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利润暴跌79%,摁着上海人喝汤的捞王,距亏损只差一步之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利润暴跌79%,摁着上海人喝汤的捞王,距亏损只差一步之遥

“老大哥”海底捞都开始卖烧烤了,捞王为什么不也去试试转型呢?

文|摩根频道

疫情反反复复,餐饮业也难免跟着上下起伏。

中小品牌倒也罢了,熬过一阵苦日子就能等到翻身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型连锁品牌而言,持续了两年时间的疫情,已经开始从根源上影响到整个餐饮体系的基层消费逻辑,不仅为本就残酷的市场竞争雪上加霜,更是几乎将一些头部品牌逼到了悬崖边。

就像是6个月没有更新招股书,导致其在今年3月1日上市申请失效后,紧接着又于3月14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的捞王。

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品牌,捞王对待港股上市的态度多少有些怪异。如果重视的话,很难理解为什么会以略显“怠慢”的方式,将上市申请硬生生拖到失效。

但要是不重视,也不太可能只隔了十几天后,就又重新递交申请,顺带着也更新了拖延6个月的招股书。

其背后的原因,从招股书之中或许能看出一二:截至2021年12月31日,捞王全年营收接近13亿元。但是年内利润,却以高台跳水般的弧度,从2020年的6744万元左右,跌落至1396万元。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相继公布2021年出现大幅度亏损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作为曾经中餐品类中最火热的赛道,火锅难道已经陷入了大衰退?

在这种大环境下,且不论捞王能否顺利通过审核,即便是上市了,是否也会重蹈两个“前辈”的覆辙?

经营数据倒退,上市与否决定捞王生死?

说句实话,捞王的招股书,多少有些不好看。

但这并不一定全都是大环境的错。

从2009年左右创立至今,捞王旗下已经拥有锅物料理、锅季、心灵肚鸡汤这三大业务板块。在包括台北在内的全国30多个城市中,捞王一共拥有150家餐厅,其中锅物料理占据146家、锅季和心灵肚鸡汤则各自占据2家。

其中的核心业务锅物料理,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2021年,翻台率分别是3.0、2.5、2.3,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

与之相应的,近三年来,锅物料理各个餐厅的每日平均客户人数分别是285、236、211。而日均销售额分别是3.61万元、3.10万元、2.73万元。

同时,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捞王仍然保持着34家的净增门店数量,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一年后,这个数据却是下降到了20家。再加上捞王2021年的净利润,出现了接近79%的大幅跌落,很难保证明年的时候,捞王是否也会拿出一份严重亏损的财务报表。

导致捞王表现出明显倒退趋势的原因有很多。表现较为明显的两点,其一,是和传统火锅的涮菜吃法不同,“粤式火锅”的定位,更偏向于广东人喜欢喝汤的饮食习惯。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捞王在广东的门店只有6家,饮食习惯相同的福建地区也仅有3家而已。其门店选址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个地区,总和共有124家。

考虑到上海人普遍喜欢吃米饭,周边地区的饮食结构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趋同化,以汤食为主的粤式火锅,很可能并不如传统火锅的受众面更广。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多是在想要尝鲜、换口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粤式火锅,很难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

尤其是在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当下,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在降低,基于更加理性的选择倾向,类似“尝鲜”的消费行为也不免受到影响。

其二,是捞王的经营更加侧重于餐厅经营。对于疫情环境下,消费群体在选择中更具倾向性的外卖和零售业务,捞王并没有找到更好的经营思路。

对于火锅,尤其是主要喝汤的粤式火锅,本身就很难契合现有的外卖和零售形式。尽管捞王在2018年就推出了外卖服务,又在2020年开启即食产品的零售业务,但截至2021年年末,捞王的外卖业务仅占3.7%,零售业务就更是只有0.8%。

对比餐厅经营占据总营收95.9%的海底捞,2021年预计亏损38亿元-45亿元,如此一来,占比95.5%的捞王,在去年经历一场利润暴跌,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以这样的成绩寻求上市,或许很难通过港交所的审核。但是对于现如今的捞王,上市与否,可能已经到了涉及企业生死的高度。

“以店养店”死循环,救不了高度内卷的火锅店

有的企业谋求上市是为了更进一步,但也有不少一部分,上市更多是为了融资求生。

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用于继续开店的捞王,或许就是其中一员。而且在捞王的计划中,如果今年能够拿到足够的资金,将会开店44家,并且在两年内达到80家的规模。

显然,捞王是打算走火锅店常用的“以店养店”的模式,通过不断扩张来提升整体营收能力,进而转嫁经营过程中积攒的种种问题。只是,这样似乎并没有太多新意的经营策略,真的能够救捞王于水火之中吗?

