最好的演说家。

古代史诗中的决斗环境几乎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动作片的战斗。两个战士对峙时会互相嘲讽,一名战士获胜时,胜利的场面通常伴有诙谐的、毁谤性的“吹嘘”,以凸显胜者的实力,败者的不足也当场得到了证明。

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里,图努斯凭借厚重的盾牌,防住了年轻的战士帕拉斯投掷过来的长矛,尔后又投出长矛洞穿了帕拉斯,此时图努斯以比较的手法吹嘘了一番自家武器的性能。嘲讽中还藏着性暗示:“看看我的武器是否有更好的穿透力。”

图努斯此后又对被他割断喉咙的欧梅德斯冷笑道:“嘿,特洛伊人,就用你的尸体来丈量你想要征服的西部土地吧。”欧美德斯当时在从事殖民活动,其范围涵盖现代意大利的部分地区,为建立定居点,需要对这片土地做调研,图努斯以用尸体作量尺之语讽刺了他。

一幅1688年的版画,描绘了图努斯在杀死帕拉斯后取走其剑带的场面。图片来源:Bavarian State Library

在《伊利亚特》里,波吕达玛斯(Polydamas)用矛刺穿了普洛托诺耳(Prothoenor)的肩膀。他倒地而死,此时波吕达玛斯打趣说那支矛会派上用场的,“他降入冥界的时候也能有根拐杖靠着。”

在《伊利亚特》的另一处,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投掷的石块击中了特洛伊一方的战车御者塞布里奥涅斯(Cebriones)的正脸。巨大的冲击力让塞布里奥涅斯的眼珠子从眼眶里迸了出来,掉在地面上,而塞布里奥涅斯则一头栽倒了战场上。这一非常状况让帕特洛克罗斯激情澎湃、妙语连珠:“好一个鱼跃!跳得真精彩!想象一下他要是出海那肯定能捞到不少的牡蛎……”

在这个自吹自擂的隐喻里,塞布里奥涅斯倒地后所“追逐”的眼睛变成了想象中他正在捕捞的牡蛎里的宝贵珍珠。

打破第四面墙

在此类以蛮力为主打的题材里,机智的言语究竟有怎样的价值?

尸体很难说是编段子的合适对象,但这不要紧。这些笑话是针对观众的,它让这种题材具备了接近于打破第四面墙的效果。俏皮话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趣味性,还在于它们有一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荒谬性,有助于拉开观众与荧屏上的可怕暴力之间的距离。

史诗在文学批评中历来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动作片则被看作是幼稚和野蛮的。从修辞暴力的角度看,这个区分是不成立的。事实上,诸如《伊利亚特》这样的史诗比大多数文化人愿意承认的要更偏向于“动作片”,反之亦然。 

约翰·梅屈克与詹姆斯·邦德等超凡英雄,说到底都是古代的战士-诗人们的银幕后裔。

(作者Andrew M. McClellan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古典学与人文讲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The ancient history of adding insult to injur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士可杀,亦可辱:从《伊利亚特》到007里的血腥俏皮话

动作片的主角在消灭反派后常常撂下几句俏皮话,但这种修辞暴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机智的俏皮话是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的一大招牌 图片来源:Bob Penn/Sygma via Getty Images

在詹姆斯·邦德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007:无暇赴死》的某个场景里,心腹普里莫相比007占据了上风。但邦德拥有一款可触发电磁脉冲来攻击本地电路的腕表。事有凑巧,普里莫正好有一只基于生物机械的眼睛,如此一来,当邦德在普里莫的脑袋附近启动手表时,那只眼睛就爆炸了。

机械师Q在无线电里询问情况,而邦德则小小玩弄了一下修辞技巧:“我给他看了你的表。那让他大吃一惊(It blew his mind,blew即blow的过去式,此处为双关语,既指爆炸又指使人震惊——译注)。”

这种杀死某人后的诙谐俏皮话并非独属于邦德系列。 它们已是动作片里的常见桥段了,从《警探哈里》到《被解救的姜戈》皆然。

观众可能会认为是动作片发明了这些俏皮话。但如我(指本文作者Andrew M. McClellan)在有关希腊-罗马史诗的研究中所提出的,这种修辞暴力(rhetorical violence)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反其道行之的悼词

俏皮话从许多方面看都是动作片的一大招牌。这一旨趣的流行始于1960年代,并在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初达到顶峰。如今,你偶尔也能在《007:无暇赴死》等电影中看到对这一传统的致敬。

较早的几部詹姆斯·邦德电影里还有杀人后的“锐评”(post-kill zingers)。 在《007之霹雳弹》中,肖恩·康纳利饰演的邦德用鱼叉枪射杀了一名敌人,然后开玩笑说:“我想他讲到点子上了。” 在《007之生死关头》里,反派卡南加博士因摄入气体颗粒而膨胀并炸裂后,罗杰·摩尔饰演的邦德幸灾乐祸地说道,“他确实是经常高估自己。”

