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羞耻更重视,对愤怒更轻视:一种情绪之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羞耻更重视,对愤怒更轻视:一种情绪之道

在新作《如何以情行事》中,哲学家欧文·弗拉纳根指出,西方人对羞耻应该更重视一点,对愤怒则应该更轻视一点。

 “感受与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图片来源:Photograph: Dimitri Otis/Getty Images

治疗师居住于情绪的国度里。我们(本文作者Susie Orbach是一名精神治疗师、精神分析学家、作家)的天职,就是听取被分析者的情绪之意旨,并追踪其言语模式,关注其重复、停顿、加速与沉默之处。我们致力于找到相应的字词,以确定其希望获得表达与理解之处,并洞悉其间的复杂与微妙。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它相当考验治疗师的情商。我们会记下对方的感受,例如恐惧——但那又不仅是恐惧,还带有一丝绝望,它警告我们某种迫在眉睫的崩溃以及麻木。我们也会记录愤怒——这愤怒的间隙里则藏有失望,那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感受,但它被识别出来以后即有驱散愤怒之效。准确地把握感受,便有望令来访者因情绪得到理解而长舒一口气。感受由此可以被消化掉,并及时地流过以及流出身体。

感受与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早先人们一度以为情绪会干扰思想,如今我们明白了情绪乃是思想的前身,它与意识还有着莫大的关联。或者依照美国哲学家欧文·弗拉纳根(Owen Flanagen)在其新书《如何以情行事:不同文化的愤怒与羞耻观》(How to Do Things With Emotions: The Morality of Anger and Shame Across Cultures)里的主张,情绪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他认为,我们唤起情绪的方式以及对情绪之意义与目的的看法,都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透过对其所实行的一系列规则的共同接受来得到理解。

弗拉纳根主要讨论了一个社会如何向小孩灌输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培养有利于巩固秩序的各项态度。在有关愤怒与羞耻的漫长讨论里,他提出了一项道德论证——即西方人对羞耻应该更重视一点,对愤怒则应该更轻视一点,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饱受暴怒的折磨,而在个人行为与欲望方面则缺乏谦虚与愧疚之心。

他考察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的米南卡保人(Minangkabau)人的生活,羞耻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化手段。对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的巴拉人(Bara)而言,儿童则是从父母的愤怒那里学会如何做到令行禁止的。弗拉纳根对比了他们的观念与西方的自由至上式(libertarian)愤怒观:以挑衅、路怒与传播私密照片等行为来化解胸中块垒,对西方人而言于公私场合均无伤大雅,对那些更为同质化的社会而言,愤怒的用途则主要是遏制反社会行为并促进尊重。责备与羞辱作为广为接受的育儿形式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在此类社群里,愤怒这一情绪并没有我们生来所熟悉的那种极端令人厌烦的性质。

《如何以情行事:不同文化的愤怒与羞耻观》

对米南卡保人而言,使性子(tantrums)与抗议是完全不可容忍的。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其应当安静地回避,把羞耻放到私底下去处理。为防止你觉得这是要让我们回到讲究小资礼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弗拉纳根专门强调,这种形式的管控并没有害处。他认为,我们通常的想象是羞耻与愤怒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但文化惯例内化为良知、道德或生活法则后,便可以去除这种伤害。

弗拉纳根的想法多少有些天真,但仍有不少可取之处。在解构西方人习用的愤怒表达方式时,他似乎乐于让时光倒流,就好像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各种各样的文化力量打发掉似的,这些力量包括互联网造梗机制的匿名性、福克斯新闻的谬论、低俗广播节目主持人以及宣称愤怒需要健康表达并力主解构羞耻的诸多疗法。

他思考了如下的哲学家问题:哪种生活方式最能让我们跳出个人成长环境的藩篱?他希望西方人尤其是北美和英国人拒斥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养成有利于社会团结而非撕裂社会的情绪。

弗拉纳根对声誉追踪(reputation tracking)颇为推崇,它适合于小团体,鉴于我们对自己的社群负有责任,越轨行为是不受容忍的。这看似不错,却没有反映晚期现代性,如今要追求这样的群体构成似乎是不现实的,且个体性(individuality)——我有什么感受,你又有什么感受——也仍是备受珍视的。许多年轻人渴望得到承认——如网络上的点赞,甚至于负面回应都行——这种打交道方式的本质,与我们社会团体内部的日常互动截然不同。

最后,弗拉纳根提出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情绪究竟做了些什么?它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他的回答依赖于他身为一个哲学人类学家的工作,我这个自认为是“心灵人类学家”的精神分析师对这一路径很是赞同。与他相似,精神分析师与治疗师也认为个体的心灵乃是他人心灵的总和,但并不丧失其独特性。我们理解自身的参照系是个人与社会行为。

《情感:对感受的新思考》

美国物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的新书《情感:对感受的新思考》(Emotional: The New Thinking About Feelings)普及了一番过去五十年来神经科学的诸多新发现,这本书走的路线不同于弗拉纳根。蒙洛迪诺指出,来自心理学家的实验报告与一系列问卷调查均表明,认识我们为情绪所左右的程度,可以使我们的思虑更加周全、更加现实,也更为合理。

感受兼具私人性、个体性以及社会性。情绪是构成意识与思想的基石。前文论及的两部著作不约而同地主张,情绪的这一作用对我们之所是以及我们可能之所是具有核心意义。

(翻译:林达)