答案或许就在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身上。

身为港股的火锅“老前辈”,海底捞2021年的亏损数额,几乎达到了此前3年半时间内的利润总和。其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层错误判断疫情的持续时间,逆势扩张了近300家新门店。

而后,海底捞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将这些新扩张的门店关停,为此不仅付出了巨额的亏损,CEO和COO两大领导岗位也进行了更换。之后或许是实在找不到自我拯救的方法,转头捡起了4年前短暂试水的烧烤食材外送业务。

而在去年经历过诸如女总裁在高铁上被罢免之类事件的呷哺呷哺,也在今年3月份公布自己在去年的净亏损达到了2.75亿元-2.95亿元。颇为巧合的是,呷哺呷哺的主要亏损原因,也是在年内大规模关店和餐厅经营业绩下滑。

连续两家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都因为大规模关店的原因导致了巨额亏损,在巧合之余,似乎也透露着一丝必然。实际上,火锅类餐饮企业之所以生存环境越发艰难,除了疫情因素导致门店营收下降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盲目扩张。

拒不完全统计,凭借着标准化、快速复制扩张、受众广等优势,从2019年左右大量资本涌入火锅赛道开始,至今国内已经拥有40多万家火锅店。如果再算上一些中小品牌和个体商户,这个数字或许还要再翻个倍,而在天眼查的数据库中,与火锅相关的企业信息,已经达到了上限的10万条。

短短几年内涌现出如此多的火锅店,多少已经开始触及消费市场的消化极限。而一片红海的存量市场之中,行业内卷越发严重,营销成本直线上升,火锅店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也开始大幅度下降。

然而大多数火锅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品牌,都选择了类似于逆势扩张的方式,加大开店力度。其原因,或是尝试预判疫情结束时间提前抢占市场,或是依靠资本的加持,用“以店养店”的模式缓解经营危机。

后果很明显,已经接近饱和的国内火锅市场,难以消化更多的火锅店。同时,餐厅数量增加后,门店租金、员工薪酬、水电费、食材费等等经营成本都在快速攀升,而营收很难跟上成本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了盈利下降甚至亏损。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以店养店”对现阶段的火锅行业而言,更像是一个死循环。

对于捞王而言,与其参与进前途未知的行业内卷,反而不如学学杨国福麻辣烫、老乡鸡、和府捞面等等,看似不起眼盈利能力却不小,在今年扎堆IPO的街边小吃连锁店。通过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竞争,未必不能走出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毕竟“老大哥”海底捞都开始卖烧烤了,捞王为什么不也去试试转型呢?

参考资料:

《海底捞、呷哺呷哺业绩折戟后 “粤式火锅一哥”捞王冲刺港股上市》——经济观察报

《捞王再倒退,火锅还是一门好生意吗?》——斑马财经

《捞王再度冲刺上市:盈利规模现腰斩,2021年下半年亏损749万元》——贝多财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底捞

5.3k
  • 火锅底料公司靠花头更多的复合调味品为业绩加料
  • 海底捞(06862.HK):2023年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74%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利润暴跌79%,摁着上海人喝汤的捞王,距亏损只差一步之遥

“老大哥”海底捞都开始卖烧烤了,捞王为什么不也去试试转型呢?

文|摩根频道

疫情反反复复,餐饮业也难免跟着上下起伏。

中小品牌倒也罢了,熬过一阵苦日子就能等到翻身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型连锁品牌而言,持续了两年时间的疫情,已经开始从根源上影响到整个餐饮体系的基层消费逻辑,不仅为本就残酷的市场竞争雪上加霜,更是几乎将一些头部品牌逼到了悬崖边。

就像是6个月没有更新招股书,导致其在今年3月1日上市申请失效后,紧接着又于3月14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的捞王。

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品牌,捞王对待港股上市的态度多少有些怪异。如果重视的话,很难理解为什么会以略显“怠慢”的方式,将上市申请硬生生拖到失效。

但要是不重视,也不太可能只隔了十几天后,就又重新递交申请,顺带着也更新了拖延6个月的招股书。

其背后的原因,从招股书之中或许能看出一二:截至2021年12月31日,捞王全年营收接近13亿元。但是年内利润,却以高台跳水般的弧度,从2020年的6744万元左右,跌落至1396万元。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相继公布2021年出现大幅度亏损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作为曾经中餐品类中最火热的赛道,火锅难道已经陷入了大衰退?

在这种大环境下,且不论捞王能否顺利通过审核,即便是上市了,是否也会重蹈两个“前辈”的覆辙?

经营数据倒退,上市与否决定捞王生死?

说句实话,捞王的招股书,多少有些不好看。

但这并不一定全都是大环境的错。

从2009年左右创立至今,捞王旗下已经拥有锅物料理、锅季、心灵肚鸡汤这三大业务板块。在包括台北在内的全国30多个城市中,捞王一共拥有150家餐厅,其中锅物料理占据146家、锅季和心灵肚鸡汤则各自占据2家。

其中的核心业务锅物料理,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2021年,翻台率分别是3.0、2.5、2.3,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

与之相应的,近三年来,锅物料理各个餐厅的每日平均客户人数分别是285、236、211。而日均销售额分别是3.61万元、3.10万元、2.73万元。

同时,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捞王仍然保持着34家的净增门店数量,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一年后,这个数据却是下降到了20家。再加上捞王2021年的净利润,出现了接近79%的大幅跌落,很难保证明年的时候,捞王是否也会拿出一份严重亏损的财务报表。

