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想炮轰团车造车,伯与仲,谁是霸道总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想炮轰团车造车,伯与仲,谁是霸道总裁?

如此观点为何激起同为创业者的李想非议?二人之间摩擦出微妙的火花?

文|上海汽车报见习记者  葛诗芸

1999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份。那一年,马云在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李彦宏回国创办了百度。而在石家庄,彼时刚升上高中三年级的李想开了一家名叫“显卡之家”的网站。一年后,他用盈利的10万元现金继续创业,瞄准自2001年起势如破竹的汽车领域,也就诞生了后来的“汽车之家”、成为“蔚来汽车”的原始股东、发布“理想ONE”。毫无疑问,李想是一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本是同根生:创业者之间的“硝烟”

然而,李想于近日在网上发表的一番言论引发热议。

1月16日晚上,李想在其个人微博上撰文,针对团车宣布造车后CEO闻伟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炮轰其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李想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团车打开任督二脉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闻伟,何许人也?团车网创始人兼CEO,目前正致力于将团车网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集新车、二手车和后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汽车电商平台。他在接受此次媒体采访时表示,团车决定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

这个团队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等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20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

如此观点为何激起同为创业者的李想非议?二人之间摩擦出微妙的火花?

只在此山中:后来者的造车狂想

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车门槛已经上升至400亿元。而“只缘身在车圈中”的闻伟夸下海口,将造车成本缩减在5000万美元以内,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周期从36个月缩减到18到24个月。而这一切,仅仅由一个100多人的团队就能做到。

尽管据闻伟所说,这个团队具有20多年的造车经验,可以承担包括产品规划、工程开发、智能驾驶在内的几乎所有造车流程,但要达成如此庞大的目标,似乎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何况汽车产品需要非常高的安全要求与技术要求,以最少的预算、最短的时限、最高的要求制造一批安全、可靠、稳定、先进的汽车,好像是天方夜谭。

而闻伟在采访中补充道:“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三个月后能再做一款。此话一出,才是激起千层浪的石子——不仅藐视造车行业背后巨额资金的投入,还忽略了罔顾投资圈、创业圈的稳定。如果失败,谁来为投入买单?还有哪些资本会再为其他新兴的创业者买单?

也许,这才是让李想“失控”的症结所在。李想在创立理想汽车的时候说过,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好雨知时节:探路者的稳健节奏

生产和销售,是两种学问。尤其是在生产链极长的汽车工业,跨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开资料显示,团车成立于2012年9月,此前是一家汽车交易和服务平台。2018年11月,团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成为国内赴美上市的汽车新零售第一股。数据显示,受汽车行业缺芯等不利因素冲击,团车2021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为6110万元,同比减少38.9%;毛利润为4680万元,同比减少35.1%。但显然,团车对自己的造车项目信心满满。

正如李想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很多行业领先者在行业转型和技术转型的时候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不愿意再经历“从0到1”的阶段,这是大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源所在,也是后来者和新势力们的机会所在。任何企业面向一个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可能跳过“从0到1”的阶段。

“从0到1”这个阶段,企业的特长是最重要的,管理者的专业特长也是最重要的,并以3%的细分市场获取为目标去快速成长和验证。

在创业的理念上,李想是稳中求进,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后,在沙漠旅行的骏马。而闻伟更像是冒进勇猛、眼光锐利的鹰。

李想强调节奏,竭力杜绝能力、资源与阶段的错配。他不仅反感对造车产业的“闻伟式小觑”,更担心这个欣欣向荣的创投市场一夜之间被勾销。他作为前浪,逐渐成为渴求稳定的那一群人,尽管是后进者闻伟口中的“先知”,是曾经“最记恨的那拨人”,此刻的李想俨然有自己更想守护的东西。不是效率,不是噱头。

大漠山如雪:创业者最需要的是纯粹

可后浪不是不可相信。当年冯思翰说“增程式电动车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时,如果李想就此放弃,那是不是就没有今时今日的“理想ONE”?企业如果坚持放大长板,补足短板,不断完善计划,今日的李想,是否会是明日的闻伟?

没有毅力、勇敢与专业精神的“半路出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威胁。唯有纯粹,才是一个创业者最宝贵的品质。

无论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长途跋涉,还是轻盈野性的高空飞行,笔者唯一明白的是,创业的究极奥义是纯粹,是比眼前的利益更多的东西,是一心想去做一件事。

无论外界如何说,如何非议,如何质疑,都要去做——是这样的勇气。

勇气BUFF之下,脚踏实地去做,去探索,去攻克——是这样的毅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想

  • 李想,沉默地站在高岗上
  • 理想汽车最高直降 3 万幕后,李想究竟是怎么想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想炮轰团车造车,伯与仲,谁是霸道总裁?