《007之霹雳弹》中肖恩·康纳利饰演的邦德

进入1990年代,这些俏皮话已成为了必需品。在《再造战士》中,让-克洛德·范·达姆(Jean-Claude Van Damme)饰演的吕克·德沃把安德鲁·斯科特扔进了一台木材切割机,将其碎尸万段。 德沃的同伴问斯科特在哪里,德沃简洁地回答说:“就在附近。”在《死亡标记》里,由史蒂文·西格尔(Steven Seagal)饰演的约翰·海切尔在杀死疤面人(Screwface)以后发现还有另一个疤面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海切尔所对抗的犯罪组织的首领是一对双胞胎。而他随后处死第二个疤面人的过程则称得上是电影史上最暴力、最漫长的死亡场景之一——海切尔屏住呼吸,喃喃自语道,“但愿他们不是三胞胎。”

阿诺·施瓦辛格崛起于1980年代这一动作片的黄金时代,他才是真正的俏皮话之王。

在《独闯龙潭》的结尾处,施瓦辛格扮演的约翰·梅屈克用一根巨大的金属管刺穿了反派班尼特,管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伸进了锅炉里,蒸汽的爆炸通过管道传到班尼特身上,继而从金属管的另一头传出。梅屈克以这样的话来为杀戮作结:“放轻松点(Let off some steam,steam也有蒸汽之意),班尼特。”在《铁血战士》里,施瓦辛格扮演的角色用匕首把敌人钉在墙上,然后以邀请的口吻让敌人“别走远了(stick around,stick也有插牢之意)”。在《威龙猛将》中,施瓦辛格把对手“电锯(Buzzsaw)”摆成胯部向上的姿势,然后将他锯为了两半。当有人问到电锯发生了什么时,施瓦辛格答道:“他开溜了(split,取开溜和割裂的双关含义——译注)。”

这些俏皮话的作用无非就是落井下石,在受害者死后立即对其加以毁谤,为死亡加上一句标语,好比一段反其道而行之的悼词。 电影里的男性英雄擅于发出强有力的嘲讽,因为他们的修辞技艺与其身体素质直接相关。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协调,但武艺和修辞技艺的联系其实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学的开端。

古代史诗里的“吹嘘”

在很多方面,古代史诗都是今天动作片的前身,它们在当时而言就是火爆而惊心动魄的大片。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写成于公元前750至公元前700年之间的某个时候,其中的英雄不仅是身手敏捷的战士,也是技艺高超的演说家。例如,阿喀琉斯就被特洛伊战场上的希腊人誉为最好的战士和最好的演说家。

古代史诗中的决斗环境几乎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动作片的战斗。两个战士对峙时会互相嘲讽,一名战士获胜时,胜利的场面通常伴有诙谐的、毁谤性的“吹嘘”,以凸显胜者的实力,败者的不足也当场得到了证明。

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里,图努斯凭借厚重的盾牌,防住了年轻的战士帕拉斯投掷过来的长矛,尔后又投出长矛洞穿了帕拉斯,此时图努斯以比较的手法吹嘘了一番自家武器的性能。嘲讽中还藏着性暗示:“看看我的武器是否有更好的穿透力。”

图努斯此后又对被他割断喉咙的欧梅德斯冷笑道:“嘿,特洛伊人,就用你的尸体来丈量你想要征服的西部土地吧。”欧美德斯当时在从事殖民活动,其范围涵盖现代意大利的部分地区,为建立定居点,需要对这片土地做调研,图努斯以用尸体作量尺之语讽刺了他。

一幅1688年的版画,描绘了图努斯在杀死帕拉斯后取走其剑带的场面。图片来源:Bavarian State Library

在《伊利亚特》里,波吕达玛斯(Polydamas)用矛刺穿了普洛托诺耳(Prothoenor)的肩膀。他倒地而死,此时波吕达玛斯打趣说那支矛会派上用场的,“他降入冥界的时候也能有根拐杖靠着。”

在《伊利亚特》的另一处,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投掷的石块击中了特洛伊一方的战车御者塞布里奥涅斯(Cebriones)的正脸。巨大的冲击力让塞布里奥涅斯的眼珠子从眼眶里迸了出来,掉在地面上,而塞布里奥涅斯则一头栽倒了战场上。这一非常状况让帕特洛克罗斯激情澎湃、妙语连珠:“好一个鱼跃!跳得真精彩!想象一下他要是出海那肯定能捞到不少的牡蛎……”

在这个自吹自擂的隐喻里,塞布里奥涅斯倒地后所“追逐”的眼睛变成了想象中他正在捕捞的牡蛎里的宝贵珍珠。

打破第四面墙

在此类以蛮力为主打的题材里,机智的言语究竟有怎样的价值?

尸体很难说是编段子的合适对象,但这不要紧。这些笑话是针对观众的,它让这种题材具备了接近于打破第四面墙的效果。俏皮话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趣味性,还在于它们有一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荒谬性,有助于拉开观众与荧屏上的可怕暴力之间的距离。

史诗在文学批评中历来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动作片则被看作是幼稚和野蛮的。从修辞暴力的角度看,这个区分是不成立的。事实上,诸如《伊利亚特》这样的史诗比大多数文化人愿意承认的要更偏向于“动作片”,反之亦然。 

约翰·梅屈克与詹姆斯·邦德等超凡英雄,说到底都是古代的战士-诗人们的银幕后裔。

(作者Andrew M. McClellan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古典学与人文讲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The ancient history of adding insult to injur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