导致捞王表现出明显倒退趋势的原因有很多。表现较为明显的两点,其一,是和传统火锅的涮菜吃法不同,“粤式火锅”的定位,更偏向于广东人喜欢喝汤的饮食习惯。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捞王在广东的门店只有6家,饮食习惯相同的福建地区也仅有3家而已。其门店选址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个地区,总和共有124家。

考虑到上海人普遍喜欢吃米饭,周边地区的饮食结构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趋同化,以汤食为主的粤式火锅,很可能并不如传统火锅的受众面更广。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多是在想要尝鲜、换口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粤式火锅,很难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

尤其是在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当下,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在降低,基于更加理性的选择倾向,类似“尝鲜”的消费行为也不免受到影响。

其二,是捞王的经营更加侧重于餐厅经营。对于疫情环境下,消费群体在选择中更具倾向性的外卖和零售业务,捞王并没有找到更好的经营思路。

对于火锅,尤其是主要喝汤的粤式火锅,本身就很难契合现有的外卖和零售形式。尽管捞王在2018年就推出了外卖服务,又在2020年开启即食产品的零售业务,但截至2021年年末,捞王的外卖业务仅占3.7%,零售业务就更是只有0.8%。

对比餐厅经营占据总营收95.9%的海底捞,2021年预计亏损38亿元-45亿元,如此一来,占比95.5%的捞王,在去年经历一场利润暴跌,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以这样的成绩寻求上市,或许很难通过港交所的审核。但是对于现如今的捞王,上市与否,可能已经到了涉及企业生死的高度。

“以店养店”死循环,救不了高度内卷的火锅店

有的企业谋求上市是为了更进一步,但也有不少一部分,上市更多是为了融资求生。

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用于继续开店的捞王,或许就是其中一员。而且在捞王的计划中,如果今年能够拿到足够的资金,将会开店44家,并且在两年内达到80家的规模。

显然,捞王是打算走火锅店常用的“以店养店”的模式,通过不断扩张来提升整体营收能力,进而转嫁经营过程中积攒的种种问题。只是,这样似乎并没有太多新意的经营策略,真的能够救捞王于水火之中吗?

答案或许就在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身上。

身为港股的火锅“老前辈”,海底捞2021年的亏损数额,几乎达到了此前3年半时间内的利润总和。其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层错误判断疫情的持续时间,逆势扩张了近300家新门店。

而后,海底捞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将这些新扩张的门店关停,为此不仅付出了巨额的亏损,CEO和COO两大领导岗位也进行了更换。之后或许是实在找不到自我拯救的方法,转头捡起了4年前短暂试水的烧烤食材外送业务。

而在去年经历过诸如女总裁在高铁上被罢免之类事件的呷哺呷哺,也在今年3月份公布自己在去年的净亏损达到了2.75亿元-2.95亿元。颇为巧合的是,呷哺呷哺的主要亏损原因,也是在年内大规模关店和餐厅经营业绩下滑。

连续两家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都因为大规模关店的原因导致了巨额亏损,在巧合之余,似乎也透露着一丝必然。实际上,火锅类餐饮企业之所以生存环境越发艰难,除了疫情因素导致门店营收下降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盲目扩张。

拒不完全统计,凭借着标准化、快速复制扩张、受众广等优势,从2019年左右大量资本涌入火锅赛道开始,至今国内已经拥有40多万家火锅店。如果再算上一些中小品牌和个体商户,这个数字或许还要再翻个倍,而在天眼查的数据库中,与火锅相关的企业信息,已经达到了上限的10万条。

短短几年内涌现出如此多的火锅店,多少已经开始触及消费市场的消化极限。而一片红海的存量市场之中,行业内卷越发严重,营销成本直线上升,火锅店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也开始大幅度下降。

然而大多数火锅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品牌,都选择了类似于逆势扩张的方式,加大开店力度。其原因,或是尝试预判疫情结束时间提前抢占市场,或是依靠资本的加持,用“以店养店”的模式缓解经营危机。

后果很明显,已经接近饱和的国内火锅市场,难以消化更多的火锅店。同时,餐厅数量增加后,门店租金、员工薪酬、水电费、食材费等等经营成本都在快速攀升,而营收很难跟上成本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了盈利下降甚至亏损。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以店养店”对现阶段的火锅行业而言,更像是一个死循环。

对于捞王而言,与其参与进前途未知的行业内卷,反而不如学学杨国福麻辣烫、老乡鸡、和府捞面等等,看似不起眼盈利能力却不小,在今年扎堆IPO的街边小吃连锁店。通过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竞争,未必不能走出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毕竟“老大哥”海底捞都开始卖烧烤了,捞王为什么不也去试试转型呢?

参考资料:

《海底捞、呷哺呷哺业绩折戟后 “粤式火锅一哥”捞王冲刺港股上市》——经济观察报

《捞王再倒退,火锅还是一门好生意吗?》——斑马财经

《捞王再度冲刺上市:盈利规模现腰斩,2021年下半年亏损749万元》——贝多财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