来源:卫报

原标题:How to Do Things With Emotions by Owen Flanagan review – don’t shout, don’t let it all ou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羞耻更重视,对愤怒更轻视:一种情绪之道

在新作《如何以情行事》中,哲学家欧文·弗拉纳根指出,西方人对羞耻应该更重视一点,对愤怒则应该更轻视一点。

 “感受与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图片来源:Photograph: Dimitri Otis/Getty Images

治疗师居住于情绪的国度里。我们(本文作者Susie Orbach是一名精神治疗师、精神分析学家、作家)的天职,就是听取被分析者的情绪之意旨,并追踪其言语模式,关注其重复、停顿、加速与沉默之处。我们致力于找到相应的字词,以确定其希望获得表达与理解之处,并洞悉其间的复杂与微妙。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它相当考验治疗师的情商。我们会记下对方的感受,例如恐惧——但那又不仅是恐惧,还带有一丝绝望,它警告我们某种迫在眉睫的崩溃以及麻木。我们也会记录愤怒——这愤怒的间隙里则藏有失望,那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感受,但它被识别出来以后即有驱散愤怒之效。准确地把握感受,便有望令来访者因情绪得到理解而长舒一口气。感受由此可以被消化掉,并及时地流过以及流出身体。

感受与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早先人们一度以为情绪会干扰思想,如今我们明白了情绪乃是思想的前身,它与意识还有着莫大的关联。或者依照美国哲学家欧文·弗拉纳根(Owen Flanagen)在其新书《如何以情行事:不同文化的愤怒与羞耻观》(How to Do Things With Emotions: The Morality of Anger and Shame Across Cultures)里的主张,情绪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他认为,我们唤起情绪的方式以及对情绪之意义与目的的看法,都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透过对其所实行的一系列规则的共同接受来得到理解。

弗拉纳根主要讨论了一个社会如何向小孩灌输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培养有利于巩固秩序的各项态度。在有关愤怒与羞耻的漫长讨论里,他提出了一项道德论证——即西方人对羞耻应该更重视一点,对愤怒则应该更轻视一点,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饱受暴怒的折磨,而在个人行为与欲望方面则缺乏谦虚与愧疚之心。

他考察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的米南卡保人(Minangkabau)人的生活,羞耻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化手段。对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的巴拉人(Bara)而言,儿童则是从父母的愤怒那里学会如何做到令行禁止的。弗拉纳根对比了他们的观念与西方的自由至上式(libertarian)愤怒观:以挑衅、路怒与传播私密照片等行为来化解胸中块垒,对西方人而言于公私场合均无伤大雅,对那些更为同质化的社会而言,愤怒的用途则主要是遏制反社会行为并促进尊重。责备与羞辱作为广为接受的育儿形式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在此类社群里,愤怒这一情绪并没有我们生来所熟悉的那种极端令人厌烦的性质。

《如何以情行事:不同文化的愤怒与羞耻观》

对米南卡保人而言,使性子(tantrums)与抗议是完全不可容忍的。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其应当安静地回避,把羞耻放到私底下去处理。为防止你觉得这是要让我们回到讲究小资礼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弗拉纳根专门强调,这种形式的管控并没有害处。他认为,我们通常的想象是羞耻与愤怒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但文化惯例内化为良知、道德或生活法则后,便可以去除这种伤害。

弗拉纳根的想法多少有些天真,但仍有不少可取之处。在解构西方人习用的愤怒表达方式时,他似乎乐于让时光倒流,就好像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各种各样的文化力量打发掉似的,这些力量包括互联网造梗机制的匿名性、福克斯新闻的谬论、低俗广播节目主持人以及宣称愤怒需要健康表达并力主解构羞耻的诸多疗法。

他思考了如下的哲学家问题:哪种生活方式最能让我们跳出个人成长环境的藩篱?他希望西方人尤其是北美和英国人拒斥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养成有利于社会团结而非撕裂社会的情绪。

弗拉纳根对声誉追踪(reputation tracking)颇为推崇,它适合于小团体,鉴于我们对自己的社群负有责任,越轨行为是不受容忍的。这看似不错,却没有反映晚期现代性,如今要追求这样的群体构成似乎是不现实的,且个体性(individuality)——我有什么感受,你又有什么感受——也仍是备受珍视的。许多年轻人渴望得到承认——如网络上的点赞,甚至于负面回应都行——这种打交道方式的本质,与我们社会团体内部的日常互动截然不同。

最后,弗拉纳根提出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情绪究竟做了些什么?它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他的回答依赖于他身为一个哲学人类学家的工作,我这个自认为是“心灵人类学家”的精神分析师对这一路径很是赞同。与他相似,精神分析师与治疗师也认为个体的心灵乃是他人心灵的总和,但并不丧失其独特性。我们理解自身的参照系是个人与社会行为。

《情感:对感受的新思考》

美国物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的新书《情感:对感受的新思考》(Emotional: The New Thinking About Feelings)普及了一番过去五十年来神经科学的诸多新发现,这本书走的路线不同于弗拉纳根。蒙洛迪诺指出,来自心理学家的实验报告与一系列问卷调查均表明,认识我们为情绪所左右的程度,可以使我们的思虑更加周全、更加现实,也更为合理。

感受兼具私人性、个体性以及社会性。情绪是构成意识与思想的基石。前文论及的两部著作不约而同地主张,情绪的这一作用对我们之所是以及我们可能之所是具有核心意义。

(翻译:林达)

来源:卫报

原标题:How to Do Things With Emotions by Owen Flanagan review – don’t shout, don’t let it all ou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