如此观点为何激起同为创业者的李想非议?二人之间摩擦出微妙的火花?

文|上海汽车报见习记者  葛诗芸

1999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份。那一年,马云在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李彦宏回国创办了百度。而在石家庄,彼时刚升上高中三年级的李想开了一家名叫“显卡之家”的网站。一年后,他用盈利的10万元现金继续创业,瞄准自2001年起势如破竹的汽车领域,也就诞生了后来的“汽车之家”、成为“蔚来汽车”的原始股东、发布“理想ONE”。毫无疑问,李想是一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本是同根生:创业者之间的“硝烟”

然而,李想于近日在网上发表的一番言论引发热议。

1月16日晚上,李想在其个人微博上撰文,针对团车宣布造车后CEO闻伟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炮轰其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李想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团车打开任督二脉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闻伟,何许人也?团车网创始人兼CEO,目前正致力于将团车网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集新车、二手车和后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汽车电商平台。他在接受此次媒体采访时表示,团车决定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

这个团队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等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20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

如此观点为何激起同为创业者的李想非议?二人之间摩擦出微妙的火花?

只在此山中:后来者的造车狂想

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车门槛已经上升至400亿元。而“只缘身在车圈中”的闻伟夸下海口,将造车成本缩减在5000万美元以内,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周期从36个月缩减到18到24个月。而这一切,仅仅由一个100多人的团队就能做到。

尽管据闻伟所说,这个团队具有20多年的造车经验,可以承担包括产品规划、工程开发、智能驾驶在内的几乎所有造车流程,但要达成如此庞大的目标,似乎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何况汽车产品需要非常高的安全要求与技术要求,以最少的预算、最短的时限、最高的要求制造一批安全、可靠、稳定、先进的汽车,好像是天方夜谭。

而闻伟在采访中补充道:“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三个月后能再做一款。此话一出,才是激起千层浪的石子——不仅藐视造车行业背后巨额资金的投入,还忽略了罔顾投资圈、创业圈的稳定。如果失败,谁来为投入买单?还有哪些资本会再为其他新兴的创业者买单?

也许,这才是让李想“失控”的症结所在。李想在创立理想汽车的时候说过,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好雨知时节:探路者的稳健节奏

生产和销售,是两种学问。尤其是在生产链极长的汽车工业,跨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开资料显示,团车成立于2012年9月,此前是一家汽车交易和服务平台。2018年11月,团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成为国内赴美上市的汽车新零售第一股。数据显示,受汽车行业缺芯等不利因素冲击,团车2021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为6110万元,同比减少38.9%;毛利润为4680万元,同比减少35.1%。但显然,团车对自己的造车项目信心满满。

正如李想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很多行业领先者在行业转型和技术转型的时候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不愿意再经历“从0到1”的阶段,这是大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源所在,也是后来者和新势力们的机会所在。任何企业面向一个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可能跳过“从0到1”的阶段。

“从0到1”这个阶段,企业的特长是最重要的,管理者的专业特长也是最重要的,并以3%的细分市场获取为目标去快速成长和验证。

在创业的理念上,李想是稳中求进,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后,在沙漠旅行的骏马。而闻伟更像是冒进勇猛、眼光锐利的鹰。

李想强调节奏,竭力杜绝能力、资源与阶段的错配。他不仅反感对造车产业的“闻伟式小觑”,更担心这个欣欣向荣的创投市场一夜之间被勾销。他作为前浪,逐渐成为渴求稳定的那一群人,尽管是后进者闻伟口中的“先知”,是曾经“最记恨的那拨人”,此刻的李想俨然有自己更想守护的东西。不是效率,不是噱头。

大漠山如雪:创业者最需要的是纯粹

可后浪不是不可相信。当年冯思翰说“增程式电动车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时,如果李想就此放弃,那是不是就没有今时今日的“理想ONE”?企业如果坚持放大长板,补足短板,不断完善计划,今日的李想,是否会是明日的闻伟?

没有毅力、勇敢与专业精神的“半路出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威胁。唯有纯粹,才是一个创业者最宝贵的品质。

无论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长途跋涉,还是轻盈野性的高空飞行,笔者唯一明白的是,创业的究极奥义是纯粹,是比眼前的利益更多的东西,是一心想去做一件事。

无论外界如何说,如何非议,如何质疑,都要去做——是这样的勇气。

勇气BUFF之下,脚踏实地去做,去探索,去攻克——是这样的毅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